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朱元璋又一偉績:選擇北孔為衍聖公,為國不惜承受委屈

2024-06-08歷史

衍聖公,為孔子嫡長子孫的世襲封號,始於宋至和二年(1055年),唐朝時屬於祭祀官,宋朝時將之升級為衍聖公。

但享受國家高規格優待的衍聖公一系,卻節操堪憂,金來降金、元來降元,猶如墻頭之草。 後來,清來降清、德來降德,即1908年,第七十五代衍聖公孔令貽,敲鑼打鼓地把德國皇帝威廉二世的畫像迎進孔府供奉了起來。

甚至,元朝曲阜孔氏仕宦人數為元朝漢人家族之最,衍聖公孔克堅非常敵視紅巾軍,還是導致山東義軍毛貴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明軍進入山東之後衍聖公依然忠誠於元朝,稱病不奉召覲見,三請而不至(三讓禮成,三請不至非禮也,甚至羞辱也)。總之,曲阜孔氏高度認同元朝,對朱元璋卻頗不認同。

問題在於:朱元璋打的旗號是「驅逐胡虜,恢復中華」,且曲阜孔氏態度如此惡劣,為何朱元璋還會繼續封其為衍聖公?這個問題如今很多解讀存在錯誤,其實背後隱藏了朱元璋的偉大。

其中一種說法是朱元璋為了招攬天下儒生之心,故而忽視曲阜孔氏之惡,繼續優待他們。其實,這種觀點是有問題的,比如以下兩點足以反駁:

首先,孔子後裔分為兩支,一支為曲阜孔氏,還有一支是衢州孔氏。北宋末年,金兵南侵,宋高宗趙構南渡建都於臨安,孔子後裔——第四十八代衍聖公孔端友從山東曲阜南遷至衢州,建立孔氏家廟。南宋建立之後,封衢州孔氏為奉聖公,後改為衍聖公。

因此,相比北孔而言,南孔其實更正宗,因為是孔子第48代嫡長孫孔端友的後代。朱元璋如果需要招攬文人之心,尋找衢州孔氏也一樣。 其實,朱元璋當時也曾下詔讓南孔來京,準備選擇南孔的。

其次,朱元璋對當時的衍聖公孔克堅,其實一點都不尊敬,記錄朱元璋與孔克堅對話的石碑中提到,朱元璋稱孔克堅為「老秀才」,但孔克堅是元朝世襲公爵、官至二品、還是禮部尚書等,竟被朱元璋稱為「老秀才」,可見朱元璋對孔克堅並無好感。

除此之外,朱元璋還說「不委付你勾當(不安排官職)」、還要孔克堅遵守祖宗法度、以及直言曲阜孔氏在我朝再出一個「好人」等。其中,「再出一個好人」顯然耐人尋味。

既然朱元璋嫌棄曲阜孔氏,為何不選擇更有節操的衢州孔氏為衍聖公,而卻選擇曲阜孔氏呢?

其實,這就是朱元璋的無奈之處,選擇北孔乃是現實使然。

因為,從石敬瑭割讓幽雲十六州於遼國到朱元璋時,已經過去了500余年;從北宋末年到明初時,淮河秦嶺以北,已經丟了3百余年。總之,南北已經出現割裂局勢,甚至已然有了風俗上的差別,中華文明到了非常危機的時刻。

談及中華文明,很多國人沾沾自喜於同化能力。其實,你同化別人時,別人不會同化你?更何況,統治民族更具有同化被統治者的天然優勢。

明朝建立之後,朱元璋釋出的「其辮發、椎髻、胡服胡語胡姓一切禁止。斟酌損益皆斷自聖心,於是百有余年胡俗悉復中國之舊矣」,就說明經過蒙古百年統治,當時已經「胡風盛行」,出現了大範圍的漢人「蒙古化」,也即「逆向同化」,北方尤為嚴重。

因此,想要「恢復中華」,不單單只是「驅逐胡虜」,還要重新恢復華夏文化與習俗。

在這種情況下,為了不讓南北割裂加深,彌合南北,最好是繼續封北孔為衍聖公。 或許,當時衍聖公孔克堅知道這一點,故而才三請不至,擺出了足夠的架子。因此,朱元璋為了國家為了大局,仍然只能無奈的選擇在北方擁有巨大影響力的北孔,而不是衢州孔氏。

經過一系列治理,曾被割裂的南北逐漸彌合,這是朱元璋又一豐功偉績。因此,朱元璋的確有大功於中華,只因他對文人不夠好、兼之清朝盡力抹黑,導致古今文人跟著對他非議較多,成為最被低估的中華大英雄之一。

朱元璋之後,朱棣遷都北京,往往被解讀為擔心南京的朱允炆殘余勢力,但朱棣以一隅之地造反成功,還會擔心些許殘余勢力?其實,朱棣遷都北京,根本原因還是彌合南北、更好的控制北方,可以說要解決北方問題,當時沒有比遷都北方更好的方式了。

參考資料:明實錄、明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