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在解放戰爭期間,國軍如何在戰報上是進行誇大,自欺欺人的呢?

2024-01-25歷史

在解放戰爭期間,國軍在正面戰場潰敗已成定局的情況下,卻依然不反思自己在作戰過程中犯下的失誤,反而在戰報方面抖機靈。前線作戰結束後對戰報灌水,已經成了軍官們的常規操作,戰報經過加工後被呈送到老蔣的面前,再次添油加醋在報紙上刊登所謂的「大捷」。這也難怪後世有人調侃解放戰爭時期的國軍,「三年戡亂戰爭殲敵一億,戰略轉進虎踞寶島」。

那麽本期就來看看,在解放戰爭期間,國軍在戰報上是如何灌水,自欺欺人的呢?

被誇大的日常戰報

因為老蔣等人好大喜功的原因,國軍在解放戰爭之前的戰報就是日常灌水。

在土地革命時期,在針對我中央蘇區進行的第五次反圍剿時,陳誠等人就經常上報誇張戰報,據不完全統計,進入蘇區的各級國軍隊伍上報上來有關消滅我軍的人數,就達到了10多萬人。

這是一個什麽概念?

當時我蘇區紅軍人數不過8萬人,在湘江之前戰役期間還有6-7萬人呢,這得要把我中央紅軍消滅多少次才能有如此戰果?

進入抗戰後,一方面為了振奮抗日軍民的熱情,另一方面某些人也為了加官進爵,作戰中這些國軍戰報盡顯浮誇之風。

比如在武漢會戰中,當時戰役最高司令陳誠匯報上來的戰果是——日軍此戰傷亡26萬人,而根據日本人在武漢會戰中的記載,他們不算上陸航和海軍,出動的地面部隊一共就2個軍(第一和第二軍),人數加起來也就30萬出頭。30萬人傷亡26萬人,就算加上後來補充兵打一個對折,日軍的傷亡也在45%以上,而且這些人還多是一線的戰鬥兵。

這個傷亡比又是什麽概念?

在美軍條例中記載,傷亡達10%(一線部隊)就可結束戰鬥,20%以上是精英部隊,日軍能接受的概率要高一些,傷亡達30%就必須要停止進攻,傷亡超過的40%就要結束戰鬥,由此可見國軍在武漢會戰中的戰報有多假。

武漢會戰如此,其他戰役也是這樣,在三次長沙會戰之中,薛嶽是打勝了沒錯,但在戰報上說殲滅日軍5萬人,就顯得有點假了,要知道當時參戰日軍不過才10萬左右,一戰包銷1/2日軍顯然是不可能的,當時一向以正直著稱的軍令部長徐永昌都看不去了,看到薛嶽等人的戰報的後,甚至以「「由謊報一點看中國軍人無恥,可謂達於極點。」

就連晚年張發奎也現身說法——「為了宣傳目的,敵人每撤退一次,我們便上報一次勝仗。中央對此十分了解,這些都是虛假的勝利」。而抗戰期間擔任國軍軍法執行總監的何成濬也是心知肚明,並以:

「各高級長官所極力宣傳之台兒莊勝利、湘北幾次大捷等等,無一不誇張,中央明知之,然不便予以揭穿,只好因時乘勢,推波助瀾,借以振勵士氣,安慰人民,用心亦大苦矣。」

這樣提升抗戰軍民士氣的說法來掩蓋。

可見當時國軍高層對於這樣的事情已經司空見慣。

回歸正題,到了解放戰爭期間,國軍更是將這個「優良傳統」發揚光大……

1947年胡宗南在進攻延安的時候,在給老蔣的電報裏面提到「經過一周激戰,占領匪都延安,俘敵2萬人」。但實際上呢,在進攻延安的過程中被彭總三戰三捷不說,當他們進入延安的時候這裏已經是座空城,而且牛皮吹大的胡宗南,被當時媒體一直追著要過來采訪,害怕露餡的他只能以只能用機場破壞、不能降落為辭來拖延時間,而更加難堪的是,我軍媒體也在胡宗南傷口上撒鹽,要求胡宗南報出俘虜職務和名單,弄的胡被老蔣劈頭蓋臉一頓罵。

那真實的情況又是如何呢?

