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清朝滅亡,仍欠外國7.3億兩白銀,這筆爛賬,毛主席如何解決的?

2024-01-27歷史

前言

清朝作為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在其國祚的最後72年裏屢遭列強欺辱,並且簽下了很多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

這些不平等條約往往伴隨的就是巨額賠款。

根據統計,清政府共欠外國各款項累計超過十億兩白銀,直到清朝滅亡時,仍然欠外國7.3億兩白銀。

這對於新中國來說就是一筆爛賬,那對此毛主席又是如何處理的呢?

清朝欠下的巨額賠款

清朝欠外國的錢可以分為兩大部份,一是由不平等條約產生的賠款,二是基於當時的需要而產生的外債。

隨著清政府半殖民地化的逐漸加重,這兩種需要向外國支付的錢又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在甲午戰爭之前,列強對中國雖然多有欺淩,不平等條約更是簽訂了許多,但涉及到具體的賠款金額卻不像甲午戰後那樣多。

這主要是基於當時英法等國的具體需求有所不同。

資本主義國家來到中國,所為的就是用堅船利炮開啟中國封閉的市場,為其傾銷商品同時掠奪生產資料做準備,歸根結底還是資本的原始擴張。

這一階段的【南京條約】,清政府賠款2100萬銀元,【天津條約】賠償英國白銀400萬兩,賠償法國白銀200萬兩(北京條約對其進行了補充:賠償英、法軍費各增至白銀800萬兩)。

這些賠款再加上其他一些小的不平等條約,清政府總賠款不超過6000萬兩。

以當時清朝的財政收入來算,這些賠款雖然也會造成很大的負擔,但清政府還是有能力承擔的。

但是甲午中日戰爭之後,賠款的數目幾乎就開始以指數級增長。

甲午戰敗後,【馬關條約】規定清政府向日本賠款2億兩白銀,這是清朝第一次在賠款數目上超過億兩白銀。

【馬關條約】

在隨後英俄的「調解」之下,日本放棄遼東半島,但又向清政府索要了3000萬兩「贖遼費」,因此甲午賠款的總數應該是2.3億兩白銀。

當時清政府的財政收入已經連年縮水,最重要的關稅則早已經被外國列強所掌控,根本無力一次性拿出這麽多賠款。

另外,早在洋務運動期間,清政府為了操辦洋務,早已經開始向外國列強借債,到甲午戰後,清政府早已經債台高築。

面對如此巨額的賠款,清王朝的財政已經走到了崩潰的邊緣。

為了逼迫清政府早日支付賠款,日本直接在威海衛駐軍,時刻威脅清政府的統治中心北京和天津。而這些駐軍的費用,也需要清政府來承擔。

抵押關稅的證據

此時的清朝財政早已經捉襟見肘。

為了償還日本這筆賠款,最終清廷聯系英法美俄德等西方主要資本大國,不惜以鐵路、礦山、鹽稅為抵押,簽訂了七份貸款協定,累計借得3.5億兩白銀。

這些資金大部份都用作對日本的戰爭賠款,其余的則用於國內的恢復。這些借款的歸還年限為40年,連本帶利共計還款超過5億兩白銀。

事實上從這時候起,清政府就已經開始「拆東墻補西墻」,用以彌補早已千瘡百孔的腐朽王朝。

不久之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爆發,清朝再次戰敗,而這次所需要賠付的戰爭賠款總額,高達4.5億兩白銀,這也是中國近代以來單筆賠款最高的一次。

