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精忠報國代代傳:從錫伯西遷看邊疆衛士

2023-12-13歷史

1764年秋,一支數千人的隊伍,或騎馬、或坐車、或步行、或騎著駱駝,行進在蒙古高原上。

這一行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甚至還有剛剛出生沒幾天的嬰孩,他們每一個人身上都衣衫襤褸,每一個人都面黃肌瘦、憔悴不堪,顯然是已經走了很遠很遠的路,飽受風餐露宿之苦。

這群人,是清一色的錫伯人,他們還有一個特殊的身份:伊犁戌卒。

錫伯族是中國歷史悠久的一個少數民族,關於他們的起源,史學界眾說紛紜,有人說他們與滿族同源;有人認為他們是鄂倫春族的同族,但目前較為權威的說法是:錫伯人隸屬東胡,是拓跋鮮卑部的後裔。

錫伯族世居嫩江、松花江流域,明末時期,他們臣屬於蒙古科爾沁部。公元1593年,女真、蒙古的九個部落,聯合起來進攻女真人傑、清朝的創始人努爾哈赤,錫伯族亦參與其中。結果九部聯軍戰敗,科爾沁蒙古被努爾哈赤收編,而錫伯族也開始有人投奔努爾哈赤。十七世紀中葉,沙俄帝國開始將魔爪伸向黑龍江流域,其時東北駐軍兵力嚴重不足,為了充實龍興之地的邊防,由清政府出錢贖買,科爾沁蒙古將屬下的錫伯族部民盡數進獻。從此,錫伯族轉而隸屬滿洲的鑲黃、正白、正黃上三旗,算是拿到了國家的正式編制。他們先後被遷往齊齊哈爾、吉林烏拉、盛京(今沈陽)、錦州等地,成為駐守東北邊疆的一股有生力量。

錫伯族

雖幾經遷徙,但駐紮之地畢竟離故土不遠,也算是保衛故土了。然而,錫伯人怎麽也不會想到,數十年後,他們將再一次響應國家的號召,遠赴一個他們從未到過甚至從未聽說過的神秘地方。

西遷

沙俄的野心是非常大的,大到了嚇人的地步。它不止想圖謀中國東北,還想染指中國西北的土地。十七世紀中葉,在沙俄的支持下,由蒙古準噶爾部建立的準噶爾汗國不斷在西北制造叛亂,清政府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不斷對準噶爾用兵,最終在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平定了準噶爾,穩定了天山北路。然而新疆並未因此安定,當地貴族大小和卓趁亂起兵造反,占據天山南路,清政府花了近5年時間,方才將大小和卓之亂平定下去,順帶完成了新疆的統一。

然而,連年的戰火對新疆造成的摧殘極為嚴重,特別是伊犁地區,本就人煙稀少,打了幾年的仗,農牧業基本都毀了,居民流離失所,當地變得更加空虛。沒有人口就沒有兵力,邊防就無從談起。清廷從涼州、陜西、甘肅、黑龍江、張家口抽調滿、漢、索倫、達斡爾等族的官兵前往新疆,充實邊防。然而,作為當時清王朝在新疆的政治中心,伊犁地區的兵力依舊不足敷用。此時,首任伊犁將軍明瑞想起了錫伯族人,這群人世代以狩獵為生、工於騎射、戰力不俗,若能調來伊犁,將可大大增強原生的防禦力量,乾隆皇帝很快批準了明瑞的奏請。於是,錫伯族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一頁——錫伯西遷就此翻開。

1764年4月,經過精心挑選的錫伯族官兵,及其家眷,共計四千余人,在盛京協領阿穆呼郎和熊嶽城守衛噶爾賽的帶領下,分兩批從盛京(沈陽)出發。就這樣,這批強悍驍勇的東北邊疆衛士,在一紙命令下,告別了故土和年邁的親人,攜帶牛馬牲口,踏上了前往遙遠西域的征程。

「相抱痛哭何淒淒,心如刀割垂淚涕,聲聲抽搐哭成泥,縱使鐵石心腸的人,淚如泉湧把頭低。」——————錫伯族傳統民歌【西遷之歌】

錫伯族西遷路線

從沈陽到伊犁,4100多公裏的路程,放到今天,自駕前往也不過是兩、三天的事,如果乘坐飛機或高鐵,一天都不需要就到了。然而那時是十八世紀,出遠門基本只能靠兩條腿,艱難困苦,可想而知。錫伯族官兵花費數月時間,抵迪蒙古高原,此時他們已是飽經風霜,人畜均已積勞成疾。而無情的大漠,卻用漫天風雪來「迎接」他們。狂風挾著塵埃、飛沙、走石撲面而來,西遷人群身上本就單薄的衣物此時早已破爛不堪,只能用麻布包裹著疲憊的身軀,迤邐前行。

