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46年,解放軍被敵軍包圍,一位地主站了出來:我能退去數萬敵軍

2024-04-11歷史

那是1946年的夏天,中國正處於解放戰爭戰火紛飛的危難時刻。

在安徽省安慶市嶽西縣冶溪鎮,一場焦灼的戰爭蓄勢待發——我軍一個旅已經被國民黨敵軍72師團團圍住。

這場戰爭的結果看起來毫無懸念:敵人人數眾多,派出了近三十余萬兵力,而我軍靠著六萬兵力苦苦支撐。

在這敵眾我寡的人壓倒的情況下,更糟糕的是,我軍與國民黨敵軍的軍備實力相差極大。

國民黨軍隊用著美軍提供的先進武器裝備,而我軍則用簡陋的步槍與之對戰,不僅如此,戰士們的生活條件也很艱苦。

作為從人民中走出來的隊伍,戰士們的吃穿用度都極其寒酸,與人民同甘共苦,穿著打著修補程式的衣衫,吃糠咽菜,但是這不能磨滅解放軍戰士的一腔熱血。

在這個危難時刻,得知敵軍的數量和軍備優勢,戰士們非但沒有慌張和退縮,反而是鬥誌高昂。

解放軍的將士們願意為國捐軀,願意為了理想而奮鬥,我們不怕他們!

但是,打仗不能僅僅靠一腔熱血,還需要智謀和冷靜的部署。

我軍兩位指揮官為了將損失減少到最小,甚至已經將軍中機密檔就地焚燒,準備拼上性命背水一戰。

誰能想到,正是在這個生死存亡的關頭,有一位老人挺身而出,憑借一己之力,竟然退敵三十萬。

更令所有解放軍戰士意想不到的是,這位在大軍壓境的境地裏,勇敢地對解放軍伸出援助之手的老人,還是個曾經的國民黨軍官!

這位老人外表看起來只是個普通的農民,實際上卻是當地的一位大地主,這位地主並不像其他的地主一樣壓迫人民。

他不僅在人民群眾中竟然頗有口碑,甚至還主動為解放軍提供住所,這讓解放軍震驚又疑惑。

這位地主的名字叫胡之傑,安徽嶽西人,他在年輕的時候做過教書先生,在戰爭爆發後投筆從戎,加入蔣介石麾下。

後來卻因為蔣介石的壓迫,最終選擇歸隱田園,不再過問家國大事。

胡之傑本以為人生註定無法施展報效國家的偉大抱負,以為自己的余生只能這樣平平淡淡在鄉野裏庸庸碌碌地度過。

誰能想到,在這個1946年的夏天,他迎來了命運給予的一個重要的選擇和使命,為此青史留名,流芳千古。

01 從戎生涯,歸田卸甲

年輕的時候,胡之傑懷著一腔熱血和極大的熱情,不再教書,而是決定從戎以實作理想,保家衛國。

於是,他參加了川軍,他在軍隊中吃苦耐勞作戰勇敢,擔任著川軍軍長的職務,後來參加武昌起義,開始擔任了川軍第一師師長的職務。

他本以為自己終於可以作為戰士為國家奉獻一生,可是誰能料到,蔣介石疑心頗重,他擔心自己的權力被影響。

隨著時間的推移,川軍英勇作戰並沒有讓他欣慰和開心,反而產生了深深的憂慮。

他開始對力量雄厚的川軍產生了很深的忌憚之心,他不願意看到川軍的發展壯大。

蔣介石決定拔掉川軍的根基;他像一個笑面虎一樣,決定學習宋太祖趙匡胤,布置一出「杯酒釋兵權」。

蔣介石在南京誠懇地給川軍的幾個將領發電報,將他們統統調離原先的實權崗位,胡之傑就是這樣被騙來了南京。

他本以為自己在南京也能實作一腔抱負,孰料這是蔣介石的陰謀。

蔣介石根本不在乎川軍被奪掉將帥之後的實力還能否保家衛國,他只在乎自己眼前的個人利益。

胡之傑就這樣被蔣介石用明升暗降的法子調來了位於南京的參謀總部任職,與此同時,胡之傑還失去了兵權,他對蔣介石的做法無奈又氣惱。

胡之傑心中的誌向非常明確:自己從軍是為了報效祖國,而不是為了某個人服務。

看到蔣介石對於昔日作為川軍主力將帥的戰士們各種明升暗降的所作所為,聰慧的胡之傑心裏如明鏡一般。

他知道蔣介石一定不會聽從勸說,而自己被奪掉兵權,沒有力量和蔣介石抗衡,但是他決心一定不會和蔣介石同流合汙!