是正如1963年胡宗南的隨行參謀楊健,在回憶錄中所說的一樣「在記者參觀團到延安以前,接到延安的俘虜,一共只有200余人,我都親自和他們談過話。200人對2萬人,胡宗南扯了一個一百倍的彌天大謊。」

黃埔太子爺謊報戰報是一個好手,在華東其他的黃埔同學們也不賴,什麽1947年在華東殲滅粟裕的華野16個旅,攻占臨沂(我軍主動放棄),不到旬日將光復山東,卻不曾想在的戰報沒發出不到1個月,李仙洲集團2個軍以及其他配屬部隊就在萊蕪被我軍擊敗,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的徐州綏靖公署,都不知道這悲喜兩重天的這兩個戰報要先發哪個。

到了大決戰時期,邱清泉和杜聿明等人的潘塘大捷、胡宗南又一次在西北的西府戰役和上海戰役中月浦大捷基本都是在失敗前自嗨。前線軍官這樣對戰報灌水,讓每次去核實戰報的國軍新聞局的負責人鄧文儀都習以為常,習慣性寒暄之後立馬飛走,生怕在前線多待保不齊啥時候就被我軍俘虜了。

前線國軍將領們喜歡誇張戰報,而作為正史的國軍軍史也不遑多讓。

在1948年7月大決戰前夕的會議上,國軍國防部統計的數據為:從1946年解放戰爭開始,國軍一共傷亡失蹤為86萬人,而我軍的傷亡則是達到了256萬人,無獨有偶的在國軍空軍的戰果統計報告中,我軍居然也是傷亡了200多萬(這難道都是靠空軍打的?)。就事論事,我軍在解放戰爭中一共也就傷亡150萬,在大決戰之前也就不到80萬人,這中間差了將近1/3。

國軍的統計,居然比我軍真實數據3倍還多。

因此,無論是抗戰還是解放戰爭,國軍在戰報「灌水」這個層面還是一如既往地能吹……

對高級將領進行造謠

除了在戰報上灌水之外,國軍在作戰中往往會日常性造謠,所謂造謠一時爽,辟謠跑斷腿,這些傷害性不大,侮辱性更小的謠言,也是讓人哭笑不得。

據不完全統計,在解放戰爭3年中,我軍主要領導人在國軍報紙上陣亡次數多達數百次。在前線指揮層面,國軍可謂給予我軍多位戰神,應有的重視。在被擊斃排行榜上,排名第一的是劉帥的60次左右,緊隨其後的朱老總、陳老總、林總和粟裕等人。

以朱老總為例,在1930年9月第一次反圍剿期間,國軍的【中央日報】就在頭版刊登過朱老總的「陣亡」的資訊。標題赫然寫著「陸海空軍痛剿湘匪,朱老總已被我軍擊斃,殘余共匪紛向平瀏退竄。」其後又在1935年長征時,又以標題「敵人殘部往返通竄,狼狽不堪,朱老總於3日被擊斃,匪首林總亦在遵義被炸死。」

同樣在萊蕪戰役過程中,國軍空軍在副司令王叔銘的帶領下,偷襲了華野的指揮部,在透過機槍掃射和匆忙投下幾顆炸彈後,立馬飛走,而看到成為火海的華野指揮部後,王叔銘興奮的飛機上對老蔣發報「敵人不知我們會空中支援,陳帥鐵定挨了炸,必死無疑。」其實正常來說這樣的戰報很多人會將信將疑,但尷尬的是老蔣還將其寫到自己的日記裏。

