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為何司馬懿如此難殺?曹操布局失誤,不僅保其平安,還拱手讓皇位

2024-06-04歷史

前言

司馬懿 ,西晉奠基人,是三分天下的最大贏家。世人將他與曹操並稱,認為他是「奸詐」的代言人。

然而,司馬懿在曹操手下做事,僅憑奸詐遠遠不夠。在追隨曹操期間,司馬懿三次險些丟命,尤其在曹丕曹植的立嗣之爭中,曹操本可以殺掉他,但司馬懿最終幸免。

此事不僅因司馬懿隱忍,還與曹操的布局失誤有關。當時,司馬懿的汝潁集團獨大,殺他相當於自斷根基。

相比之下,東吳的孫權成功平衡淮泗集團和江東大族,維持了朝局穩定。

人們認為司馬懿靠熬死曹家三代人上位,但若在孫權手下,他還有機會奪權嗎?

司馬懿的隱忍與智慧:三次死裏逃生的驚險歷程

被迫出山:從隱士到曹操麾下

司馬懿,歷史上著名的謀士,西晉的奠基人。他的隱忍與智慧使他在險惡的權力鬥爭中屢次死裏逃生。

早年間,他隱居於汝南,避世不出,遠離紛爭。然而,動蕩的時局終將他推向了歷史的舞台。

公元208年,曹操聽聞司馬懿才智出眾,欲將其召入麾下。司馬懿卻以病為由,屢次推辭。

曹操豈是易被愚弄之人?當即派人傳話:「若司馬懿再拒,便以謀反之罪抓捕!」司馬懿聞訊,心知再拒絕必有殺身之禍,只得無奈出山。

初入曹營,司馬懿低調行事,謹慎言行。一次,曹操設宴,眾人推杯換盞,觥籌交錯。曹操忽然問道:「司馬懿,你以為天下誰能與我爭雄?」眾人屏息靜氣,生怕答錯惹怒 曹操

司馬懿微笑答道:「主公雄才大略,天下無人能敵。」曹操大笑,拍著司馬懿的肩膀說:「好一個聰明人!」從此,司馬懿成為曹操身邊的重要謀士。

但司馬懿並未因此掉以輕心。他清楚地知道,曹操疑心重,稍有不慎便會招致殺身之禍。於是,他更加謹慎,深藏不露。

公元215年,曹操攻占漢中,司馬懿獻上「得隴望蜀」之計,建議趁劉備立足未穩,進攻益州。曹操聞言,目光一冷,質問道:「得了隴右,還不滿足,竟想取蜀?」

司馬懿立刻意識到自己的建議引起了曹操的猜忌,連忙改口,勸曹操稱帝,以示忠心。曹操這才轉怒為喜,暫時放過了他。

最為驚險的一次,是在曹丕與曹植的立嗣之爭中。兩派勢力相爭,刀光劍影,稍有不慎便會引火燒身。

司馬懿謹言慎行,左右逢源,最終在這場風暴中幸存下來。曹丕登基後,對司馬懿更加倚重,然而,這也為司馬懿日後的掌權埋下了伏筆。

司馬懿的三次死裏逃生,體現了他過人的智慧與隱忍。他深知在權力鬥爭中,稍有不慎便會招致殺身之禍,因此,他始終保持低調,謹慎行事。

這種隱忍與智慧,正是他能夠在險惡的權力旋渦中屹立不倒的關鍵。

曹操的布局失誤,是如何讓司馬懿在權力鬥爭中脫穎而出,並最終掌握大權。

曹操的錯誤決策,不僅保全了司馬懿的性命,還為其日後的崛起鋪平了道路。這其中的權謀與智慧,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曹操的布局失誤:汝潁集團的崛起與譙沛集團的衰落

汝潁集團的壯大:曹操的無奈選擇

曹操的崛起,離不開他對權力的精妙布局。然而,歷史往往充滿了意外和失誤。汝潁集團的崛起便是其中之一。

公元196年,曹操迎 漢獻帝 到許都,正式掌控朝廷大權。為了鞏固勢力,他廣泛招攬人才,汝潁集團應運而生。

這一集團以汝南、潁川一帶的名士為主,如荀彧、荀攸、郭嘉、鐘繇等人,都成為曹操的左膀右臂。在他們的輔佐下,曹操掃平北方,勢如破竹。

然而,汝潁集團的壯大並非全無代價。曹操早年起兵依靠的是譙沛集團,即以譙郡、沛國為中心的故舊部屬,如夏侯惇、曹仁、曹洪等人。

這些人對曹操忠心耿耿,戰鬥力強。然而,隨著汝潁集團的崛起,這些老部下逐漸失去了話語權。

公元200年,官渡之戰後,曹操的勢力大增。荀彧、郭嘉等人功不可沒,汝潁集團在朝中聲勢大振。曹操深知,汝潁集團的支持,對其穩固統治至關重要。

於是,他不得不在權力分配上向汝潁集團傾斜,逐漸冷落譙沛集團。

這一策略在短期內取得了顯著效果。汝潁集團的人才濟濟,謀略超群,幫助曹操多次化險為夷。然而,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汝潁集團的壯大,埋下了權力失衡的隱患。

