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到底誰是抗日戰爭中的中流砥柱?國民黨還是共產黨?

2024-04-23歷史

以前我念書的時候,教科書裏對國民黨在抗戰中發揮的作用基本偏負面,消極抗戰、積極反共之類,看了很多台灣人的說法,對這件事都義憤填膺。這些年好多了,開始正面承認國民黨在抗戰中發揮的作用,但又有點矯枉過正,對共產黨在敵後發動的遊擊戰爭宣傳力度不夠。

那麽到底國民黨、共產黨,誰才是抗日戰爭中的中流砥柱?

先來查一下中流砥柱是什麽意思。

中流砥柱是一個漢語成語,源自古代文獻,後來被廣泛用來比喻那些在動蕩艱難的環境中能夠發揮關鍵作用、起到支撐和引導作用的堅強力量或個人。

所以這個詞的關鍵是「砥柱」,就是那支能夠起到關鍵支撐作用的堅強力量。

那麽誰是這個關鍵支撐力量呢?

失敗的戰略目的

很多人喜歡用國民黨在抗戰中付出了多大犧牲,消滅了多少日軍來說事兒。

先明確一點,評價戰爭甚至一場戰鬥的勝負,從來不是用誰犧牲多,誰犧牲少來衡量,如果對戰爭的理解還停留在這個階段,那是電子遊戲,不是現實的戰爭。

到底看什麽?關鍵要看戰鬥雙方的戰略意圖有沒有實作,死人多少那是代價。

清晰地說,國民政府領導的正面戰場,最大的戰略目的應該是集中全國優勢兵力,集合一切有生力量及資源,盡最大可能殲滅日軍,保住全國大部份國土,積蓄力量後將日本人趕出中國。

國軍實作了沒有呢?很遺憾,我認為基本沒有實作。

我這裏沒有貶低國軍的意思,我對英勇殺敵的國軍將士都感到非常欽佩,但是歷史事實就是如此。

1937年813淞滬抗戰是蔣介石主動在上海挑起的,想在上海吃掉數千日本海軍陸戰隊,再順便炸掉日本人在長江中的幾艘軍艦,如意算盤打得挺好,可惜一開始就出了漢奸,把偷襲計劃泄露給了日本人。

弱國就是弱國,有心算無心也沒有搞成,數倍於日軍海軍陸戰隊的國軍也沒有在日軍援兵到來之前將其殲滅,長江中的軍艦就更別提了,只被炸沈了一艘。

結果呢?戰略目標基本實作,轉移了日本人從北向南的戰略進攻方向,改為由東向西;激勵了民族士氣;吸引了國際的註意力,因為全世界的記者都在即時報道戰爭如何慘烈,蔣介石如何英勇抵抗;最重要一點,讓日本人吹破了「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牛皮。

可是代價也是巨大的,813淞滬會戰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抗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一場戰役。會戰中,中日雙方共有約100萬軍隊投入戰鬥,戰役本身持續了三個月,日軍投入9個師團22萬人,傷亡9萬余人;中國軍隊投入73個師70余萬人,傷亡25萬余人。

七七事變時,日本一共有17個常備師團,這就是後來的甲級師團,訓練完備,是日軍的精銳,每個師團2萬多人,當時的上海戰場已經聚集了一半的日本陸軍,可以說已經傾盡全力。

國民黨方面也是一樣,國民黨雖然派系林立,但是到了民族危亡的時刻,蔣介石的中央軍以身作則,全部壓上,其他軍閥也沒有含糊,整個國軍,可以說盡數壓在了淞滬戰場。傷亡25萬人,國軍精銳損失殆盡,取得了剛剛說的那幾條成果。

劃不劃得來呢?我認為劃不來。

如果跟國民黨換一換,此時是由共產黨調配全國資源,那麽戰爭的發生地絕不會是在上海,在上海打,要面對的是日軍海陸空體系化戰爭機器,那不是以己之短,攻彼之長嗎?我軍沒有或者缺少重武器,日軍的艦炮,最大的口徑203mm,還有空軍支援。

所有我軍一定不會在上海與日軍死磕,而是充分發揮運動戰的優勢,在廣大的農村,尋機殲敵。

那為什麽國民黨不這麽做呢?因為國民黨沒有基層黨組織,對農村沒有控制力,老百姓也不支持他們,你看國民黨所在地,都在城市,到了農村他們就是瞎子、聾子,無根之水、無源之木,可能比在上海輸得還慘。

整個抗戰22次大型會戰基本將這樣的劇本重復上演。

上面說的那些戰略目標呢?可以說一個也沒有實作,國軍犧牲365萬人,八路軍、新四軍一共犧牲16萬人,共消滅日軍48萬人,確實將日軍主力牢牢鎖在了中國,這也是後來中國能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的重要原因,可是這對盟軍是好事,對我們中國人,那可是災難啊。

新中國成立之後,我們沒有一場仗是在自己國土上打,全部禦敵於國門之外,這才是真正的實力!

