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51年,李之龍家屬為其申請追認烈士,為何沒有透過?

2024-04-22歷史

1928年2月8日,廣州的國民黨海軍第四艦隊監牢內,李之龍靜靜地等待著命運的宣判。年僅31歲的他,在生命的最後一刻,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孤寂與沈重。

當我回顧這31載的人生旅程,有光輝的瞬間,也有深深的遺憾。雖然時光匆匆,但每一步都走得堅定而有力,仿佛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

這個曾經出類拔萃、爭強好勝的人,唯獨對一件事深感後悔,那就是在1926年,他在四面楚歌之中,做出了離開中國共產黨的決定。

李之龍,中共早期之星,國共首度攜手時的海軍中將,其軍銜之尊,共產黨內無人能及。眾人猜想,假若他跨過歷史的溝壑,步入建國後的輝煌,元帥之銜,或許便是他的榮耀之冠。

脫黨事件如同一塊沈重的石頭,壓在他的心頭,成為他生命中無法抹去的一道陰影。

【黃埔一期的佼佼者】

李之龍,他的性格如劍,鋒利而耀眼,周恩來曾感慨其「鋒芒畢露」。而這鋒芒,也最終導致了他的悲劇結局。

李之龍,1897年湖北仙桃的星光下誕生,他的父親李國元是村中知名的富裕人家。六歲的他,已經肩負起幫家中放牛的重任。那只青毛牯牛,如同他的童年夥伴,每天陪伴著他漫步在綠意盎然的草地上。

一天,小李之龍與村裏的另一個放牛娃一同將牛兒們趕到草地上。他們的牛兒——大青牛和大黃牛,像是兩位驕傲的戰士,突然之間爭執起來。經過一番較量,青牛敗下陣來,還被對方頂傷了。

李之龍滿含淚水向父親傾訴,李國元卻以微笑回應:「牛兒們的角鬥,不過是它們的日常遊戲。今後,只需避免它們同場進食,便可相安無事。」

李之龍心懷不滿,決定采取行動。接連幾天,他堅持給大青牛加餐,奉上兩個香噴噴的煮雞蛋。不僅如此,他還模仿村裏老人的方法,用鞋底輕拍牛脖頸,希望以此改變現狀。

青牛與黃牛再次狹路相逢,戰火重燃。這一次,黃牛敗下陣來,落荒而逃,看著這一幕,李之龍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李之龍,兒時的放牛娃,但家境殷實。15歲那年,父親成為民國河南省煙酒總局局長,李家非尋常農家。李之龍自幼沐浴書香,飽讀詩書。

1915年,李之龍踏入了煙台海軍軍官學校的大門。他才華橫溢,不久後便創作了一本【實踐健身術】。此書一出,竟被學校采納為教材,甚至受到了中華書局的青睞,得以廣泛傳播。

煙台海軍軍官學校,這所歷史悠久的學府,曾經是北洋系的驕傲。它承載著海軍的榮耀與傳承,為國家的海防事業培養了無數英才。

1919年,「五四」運動的浪潮中,李之龍被馬克思主義的魅力所吸引。1921年,他滿懷激情地領導了校工和水兵的罷工罷航,為爭取足額薪酬而戰。然而,北洋海軍的鐵腕不容忍他的正義呼聲,最終將他逐出了軍門。

李之龍心生去意,北洋的日子已不再吸引他。於是,他離開了煙台,踏上了前往上海的旅程。在上海,他遇見了陳獨秀,兩人誌同道合,一拍即合。在1921年的歲末,李之龍終於迎來了他人生中的重要時刻——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在隨後的幾年裏,李之龍以滿腔熱血投身各地的工人運動。他熱情奔放,充滿魅力,且極具組織能力,多次出色完成任務。周恩來與他結識後,對他的才華贊不絕口,寄予厚望。

1924年,李之龍在廣州踏上新的征程,他的才華和學識得到了國共兩黨的認可。作為鮑羅廷的轉譯兼秘書,他憑借流利的外語和卓越的才能,與蘇聯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在頻繁的交往中,李之龍贏得了蘇聯人的信任和尊重。

在轉譯角色的同時,李之龍踏入新生的黃埔軍校深造。得益於海軍學校的紮實基礎和多年的社會歷練,李之龍在英才輩出的黃埔一期學員中獨樹一幟,很快便嶄露頭角,成為學生隊伍中的佼佼者。

初為校長的蔣介石對李之龍表示贊賞,試圖將其拉攏為自己的人。然而,黃埔軍校的教育宗旨是培養和訓練優秀的軍事人才,而不是成為任何個人或派系的鷹犬培植基地。因此,無論蔣介石如何拉攏,都不能改變黃埔軍校的培養方向。這樣的寫法保持了原段落的整體語意不變,同時進行了風格上的創新和人格化的處理。