此時,郁郁不得誌的胡之傑的內心已經有了一番對自己未來的打算。權衡利弊之下,他最終選擇了辭職離開南京,縱然世人皆醉,我也要獨醒,堅定地醒著。

就算不能逆轉大局,我也要守住自己內心的真誠初心和清明眼界,胡之傑傲骨錚錚,做好了這樣的決定。

他辭職之後,回到了久別的故鄉安徽,結束了自己從少年時代便向往投身的軍教人生。

他又過起了幼年時的鄉村生活,他靠著在軍中的軍餉收入,在家鄉冶溪鎮的田間買了一些田地,當上了一個地主。

他的品德很高尚,心思也是清明又簡單:不能為國奉獻,也要守住底線不為國家添麻煩,不做內戰的推動者。

既然已經操勞了多年,不如就這樣解甲歸田,安享剩下的人生吧,就這樣在一個誰也找不到的地方安安靜靜的生活下去。

不料,命運卻跟他開了個玩笑,在他心中的火焰快要熄滅的時候,1946年7月18日這個炎炎夏日,一支6000人的解放軍隊伍卻突然造訪。

來到了胡之傑的老家——安徽冶溪鎮。

胡之傑並未多問,但是他看到解放軍行至此處,已經非常疲憊,需要休養整軍,胡之傑便說:「我是這裏的地主,我家裏房屋很多,我願意給你們提供住所。」

解放軍的領導比較驚訝,他一直以為地主就是壓迫人民的,是人民的敵人。

他不放心,便四處打聽了一下,周邊的村民都說胡之傑是百裏聞名的大善人,讓解放軍放心。

於是,解放軍就把臨時指揮部設在了胡之傑的家裏。

這支解放軍隊伍的番號是鄂東獨立第二旅,隸屬於中原軍區。可是,獨立第二旅為什麽一下子來到了這個小地方?

02 生死存亡,挺身而出

就在1946年6月,國民黨軍官劉峙指揮著30多萬大軍向解放軍中原軍區發動進攻。

此時,國民黨軍隊和解放軍軍隊的力量懸殊,國民黨裝備優良,而解放軍卻不是。

國民黨人數眾多,足足30萬人,解放軍卻是國民黨軍隊力量的五分之一,只有6萬余人的兵力。

在這種情況下,國民黨搶先發動戰爭,占據了優先地位。

解放軍軍官李先念和王樹聲迅速作出正確戰略部署,率部突圍。

讓一旅留下來掩護,旅長吳誠忠帶著第二旅假扮成重要的司令部,來幹擾敵軍視線,率6000人的第二旅團打掩護作戰。

敵人沒意識到這個計謀,真的以為第二旅團是解放軍核心力量,於是開始進攻。

吳誠忠與張體學身先士卒,可是無奈沒辦法抵禦攻擊,只能邊打邊撤,7月18日,來到冶溪鎮,部隊剛到,特務就告密了。

7月20日,國民黨派出3萬大軍迅速包圍了鎮子。連日奔波的確耗盡了解放軍的精力,他們還要面對明天的殊死搏鬥。

可是,即使被敵軍圍困,我軍為了保護人民,依然派出一個排去保護村民和胡之傑一家,以答謝這位地主的接待之恩。

晚上,吳誠忠沒睡,他和張體學正在著急思考明天的戰略計劃,他思考著明天的突圍的方法。

其實,吳誠忠心裏已經知道不可能突圍,準備犧牲,並且把軍中國家機密檔都燒了。為了避免傷及無辜,吳誠忠親自安排部隊掩護群眾轉移。

可是他們卻沒想到,這裏住著一位扭轉乾坤的教書先生。

胡之傑挺身而出了!

