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藍玉本應晉封梁國公,朱元璋卻將梁改為涼,藍玉:看來必須造反了

2024-07-26歷史

藍玉本應晉封梁國公,朱元璋卻將梁改為涼,藍玉:看來必須造反了。明朝開國功臣藍玉本該封梁國公,地位僅次於諸侯王,享有相當尊榮。誰知朱元璋竟悄悄改了個字,將"梁"改為"涼",地位大跌一級。藍玉實在過意不去,直言自己"不堪太師耶"。這究竟是何原因?藍玉與朱元璋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麽齟齬?明末竟出現如此沖突,朝野是否暗潮洶湧?

功勛卓著的青年將領——藍玉

講起藍玉,這個名字在明朝開國之初可謂響當當、紅紅火火。他從一個尋常將士一步步打拼上位,最終成為了明朝最年輕、最耀眼的功勛大將。

藍玉原是常遇春的小舅子。他自幼聰穎好學,在常遇春麾下先是跟班做事,漸漸磨礪出了過人的軍事天賦。朱元璋起兵伐明後,藍玉就一直追隨常遇春征戰沙場,屢建奇功。比如在平定寧遠地區時,藍玉親率精銳突破重圍,逼退了元軍主力;再比如攻打山西時,藍玉騎射神勇,連破數個城池;又比如征討四川,藍玉部曲出奇制勝,將反元勢力盡數殲滅。這一連串的戰績,使藍玉在軍中小有名氣。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藍玉的軍功愈加彪炳。他隨傅友德統帥遠征四川,又與徐達並力消滅北元殘余;緊接著又作為沐英的副將,征服青海和雲南。尤其是在平定西北邊陲的那一役,藍玉以高超的軍事指揮力,率兵趁暴雪瘋狂突襲,一舉摧毀了北元主力。這一戰功,幾乎可與霍去病平起平坐,朱元璋當即拜他為永昌侯,並賜丹書鐵券。

豢養私兵、胡作非為引起朱元璋不滿

藍玉雖然軍功赫赫,可謂是明朝最年輕最有為的將領,但他的品德操守卻令人咋舌。【明史】對他的評價是"浸驕蹇自恣,多蓄莊奴、假子,乘勢暴橫"。

首先是藍玉豢養大量私兵。他不但在本部安插了許多假冒納征的"莊奴",還在各地建立了私人武裝力量。這在當時朝野是極為罕見的,完全有違軍紀國法。

其次是藍玉對百姓橫行霸道。有一次,他竟然直接占用了東昌府的民田。當地官員奉命前來查問時,藍玉不但不知悔改,反而大發雷霆,將禦史驅逐出境。更有甚者,他還親自率領私兵,摧毀了明朝邊境的一座重要關隘。

面對藍玉的這些無理作為,朱元璋雖然勃然大怒,但出於無可奈何,只得先行警告而已。原因是藍玉乃是開國有功大臣,而且當時明朝剛剛建立,形勢尚且艱難,朱元璋不得不容忍藍玉的跋扈行徑。

藍玉的禍根卻不僅於此。在平定北元之役中,藍玉更是做出了一樁驚世駭俗的暴行。據說當時藍玉正率軍在漠北追擊北元殘余,不料卻發現北元皇妃和眾多宮女躲藏在荒村之中。藍玉見狀便生邪念,不但強行擄走了北元皇妃,更是將她摧殘至死。

這一駭人聽聞的行為,自然令朱元璋大為震怒。朱元璋原本想重賞藍玉,晉封他為高貴無比的梁國公爵位。但因此暴行,朱元璋懲罰性地將"梁"改為了"涼",從此令藍玉蒙羞萬分。

北伐有功卻貽禍於身

關於藍玉在平定北元之役中的所作所為,朝野上下流傳著兩種截然不同的版本。

一種說法是,當時藍玉率領15萬大軍直撲漠北。他命人暗中探視北元君臣的蹤跡,終於發現他們藏身於捕魚兒海之地。於是藍玉乘著飛雪的掩護,親率精銳在黎明時分發起了突襲。北元軍隊受到驚擾,陣腳大亂,藍玉更是英勇沖鋒在前,殺得北元軍隊潰不成軍。就這樣,藍玉一舉摧毀了北元的根基,徹底掃清了明朝的後患。

另一種說法則大相徑庭。當時藍玉在漠北追擊北元殘余,偶然間發現了北元皇妃和宮女們的蹤跡。藍玉見北元皇妃容顏絕世,不由心生汙念,竟將北元皇妃擄走並加以淩辱。北元皇妃受辱萬分,在絕望中上吊身亡。北元將士雖已潰散,但聞訊後又漸漸匯集起來,孤註一擲地向藍玉發起了最後的沖鋒。雙方在風雪中展開了一場惡戰,北元軍最終被全殲,但藍玉也付出了極大的代價。

無論哪個版本屬實,藍玉在這一役中都是立下了汗馬功勞。當時藍玉親自臨陣指揮,身先士卒,屢次擊潰北元軍團。只見他身著明黃戰袍,手持長槍,馬踞龍駒,英姿勃發。每當北元軍陣腳稍顯混亂,藍玉便昂首闊步,振臂長嘯,率領親軍殺出重圍,直逼北元主帥。雙方在飛雪中激烈廝殺,藍玉身邊的衛勤不時應聲倒地,但他從不畏懼,只是擲地有聲、呼天捷地地大吼,令部下隨時重整旗鼓。就連北元將士見他如此英勇,也不由生出些許景仰之心。

