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朱元璋下葬過程到底是什麽樣?看看明史就知道了,答案令人震驚!

2024-06-08歷史

1398年,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於南京逝世,結束了他傳奇而豐功偉績的一生。即便在身後他也沒有選擇平靜地結束歷史舞台,展現出堅定的意誌。

在崇禎皇帝去世之際,他遺留了一份遺囑,恢復了舊時的人殉制度。葬禮當天,南京城內所有13座城門同時開啟,舉國上下為之喪心痛絕,數十位妃嬪在同一時刻被灌註水銀殉葬。直至千年之後,朱元璋的陵墓重新見光,人們方才窺見【明史】所記載的那場令人毛骨悚然的葬禮。

一、朱元璋恢復人殉

【明朝小史】中有這樣的記載:「太祖去世後,宮中的侍衛們都被送去陶制葬具。」

這一舉措開啟了明朝的殉葬制度,其實自兩漢以來,人殉制度便已經很久沒見到了。殉葬一直被視為令人厭惡的行為,這是因為自漢朝開始信奉「儒家」治國理念後,人們便對「禮」賦予極高重要性,而人殉明顯是違背了「禮」之道的。

自元朝開始統治以來,蒙古人患有殉葬的風俗,因此人殉風氣再度盛行。相傳成吉思汗逝世後,約有2000人為其殉葬,但隨著元朝的建立,忽必烈推崇漢文化,導致殉葬風俗大幅減少。

然而,當事情牽扯到朱元璋這一人時,他提出了要求在他去世後有人殉葬的要求,盡管並未明確闡明理由。值得註意的是,他恢復了這一被社會所唾棄的習俗。或許這與他自身的背景有關,朱元璋並非傳統意義上的文化人,相反,他是一個從底層艱難奮鬥起來的人,對於所謂的「禮儀」並不十分在意。

在明朝末年,臨近朱元璋去世之際,洪武三十一年,他釋出命令要求所有曾侍奉過他的幾十位妃嬪一同下葬。然而,具體的人數卻眾說紛紜。鄭曉在其記載中提到:「太祖的陵墓裏葬有不確定數量的妃嬪,如今陵前祭祀處擺放著四十六張桌案,有些桌上擺著東西,有些則空無一物。」

朱元璋至少安葬了46名陪葬者,是明朝歷代君王中陪葬人數最多的。

殉葬的人也會得到一定的補償,不會白白獻出生命。例如,在朱元璋逝世後,建文帝和永樂帝都向其家屬提供撫恤待遇。有些女性家屬還被封為官員,並獲得了世代傳承的特權。據記載,像張鳳、李衡等人作為錦衣衛的百戶,享有世襲俸祿,被尊稱為太祖朝天女戶。

這些女性為了皇帝的殉葬被稱為朝天女,雖然在身亡的是她們,但享受俸祿的卻是她們的家人,這展現了封建社會對女性的壓制。舉例而言,明仁宗的郭貴妃生下了三位皇子,按照禮儀並不需要殉葬,然而郭貴妃卻「自願」選擇了殉葬,其中或許隱藏著更為深刻的原因。

二、人殉的方法

在朱元璋恢復殉葬制度之後,史料清楚的記載殉葬的殘忍,以及對於那些女性的被逼無奈,簡直讓人毛骨悚然。

【李氏北韓】所記載的是,被選為「朝天女」的女性會被集中帶到一個宮殿裏,她們清楚自己的命運,於是宮殿內哀嚎聲四起,場面十分悲慘。

在太監的監督下,她們會主動站在凳子上,將頭低垂到白綾上。接著錦衣衛進入房間,一個接一個地踹掉所有的凳子,隨著這個過程,哭聲逐漸停止。如果有人不配合,錦衣衛將直接進來提供幫助。

