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範漢傑問:是誰決定先打錦州的?非雄才大略之人難以下此決心

2023-12-10歷史

1948年8月,解放軍攻克濟南,在國民黨上層引起極大震動。杜聿明公開說,這說明「重點防禦」計劃已經被擊破。

蔣介石開始對自己的真正實力和處境稍稍有所認識。面對解放軍在各個戰場的進攻,他感到捉襟見肘的尷尬,目前首要的問題是穩住政權,而要穩住政權,首要是保住軍隊。

他開始對自己以往的戰略進行大的調整,把軍隊收縮到重要的中心城市和地區去。在東北,軍隊要不要撤回呢?

在這個問題上,他舉棋不定,焦慮重重。東北幾十萬軍隊長此下去終將難以逃脫,以空軍保證長春10萬守軍,困難異常,美軍顧問團團長巴達維在春季即提出建議,將東北部隊撤往錦州。

早在1947年春天的時候,蔣介石還認為這不過是片面的軍事觀點。召開「行憲國民大會」,選舉「總統」,不能因放棄東北而讓世人看到自己的失敗。

同時蔣也看到鄭洞國率領的10萬守軍要突出重圍,奔赴沈陽,再會同沈陽軍隊南撤,也有極大風險。

如果東北被共產黨方面占領,不但共產黨的經濟力量大增,而且東北解放軍的數十萬大軍也將壓到華北、中原,這樣,華北、中原又勢將告急。

杜聿明無法挽回敗局,病體更不可支。陳誠在關內連遭敗績,知道東北將易將了,便想透過東北這些國軍精銳打幾個勝仗來挽回一下自己的面子。

在民主聯軍發動的夏季攻勢中,杜聿明離開東北去治病,陳誠便於1947年7月12日到了沈陽,召開軍事會議,並到鐵嶺向新6軍「授勛」。

陳誠到東北一再吹噓,要「消滅共匪,建立三民主義的新東北」。並盡力擴充部隊,將東北原有的9個保安司令部及11個保安支隊與交警等部隊,擴編為新3軍、新5軍、新7軍、新8軍等幾個軍。

又把騎兵支隊擴編為騎兵師,下轄3個旅。再將青年軍207師擴編為第6軍,並從蘇北調第79軍王鐵漢部到東北去,另調楚溪春為沈陽防守司令官。

到此,連同原在東北的新1軍、新6軍、第13軍、52軍、53軍、60軍、71軍、93軍等8個軍,東北即有14個軍及1個騎兵師。

此外,又增加了炮兵、戰車、汽車等部隊,企圖集中優勢兵力與解放軍決戰。

豈料解放軍於9月中旬發動秋季攻勢,50天內,殲滅國軍6.9萬人。接著於12月,又開始冬季攻勢。1948年1月上旬,在遼西公主屯一戰即吃掉了新5軍。

把陳誠弄得手足無措,星夜拍電報向蔣介石告急。使這位誇口大王,被打了一記響亮的耳光。

一周後,蔣介石任命衛立煌為東北行轅副主任兼東北「剿總」司令,專負東北軍事全責。東北行轅主任暫時仍由陳誠充任。

衛是蔣介石嫡系將領中的「雜牌」。蔣衛之間本身存在矛盾,又因衛在任第2戰區副總司令期間,被蔣懷疑同情共產黨。

抗戰勝利後,衛立煌再遭蔣介石冷落,派往國外考察,直到東北戰場更加失利,陳誠已無法收拾之後,蔣便想起了衛立煌。

衛立煌本不想就任,無奈各方面情況壓來,也只好硬著頭皮去了東北。

1948年1月21日,衛立煌由南京飛往北平,與北平行轅主任李宗仁、華北「剿總」總司令傅作義商談後,22日飛往沈陽。

蔣介石急於要衛立煌到東北去,因此也不得不給他一定的權力,答應將陳誠在東北送掉的10萬部隊,全部恢復,再從關內增兵若幹,一面充實兵員,一面補充裝備。

此時,東北人民解放軍的冬季攻勢正在繼續進行中,以解放新立屯、殲滅蔣軍1個師為見面禮,送給了衛立煌。

面對這種局勢,衛立煌只能采取穩重自保的態度。他自己坐鎮沈陽,不管解放軍打到什麽地方,各地守軍的部隊長官如何告急,蔣介石又如何電令他派兵解圍,他總是堅持一點:把主力集中沈陽不動。