譙沛集團的沒落:曹操的權力制衡失敗

隨著汝潁集團的崛起,譙沛集團的地位逐漸邊緣化。曹操試圖透過各種手段平衡兩者的關系,但效果並不理想。

公元207年,曹操北征烏桓,立下赫赫戰功。夏侯惇、曹仁等老部下隨軍出征,立下汗馬功勞。然而,回朝後,他們發現,朝中大權已被汝潁集團掌控。許多決策,甚至連他們也無從插手。

曹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試圖透過個別打壓汝潁集團來平衡局勢。然而,汝潁集團根深蒂固,稍有不慎便會引發內亂。曹操在兩者之間左右為難,逐漸失去了對局勢的掌控。

公元213年,漢獻帝封曹操為魏公,建立魏國。這一舉動進一步激化了朝中的權力鬥爭。汝潁集團的代表人物荀彧因反對曹操稱魏公,最終含恨而死。

這一事件引發了朝中一片嘩然,譙沛集團的老臣們心中更是充滿了不滿與擔憂。

立嗣之爭的後遺癥:曹丕的勝利與權力失衡

曹操晚年,立嗣之爭成為權力鬥爭的焦點。曹丕和曹植兩兄弟各自拉攏勢力,爭奪繼承權。汝潁集團因支持 曹丕 ,逐漸掌握了更大的權力。

公元220年,曹操病逝,曹丕順利繼位,稱魏王。隨著曹丕上位,汝潁集團進一步鞏固了在朝中的地位。譙沛集團則徹底失勢,無法與之抗衡。

曹操生前的布局失誤,導致了曹魏內部的權力失衡。

曹丕即位後,司馬懿被任命為尚書令,掌管軍政大權。汝潁集團的崛起,為司馬懿的掌權奠定了基礎。

東吳的成功經驗:孫權的平衡術

兩宮之爭:孫權如何清除江東大族

東吳的建立者 孫權 ,以其卓越的政治智慧和權謀手段,成功地平衡了內部的各種勢力。尤其是在兩宮之爭中,他展現了非凡的政治手腕,成功清除了江東大族的威脅。

公元229年,孫權稱帝,建立吳國。此時,江東大族勢力龐大,對政權形成了巨大威脅。孫權的立嗣之爭,成為打擊這些世家大族的契機。

孫權有兩個兒子:太子孫登和魯王孫霸。兩宮之爭的導火索,正是這兩個兒子的爭鬥。

孫霸母親地位較低,野心卻很大,試圖透過各種手段讓自己的兒子取代太子 孫登 。江東大族中,有不少人站在孫霸一邊,試圖借此機會擴大自己的影響力。

孫權看在眼裏,急在心頭。為了維護皇權的穩定,他決定利用這場爭鬥,清除隱患。

孫權表面上支持兩宮之爭,實則暗中觀察各方動向,尋找清除大族的時機。公元250年,孫霸在一次秘密會議中,謀劃刺殺太子孫登。

訊息被孫權得知,他決定一舉殲滅這些不安分的勢力。在一次宮廷宴會上,孫權突然下令,抓捕與孫霸勾結的大族代表,並以謀反罪名將其處死。

江東大族一夜間元氣大傷, 孫霸 也被廢黜,太子孫登的地位得以鞏固。

這一系列行動,顯示了孫權在政治鬥爭中的冷靜與果斷。他透過立嗣之爭,巧妙地打擊了江東大族,削弱了反對勢力,確保了自己的統治地位。

淮泗集團的重用:重新平衡朝局

在清除江東大族後,孫權並未停止他的政治布局。他深知,單靠打壓是不夠的,還需要培植新的力量以保持朝局的平衡。

於是,他轉而重用淮泗集團,這些來自淮河、泗水一帶的將領和謀士,成為孫權鞏固政權的新支柱。

公元233年,孫權任命淮泗集團的核心人物陸遜為丞相,掌握軍政大權。陸遜不僅有智謀,更有執行力,曾在夷陵之戰中大敗劉備,聲名顯赫。他的上任,標誌著淮泗集團正式登上東吳政治舞台的中心。