朱元璋逝世後,朱允炆根據他的遺願下令將未生育過孩子的妃嬪一同埋葬在後宮。這一事件造成朝廷內部的巨大動蕩,不僅所有妃子都哭得聲嘶力竭,就連眾多大臣也感到震驚不已。一些官員趁機行貪贓枉法之事,保護了一部份妃嬪,使她們得以幸存。

而有的已經生育過的妃嬪,則因為得罪了官員,甚至被強行殉葬。

她們一旦被認定為朝天女,就再也無法挽回。她們以白綾為號被記錄在史書中,而那些下令的太監和錦衣衛,展示了人性的可怖。

朱元璋的陵墓被發現後,歷史學家進行了分析,推測有些妃嬪並非被懸吊而死,而是透過向其體內註入水銀的方式以確保屍體長期保持不腐不朽,最終與皇帝合葬。具體如何實施水銀註射呢?當人死亡後,口舌會因肌肉收縮而緊閉,因此明朝的太監們設計出一種獨特的方法,將死者"救活"。

被選中加入殉葬儀式的妃子,在殉葬儀式當天,每位妃子都被賜予一杯安眠茶。待她們飲下茶後昏昏沈沈入睡,此時太監們便開啟她們的頭顱,註入水銀。待水銀灌註完畢,再將妃子的頭顱縫合,然後再次進行埋葬。

在這個過程中,妃嬪已經默默無聞地死去。她們唯一等待的,便是去陪葬朱元璋的命運。觀察朱元璋所陪葬者,可以看出人殉確實是一種殘忍至極的手段,是對皇權的具體體現。妃嬪難道不是人嗎?普通百姓難道也不是人嗎?因此,看到這一切,令人不禁心驚膽戰。

就像之前提到的那樣,所謂的殉葬「自願」,實際並非真正自願。在明朝,宮人殉葬被確立為一項制度,是皇帝和群臣共同商議確定出殉葬名單,一旦確定即不可更改。換言之,殉葬物件的決定完全掌握在皇帝和掌權大臣手中。

反映在明朝妃嬪殉葬背後的是她們深深的無奈,這種無奈不僅僅是身體上的束縛,更是心靈上的禁錮。進入宮廷時年輕的她們已失去自主權,即便面臨著殉葬的命運,很多人甚至沒有表現出反抗的意願。

明朝時期壓迫婦女,主張婚姻一夫一妻制,認為寡居婦女不得再嫁,甚至支持以身殉夫的觀念。

有多少女子是真心的呢,我認為並不多。因此,在這一過程中,朱元璋重新實行人殉制度,實際上是在對社會進行殘害。

三、明英宗廢除人殉

在殉葬的宮人中,可以大致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曾侍奉在皇帝身邊的宮女,第二類是皇帝的妃嬪,第三類則是被賜予進獻貢品的貢妃。

外國進獻的貢妃以高麗為主,自朱元璋時期起,歷代君主都有進行人殉的習俗,甚至地方藩王也廣泛實行這一制度。

比方說,明宣宗在陪葬的妃嬪中共有七人。其中,有一位名叫郭愛的宮女,她進宮不到一個月便被選中成為陪葬之人,她臨終前的哀嘆令人無不心生憐憫。直到明英宗時期,這一事件才得以解決。在明英宗離世之前,他頒布遺詔,決定廢除陪葬制度。

當時在明朝,這一舉措是符合民心、符合天意的,獲得了所有大臣的支持。這也正說明了,明朝的人殉制度從根本上就不受歡迎。至於明英宗廢除人殉,首要原因在於他註重夫妻感情,與錢皇後情意綿綿,因此不願意在自己去世後,讓錢皇後殉葬。

明英宗在處理景泰帝妃嬪之際,曾經有預兆。對於景泰帝的後宮汪妃,明英宗認為她曾經悉心侍奉自己,因此在景泰帝去世後,汪妃成為唯一一個被明英宗免除殉葬命運的妃嬪。

明憲宗在明英宗逝世後,再次決定廢除了宮殉的制度,並為太祖所開啟的人殉制度畫上了終結的句號。#深度好文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