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57年,我方提出國共第三次合作的4個條件,蔣介石看後一臉不悅

2024-04-17歷史

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際,國共兩黨曾先後在1924年和1937年,達成過兩次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合作,但最終都在蔣介石陣營的破壞下,不得不以失敗而告終。

建國之初,以毛澤東為首的黨中央領導人,提出了和平統一的偉大構想。而這種以和為貴的誠意,也為接下來的國共秘密談判,提供了一個重要契機。

1955年4月,周總理率領中國外交使團,受邀前往印尼參加萬隆會議。在這次會議上周總理明確提出了,中國希望在條件允許的前提下,積極爭取用和平方式解決台灣問題。

章士釗在報紙上看到周總理的發言後,認為已經到了解決兩岸問題最關鍵的時刻。於是他經過一番謹慎思考之後,決定向周總理主動請纓,擔任大陸與台灣之間的聯絡員。

章士釗的提議得到了毛澤東的首肯,並以黨中央的名義給蔣介石寫了一封信。在這封特殊的信函中,中國共產黨表達了促成第三次國共合作的誠意,並提出了國家統一的具體方法和措施。

1956年,章士釗懷揣密信風塵仆仆地趕赴香港,去和曾經的同僚、朋友會面,希望他們能幫忙將信轉交給蔣介石。

在香港期間,章士釗秘密會見了多位台灣方面的朋友,這其中就包括對岸中宣部副部長許孝炎。當他得知章士釗此行的目的時,二話不說就答應了下來。

此後,許孝炎處理完香港方面的事宜後,馬不停蹄地乘坐飛機回到台北,並親手將這封擁有特殊使命的信件,送到了蔣介石的手中。

蔣介石懷著十分復雜的心情,將這封信從頭到尾地反復看了好幾遍,生怕錯過任何一個重要細節。此後,便陷入了漫長的沈默,並沒有做出任何表示,許孝炎只能知趣地離開。

至此,這件事情被擱置了長達一年之久,就在許孝炎認為此事大抵沒戲之時,卻突然在1957年初,接到了蔣介石的邀約。

二人見面之後,進行了一次長時間地密談,最終蔣介石率先打破僵局,他決定派一名特使前往北京打前站,借此試探中國共產黨的真實意圖。

至於特使的人選,許孝炎力推時任立法委員的宋宜山,蔣介石經過再三的權衡之後,最終決定按照許孝炎的想法,派遣宋宜山前往北京打探虛實。

蔣介石的做法和態度,無疑表露出了對兩岸和平統一的希望,即便他對此抱有深深地懷疑,卻仍然試圖和中國共產黨建立聯系,繼而為實作統一大業做準備。

同年4月,宋宜山作為蔣介石的代言人,幾經輾轉終於抵達北京。他的兩位湖南老鄉章士釗、唐生明,早已在車站等候多時。

周總理作為我方代表,親自在東興樓設宴為宋宜山接風洗塵。宋宜山見到周總理後,開門見山地表達了來意,他此行的目的就是為了探查中國共產黨的和談意向。

周總理面帶微笑地對宋宜山說:「我們本來就是一家人嘛!當年,我們同吃一鍋飯、同在一個房間內開會,希望我們彼此能達成再度合作。」

宋宜山抵京第三天,又在周總理的安排下,見到了統戰部的部長李維漢,二人共同會商兩岸統一問題。期間,李維漢作為我方代表,向宋宜山提出了國共第三次合作的條件:

第一,兩黨可以透過談判的方式,共同促成和平統一大業;

第二,兩岸和平統一之後,台灣可以成立擁有高度自治權的自治區;

第三,蔣介石繼續擔任台灣地區最高行政長官,中國共產黨承諾不以任何形式派遣人員參與管理;

最後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駐紮在台灣地區的美軍,應該根據相關規定限時撤離台灣海峽。

宋宜山對此並沒有表現出任何異議,並且還親自操刀著筆,寫下了近萬字的報告。不過,蔣介石看完他寫的這份報告後,卻表現出了不悅之色。

後來,因為一些歷史因素,導致國共之間的秘密會談被迫終止,而所謂的國共第三次合作,也就此成為了歷史泡影。

時隔八年後,蔣氏父子得知李宗仁回大陸後,內心中又開始掀起了波瀾。於是,找到了與國共兩黨都有深厚淵源的學者曹聚仁,讓他從中牽針引線。

可是一年後,中國卻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運動,繼而導致國共兩黨的秘密談判再度中斷,也為第三次合作畫上了一個不完美的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