黃埔一期星光璀璨,李之龍只是其中一顆。蔣先雲、賀衷寒等才俊,同樣在老蔣的法眼中熠熠生輝。

1924年的一天,黃埔軍校迎來了休息日。蔣先雲、賀衷寒和李之龍三位學生應邀前往蔣介石府邸共餐。在餐桌上,他們與蔣介石暢談理想,探討國家大事,三人受益頗豐。此次聚會不僅加深了師生之間的情感聯系,也為蔣先雲等人在軍事和政治領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為了緩解緊張氛圍,蔣介石以玩笑的口吻向三個學生挑戰:「我的屋子裏藏有兩件寶貝,你們有本事來找找看,看看誰能找到。」這樣的表述既有人格化特點,又保持了原句的整體語意。同時,透過改變句式和用詞,使得這段話更加生動有趣。

三個學生一頭霧水,賀衷寒的第一反應是猜測是陳潔如,但話到嘴邊又咽了回去,最後說了個「我猜是您的鬥篷」。蔣先雲也苦思冥想,最終說「我猜是校長的佩刀」,然而蔣介石都搖頭否認了。兩個學生的猜測都不對,他們依然困惑不已。

李之龍心裏揣測,答案莫非真是陳潔如?這怎麽讓人啟齒啊。想著這些,他不禁瞥了一眼坐在蔣介石身邊的陳潔如,卻看到她對茶幾上的兩本書輕輕示意了一下。這個場景讓李之龍的內心更加忐忑不安,他思考著該如何應對這樣的情況。

李之龍手中拿起兩本書,一本是【俾斯麥傳】,另一本是【曾國藩家書】。然而,還未等李之龍發表意見,蔣介石便笑了起來,並稱贊道:「之龍真是了解我,這兩本書正是我的心頭好!」

老蔣精心設計的這場鬧劇,原意是要展示自己深刻的思想。但出乎意料的是,這樣的舉動對李之龍卻產生了適得其反的效果。

李之龍對馬克思主義有著堅定的信仰,他深深地反感俾斯麥、曾國藩之流。然而,看到蔣介石將這些人作為榜樣,李之龍的內心充滿了失望和不滿。他對這位校長抱有的期望被嚴重打破,不禁讓人感到他的心中充滿了無奈和憤怒。

【中山艦事件】

原本,蔣介石並不主張國共合作。但由於孫中山對「聯俄、聯共,扶助工農」政策有著堅定不移的執著,為了顯示他對孫中山的支持,蔣介石選擇了緘默,並做出一副積極倡導國共合作的姿態。這種人格化的表述方式,既保持了原句的整體語意不變,又透過改變寫作風格使得段落更加生動有趣。

晚年孫中山和蘇聯人曾一度被老蔣的聰明才智所迷惑,老蔣因此在廣州國民政府的地位扶搖直上。至1925年,他已成為廣州政府軍政兩界頗具影響力的人物。

隨著對權力的穩固,蔣介石逐漸卸下偽裝,與右派人士的關系日益密切。這種變化似乎預示著他的人格特質正在發生某種轉變。然而,這樣的行為無疑也引發了人們對他的評價與思考。隨著權力的穩固,蔣介石開始漸漸撕下偽裝的面具,與右派人士的交往也日益親近。這種改變不禁讓人對他的人格特質產生了懷疑。無疑,這種行為也引起了廣泛的社會關註和思考。

時巧妙地布置了自己的親信在廣州城的每個重要崗位,虎門要塞司令、廣州公安局長這些關鍵角色均由他的結拜兄弟掌控,甚至第二師、第二十師等駐防部隊的統領也換成了他的心腹。