他聽到了吳誠忠的計劃,吳誠忠此舉使胡之傑深受感動,感念於解放軍對他的深切情誼,決定為保護解放軍人貢獻力量。

解放軍戰士百折不撓的精神再次點燃了他心中炙熱的愛國火焰,聰慧如他,早就看清了當今的局勢,認定了解放軍必然走向勝利。

當他得知包圍鎮子的是國民黨整編72師時,便認為這是上天給的一個選擇,讓他選擇善惡,他毫不猶豫決定要救解放軍!

於是,他對吳誠忠說: 我願為你們走一趟,為你們退去數萬敵軍。

03 舌戰群儒,勝利歸來

這句話震驚了在座的每一個人。大家都抱有懷疑:一個幾乎是與世隔絕的地主,怎麽可能擊退千軍萬馬呢?

吳誠忠非常擔心,胡之傑卻胸有成竹,安慰吳誠忠說,不用擔心,72師的人會給我這個面子的。

見眾人依然懷疑,於是,這位俠肝義膽的地主解釋說:

現在攻擊你們的,領導72師的將領是傅毅和祝順鯤,這兩人都曾經是我在國民黨時候的學生。

當年我不願意與國民黨同流合汙,從南京軍中辭職後,這兩個學生傅翼和祝順鯤依然對我十分敬重,逢年過節總是派人給我送來禮物。

這兩個是明事理的好孩子,我相信只要曉之以理,他們一定能看清形勢,選擇正確的道路的。

胡之傑堅定地說:「讓我再教授學生最後一課吧!就算身死,我也是為國家貢獻力量了!」

他做好了最壞的打算走入了敵軍的營地。

當胡之傑見到兩個學生傅毅、祝順鯤後,開始了耐心地勸導:「當年蔣介石待我如何,對待川軍如何,你們也是知道的,他從不相信川軍!哪怕你們倆這次拼盡全力打了勝仗,也撈不到什麽好處,不如保存實力再作觀望。」

他繼續說道:「不要和解放軍硬拼,以免兩敗俱傷。」

其實,72師是地地道道的川軍,傅毅和祝順鯤聽完老師的分析後,思索一番,明白了自己的處境。

最終傅翼聽從了老師胡之傑的建議,作出了自己的選擇,和我軍達成協定。

胡之傑回來的第二天,國民黨軍隊72師在冶溪鎮村子東邊居然開了一個口子!當夜,解放軍幾千士兵順利突圍出去,這無疑是絕處逢生。

04 亂世之中,愛國之心

這兩位國民黨軍官為什麽會放行呢?或許是因為他們曾經的師生情誼,戰火紛飛年代的提攜之恩,他們對彼此都是絕對的信任。

胡之傑在這場勸說中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才能,他的一片赤誠和拳拳愛國之心終於感化了對方的心。

也或許,是被解放軍感動,胡之傑在與解放軍相處的過程中感受到了情誼,解放軍不像其他的國民黨軍隊一樣禍害民生。

他們真誠地保護貧苦人民,與人民同甘共苦,不拿人民一針一線。這份尊重打動了他,他終於看到了國家的希望,他對自己的學生講了這些所見所聞。

在那個年代,有些人用從軍來證明自己的愛國信念和拳拳之心,有些人雖然已經歸田卸甲,依然用熱血丹心,誓死保衛人民和國家。

05 熱血丹心,還看今朝

胡之傑教書育人盡心盡力,做軍官的時候對下屬一片赤誠,做地主的時候對人民也溫和相待。

他擁有一顆真摯的愛國之心。

無論是做軍官,還是做地主,他都沒有違背善良的本心,始終都沒有變得麻木無情,即使胡之傑回到老家當地主,也將個人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緊緊地聯系在一起。

胡之傑雖為地主卻有革命覺悟,名將風骨。

如今,我們的國家逐漸走向和平富強,對於絕大多數人而言,愛國不再是提著刀槍走上戰場,不再是為祖國浴血奮戰,但是,他們的愛國精神和奉獻精神、無私精神,依然值得今天的我們學習和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