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車橋戰役:嚴格來講達不到戰役規模,但為何又按一場戰役來界定?

2023-12-10歷史

在研究車橋戰役時,有的人提出車橋戰役達不到戰役規模,只能算是車橋戰鬥。這個問題提得很好。按軍語定義,戰役是按一個總的作戰企圖,在一定的空間和時間內進行的一系列大小戰鬥的總和。既然是大小戰鬥的總和,肯定應具有一定規模才稱得上戰役。而從車橋戰役實踐看,我參戰的兵力上萬人,敵軍一兩千人。這樣的兵力似乎達不到嚴格意義上的戰役規模,但為何又按戰役來界定呢?帥克就此試作分析探討。

(一)

既然稱車橋戰役,我們便需從源頭上說起,看誰是最先按戰役來界定的。

首先,當年新四軍一師是按車橋戰役來向軍部報告的。車橋戰役是於1944年3月5日發起的。3月8日,一師師長粟裕、副師長葉飛聯名將戰役情況向新四軍軍部報告。後來,新四軍軍部就車橋戰役發起的目的及可能影響等問題提出質疑。於是,粟裕、葉飛和蘇中區黨委副書記陳丕顯三人聯名向軍部作出較詳細的解釋。包括後來新四軍代軍長陳毅、副軍長張雲逸、政委饒漱石等人以新四軍軍部名義給一師發來的賀電,也都用的是車橋戰役之稱。

其二,作為總策劃總指揮的粟裕、前線指揮葉飛,他們在其回憶錄中都明確地稱之為車橋戰役。包括當年的很多老同誌,在其回憶中也都以車橋戰役相稱。我們說,粟裕、葉飛是車橋戰役的籌劃者、組織者、指揮者,他們最清楚車橋戰役的各種情況。因此,他們的界定,應該具有相當的客觀性與權威性。

其三,作為官方正史的【新四軍戰史】,同樣也是按車橋戰役來界定的。通常來講,官方的正史惜字如金。而【新四軍戰史】不但將車橋之戰界定為車橋戰役,還以相當的篇幅對車橋戰役作了較為全面的介紹與評述。

(二)

找出了界定車橋戰役的源頭,我們再對車橋之戰界定為戰役而不是戰鬥作進一步的詮釋。

這是抗戰以來一師集中了精銳主力所打的最大的一場戰役。從規模上來講,抗日戰爭時期所打的仗與後來解放戰爭時期所打的仗是沒法比的。特別是明確了抗日戰爭總的作戰指導是遊擊戰,不放棄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而一師這次所打的車橋戰役,集中了最大限度的精銳,包括一師最能打的一團、七團以及五十二團等悉數上陣。還有幾個地方團及數量龐大的民兵武裝也都不同程度地參加了作戰。雖然這樣的規模與我們後來認知的動輒數萬人以上的戰役規模沒法比,但在抗日戰爭這一大戰略背景下,組織這樣規模的作戰,顯然也已經不是一個簡單的戰鬥規模所能涵蓋的。

這是參戰部隊從蘇中戰略區各個方向向車橋奔襲的一場戰役。打車橋戰役,由於是動員了蘇中戰略區的精銳主力,因此,各主力部隊也是從不同方向向車橋雲集。比如一團,是葉飛的三分區的主力團,七團則是陶勇的四分區的主力團,五十二團則是劉先勝的一分區的主力團。七團的一個營更是從二分區趕過來參戰的。在統一的作戰意圖下,在周密的準備組織下,攻城與打援部隊嚴格按規定時間路線向車橋鎮和打援地域開進,確保了整個作戰按統一計劃發起實施。如果沒有周密的準備、沒有嚴密的協同、沒有及時的調控,是不可能打好這樣一個遠距離奔襲作戰的。

這是由攻堅與打援一系列子戰鬥所組成的戰役。

我們說,戰役與戰鬥最顯著的一個區別是,它是由一系列的子戰鬥組成。車橋戰役正是具備了這一明顯的特征。整個戰役,兵力部署分為三個縱隊三個方向。其中一個方向攻堅奪取車橋,另兩個方向打援,確保車橋攻堅順利實施。再具體地細分,攻堅作戰中,又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主要是偷襲攻入車橋,確保向車橋鎮內全面發展進攻;第二階段分割偽軍各個碉堡據點,並從多個方向逐堡逐點拔除;第三階段為最後總攻日軍據守的碉堡。打援方向作戰中,面對日軍數次增援的添油戰術,嚴陣以待,並且巧用地雷陣、麻雀戰等各種戰法,敢於同增援的日軍硬碰硬、拼刺刀,最終創造了抗戰以來生俘日軍24名的新紀錄。

這是由新四軍三師配合一師進行的一場戰役。

無論是粟裕戰爭回憶錄還是葉飛回憶錄,都提到了新四軍三師配合一師作戰問題,從而確保了一師側後方的安全。據葉飛回憶錄稱,三師參謀長洪學智還特意在戰役期間看望了葉飛,並在陶勇的陪同下到車橋進行戰地視察指導。如果說車橋之戰界定為一場戰役分量略顯不足的話,那麽三師兩個團配合作戰,並打下朱圩子據點,確保了車橋戰場側後方向的安全,這無疑給車橋之戰界定為戰役增加了一個非常重的砝碼。因為這樣一來,車橋之戰便成了蘇中、蘇北兩大戰略區遂行的聯合作戰,成了新四軍一師、三師兩大主力師配合實施的作戰。顯然,這一砝碼給車橋之戰定性為戰役做了一個不可多得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