他的意思是:「解放軍的目的是圍城打援,我們不能上他們的圈套。」

蔣介石見衛立煌不出沈陽一步,就一變原來支持衛立煌保全東北的諾言,要他只留下53軍及207師守沈陽,而將主力從沈陽撤到錦州去,並派「國防部」作戰廳廳長羅澤愷及副廳長李樹正去沈陽傳達意旨。

衛立煌的看法是:解放軍已占領了錦州、沈陽間的要隘溝幫子,且國軍若由沈陽打向錦州,中間要經過幾道河流。

其間的巨流河、大淩河都已解凍泛漿,重武器和大部隊皆難於透過。還有,解放軍已設有數層阻擊陣地。

當時國軍的士氣又差,若冒昧地打出去,稍有不慎,便有全軍覆沒的危險。所以他認為不如暫時固守沈陽,整訓部隊,然後伺機出擊,扭轉戰局。

3月13日,解放軍攻克四平街,再一次殲滅了第71軍80師。這個師是一次被殲後重新建立的,這一次又被消滅。

在四平街吃緊時,衛立煌為了避免外圍據點被一個一個地吃掉,即決心放棄永吉,把該地的第60軍,集中到長春加強防務。

當鄭洞國在長春市布置防務時,衛立煌叫他留在長春,兼任第一兵團司令,並接替梁華盛的吉林省主席。

鄭洞國不同意,他回到沈陽後,蔣介石又來電報,一定要他到長春去,兼負軍政之責。衛立煌也再三勸他,鄭只好又去了長春。

範漢傑在山東戰敗之後,也來到東北。蔣介石即任命他為冀熱遼邊區兵團司令,駐地為秦皇島。另把第54軍闕漢騫部2個師由水路運至葫蘆島,轉到錦州,歸第6兵團孫渡指揮。

衛立煌到東北後整訓了1個多月,到5月初,蔣介石要衛立煌將主力撤到錦州。衛立煌便找兵團司令廖耀湘去商量,廖聞訊後也為之一怔。

因為他當時雖感到東北局勢之不可為,但認為這樣做,等於整個放棄東北,並置長春10萬軍隊的命運於不顧,實在不妥。衛就請廖代表他到南京去見蔣,陳述東北將領的意見,並請蔣增派3個軍到東北去。

蔣介石見衛立煌不聽他的話,決定重新編組部隊,把絕大部份的兵力交與廖耀湘,借此剝奪衛立煌的權力,利用廖耀湘執行他的主張。

廖耀湘本人,也明白如此一來主力部隊全都由他帶走,歸他指揮,衛立煌大權旁落,再也抓不到一點吃飯資本,便會成光棍兒司令。誰做衛立煌,誰也不能不慎重考慮。

就因為這些問題,廖、衛二人的分歧日深,摩擦也加劇起來。

蔣介石最初原想要廖耀湘把沈陽的主力拉到錦州,即將東北蔣軍的全權交給廖。

以後見廖脫不了衛立煌的牽制,不能執行他的命令,又想要範漢傑打通錦沈路,將東北主力撤出來,而將東北兵權交給範。

蔣只想假手於聽話的將領以執行自己的主觀意圖,不惜暗中用種種手段。因此一部份手中有實力的將領,個個直接聽蔣的命令,以為固權爭寵之計。

正是蔣介石和將領這種矛盾與舉棋不定,為林彪拿下北寧線作戰留下了時間。

林彪收到毛澤東語氣嚴厲的電報,不敢再拖延。於1948年9月12日,命令位於冀東的第十一縱隊發起北寧線作戰。由此揭開了遼沈戰役的序幕。

9月21日,林彪、羅榮桓、參謀長劉亞樓率由司、政、後機關組成的前線指揮部離開雙城子出發。10月2日,指揮部抵達彰武。各兵團、縱隊均已進入指定地點,等待發起對錦州的總攻。