抗日戰爭結束的時候,日軍還占著中國660萬平方公裏的土地,淪陷區的老百姓過著生不如死的生活,抗戰8年,這就是最終的答卷。蔣介石的國民政府最正確的事,就是沒有投降,僅此而已。

提高日本人的統治成本

任何事情都要算經濟賬,戰爭也不例外,如果日本侵略中國,在淪陷區的老百姓都是溫順的小綿羊,太君來了照樣交皇糧國稅,日本人付出1塊錢軍費,可以掙10塊錢稅收或者搜刮10塊錢資源,這種戰爭可以無限期打下去,越打日本越肥。

但是如果反過來,付出10塊錢軍費,但是只能搜刮1塊錢,只要日本人不是失心瘋,這種戰爭,一定會在某個時間點停下來,日本人一定會夾著尾巴灰溜溜地滾蛋。

最好的例子就是2001年至 2021年發生的阿富汗戰爭,這時間比抗戰還要長6年,整整一代人,美國跟塔利班之間的差距,與1937年中國與日本之間的差距,不知道大了多少倍,那又如何?美國在阿富汗消耗了2萬億美元軍費,得到了什麽?什麽也沒有得到,最後的撤軍還非常得不體面,可以說是相當難看。

那麽怎麽才能提高日本人的統治成本呢?這就是共產黨的戰略目標,將日本人的統治成本提到最高,讓他們在中國多呆一天都渾身難受,每個人就想早點滾回日本。

具體怎麽做呢?這方法可太多了,故事也太多了,什麽【地道戰】、【地雷戰】、【小兵張嘎】,我相信很多人對日本人、對抗日戰爭的概念,最早就是來源於這些黑白電影。不得不說,這些電影拍攝的年代離我們久遠,離當年卻更近,很內送流量備援容錯機制創都經歷過那些事,電影顯得更加真實,而且放棄了很多戰爭的殘酷,把鬥爭拍得好玩,當年的小朋友們,都是當喜劇看的。很奇怪現在為什麽沒人這麽拍了,我一直覺得那些電影挺好看的。

現實中的戰爭當然不是喜劇。但是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很好地完成了歷史交給他們的使命,日本人在淪陷區的統治可以說沒有一天是安生的。

因為找不到八路軍主力,為了維持統治,日軍也只好化整為零,龜縮在了一棟一棟的炮樓裏,以炮樓作為農村的據點,將淪陷區劃分為一個一個網格,發現八路軍主力時,幾個據點一起傾巢而出。

這首先就放棄了日本體系化作戰的特點,日本人的優勢,從陸海空協同作戰,變成跟八路軍一樣一個人加一桿步槍,這差距,小多了吧。

而且這是一種非常消極的戰法,因為八路軍是有腿的,而且得到了老百姓廣泛的支持,怎麽可能讓你逮住。可是你躲在炮樓裏,那可是誰都知道的。炮樓確實比較堅固,易守難攻,八路軍缺乏重武器也是事實,可是炮樓畢竟不是美國白宮的「地堡」,用不著原子彈,總有辦法給它搞掉。

1941年初,八路軍山東軍區的部隊在潘溪渡伏擊殲滅日軍一個中隊,繳獲了一門日軍92式步兵炮和3發炮彈,這個炮相對較輕,只有兩百多公斤,甚至還能拆開分別搬運,方便攜帶。

八路軍擁有這3發炮彈那可太嚇人了,日本人後來派漢奸來傳話,說用3挺歪把子、3挺輕機槍、足夠的子彈來換這門炮,八路軍回復:門都沒有。

這個炮不算威力特別大,但是打日本人的炮樓,那是一炮一樓,只要我拉著這門炮出現,日軍偽軍就得投降,只要我3顆炮彈沒有打完,山東境內炮樓裏的日本人就沒法睡覺。

這種日子是沒法過的。

八路軍在幹什麽呢?充分發揮遊擊戰的精髓: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利用各種手段襲擾、消耗敵人,日本人小股部隊出行的時候,就襲擊幹掉,遇到日本人押運物資的車隊就劫走,劫不走就炸掉。

【亮劍】裏,獨立團化整為零,各自發展時期,張大彪跟同僚吹噓「每天牛肉罐頭伺候著,我都胖了」,說的就是這個階段。

日本人在中國的統治是這種難度,這仗根本沒法打。

共產黨才是真正的中流砥柱

綜上所述,我認為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確實就是中國共產黨,只是我們的宣傳說得不夠到位,我們還可以設想一下,如果國共兩黨換一換,會是什麽結果。

首先國民黨在敵後戰場,那基本待遇跟日本人差不多,我之前曾經寫過還鄉團,很多人說還鄉團比日本人還壞。沒有老百姓的支持,是無法開展敵後戰爭的,過不了多久就是被團滅。

共產黨在正面戰場,有了全國的資源跟人民的支持,在廣袤的國土跟日軍周旋,根本不用跟日軍計較一城一池的得失,正所謂「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也就完全不用跟日本人在大城市拼消耗。相信用不了幾年時間,經過戰略防禦、戰略相持,到了戰略反攻階段,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將有能力將侵華日軍全殲在中國境內,而且根本用不了8年!這些人回日本幹嘛呢?去充當右翼甚至極右翼勢力嗎?

至於台灣人怎麽想,統一了以後改他們教科書就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