此役之後,北元的根基早已被徹底鏟除,只剩下無家可歸的遺民四散流浪。其中便包括了那位幸免於難的北元皇妃及其宮女侍從。她們在風雪交加中流離顛沛,僅靠討乞為生。可憐她們受盡了窮途末路的淒慘,又連綿於藍玉的掠奪與汙辱之中。北元皇妃不堪屈辱,最終在冰天雪地中上吊身亡,其余宮女也紛紛自殺或受盡淩辱,別無好去處。北元皇妃雖然含恨離世,但至少保住了最後的尊嚴,也算是給這個曾經宏偉帝國留下了點滴余緒。

涼梁之爭背後的權力鬥爭

藍玉本該高高在上,享有封侯拜相的榮耀。誰知他在平定北元之役中,竟做出了褻瀆北元皇妃的罪行。朱元璋原本要重賞藍玉,晉封他為梁國公。但因此暴行,朱元璋懲罰性地將"梁"改為了"涼",令藍玉蒙羞萬分。

此事究竟是朱元璋一人所為,還是受了他人影響?根據內閣舊臣的回憶,當時群臣都在為藍玉的品行而暗自唏噓。有人主張免去他的爵位,另有人則建議重新考校其功過。最終由戶部尚書張廷玉出面斡旋,勸說朱元璋對藍玉"重賞重罰",既表功高,又懲惡行。

朱元璋親自將"梁"改作"涼",正是這一斡旋的結果。其中"梁"與"涼"讀音雖同,但分量卻是天壤之別。按照明朝的爵位制度,國公是僅次於王公的最高爵位。而梁國公比之其他國公則地位又高一等,素有"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美譽。然而"涼"字則是周朝那些微不足道的小國之名,由此可見朱元璋對藍玉的責罰之嚴厲。

但藍玉的遭遇,還有一層更深層的原因。當時朱元璋已年逾八旬,朝野上下都在私下談論他的繼承人選。按理說應由皇太子朱高煕繼位,但他早年過於猖狂,被朱元璋貶為庶人。反倒是朱高熙和朱高燧兩位皇太孫,野心勃勃,在朝中結黨營私。

尤其是朱高熙,他黨羽甚多,暗中擁立他為儲君。這些黨羽大多都是從前舊部屢立戰功的武將,如藍玉、傅友德、馮勝等。由於藍玉威望極高,所以被視為這一黨羽的領袖。一旦朱元璋歸天,他們就有望掌控朝政,推舉朱高熙即位。

朱元璋對此暗流洞若觀火。為了防範於未然,他不得不打壓朱高熙的黨羽。藍玉作為黨羽頭目,自然首當其沖。所以朱元璋才會如此棍加於藍玉,把他從高高在上的梁國公拽下神壇,重重打擊他的威望。

藍玉雖遭淩辱,但並未就此認栽。相反,他更加賣力留心於朱高熙那一系的黨爭之中。據說他在平西王府召集了幾十個心腹門客,密議大事。只見他威嚴無比地坐於上首,身邊侍立著幾員老臣將佐。藍玉沈聲宣布說:"先皇有顯學,朕當勤勉為政。"這些話無疑是在預支皇帝的口氣,可見他對奪取皇權是存了幾分野心的。

朝野黨爭引發叛亂慘遭鎮壓

藍玉雖遭貶斥,但並未就此服輸。他仍在暗中積蓄實力,伺機而動。同時,朱高燧、李景隆等人也在醞釀著翻雲覆雨的大計。他們暗自結盟,策動眾多王侯將相響應,打算發動全面的軍事政變。

朱高燧作為朱元璋長孫,自有一股天然的威望。而李景隆又是戶部尚書,掌管朝廷軍餉,兩人攜手必然是股不可小覷的力量。更有甚者,連傅友德、馮勝等開國功勛也都在暗中持藍玉麾下。整個朝野已是暗流洶湧,朱元璋的王朝正瞬息萬變地走向覆亡的邊緣。

眼見朝局日益緊張,朱元璋終於沒有再容忍下去。他大舉軍馬,親自率領明軍征討藍玉、朱高燧一黨。雙方在淮西一帶陷入了曠日持久的激戰。

藍玉等人憑著過去的將略,確實使得明軍無法盡快擊破他們的固若金汰。當時明軍皇親戚領銜主力,藍玉、朱高燧等人又擁有大批驍勇善戰的私兵武裝,雙方僵持難分上下。只見兩軍對壘時,旌旗遙遙相望;將士時而接連廝殺,時而暫時休整,場面十分壯觀。

不過藍玉等人畢竟只是黨羽作亂,很快就在內訌中自相殘殺、土崩瓦解。比如李景隆本欲依仗自己的兵權,但他的親兵在行軍途中卻棄他而去。朱高燧本已擁兵自重,雄心勃勃,但他的門生劉綱卻另立門戶,因而被迫離開陣地。內部矛盾不斷激化,藍玉等人最終在明軍的重兵圍困下潰不成軍。

藍玉在崖山一帶被俘,朱高燧則在黃州自盡。其余叛將如傅友德、馮勝等人也紛紛投降。朱元璋一舉掃清了這股顛覆王朝的暗流,明朝才得以保住根基。但身為黨羽頭目的藍玉和李景隆,卻命運多舛,雙雙被處以極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