而作為我軍被陣亡率最高的將領,劉帥對於國軍的報道也已經習以為常,在進入大別山之後,當打完勝仗的劉帥在指揮部裏赫然聽到了自己被國軍擊斃的資訊,又是哭笑不得。

「……本月下旬,國軍10萬官兵於息縣汝河、淮河一帶追阻圍殲共軍,激戰數日……據可靠訊息來源,此役中,國軍曾擊斃一名身材高大且戴眼鏡之匪徒,經多方證實,此人必系共匪頭目劉伯承無疑……」

當然,如果說造謠我軍將領被擊斃是在宣傳上打擊我軍之外,那麽說自己那些被俘將領被我軍殺害或者陣亡的訊息,就多少有點不講武德了。

在解放戰爭中,我軍俘獲了很多國軍高級將領或者在戰場上棄暗投明的進步將領。但對於這些「失蹤」的將領,卻被國軍的宣傳機器別有用心地說成在戰場上殺身成仁、英勇抵抗曲解事實。

在這些將領裏面典型的是康澤和鄭洞國。

在豫東戰役時期,我軍進攻襄樊得手,俘虜了有著黃埔復興社十三太保之一,時任第十五綏靖區司令官的康澤,在戰役結束後,當時康澤的上司,華中剿總司令白崇禧在向媒體宣布,康澤已經殺身成仁。老蔣甚至還在南京給康澤擺了靈堂,並在報紙上大肆宣揚康澤如何抵抗我軍,將就義細節地娓娓道來。

卻不曾想,我軍看到這個無中生有的報道之後,直接寫了一篇諭全國【康澤被俘真相流傳蔣區,國軍的滑稽宣傳破產】的文章,以「襄陽戰鬥於 7月 16 日午結束,康澤自殺未遂,康澤被俘後,人民政府給他改造重新做人的機會。」戳破了老蔣的謊言,並指出國軍之所以努力宣傳這個謠言,完全是因為康澤選擇做了俘虜,國軍害怕越來越多的人投入人民陣容,而故意將其「成仁」。

和康澤一樣,鄭洞國也有被「成仁」的經歷。

在遼沈戰役尾聲作戰中,被圍困在長春的國軍因為曾澤生起義以及鄭洞國選擇投降,我軍得以順利解放長春。但不甘心失敗的國軍高層為了穩定慌亂的軍心,開始制造一連串謠言。

一方面他們在報紙上說60軍軍長曾澤生是「力竭被俘」,守城司令鄭洞國率新七軍在市內「鏖戰」。並說「激戰仍進行中,守軍傷亡雖多,士氣仍旺。」,另一方面,在不到一周後,又在報紙上宣布鄭洞國「終於21日上午發出最後之一彈,壯烈成仁,所屬300官兵亦全體殉職」。

而對於這樣的謠言,我軍也見怪不怪,立即電告全國:

他們(國軍)對於康澤和王耀武的被俘,曾經造過同樣的謠言,但是這一次最為糟糕,因為長春從17日起即由解放軍進駐,19日鄭洞國部即集體繳械完畢,沒有打過一槍。他們在22日【論長春之守】的社論中,說他們對於鄭洞國部「只有企仰、只有欽服」。現在這個被你們所企仰、欽服的鄭洞國已經來到哈爾濱了。

而除了說這些被俘軍官就義之外,已經退到寶島的國軍也透過造謠這些進入功德林的戰犯被我軍「虐待」,企圖對我軍的進行抹黑。比如鄧文儀1983年在【黃埔學生六十年】中,講述在徐蚌會戰最後階段,被我軍被俘的杜聿明在功德林過著地獄般的生活,但事實上,對於身患疾病的杜聿明,我軍在北平糊天津為其安排醫生和療養,讓纏身他多年的胃潰瘍和腎病得到緩解。在特赦之後的杜聿明還專門寫信感謝看守人員。

雨田君說

在戰爭年代對於戰報灌水在參戰國中屢見不鮮,這一方面是因為鬥爭需要,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提升己方士氣,但類似於國軍這樣讓人啼笑皆非的灌水戰報,實屬罕見,而借助這些戰報,其實我們也能知道,國軍為何會敗得如此徹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