辛醜條約的賠款

當時列強也知道清政府不可能拿得出這筆賠款,於是在簽訂【辛醜條約】的時候便規定,這筆賠款共計分39年還清,連本帶利共賠付9.8億兩白銀。

如此一來,當時一窮二白的清政府就背上了超過14億兩白銀的賠款。

這麽多的錢即便是分期賠付,對清政府來說壓力也是非常大的,再向列強借債也很困難,為此清政府也只能勉強維持。

為了能夠保證清政府能夠按時支付賠款,列強在【辛醜條約】中還規定,用清政府的關稅、鹽稅做擔保。

這兩項稅務此前都已經作為列強借款的擔保,這次規定的則是將此前擔保額之外的收入全部用作擔保。

至此清政府三大稅賦來源之中,便僅剩下田賦仍在清政府的手中。

這微薄的田賦既要滿足統治者的奢靡生活,又要賠付列強款項,強加在普通百姓身上的壓力可想而知。

終於辛亥革命一聲槍響,清政府這座腐朽的封建大廈轟然倒塌,而到清朝滅亡時,尚且還欠列強7.3億兩白銀尚未支付。

作為民國政府,又將如何面對這些欠款呢?

民國又攢下一筆爛賬

1912年南京臨時國民政府成立後,孫中山釋出了 【臨時大總統宣告各友邦書】 ,其中明文提到:

「凡革命以前所有滿政府與各國締結之條約,民國均認為有效,至於條約期滿而止。」

孫中山等革命黨人采取這樣的政策自然有基於現實的考慮。

由於這樣基本不觸及列強的在華利益,如此就可以避免列強對中國革命的幹涉,再有就是可以促使列強能夠更快的承認民國政府。

該政策宣布後,效果是立竿見影的,列強紛紛承認了民國政府的合法地位,只是選擇了袁世凱作為自己的在華代理人。

而袁世凱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爭取帝國主義列強對自己的支持,於1913年開始了「善後大借款」。

1913年4月,英法俄德日五國銀行與北京北洋政府簽訂了善後借款合約,總計借款額為2500萬英鎊。

與袁世凱政府簽訂善後借款合約的五國銀行團代表

善後借款合約檔

這是辛亥革命後第一筆大額借貸,同時也是一筆高利貸,47年還清,總計歸還將近6800萬英鎊。

袁世凱稱帝美夢破滅之後,中國陷入了軍閥混戰的局面。

黎元洪、段祺瑞、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等大軍閥的背後都有列強支持,他們不惜出賣國家主權和資源與帝國主義媾和,讓原本就殘破的中國再次背上了大量的外債。

不過北洋政府統治期間,關於庚子賠款卻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減免。

庚子賠款中獲利最多的是俄國,分得的賠款占總賠款的四分之一。

但隨著俄國十月革命的爆發和蘇俄政權的建立,蘇俄與沙俄政府對中國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策略,於1924年與中國簽訂協定,明確規定蘇俄放棄尚未支付的庚子賠款。

德國、奧匈帝國是一戰同盟國,而中國則是戰勝的協約國,【凡爾賽協定】中明確規定德、奧必須放棄1917年3月之後的庚子賠款。

其余的美、英、法、意、比、荷等國,在一戰後也紛紛以不同的形式放棄了庚子賠款。

比如美英不僅放棄了庚子賠款,反而用已經賠付的款項幫助中國培養留學生並創辦新式大學,如今著名的清華大學就是用庚子賠款來修建的。

中國留學生

在簽訂【辛醜條約】的十一國之中,只有日本依然堅持向中國政府索要庚子賠款,而其所分得的賠款本息合計7594萬兩白銀。

盡管北洋政府時期,帝國主義減免了大量賠款,但其目的不過是以退為進,繼續透過扶持代理人來掌控和剝削中國人民,並不值得稱道。

當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外國列強與蔣介石之間又產生了大量的借款。在這一時期,美國成為國民政府最大的債主。

尤其在抗日戰爭爆發後,1939年國民政府借美國2500萬美元,1940年又借4500萬美元,1941年又借5000萬美元。

隨著太平洋戰爭的爆發,美國加強了對華援助,1942年直接向國民政府提供了5億美元的無息貸款。

作為條件,美國直接從中國掠奪了大量鎢、銻、錫等戰略資源,這些幾乎全部被用於二戰。

抗戰結束後,蔣介石不顧各界對和平建國的呼籲,悍然挑起了內戰,美國在此期間不僅援助了大量軍事裝備,更提供了大量的資金援助。

據統計,僅1946、1947兩年的時間,美國就向國民黨提供了超過6億美金的貸款。

辛亥革命到建立新中國的這三十年間,民國雖然沒有直接產生戰爭賠款,但捅出來的外債卻堆積如山。

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國欠外國的錢並不比清朝滅亡時少多少。

面對這一筆筆爛賬,毛主席又是如何處理的呢?