此後,由於蔣軍從葫蘆島增兵,林彪又一度猶豫不決,在羅榮桓的堅持下,才最終下定了攻打錦州的決心。

10月2日,蔣介石在北平同傅作義商定了增援東北的部署之後,馬上又飛到了沈陽。

隨即決定以新1軍兩個師、新3軍3個師、新6軍兩個師、第49軍兩個師、第71軍兩個師,共11個師另3個騎兵旅,編成「西進兵團」,由廖耀湘統一指揮。

首先攻占彰武、新立屯,策應長春守軍突圍,然後西進,與司令部已遷至錦州的範漢傑集團協力,夾擊錦州地區解放軍。

又以第53軍3個師、第207師、新1軍1個師及其他部隊編成「防守兵團」,由第8兵團司令官周福成統一指揮,防守沈陽及鐵嶺、撫順、本溪等地,鉗制解放軍。

另以第53軍控制遼河,維護西進兵團與沈陽的交通。

部署完畢,蔣介石於10月3日下午返回北平,5日飛天津,視察塘沽港後,又乘「重慶」號軍艦赴葫蘆島。

6日,在葫蘆島召開軍事會議,部署海空協同地面作戰部隊向錦州增援。

蔣介石宣布命令:「葫蘆島部隊歸第17兵團司令官侯鏡如指揮,在侯到來以前由54軍軍長闕漢騫指揮,向塔山、錦州攻擊。」

同時,還指定海軍司令桂永清及第3艦隊司令馬紀壯指揮軍艦,用240毫米艦炮轟擊塔山解放軍陣地,協助陸軍攻擊。「要把艦炮炮彈,全部打到塔山上去。」

在蔣介石奔波忙碌的時候,東北野戰軍確定了奪取錦州的具體步驟:第一步掃清外圍據點,第二步總攻城垣。

兩個步驟連續施行。攻城兵力5個縱隊另1個師,區分南北兩個突擊集團和1個輔助突擊集團。

北突擊集團由第二縱隊、第三縱隊、第六縱隊第十七師、炮縱榴炮一團、迫擊炮團、戰車團坦克營、高炮團兩個連組成,統一由第三縱隊司令員韓先楚、政治委員羅舜初指揮,由北向南實施主要突擊。

南突擊集團由第七縱隊、第九縱隊、炮縱榴炮二團、高炮一團1個連組成,統一由第七縱隊司令員鄧華、政治委員吳富善指揮,由南向北實施突擊。

第八縱隊附第一縱隊炮兵由東向西實行輔助突擊。第一縱隊主力為總預備隊,位於高橋附近,隨時準備參加攻錦州或投入塔山方向阻援。

9日,外圍戰鬥打響,一開始就相當激烈。城北配水池,位於高地之上,可以俯瞰全城,並控制著通向錦州城內的一條大道,是國民黨軍重點設防的據點之一。

國民黨軍以800人的1個加強營據守,自稱「第二凡爾登」,「守配水池的都是鐵打的漢。」東北野戰軍第三縱隊七師經8個小時的激戰,攻克這個據點,又以「打鐵漢」的頑強英勇,擊退國民黨軍30次增援和反撲,保證了大部隊直趨錦州城下。

城南罕王殿山是錦州南面的一道屏障,第七、第九縱隊向此發起攻擊,經過一夜激戰,兩縱隊分別占領了罕王殿山以東,以西兩陣地,擊退了國民黨軍的10多次反擊。

城東紫荊山是錦州東面的屏障,第八縱隊攻占後,又被國民黨軍奪回。10日,第八縱隊重新發起攻擊,經過兩小時激戰,重占紫荊山。

經過4天激戰。東北野戰軍攻錦部隊於13日攻占了錦州外圍所有據點,將國民黨軍全部壓縮於錦州城內。就在錦州外圍戰的第二天,東北野戰軍第2兵團司令員程子華指揮的塔山阻擊戰也開始了。

塔山位於錦州、錦西之間,距離錦州國民黨軍防禦前沿不足30公裏,距離錦西不足10公裏。村北有條東西走向的丘陵,丘陵不高,最高點白台山僅為海拔261米。

這條小山嶺以塔山為中心,東起海濱,西到虹螺山約30公裏,是由錦西增援錦州的必經通道,守住這條通道,阻住援敵,是保障奪取錦州的關鍵。

錦州、錦西僅距40公裏,兩戰場炮聲相聞,阻擊地域十分狹窄,既無回旋余地,也無險可守,阻援部隊橫下一條決心「死守不退」,「人在陣地在」,「絕不讓敵人前進一步」。

10日拂曉時分,國民黨54軍軍長闕漢騫指揮3個師,在40余門重炮、7架飛機和兩艘軍艦的火力支援下向打漁山、塔山、白台山一線同時發起進攻。

這一線是主要防禦地帶,由第四縱隊防守。這個縱隊在工事尚不完備的情況下,頑強堅守,多次進行陣地前的短促反沖擊,至下午5時,打退國民黨軍的進攻,並奪回了一度失守的打漁山。接著,連夜恢復工事準備再戰。

