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蘇東坡與沈括

2024-02-04歷史

沈括,字存中,浙江錢塘人,博學善文詞,於天文、方誌、律歷、音樂、醫藥、蔔算,無不通曉,在中國歷史上,自漢有張衡後,他是第二個正史有傳的科學家。

雖然是科學史上成就極大的學者,而他在現實政治裏所表現的角色,卻是個反復無常的小人。

這與他才能卓越而早年甚不得意有極大的關系。沈括家貧,遲至三十一歲才中進士,自入仕途,即被冠蓋榮華所眩惑,使他熱衷利祿,竭力營謀進用。

王安石變法,沈括也曾參與過工作。當時,王安石權勢正盛,沈括有心依附,竭力擁護新法,安石初亦相當器重他的才能,但是不久就看穿了他的人品。新法推行時,皇帝宋神宗有意委任沈括擔任主要執行者,而王安石對曰:「沈括壬(小)人,不可親近。」後來被派為兩浙路察訪使,為欽差大臣。

神宗對他說:「蘇軾通判杭州,卿其善遇之。」

沈括到了杭州,與蘇軾交往論舊,非常熱絡。將要回去復命時,要求蘇軾手錄近作詩一通,留為紀念,這也是朋友間的常事,蘇軾也不疑有他,就寫了送他。

其實,沈括心裏非常嫉妒蘇軾,神宗的殿論,對他是一個強烈的刺激,所以回京後,除了極口贊揚青苗、助役諸法,絕無不便於民之外,隨即將蘇軾的近詩,逐首加以箋註,附在察訪報告裏,簽貼進呈,告他「詞皆訕懟」。

神宗置之不問,但是滿朝的人,都已知道有此一事,自然有人告訴蘇軾。蘇軾認為這種捕風捉影的忌謗之言,英明的皇上不會信他,並不放在心上。

這出把戲,經過五六年,一直沒事。不料之後的烏台詩獄案,所用的手段,就完全是從沈括學的。蘇轍為兄下獄所上書中提到:「向者曾經臣僚繳進,陛下置而不問。」指的就是他,所以,烏台詩獄案的始作俑者,實是沈括。

王安石被罷相,推舉吳充為相。這時候,沈括官已升至掌理全國財政的三司使,他要走新相國的門路,又看出吳充的作風,事事欲與荊公為異,就秘密條陳常平役法不便諸端,獻與吳充,吳便袖在衣筒裏,密呈神宗。

事為禦史知雜事的蔡確所聞,上奏章說:

新法開始施行時,朝廷怕有許多不周到的地方,要各路官員去訪察。當時沈括到兩浙存取,回來說新法很好,百姓都贊成。現在王安石辭官,吳充為宰相,就詆毀新法,他前後的言論,實在是自相矛盾,只是為了迎合宰相的意思。

神宗看到這個奏章,非常厭惡沈括的反復無常,把他貶到宣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