毛主席的應對之策

這一點從毛主席提出的新中國三大外交政策上就可以看出來。

關於舊中國的諸多不平等條約和欠款,早在革命勝利之前,中共方面就已經開始考慮了。

1946年11月,國民政府與美國簽訂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這在本質上是一項不平等條約,嚴重侵害了中國領海、領土主權。

針對此條約,1947年2月,中共中央發表聲明,不承認國民黨政府一切賣國協定,為此後拒絕承認任何不平等條約打下了基礎。

新中國成立前夕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毛主席提出: 「我們可以采取和應當采取有步驟地徹底地摧毀帝國主義在中國的控制權的方針」

由此正式吹響了拒絕承認和廢止不平等條約的號角。

不久之後,毛主席做出了「另起爐竈」、「打掃幹凈屋子再請客」以及「一邊倒」的三大對外決策。

「另起爐竈」,指的是新生的人民政權不再受到過去任何外交傳統的束縛,任何國民黨承認的外國在華機構和相關人員,新中國一概不予承認。

北平解放時,毛主席強調,入城儀式中人民解放軍一定要穿過東交民巷。

這樣一來,新中國的外交就如同一張嶄新的白紙,沒有沾染舊社會屈辱外交的一絲墨點,新中國的外交事業應當由人民自己來書寫。

「另起爐竈」 基礎之上, 「打掃幹凈屋子再請客」 便是第二層決策。

該決策的用意,在於徹底清除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的控制權和影響,這其中自然包括過去相當長的時間內,帝國主義列強強加於中國的不平等條約和賠款。

意思非常明確,即過去造成的戰爭賠款也好,對外借債也好,新中國一概不予承認,更加不會歸還。

新中國並不是清政府或者國民黨政府,而是代表人民利益的人民政權。

這些屈辱的不平等條約和賠款借款也是要推翻的「三座大山」的一部份,是壓迫人民、剝削人民的罪惡之源,新中國自然有充分的理由去推翻它們。

當這一切工作都做完之後,才是第三步:「一邊倒」。

即宣布新中國站在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陣營之內,以最大程度上爭取新生的人民政權不至於被國際社會所孤立。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當天,中國政府對外宣布:決定對國民黨政府簽訂的對外條約加以審查,按其內容分別予以承認,或廢除,或修訂,或重訂。

至此,帝國主義列強強加給中國人民的所有款項,新中國都不必再償還。

屈辱已然一去不返

在毛主席的三大外交政策之下,新中國的外交事業「輕裝上陣」,很快就在國際外交事務中開啟了全新的局面。

在平等互利、相互尊重的基礎上,越來越多的國家認可了新中國,並與新中國建立了完全平等的外交關系。

在紛繁復雜的國際局勢下,毛主席一針見血的指出了隱藏在不平等條約和欠款背後的本質:

在對外交往中,一味的忍讓只會使屈辱日益加深,而決定外交強弱的,永遠只有國力。

建國初期,新中國的對外政策是符合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更是符合中華民族獨立自主外交需求的。

故而有人民作為強大的後盾,新中國外交才會不卑不亢,屢戰屢勝。

隨著香港和澳門的相繼回歸,強加在中國人身上的不平等條約徹底的離中國人民而去,那份屈辱也依然一去不返。

每每念及於此,不得不佩服毛主席的超凡睿智和強勁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