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巧合還是必然?二野與三野開國上將都10位,元帥大將數量也一樣

2023-12-30歷史

解放戰爭時期,華野(三野)的數量一直高於中野(二野)

抗戰勝利以後,二野(中野)的前身晉冀魯豫野戰軍兵強馬壯,總兵力30萬人,而當時的山東野戰軍、華中野戰軍還沒有合並,分屬於山東軍區、華中兩個軍區。

解放戰爭第一年,山野和華中野戰軍合並,華野有27萬人。

【中野一部在行軍途中】

而同一時期的晉冀魯豫野戰軍,由於分散作戰,野戰部隊則僅有25萬余人,其中包括劉鄧主力12萬人,陳賡、謝富治集團8萬人,留守的徐向前部有5萬余人。

解放戰爭第二年,劉鄧大軍主力挺進大別山,整體實力損失較大,雖然徐向前支援了幾個縱隊,但依然傷了元氣。即便與陳賡縱隊合並,全軍也僅有12萬人。

淮海戰役前,華野16個縱隊有45萬余人,而中野僅有7個縱隊15萬人,是華野三分之一。三大戰役後全軍大整編,三野4個兵團16個軍82.5萬人,二野只有3個兵團10個軍28萬人,還是只有三野總兵力的三分之一。

但是,在1955年大授銜時,三野和二野元帥、大將、上將的數量,卻基本持平,沒有拉開差距。三野兵力長期是二野的三倍,為什麽開國上將的數量卻基本相同?

【1940年,陳毅(中)、粟裕(右)率部進軍黃橋途中】

全軍大整編時,四大野戰軍分別有16萬,28萬,83萬和120萬。

1955年全軍第一次大授銜,開國將帥的數量基本上和野戰軍的兵力成正比,其中四大野戰軍的開國將帥,分別有234位元、246位、313位和360位元。

而兵力相差懸殊的三野、二野,開國將帥數量的差別主要是開國中將、少將,開國元帥、大將和上將的數量上,卻是半斤八兩,沒有高下之分。

三野有1位元帥陳毅,二野也有1位元帥劉伯承。

開國大將,三野是粟裕和張雲逸,二野是陳賡和王樹聲。

解放戰爭時期,共同戰鬥在南線的三野和二野一直「哥倆好」,長期協同作戰,不但開國元帥、大將數量是一樣的,甚至連開國上將的數量也都是10位。

在57名開國上將中,一野有張宗遜,甘泗淇、王震、賀炳炎和彭紹輝;華北軍區,有楊成武、王平、周士第、朱良才、王新亭、楊得誌和李誌民;總部有4名開國上將,李克農、李濤、傅鐘、烏蘭夫;還有起義的陳明仁、董其武和陶峙嶽。

【八路軍129師指揮員(從左至右):李達、鄧政委、劉伯承、蔡樹藩。攝於山西武鄉王家峪】

四大野戰軍和華北軍區,就殲敵數量而言,數三野和二野戰績最大。

在整個解放戰爭時期,一野和華北軍區部隊有相當長的時間是扮演「禦林軍」的角色,因為任務特殊,殲敵數量低於二野、三野、四野。而雲集了各大戰略區精華的四野,解放戰爭初期一直在發展和磨合,所以整個殲敵總數反而不如三野、二野。

但是,四野的高級將領聚集了紅一、二、四方面軍,八路軍115師、120師、129師和新四軍的很多猛將,所以,第一次大授銜時,開國將帥的數量反而是「獨領風騷」。

四野有兩位開國元帥林、羅,3位大將黃克誠、譚政、蕭勁光。

開國上將中,四野的多達18位元,分別是參謀長蕭克、趙爾陸,政治部周桓,後勤部周純全、李聚奎、楊至成,鐵道兵團呂正操。一線兵團韓先楚、陳伯鈞、蕭華、黃永勝、李天佑、劉震、劉亞樓、鄧華、賴傳珠、洪學智,以及江西軍區陳奇涵。

四野的開國上將數量最多,其實也很好理解:紅一方面軍、八路軍115師在不同歷史時期一直是我軍的主力,戰爭年代勇將輩出,開國將帥自然更多。

【四野林總麾下猛將如雲】

解放戰爭中殲敵最多的三野和二野,開國上將都有哪些?

