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蔣介石為何說誰背叛他都可理解,唯獨張治中難以接受?

2024-06-02歷史

說到國民黨失敗的緣由,相信不少人會第一時間想到其高層的文恬武嬉和貪汙腐敗。這個問題後期甚至嚴重到郭汝瑰僅僅因為作風優良就被人懷疑是共產黨的程度,可見其內部已敗壞到何種地步。

不過,在國民黨高層中也有一些品性貴重、潔身自好之人,「和平將軍」張治中就是這方面的典型。他是國民黨內少有的「諍臣」,此人一心為國為民,曾多次忠言直諫,不惜站在蔣介石的對立面。

不過,張治中雖然意見和老蔣相左,但他卻是後者最器重的心腹之一。以至於1949年這位「和平將軍」的出走,對蔣介石造成了巨大的打擊。

他曾悲愴地嘆息,誰背叛他都可以理解,唯獨文白的離開他難以接受。為何蔣介石會如此信任張治中?

張治中的「背叛」

張治中,原名本堯,後改名為治中,字文白,加入國民黨後,一直是蔣介石的絕對心腹。這也很正常,他不僅出身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還是黃埔系的骨幹將領,而這兩者都是蔣介石的絕對嫡系。

其實在進入國民黨之前,張治中就已經嶄露頭角,他從軍校畢業後,參加了護法運動,在滇軍和桂軍中都很有威望。

1924年,張治中加入國民黨並擔任黃埔軍校入伍生代理總隊長、軍官團團長。

從此之後,張治中就堅定站在了蔣介石這一邊,無論是之後的北伐戰爭還是1930年的中原之戰,他都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沒過多久便成為了蔣介石最倚重的嫡系將領。

這裏有個插曲,張治中從小就培養出了堅定的愛國情懷,在以個人利益為重的國民黨將領中一直有些格格不入。

他反而與周恩來和惲代英等共產黨人有著深厚的友誼,在國家大事上看法趨同。

1932年爆發的淞滬抗戰中,張治中率領的第五軍表現出色,給日本人造成了沈重的打擊。從此他走上了堅定抗日的道路,因此在「西安事變」發生後,他堅決站在和平解決這一派的。

抗日戰爭爆發後,國共雙方再次建立了統一戰線,而當時張治中負責的正是湖南抗日戰場。在他的斡旋下,國共雙方在此地的合作堪稱典範,極大延緩了日本侵略者推進的速度。

讓張治中沒想到的是,就在他以為國共抗日逐漸走向正軌的時候,蔣介石卻暗中命人在1941年發動了「皖南事變」。這件事對張治中打擊很大,讓他郁郁許久。

不過,隨後張治中就站了出來,給蔣介石呈上了反對意見書,他認為國共雙方應該繼續合作抗日。

不過張治中的提議最終並未得到蔣介石的認可,但他「和平將軍」的美名卻傳遍了大江南北,收獲國共兩黨很多有識之士的認可。因此在抗戰結束後,他始終擔任國民政府和平談判的首席代表。

可惜的是,張治中努力促成的和平協定先後兩次被蔣介石棄之如敝履,一番心血最終都付諸東流。

1949年6月26日,張治中正式對外發表【我對時局的聲明】,詳細闡述了他對和平建國的政治主張和對新中國的殷殷期待。此聲明一出,張治中和國民黨的「緣分」也走到了盡頭。

黃埔嫡系、忠誠擁戴

訊息傳到廣州後,蔣介石備受打擊,雖然他已經預感到要和張治中分道揚鑣,但收到確切資訊的那一刻,還是悵惘許久。

他難得地向周圍人吐露了心聲: 「別人背叛我猶有可說,文白竟然如此!」

蔣介石之所以會如此沮喪,是因為張治中一直是他絕對的心腹。蔣介石提拔人才非常在意親疏遠近,關系親近之人哪怕能力不濟,也會得到蔣介石的偏私,在他的幫助下坐到高位。

蔣介石用人有兩個偏好,一個是喜歡鄉黨,他的很多心腹都是浙江人,比如陳誠、胡宗南和湯恩伯都是如此。另一個就是喜歡重用自己的嫡系,這方面一般指具有黃埔軍校背景的人。

而張治中能夠得到蔣介石的認可,是因為他是後者嫡系中的嫡系。

首先蔣介石在保定陸軍軍官學校上過學,而張治中也是從這裏畢業的,因此他可以算是蔣介石的同門師弟。

其實在國民黨的高級將領中,「保定系」是有著很雄厚實力的,從這裏畢業的人很容易得到蔣介石的認可。

不僅如此,張治中還曾經是黃埔軍校的重要幹部,而這個軍校是蔣介石的人才搖籃,這裏的畢業生被公認是老蔣的嫡系。身兼這兩重身份,張治中能得到蔣介石的認可簡直是順理成章。