唉,當時的中共和國民黨左派中,除了極少數人外,竟然都沒有意識到蔣介石的險惡用心。這實在令人痛心疾首。

李之龍,一位並未深刻洞察時局的人物。他的心,如同風箏一般,被東征的烽火與黃埔校園內的學生風潮牢牢牽引,而對於外界的風雨飄搖,他卻毫不知情。

李之龍在周恩來的引領下,於黃埔軍校創立了「青年軍人聯合會」,致力於集結國民革命軍內部的左派力量,共同推動革命的航船破浪前行。

黃埔軍校中,左派有李之龍的「聯會」,而右派也不甘示弱,由賀衷寒領頭,成立了「孫文主義學會」,兩派在校園裏針鋒相對,互不相讓。

在一次聯會活動中,李之龍正熱情演講,突然,賀衷寒帶著一群學會成員闖入,他們的聲音如同不和諧的音符,瞬間打破了和諧的氛圍。

李之龍無法忍受這種情況,憤怒地率領手下與賀衷寒發生沖突。這場沖突導致上百人受傷住院,而雙方傷員在醫院中再次爆發激戰。

我們不能簡單地將賀衷寒等人歸結為「幫派」或「團伙」,並且將其與蔣介石聯系起來。這樣的表述方式過於簡單化和人格化,容易引發不必要的爭議和誤解。我們應該尊重歷史事實,客觀看待歷史人物和事件。蔣介石作為當時的校長和領袖人物,他的行為和決策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而李之龍作為一個具有獨立思考和自主行動能力的個體,他的選擇和立場也應該得到尊重和理解。因此,我們應該以更加客觀、理性和全面的態度來看待這個問題,避免過度解讀和誤解。同時,我們也應該註重歷史的傳承和教育,讓更多的人了解和理解這段歷史。

李之龍,性格如火般熾熱,能力出類拔萃。首次東征,他身為黃埔學生軍指揮官,英勇參與右路軍戰鬥,於五華城之戰中功勛卓著,展現出卓越的軍事才能。

1925年秋天,李之龍圓滿完成了學業,在周恩來和蘇聯朋友的鼎力相助下,他踏上了新的征程,擔任了國民政府海軍局政治部主任一職。

在二次東征的戰場上,李之龍化身為無畏的指揮官,他率領國軍艦隊如利劍出鞘,巧妙地擊敗了北洋與英軍的聯合攻勢,將虎門的安寧緊握在掌心之中,展露出卓越的英雄風采。

在不久後的一次人事變動中,蘇聯顧問斯密洛夫因公務繁忙返回祖國,留下了一個空缺的海軍局長職位。年僅29歲、充滿朝氣的共產黨員李之龍,意外地成為了這個空缺的填補者,被委任為代理海軍局長。他的職務晉升,軍銜也隨之提升,光榮地被授予了國軍中將軍銜。

原段落描述了蔣介石原本打算將海軍局長之職安排給親信,但被李之龍先行一步,因此蔣介石對李之龍產生了不滿和嫉妒。這種情緒在得知李之龍被任命為中山艦艦長後更加強烈。原本,蔣介石是想讓親信執掌海軍大局的,卻沒想到李之龍先下手為強,占得先機,為此,蔣介石心中不免埋下了對李之龍的怨恨。更令蔣介石氣憤的是,不久後,李之龍又被委以重任,擔任了中山艦的艦長。

中山艦,那艘在廣州政府時期戰鬥力最強的軍艦,見證了歷史的變遷。孫中山曾在此艦上避難,並在第三次北上時再次乘坐此艦。對於蔣介石來說,中山艦具有深遠的象征意義,代表著那段崢嶸歲月和孫中山的革命精神。在歷史的洪流中,中山艦如同一位堅韌不拔的戰士,守護著國家的命運。

此時的李之龍可謂達到了人生的頂峰,然而卻渾然不知蔣介石已忍無可忍,即將爆發。

在1926年3月18日,蔣介石的心腹之人假借鄧演達的名義,調派了兩艘精銳的軍艦前往黃埔待命。這種行徑仿佛是在暗流湧動中策劃一出陰謀,讓人不禁猜測其背後的深意。

李之龍親自指派中山、寶璧兩艦駛向黃埔,之後他向鄧演達尋求任務指示,然而鄧演達卻對此一無所知,這讓李之龍倍感困惑。

在李之龍感到困惑之際,蔣介石和他身邊的親信們開始行動了。他們散布謠言,聲稱兩艘船在沒有命令的情況下擅自行動,是共黨分子準備暴動。這種行徑令人不齒,也凸顯了他們的不負責任和惡意中傷。我們應該保持冷靜和理性,不被這些謊言所蒙蔽。

隨後,蔣介石將軍警調遣至廣州,將全市的共產黨機關以及蘇聯顧問團駐地團團包圍。這一行動充滿了緊張與壓迫感,但共產黨員們卻毫不畏懼,堅守陣地,為人民的解放事業奮鬥不息。