三野(華野)出身的10名開國上將,分別是:

1、唐亮,湖南瀏陽人,三野政治部主任;

2、張愛萍,四川達縣人,華東軍區海軍司令員兼政委;

3、鐘期光,湖南平江人,三野政治部主任;

4、王建安,湖北紅安人,7兵團司令員;

5、陳士榘,湖北荊門人,8兵團司令員;

6、宋時輪,湖南醴陵人,9兵團司令員。

7、葉飛,祖籍福建南安,生於菲律賓奎松省,10兵團司令員;

8、韋國清,廣西東蘭人,10兵團政委;

9、許世友,河南新縣人,山東軍區司令員;

10、傅秋濤,湖南平江人,山東軍區第一副政委。

二野(中野)出身的10名開國上將,分別是:

1、李達,陜西眉縣人,二野參謀長兼特種兵縱隊司令員、政委;

2、陳錫聯,湖北紅安人,3兵團司令員;

3、謝富治,湖北紅安人,3兵團政委;

4、閻紅彥,陜西安定人,3兵團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5、宋任窮,湖南瀏陽人,4兵團政委;

6、郭天民,湖北紅安人,4兵團副司令員兼參謀長;

7、楊勇,湖南瀏陽人,5兵團司令員;

8、蘇振華,湖南平江人,5兵團政委;

9、陳再道,湖北麻城人,河南軍區司令員;

10、王宏坤,湖北麻城人,湖北軍區副司令員。

【二野楊勇(右)和蘇振華(左)】

三野和二野各有10位開國上將,但來源不一樣。

三野10位開國上將,大多數出身於紅一方面軍,如唐亮、張愛萍、鐘期光、王建安、陳士榘、宋時輪6人,抗戰時期進入山東,韋國清、傅秋濤則南下華中新四軍。

許世友來自紅四、八路軍129師,抗戰中期進入山東。

所以,三野10位開國上將真正出身三年遊擊戰的只有葉飛一人。換言之,南方8省遊擊隊出身的新四軍將領,極少有葉飛這樣的資歷(紅軍師長),所以頂多是開國中將。

和三野相似,二野(中野)的成分也有紅一的血脈。

源自紅一方面軍和八路軍115師的晉冀魯豫野戰軍(中野)1縱,即二野5兵團,軍政主官楊勇、蘇振華,和二野司令員劉伯承、政委鄧公一樣,都出自紅一方面軍。

除此以外,抗戰時期空降冀南的紅一宋任窮,出身於秋收起義;解放戰爭中期,從晉察冀軍區轉入晉冀魯豫軍區的4兵團副司令員郭天民,也是出身廣州起義的紅一將領。

二野參謀長李達出身紅二方面軍,而閻紅彥則來自陜北紅軍。

所以,以紅四方面軍為主的二野,實際上10位開國上將僅有4位元來自鄂豫皖,分別是3兵團司令員陳錫聯、政委謝富治,河南軍區的陳再道,以及湖北軍區的王宏坤。

【1940年7月,挺縱副司令員葉飛(左)、吉洛(姬鵬飛,中)、張藩(右)在黃橋合影】

三野兵力是二野三倍,為什麽開國上將數量沒有拉開?

首先,二野的前身晉冀魯豫野戰軍,一度是抗戰勝利後最強大的野戰軍,所以,從紅軍時期、抗戰時期的貢獻來看,二野出身的高級將領並不比三野的名將少。

其次,二野的前身中野總兵力數量銳減,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挺進大別山的消耗,還有支援陜甘寧、華北軍區以及地方化等因素。總的兵力不如三野,但其筋骨框架並不弱。

第三,二野高級將領來源紅一、紅四,紅軍時期和抗戰時期貢獻大;三野的高級將領大多也是紅一的,出身南方遊擊隊的新四軍高級幹部具備上將級別和資歷的屈指可數。

最後,我軍和蔣軍的最大區別,是部隊並不屬於某個軍閥個人,也不像蔣軍那樣各自為戰,所以三野、二野雖然兵力上差別巨大,但戰略地位是平等的。

總之,三野和二野開國上將數量持平,既是巧合,也是歷史的必然。

(加盟作者:相忘於江湖)#利劍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