淮泗集團的重用,不僅僅是孫權的個人選擇,更是東吳政權穩定的重要一步。

公元241年,孫權派陸遜率軍北伐曹魏,雖未大獲全勝,但也成功牽制了曹魏的兵力,展示了東吳的軍事威力。淮泗集團的將領們,在這一過程中表現出色,進一步鞏固了他們在朝中的地位。

透過重用淮泗集團,孫權成功建立了新的權力平衡。他不僅削弱了江東大族的勢力,還確保了朝廷的穩定和權力的集中。

這一平衡術,使東吳在孫權統治下,保持了相對的穩定和繁榮。

對比曹操:權力平衡與持續統治的關鍵

孫權的平衡術,為東吳的穩定和長治久安提供了保障。反觀曹操,則在權力平衡上失誤連連,導致了曹魏內部的權力失衡。

曹操在初期,依靠譙沛集團起家,但隨著汝潁集團的崛起,譙沛集團逐漸失勢。曹操試圖透過各個擊破的方式來維持平衡,但效果不佳,反而加劇了內部的矛盾。

這種失衡,最終導致 曹丕 即位後,司馬懿等人的權力逐漸膨脹,為日後司馬氏篡魏埋下了伏筆。

孫權的成功經驗,恰恰在於他能夠在權力鬥爭中保持冷靜,靈活運用平衡術。

司馬懿的成功與曹魏的覆滅:歷史的教訓

司馬懿的權謀與低調:從輔助者到掌權者

司馬懿,這位歷史上著名的權謀家,憑借其出色的政治手腕和隱忍的性格,逐步從曹魏的輔助者變成真正的掌權者。他的成功不僅在於個人能力,更在於他對權力的精妙把控和低調的處事風格。

公元208年,司馬懿應召出仕,成為曹操麾下的謀士。起初,他在軍中並不顯眼,只是默默地為曹操提供謀略。然而,司馬懿深知,低調才是生存之道。

直到公元220年,曹丕繼位,司馬懿才逐漸嶄露頭角。曹丕識人善用,任命司馬懿為中護軍,掌管禁軍。司馬懿借此機會,逐漸擴大自己的影響力。

公元238年,遼東公孫淵叛亂,司馬懿奉命討伐。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迅速平定叛亂,展現了卓越的軍事才能。

這場勝利不僅讓他聲名大振,也讓他在曹魏內部的地位更加穩固。然而,司馬懿依然保持低調,不露鋒芒,以免引起曹魏宗室的猜忌。

公元249年,高平陵之變爆發。曹爽、何晏等人權傾朝野,司馬懿借病隱居,暗中觀察時局。時機成熟時,他發動政變,一舉誅滅曹爽集團,奪取了曹魏的實權。

這一次,司馬懿表現出非凡的政治智慧和決斷力。他的成功,正是因為他在關鍵時刻能隱忍不發,又能在機會來臨時果斷出手。

曹魏的權力漏洞:曹操布局失誤的深遠影響

司馬懿的掌權,實際上是曹魏內部權力漏洞的最終體現。這一切都源於曹操早年的布局失誤。

曹操在位期間,雖然在軍事上取得了輝煌成就,但在權力分配上卻存在嚴重問題。汝潁集團的崛起,導致譙沛集團的邊緣化,使得曹魏內部的權力失衡。

曹操試圖透過個別打壓來維持平衡,但效果適得其反,反而加劇了內部的矛盾。

公元220年,曹丕繼位,雖然暫時穩定了局勢,但權力失衡的隱患依然存在。司馬懿的崛起,正是利用了這一權力真空。

曹魏宗室缺乏有效的制衡力量,使得司馬懿能夠逐步擴充套件自己的權力,最終掌控了整個朝廷。

公元251年,司馬懿去世,他的兒子司馬師、司馬昭繼承了他的權力,繼續掌控曹魏的命脈。

曹魏的統治基礎逐漸被削弱,最終在公元265年,被司馬昭的兒子 司馬炎 篡位,建立了西晉。曹操的布局失誤,導致了曹魏的權力漏洞,這一深遠影響,最終使得曹魏覆滅。

歷史的教訓:權力平衡與帝國的穩定

曹魏的覆滅,給後世留下了深刻的歷史教訓。權力的平衡,是帝國穩定的關鍵。曹操雖然在軍事上無往不利,但在權力布局上卻未能做好平衡,導致了內部的權力失衡。

相比之下,孫權的成功經驗,正是他能夠在權力鬥爭中保持冷靜,靈活運用平衡術。

他透過兩宮之爭,削弱了江東大族的力量,又重用淮泗集團,建立了新的權力平衡。這一策略,使東吳在孫權統治下,保持了相對的穩定和繁榮。

帝國的命運,往往取決於權力的平衡。曹操的失誤,導致了曹魏的覆滅,而孫權的成功,則為東吳的穩定提供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