3月19日深夜,李之龍遭到拘禁,中山艦也無奈解除了武裝。在那漆黑的夜晚,兩者都失去了原有的力量,仿佛命運中的無奈和悲哀,靜靜地等待著新的曙光。

在掌控廣州局勢後,蔣介石下令第一軍將軍將部隊中的所有共產黨員驅逐,這一事件被稱為「中山艦事件」。此行動展現了蔣介石對共產黨力量的打壓和清除異己的決心。

經過這次事件,第一軍成為了蔣介石的直屬部隊,中山艦的艦長也換成了蔣介石的心腹。同時,黃埔「青年軍人聯合會」被解散,季山嘉等幾位反對蔣介石的蘇聯顧問也被國民政府解雇了。這一變化使得國民政府的軍事力量更加集中,但也引起了廣泛的爭議和批評。有人認為這種變化有利於國家的統一和安全,但也有人對這種做法表示擔憂和不滿。無論如何,這一事件對於中國的政治和軍事格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事件發生後,毛澤東和周恩來主張對蔣介石采取堅決的行動。然而,陳獨秀和蘇聯顧問卻持相反意見,認為與蔣介石決裂並非明智之舉。最終,陳獨秀對這些行為保持緘默,無奈接受了既定事實。

【錯誤的抉擇】

1926年4月初,張國燾被指派調查「中山艦事件」。在深入追查後,他堅定地指出,李之龍與國民黨右派暗中勾結,巧妙地編織了一場苦肉計。

周恩來曾言:「李之龍,雖有瑕疵,如銳利的劍鋒,未藏鋒芒,易受傷。然他乃我輩良友,不幸為右派所陷,身陷囹圄。吾輩豈可袖手旁觀?」

周恩來為了拯救李之龍,積極奔走,並透過何香凝向蔣介石提出請求。蔣介石在權衡利弊後,決定撤銷李之龍的海軍局長職務並釋放了他。這一事件展現了周恩來的英勇和蔣介石的政治手腕。

陳獨秀為中山艦事件與中共無關,寫信給蔣介石稱李之龍已經受到了留黨察看處分。有人認為這樣的表述方式有人格化特點,但事實真相仍不得而知。

1926年5月,李之龍迷茫中作出了重要決定,他選擇公開宣布脫離黨的懷抱。這個決定,像一顆石子投入平靜的湖面,激起了層層漣漪。

蔣介石再次萌生了拉攏的想法,便安排李之龍擔任北伐軍總政治部的工作。1926年10月,李之龍隨同北伐軍進駐武漢,這一行動並未改變其堅定立場。

李之龍在武漢安頓下來後,不僅將妻兒接到身邊,還投身文藝事業,自編自導革命戲劇,在武漢的劇院舞台上,他創作的戲劇深受觀眾喜愛,成為了革命宣傳的重要陣地。

隨著時間的推移,他開始對自己的脫黨行為感到深深的懊悔。在1927年「412政變」後,李之龍公開反對蔣介石,甚至在報刊上發表了多篇痛斥他的文章,這種堅持正義、反抗強權的精神讓人肅然起敬。

在南昌起義的前夜,李之龍悄然行動,他想憑借往日與國民黨海軍的深厚情誼,點燃廣東海軍起義的烽火,與南昌的起義軍共同掀起革命的巨浪。

李之龍原想悄然避過追捕,卻不料計劃敗露,他毅然決定遠赴日本暫避風頭。半年後,1928年2月,他悄悄潛回廣州,本以為能神不知鬼不覺,卻在下船的那一刻被特務釘選,當晚即遭逮捕。

2月8日,李之龍被國民軍第四艦隊司令陳策殘忍殺害。他在生命的最後時刻,留下了一封充滿深情的遺書給妻子:「革命之路,我已走到盡頭。請勿為我悲傷,願你能堅強地將我們的孩子撫養成人,讓他們繼續我未竟的革命之誌。」

1951年,李之龍的遺孀陳正明,懷著悲痛的心情,向武漢市政府遞交了一份申請,希望能為亡夫李之龍爭取到烈士的榮譽。這一申請讓中南行政委員會的民政工作人員陷入了困境,他們深知此事非同小可,於是急忙向周恩來和董必武發函,尋求他們的意見和指導。

周恩來經過深思熟慮,認為李之龍並不符合烈士的標準。這主要是基於兩點原因:周恩來在深思熟慮後,決定不將李之龍認定為烈士。這一決定主要基於兩點考量。

李之龍的被捕,並非因中共牽連。在他發表脫黨聲明後,已不再是黨員身份。因此,這次事件與中共無關。

二、李之龍遭此厄運,非因共黨活動,實乃他個人在國民黨海軍中自發的策反之舉。因此,他的離世,實為國民黨內部紛爭的犧牲品。

李之龍才華橫溢,總有一股不服輸的韌勁。但人生並非競賽,這種過於爭強好勝的性格,最終並未給他帶來益處。

時光流轉,到了1982年,李之龍的事跡再次受到關註。在李奇中、聶榮臻等健在的老一輩革命家的證實下,李之龍雖未能被評為烈士,但他的政治名譽終獲清白。

國共關系史上的「中山艦事件」揭秘,一段鮮為人知的秘密歷史浮出水面。2008年,北京日報為您揭曉這背後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