更糟的是,由於對旅途的艱險程度估計不足,出發時攜帶的糧食早已消耗殆盡,而放眼望去,蒙古高原一帶全是荒涼的灘塗、寸草不生,應地就食壓根就是天方夜譚。西遷隊伍此時人人饑腸轆轆,途中不少新生的嬰兒餓得大聲哭泣。然而軍令難違,錫伯族官兵和眷屬們只能采集樹皮充饑,樹皮吃完了就四處尋找野菜,一面忍饑挨餓,一面在堅定信念的支撐下朝著遙不可及的目的地繼續進發。

歷經4個多月的顛簸勞累,西遷隊伍終於抵達了烏裏雅蘇台(今蒙古紮布哈郎特)。這裏是邊軍駐地,此時西遷隊伍駝馬倒斃無數,人員也極度困頓,因此乾隆皇帝下旨,允許他們在烏裏雅蘇台停留整頓,補充物資,待來年春天再度出發。

錫伯官兵西遷

錫伯人是頑強的,第二年三月,料峭的春寒尚未褪去,他們就再度啟程了。

如今寒冬已過,況且西遷隊伍無論是在人員給養上,還是在畜力上都得到了補充,因而他們前進的步伐自信了許多。然而事實證明,他們還是低估了旅途的艱險。

行至阿爾泰山,意想不到的攔路虎突然出現。由於山上的積雪在春季時節紛紛融化,附近的數條河流突然暴漲。洪水泛濫,西行隊伍只得停下了腳步。

等洪水稍退,西行隊伍便迫不及待地踏上了征程,但此時河水依舊湍急,隊伍只得繞路而行,如此一來,行程便大大增加。在穿越科爾奇斯山時,由於山路險峻、加之寒冷刺骨,駝馬紛紛倒斃,而糧食也在不斷的繞行中再度消耗殆盡。

意想不到的困難沒有阻住勇敢的錫伯人的腳步,他們沒有坐等支援到來,而是忍饑挨餓繼續行進。糧食光了,他們就尋找野菜,就著雪水充饑;暴漲的河水攔路,他們就搭起筏子強行渡河。長長的子孫繩寄托著他們的信念,關公的傳說鼓舞著他們的勇氣。終於,在再度歷經三個多月的披荊斬棘後,西進隊伍渡過額爾齊斯河,抵達位於伊犁東北的塔爾巴哈台,與前來接應的伊犁總管成功會師。

為時1年有余的西遷之路,不僅彰顯了錫伯民族的英勇堅強,更是他們的拳拳報國之心的最佳明鑒!

西遷隊伍勝利抵達伊犁

抵達伊犁後,明瑞將四千余名官兵、眷屬安置在伊犁河南岸。西遷隊伍在當地修建村舍、開墾田地、養馬放牧、修渠引水,從此定居下來。錫伯族官兵與滿、漢、索倫官兵一道駐守哨卡、管理工場和要道、防止哈薩克人和布魯特人越界、緝拿逃犯,世代拱衛祖國的西部邊疆。

奉獻與犧牲

西遷隊伍來伊犁的首要使命是戌守,在接下來的數百年間,他們和他們的後裔一次次為捍衛祖國的統一,奉獻自我、犧牲自我。

嘉慶以來,清王朝逐漸走向衰落,吏治日益腐敗,受其影響,駐疆大員們對各族人民盤剝無度,弄得民怨沸騰。在這種情況下,對新疆虎視眈眈的外國勢力趁虛而入,叛賊大小和卓的後裔張格爾,利用新疆各族民眾的不滿情緒,在浩罕汗國(今烏茲別克)和英國的支持下,多次入侵新疆,一度攻占喀什、和田、葉爾羌、英吉沙,自封「張格爾蘇丹」,氣焰囂張至極。