其次,張治中能得到蔣介石的認可,還因為他幫助後者在國民黨內開辟了新的團體,為蔣介石培養了很多後備人才。

一直以來,國民黨內部都是山頭林立,蔣介石雖然占據了主導地位,但是不服他的還是大有人在。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勢地位,蔣介石嘗試了很多方法,其中一種就是在黨內建立新的團體,為自己培養更多的嫡系和後備力量。

1938年4月,蔣介石開始命人組建「三青團」,後者從全國各地吸收了很多優秀的公職人員以及軍警積極分子。這些人後來都成為蔣介石手中的核心力量,還為中統、軍統輸送了大量人才。

而負責管理三青團的書記正是張治中,後者也沒有讓蔣介石失望。他在管理三青團的過程中不僅嚴格執行了蔣介石的命令,還做到了嚴守機密和兢兢業業,讓老蔣大為滿意。

在張治中的管理下,三青團很快就發展壯大起來,而且其中的核心骨幹都對蔣介石忠心耿耿,成為了後者控制國民政府的重要依仗。

在這個過程中,蔣介石對張治中的信任也不斷加深。

不搞派系、不計得失

除了上面提到的這些原因,蔣介石之所以一直對張治中信任有加,還因為後者是一個獨來獨往的孤臣。這一點在國民黨內部其實是非常難得的,畢竟對很多國黨的高級將領來說,拉幫結派已經成為了他們的本能,幾乎時時刻刻都在做這件事。

而張治中則不然,他雖然曾經在滇軍和桂軍中都擔任過職務,但是在歸入蔣介石麾下後,就和滇系和桂系的人斷了聯系。

除了一些正式的場合,他私下和這些人幾乎沒有接觸。

不僅如此,張治中還從來不培植個人的勢力,一直都堅定執行蔣介石的調令。

這位「和平將軍」一度曾手握兵權,但是當蔣介石需要的時候,他不帶一絲猶豫就辭去了軍團長的職務,加入政治部。這種毫不戀棧權位的態度讓蔣介石特別欣賞。

在管理三青團的過程中,張治中把蔣介石的影響深入到每個團員,從來沒有為自己培養過什麽心腹。這些人從三青團離開後只知蔣介石,不知張治中,這種處理完美契合了老蔣的需求。

在封建時代,獨來獨往的孤臣總是更容易得到統治者信任的,蔣介石會放心使用張治中也是因為這個原因。

最後,張治中之所以能夠在蔣介石心中擁有與眾不同的地位,是因為他是蔣介石嫡系中少見的敢於提出反對意見的人。

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中央軍內部都以蔣介石馬首是瞻,甚至有人為了討好老蔣故意模仿他的一言一行。但是張治中卻並不這樣,他一直堅持自己的看法,在和蔣介石相悖的時候會勇敢提出。

雖然有的時候,張治中的一些意見會讓蔣介石很不滿,可能當時他會生氣甚至斥責,但是過後思考一番還是會繼續信任張治中。

因為後者提出的很多意見都是有的放矢的,老蔣嘴上雖然不認同,心裏卻也知道對方是有一定道理的,自然不會苛責。

而且蔣介石也算是熟讀史書,他知道每個一把手身邊都應該有一個勇於直諫,能說出真心話的人。只有這樣,才能發現潛在的問題並提前解決。

再加上張治中的態度溫和,即便是提出反對看法也不會讓人下不來台,這樣的部下又有誰會不信任呢?

為何與老蔣分道揚鑣

正因為兩個人之間有著深厚的情誼以及滿滿的信任,蔣介石才會對張治中的「背叛」感到不解,甚至是深深的遺憾。但是這兩個人的分道揚鑣其實是必然,張治中拖到1949年6月已經是仁至義盡了。

說白了,兩個人之間的嫌隙和利益之類的外因無關,無非就是那句經典的名言: 「道不同,不相為謀!」

張治中雖然出生於普通家庭,但是父母為了讓他有一個更好的前程,還是努力供他讀書十年。

在書籍的熏陶下,張治中從小就樹立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誌向,他尤其對「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橫渠思想感同身受。

這位和平將軍之所以加入國民黨,也是因為孫中山先生提倡的「三民主義」和他的人生理想不謀而合。

可惜的是,國民黨後來越走越偏,很多高層早就把「三民主義」拋在了腦後。

張治中在這樣的環境中堅持了20多年,越來越看不到改變的希望,最後才不得不選擇了去另一片新的天地。

而事實證明,張治中的選擇是完全正確的。

結論

總的來說,無論是從哪一個角度來看,張治中都非常符合老蔣對下屬的期待,難怪他會得到後者的信任與看重。

只是兩個人對國家和人民的想法從一開始就完全不同,張治中努力了很久,卻始終無法改變老蔣的固執想法,最終只能選擇放棄。

事實上,張治中的「離開」還是很體面的,他並沒有像李延年等人對蔣介石破口大罵,而是冷靜克制地公開了自己的聲明,隨後走上了另外一條道路。

參考資料

【和談將軍張治中】——汪朝光

【國民黨高層的派系政治】——金以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