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三國打成了一鍋粥,為何外族不趁機入侵?你看看是誰在鎮守邊疆

2024-02-27歷史

前言

在三國亂世,戰火紛飛,一片混戰之際,外族卻奇跡般沒有趁機入侵,這究竟是巧合還是有著深層次的原因呢?是哪位英勇的將領鎮守邊疆,守護著這片烽火四起的土地?亦或是有著什麽不為人知的阻撓力量,讓外族望而卻步?

匈奴之變 北疆生變

公元48年,漢朝北方的老對手匈奴因為內部矛盾分裂為南北兩部。其中以南部居多,後來與漢廷建立了同盟關系。而北匈奴則成為漢朝必要撼動的物件。

此時東亞地區氣候正在從溫暖幹燥向寒冷濕潤的階段轉變,草原地區的牧草產量在逐漸減少。北匈奴嚴酷的自然環境與日俱增的生存壓力使他們的國力也隨之衰弱。有些部落的前景堪憂,甚至面臨糧草耗盡而繁育不足的困境。

其二是北匈奴需要面對日益崛起的鄰國鮮卑與烏桓的蠶食。這兩個民族在草原南北的夾擊之下,北匈奴的局勢愈加艱難。

公元89年,東漢廷終於抓住北匈奴衰弱的機會,聯合了南匈奴和部份鮮卑部落,對其發動了一系列淪陷性打擊。這一次進攻直接導致了北匈奴勢力範圍和規模的大幅萎縮,也為鮮卑的興起創造了契機。北匈奴不再是漢朝北疆的主要威脅,取而代之的是日漸強大的鮮卑與烏桓。

曹操出手 穩定北疆

到了公元207年,魏文帝曹操率軍對塞北的烏桓人發動了慘烈的討伐。歷時月余的戰事以烏桓的失敗而告終。曹操大獲全勝,有力打擊了烏桓的族群數量與戰鬥力,使他們不再具有對中原腹地構成重大威脅的能力。

這場勝利不但將北疆區域牢牢納入了曹操的版圖,也將與中原連線的通道打通。至此漢地北部邊境終於迎來了一陣寶貴的穩定時期。而在稍遠的北方草原上,鮮卑與南匈奴之間仍然敵對著,時常發生摩擦沖突。

得益於曹操精明的政治手腕與遠見卓識,他在鮮卑與烏桓之間成功地充當了「調停者」的角色。魏國與這些小國保持著微妙的外交關系,既不與他們結盟,也並不與之為敵。

甚至還會在適當的時機挑撥離間,使其繼續保持著互相牽制的狀態,從而減輕中原境內的防禦壓力。

選擇田豫 鎮守北疆

在曹操麾下眾多過硬的將領中,有一個功勛卓著的巫師——那就是田豫。這個出身西涼的將軍不僅在軍事上有驚人的才能,對北方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也有極為敏銳的了解。幸運的是他又對曹氏忠心耿耿。

於是曹操任命田豫為「鎮北大將軍」,正式委以保衛北疆邊防的重任。田豫對此信心滿滿,他深知北方民族善於騎射,行動迅捷。

一旦有變,必是雷霆萬鈞難防難擋。所以他將部署於渭北一線,時刻警惕著可能會來自草原深處的突襲。

然而公元211年,一場幾乎無人能料的變故還是發生了——來自於陜郡和朔方的塞北烏桓叛軍突然南下反叛。他們趁著深冬驟然入寇,想要一舉消滅魏國在邊境的駐防力量。眼看烏桓的騎兵如疾風暴雨般殺到,一時間傳來驚慌失措的呼救號。田豫卻在千鈞一發之際冷靜地做出了別具一格的決定

田豫用兵 鎮壓烏桓之變

面對烏桓出其不意的襲擊,田豫並沒有直接迎戰對抗。他深知在開闊草原地帶,中原步兵根本無法與騎兵匹敵。所以他布下天羅地網,有意誘導敵軍進入山區進一步推進。

這片連綿的群山對騎兵的沖鋒速度與機動性造成了極大的限制。田豫早已在山間設下伏兵,趁機將烏桓軍圍困住。在物資不濟、寸步難行的情況下,他們的抵抗最終土崩瓦解,不戰而敗。

這一用兵之道巧妙而又生動鮮明地展現了田豫過人的戰術才能與對部隊特性把握的精準。事後人們將這場戰役稱作「白馬之圍」,廣為傳頌。

此後,田豫又在北方草原進行了一系列的小規模戰事。他的目的無非是讓這些擅長騎射的少數民族感到魏國軍隊的強大與無處可逃,進而打消他們對中原的覬覦之心。

田豫治邊 以夷制夷

公元222年,田豫與鮮卑索頭部落酋長建立了友好往來。為了加強雙方的聯系,他將自己的外甥女許配給了對方,這在當時引起了廣泛的議論。有人甚至認為他是在背叛漢族,與敵人通婚結盟。

但田豫卻從更深遠的角度考慮問題。他認為,依靠當地部族的力量來守衛邊疆,要比中原軍隊直接鎮守更加高效可靠。於是他實行了一種被稱為「以夷制夷」的策略。

在北疆要害之地大量安置鮮卑與烏桓族人居住,使之成為緩沖地帶。一旦有北方其他少數民族來犯,他們自會率先應戰。如此一來,邊疆的防線便不再只依賴魏廷武力,而是不同部族之間形成的某種均衡。

這種政策極大地提高了魏國北方邊疆的安全性,也減輕了中央對邊防軍力的依賴。它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漢人與少數民族之間更多的流血沖突。在動蕩的三國時期,這無疑是極其高明與適宜的治國之策!

結語

綜上所述,在三國爭雄的戰火中,北疆之所以能免受外敵大舉入侵的劫難,靠的正是曹操及其心腹田豫的英明決斷。他們不僅在政治上利用民族矛盾,軍事上屢建奇功,更付諸了一整套成熟的邊疆治理策略。使這片偏遠卻重要的領土得以在戰亂中恬淡地開啟著奇特而美好的一頁。

我們今天回望那個激蕩的年代,自會對曹田等人的勝利與成就心生欽佩。可其中蘊含的智慧與人性,亦值得我們去深思與領悟。這便是歷史留存的意義所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