第二天清晨,闕漢騫又指揮4個師,采取中央突破戰法,集中兵力,以塔山為攻擊中心,成連成營沖鋒。有些前沿陣地幾度易手,第四縱隊多次反沖擊,恢復了原陣地。

下午,東進兵團司令官侯鏡如率92軍21師到達葫蘆島。他即召集會議,了解前兩天進攻塔山的情況,研究新部署,決定以獨立95師擔任攻擊塔山堡,62軍主攻白台山,54軍第8師主攻鐵路橋頭堡。

東北野戰軍第四縱隊十二師三十四團,堅守在白台山以東塔山堡等主要陣地上,頂住國民黨軍隊「中間鉗制,兩翼突破」的反復突擊。

被譽為「趙子龍師」的獨立95師,氣焰十分囂張,仍然采取用老一套「波浪式」的集團沖鋒戰法,以團為單位分成三撥,第一撥受挫,第二撥又接上去。

雙方都付出巨大代價,東北野戰軍傷亡1048名,國民黨軍傷亡1245名。阻援部隊在陣地工事大部被毀的情況下,仍牢牢守住陣地,使國民黨軍未能越雷池一步。

直至14日11時,東北野戰軍對錦州發起總攻。塔山阻擊戰方告一段落,第三十四團及全體阻援部隊與敵鏖戰6晝夜,用傷亡3500余人的代價,殲敵6500余人。抗住了敵人11個師的輪番攻擊,為奪取錦州提供了最有力的保障。

三十四團和另外成績突出的幾個團,分別榮獲了「塔山英雄團」、「守備英雄團」和「白台山英雄團」的光榮稱號。

總攻錦州的部隊經過激戰,終於15日攻占錦州大部,錦州國民黨軍殘存部隊退守老城,企圖負隅頑抗。東北野戰軍攻錦部隊立即組織第二、第七縱隊攻殲老城之敵。

經過激戰,第二縱隊由西北角、第七縱隊由東南角攻入城內,至下午6時,僅用31小時全殲錦州國民黨軍10萬余人。俘敵錦州指揮所主任範漢傑、第6兵團司令盧俊泉以下數萬人。喧鬧多日的錦州終於沈寂了。

範漢傑被俘後,驚魂未定,對於我軍首先攻打錦州的高明戰術感到不可思議,他反復追問林彪:「是誰決定先打錦州的?非雄才大略之人,難以下此決心啊!」

可見,毛主席決心先打錦州的戰術,是多麽的高明。

錦州即將解放的當天,蔣介石帶了聯勤總司令郭懺、政工局長鄧文儀、「國防部」第二廳廳長侯騰匆匆飛抵沈陽,並令徐州「剿總」副總司令杜聿明乘飛機到沈陽。

蔣介石到沈陽後不與衛立煌商討,便直接給困守在老城行將就擒的範漢傑空投了一封信,要他能守則守,不能守則退守錦西。

給困守長春的鄭洞國也空投了一封信,要他趕快突圍,否則沈陽也不等他了。

同時,郭懺也遵照命令擬定了破壞沈陽兵工廠和搬運重要機器的計劃。侯騰在忙著布置特務電台,待沈陽撤出後繼續進行破壞活動。

鄧文儀使出渾身解數,說服衛立煌及其將領們放棄沈陽,撤往江南。杜聿明按蔣介石的意圖與廖耀湘商討東西兵團對進,會師大淩河,尋求與東北野戰軍在錦州城下決戰的計劃。

蔣介石還在做他的「求得一戰而後撤」的夢。但是,當錦州範漢傑部已被消滅的訊息證實後,蔣介石即於16日乘飛機悄然離開了沈陽。

杜聿明再次被捆在了東北這架戰車之上,本來杜聿明從東北返回後,就不想再回頭去東北,蔣介石原來為了表示對杜聿明的懲戒,讓他到徐州給劉峙這位剿總司令當了一位副手,現在又急急地催他去東北赴命,以剝奪死守沈陽、不聽從命令的衛立煌職權。

蔣介石離開沈陽,來到北平東城的圓恩寺。在這裏,蔣介石寢食不安,時時刻刻在為如何說服東北將領「重占錦州」而絞盡腦汁。

一大早,就急急忙忙發電報,要衛立煌、杜聿明一起到北平開會。

蔣介石和傅作義、衛立煌、杜聿明一起開會,研究東北問題。衛立煌堅持要集中兵力守沈陽,蔣介石卻非要收復錦州不可。一直爭論到下午5時左右,仍無結果。

杜聿明一看這樣僵持下去不是辦法,便想找到一個折中的辦法。在來北平的飛機上,杜聿明就和衛立煌商議:絕不同意馬上攻錦州。

建議蔣介石把廖兵團撤回新民,待補充整訓完畢後,再相機收復錦州,打通北寧路。萬一蔣堅決要放棄東北,也只有從營口撤退。

衛對前一個意見極表同意,對後一個意見則表示見了蔣再說。

依據這個方案,也為了迎合蔣介石,杜聿明提出兩個方案:一是令東北國民黨軍迅速有計劃地從營口撤退;一是以營口為後方,一部守沈陽,主力歸廖耀湘指揮,先轉移到大虎山、黑山以南,將營口後方掩護確實,再向大虎山、黑山攻擊。