清廷的反擊於道光六年(1826年)八月到來,從內地各省調集的3萬多大軍進剿張格爾。在此期間,錫伯族官兵與清軍其他隊伍互相配合,奮勇殺敵,床下二百余眾殲敵百余的驕人戰績。1828年12月,被趕出西域的張格爾企圖卷土重來,再度遭到清軍痛擊,清將長齡、楊芳等人率軍追擊張格爾敗兵至喀爾鐵蓋山,錫伯營一路跟隨,在最終決戰中,錫伯族勇士衲松阿、舒興阿與滿、漢軍士一道奪下張格爾的兵器,將這個罪大惡極的叛匪頭目生擒活捉,送往京城處死,戰後得授巴圖魯名號。

錫伯營官兵使用的兵器

如果說張格爾之亂算是一次有驚無險,那之後錫伯族官兵的遭遇可就要慘烈得多了。

同治三年(1864年),新疆各族人民終於對清廷的壓迫忍無可忍,紛紛起義,史稱「同治回亂」。西方殖民者再度趁亂取事,由英、俄支持的浩罕汗國軍閥阿古柏入侵新疆,建立了所謂的「哲德沙爾汗國」,在阿古柏統治期間,伊犁軍民遭受的壓榨有增無減。但錫伯族官兵咬緊牙關,省吃儉用,硬是在各個牛錄之間搜集了近千萬斤糧食,運往伊犁將軍府所在的惠遠城,有力地支援了當地軍民的抗爭。當左宗棠大軍於1875年到來時,錫伯族青壯年又紛紛前往投軍,沖鋒陷陣、悍不畏死。在各族民眾的支持下,左大人僅用了一年時間就擊潰了阿古柏政權,收復了失地。

在抵抗阿古柏的同時,錫伯族官兵還遭遇了另一夥更可怕的敵人:沙俄。自1868年起,這個野心勃勃的殖民帝國就頻頻直接派兵入侵新疆,1871年攻陷伊犁,從此錫伯等各族人民又遭受了沙俄侵略者的殘酷統治。但錫伯營的官兵、眷屬們咬緊牙關,一邊強忍著沙俄殖民者的勒索,一邊堅決拒絕為沙俄效力。錫伯營總管喀爾莽阿不畏強暴,俄人的命令一概拒絕服從,且堅持將當地的情報傳遞給伊犁將軍。最終被惱羞成怒的俄國人下令驅逐。但喀爾莽阿在臨行前仍交代部下:要按照清朝章程辦事,切莫損害祖國利益。在他的諄諄告誡下,直至1881年伊犁被收復,錫伯營各旗軍民也沒有向沙俄殖民者屈服過。

感想

距離錫伯西遷,已經過去了兩個半世紀。但錫伯人的慷慨奉獻,仍為歷史所銘記。每年陰歷四月十八日,錫伯族先民從沈陽出發的那一天,被定為「西遷節」,是新疆錫伯族最重要的節日。這一天,錫伯族的兒童們會用鍋底的煙灰塗黑自己的臉,以紀念先人的壯舉。而錫伯族的男女老少們,也會舉行賽馬、射箭、摔角、踏青等活動。在察布查爾縣(即當年錫伯營駐紮之地)的錫伯古城內設的博物館裏,錫伯西遷的場景被制作成蠟像群,供遊人瞻仰。

錫伯人紀念西遷節

站在一座座栩栩如生的蠟像面前,我不禁浮想聯翩:在當年如此艱苦的條件之下,究竟是什麽樣的精神和信念,支撐著這群遠離故土的錫伯人穿越荒蕪的蒙古高原、翻過險峻的雪山、橫穿危機四伏的河流,靠著雙腳走完了幾千公裏的路程,最終從祖國的東大門抵達祖國的西大門的呢?其實,不屈的意誌,又何嘗只體現在錫伯營官兵們身上?1949年9月,新疆和平解放,隨著黨中央的一聲令下,數十萬進疆官兵就地集體專業,成為駐疆兵團一員。從此,這些來自內地各省的青年男女們紮根新疆,一手拿槍,一手拿鋤,一邊戌守邊陲,一邊憑借自己的雙手開墾良田、興修水利。與各族人民一道,硬是把貧窮落後、物資短缺的西域,建設成了繁榮美麗、物產豐富的模樣。

中國人重鄉土,講究的是故土難離,但當國家需要他們時,一代代衛士毫不猶豫地告別故鄉和親人,奔赴邊陲,為捍衛祖國的領土安全與完整燃燒自己,揮灑青春與熱血。從錫伯營官兵到駐疆兵團,邊疆衛士身上的這股不屈不撓的意誌,不正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頑強不屈、勇於奉獻的精神的絕佳體現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