如果攻擊成功,則進而收復錦州;不成功,則逐次抵抗迅速向營口撤退。並先以第52軍占領營口,掩護廖兵團撤退。

蔣介石覺得杜聿明的第二方案還比較適合他的意圖,馬上表示同意,衛立煌則閉口不言。

第二天下午,蔣介石又在圓恩寺召集傅、衛、杜開會,宣布杜聿明任衛立煌的副總司令兼冀熱遼邊區司令官,駐在葫蘆島。

要他同衛立煌一道回沈陽給廖耀湘、52軍軍長劉玉章下命令,廖耀湘以營口為後方,以主力攻錦州;劉玉章先占營口掩護後方;同時葫蘆島、錦西部隊亦向錦州攻擊。至此,蔣介石以為他的總撤退計劃已落實了。

蔣介石沒想到的是東北野戰軍積極發動的軍事和政治攻勢,瓦解了長春守軍,1個軍起義,1個兵團部又1個軍守敵全部投誠,長春獲得和平解放。

廖耀湘執行了經大虎山以東向大窪、營口方向「轉進」的命令,率部向黑山、大虎山攻擊前進。

東北野戰軍第十縱隊,在黑山頑強阻擊3個晝夜,為攻錦主力回師東進爭取了寶貴的時間。終於將廖耀湘兵團合圍在了黑山、大虎山地域。

10月25日這一天,東北野戰軍圍殲廖耀湘兵團的作戰全線打響。由錦州東進的第八縱隊第二十三師插入六間房,與退向台安的第49軍軍部及3個團激戰,遼南獨二師在魏家窩棚與敵新3軍第14師兩個團激戰。

第三、第十縱隊在黑山及其附近出擊敵人;第五、第六縱隊正向黑山東南疾進,並在拉拉屯殲敵一部。

林、羅、劉的決心是:除以主力一部阻敵向營口逃跑外,集結主力把廖耀湘兵團殲滅於黑山、大虎山以東地區。

東北野戰軍完成合圍後,大膽穿插、分割,敵人很快出現混亂。敵49軍軍長鄭庭笈直接向衛立煌報告:「南進受阻。」

衛立煌即要鄭率他的兩個師和他近旁的新6軍、新3軍各1個師退回沈陽,這樣一來,廖耀湘兵團退營口之路徹底被堵死了。

10萬余人一會兒向錦州,一會兒向營口,一會兒向沈陽,狼奔豕突,陷入極大的混亂之中。

26日淩晨3時開始,各縱以高度機動靈活的戰術,猛打、猛沖、猛追,趁敵混亂大膽穿插於敵人各軍之間,哪裏有敵人就往哪裏打,哪裏槍聲密集就向哪裏集中。

更巧的是第三縱隊一部突入胡家窩棚,一舉打垮了廖耀湘兵團指揮部,使其10萬之軍頓時失去了統一指揮。使整個廖耀湘兵團分崩離析。

戰至27日,在東北野戰軍連續猛烈的沖擊下,廖耀湘兵團各部或紛紛放下武器,或相繼被殲。

至28日拂曉,戰鬥結束。只經過短短的幾十個小時,廖耀湘兵團的兵團部及5個軍部、11個師10萬余人全部被殲,廖耀湘和他的4名軍長、13名正副師長被俘。

被視為國民黨精銳之師的戰略機動兵團,和被吹噓為「五大主力」的新1軍、新6軍,就這樣全軍覆沒了。

蔣介石再次飛到沈陽也無回天之術了。11月2日,東北野戰軍直下沈陽、營口,衛立煌、杜聿明分別乘飛機匆匆離去。

歷時52天的遼沈戰役勝利結束,共殲滅敵人1個總部、1個邊區司令部、4個兵團部、11個軍部、33個整師外加16個團,共47萬人。

由於遼沈戰役的勝利,不僅東北全境解放,大批解放軍可以轉入關內作戰,而且,人民解放軍在人數上第一次超過了國民黨軍隊,因而解放戰爭的行程大大加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