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養浩是元朝的一位文學家、詩人、曲家和政治家,他的一生充滿了坎坷和傳奇。他曾經歷過從平民到高官的跌宕起伏,也曾經歷過從高官到平民的沈浮滄桑。他的故事可以說是一部元朝的縮影,也可以說是一部悲喜交加的喜劇。
張養浩出生在一個富裕的平民家庭,他的祖先是唐朝的名相張九齡,但是他的父親卻是一個從商的富翁,所以他從小就有了一種不同於常人的氣質。他勤奮好學,十歲就能背誦經書,十七歲就能寫出優美的詩文。他的才華被山東的一位官員發現,就被推薦為東平的一位教官。這是他第一次接觸到官場,也是他第一次感受到了官場的復雜和險惡。
張養浩不滿足於做一個小教官,他想要到京城大都去尋求更高的職位。他的父親支持他的決定,就給他準備了一些錢財和禮物,讓他去結交一些有權有勢的人。張養浩到了大都,就找到了當時的平章政事不忽木,不忽木是一個喜歡文人的大官,他看了張養浩的文章,就很欣賞他,就把他安排在了禮部做了一個小官。後來又把他推薦到了禦史台,讓他做了一個監察禦史。這是他第二次接觸到官場,也是他第二次感受到了官場的榮耀和權力。
張養浩本來以為做了禦史,就可以為國為民,監察百官,糾正弊端,但是他很快就發現,禦史台並不是他想象的那樣。禦史台的大臣們都是一些阿諛奉承,貪汙受賄,欺上瞞下的人,他們不但不敢監察朝廷的大官,反而和他們勾結,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犧牲百姓的利益。張養浩看不慣這些人,就上書皇帝,直言不諱地指出了朝廷的十大弊端,比如賞賜太多,刑禁太疏,名爵太輕,土木太盛等等。他的奏章寫得很有道理,也很有勇氣,但是卻惹惱了當權者,他被免去了官職,還被編造了罪名,貶為平民,永不得復用。這是他第三次接觸到官場,也是他第三次感受到了官場的黑暗和無情。
張養浩失去了官職,也失去了自由,他只好改名換姓,逃離了大都,躲在了一個偏僻的地方。他以為他的一生就這樣結束了,但是他沒有想到,他的命運還有更多的變化。不久後,皇帝死了,他的弟弟繼位,這個弟弟就是元仁宗,他是一個很喜歡文人的皇帝,他聽說了張養浩的事跡,就下令恢復了他的官職,還讓他做了中書省的參議,這是一個很高的職位,可以參與國家的大事。張養浩被召回了京城,他本來不想再做官,但是他又不敢違抗皇帝的命令,就只好勉強接受了。這是他第四次接觸到官場,也是他第四次感受到了官場的變幻和無常。
張養浩做了中書省的參議,他又想起了他當年的理想,他想要為國為民,改革政治,救濟百姓,他又開始上書皇帝,提出了一些建議和意見,比如恢復科舉,減輕賦稅,懲治貪官,救濟災民等等。他的奏章寫得很有誠意,也很有實效,但是卻惹惱了一些朝廷的大臣,他們覺得張養浩是一個多事的人,他們就在背後誹謗他,挑撥他和皇帝的關系,讓皇帝對他產生了疑心和不滿。張養浩看出了皇帝的態度,就主動請辭了官職,回到了他的故鄉,他想要過一種安靜的隱居生活,不再和官場有任何的牽扯。這是他第五次接觸到官場,也是他第五次感受到了官場的險惡和狡詐。
張養浩回到了故鄉,他買了一塊田地,建了一座茅屋,種花養魚,讀書寫詩,過起了一種田園詩般的生活。他的詩文也變得更加優美和自然,他寫了很多散曲,描繪了他的隱居生活,有的流露出對官場的不滿,有的表達出對自然的熱愛,有的抒發出對歷史的感慨,有的寄托出對未來的憧憬。他的散曲被人們傳頌,被認為是元代散曲的代表作,他和另一位散曲家張可久被稱為「二張」。他的散曲中最著名的一首是【山坡羊·潼關懷古】,常為人參照: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裏潼關路。
望西都,意躊躕。
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
興,百姓苦!
亡,百姓苦!
張養浩以為他的隱居生活會一直持續下去,但是他沒有想到,他的命運還有更多的變化。元朝的統治越來越腐敗和衰落,百姓的生活越來越困苦和艱難,各地的起義軍紛紛起兵反抗,其中最強大的就是紅巾軍,他們的領袖是朱元璋,他是一個農民出身的英雄,他有著雄扁的氣魄和遠大的抱負,他想要推翻元朝,建立一個新的王朝。他的軍隊攻占了江南的大部份地區,包括張養浩的故鄉,他派出了他的大將徐達去招降張養浩,希望他能夠為自己效力,為自己出謀劃策。
張養浩被徐達找到了,他很驚訝,也很猶豫,他不知道該不該接受朱元璋的邀請,他對元朝已經失去了信心,但是他對朱元璋也不太了解,他不知道他是不是一個真正的明君,他不知道他是不是能夠給百姓帶來幸福,他不知道他是不是能夠實作他的理想。他問徐達,朱元璋是怎樣的一個人,徐達說,朱元璋是一個有誌有才有德的人,他是一個能夠興復漢室,繼承中華的人,他是一個值得張養浩效忠的人。張養浩聽了徐達的話,心中有了一些動搖,他想要見一見朱元璋,親自和他談談,看看他是不是真的如此。
張養浩跟隨徐達去了朱元璋的大營,他見到了朱元璋,他發現朱元璋是一個相貌平平,氣度不凡的人,他和張養浩談了很久,他對張養浩表示了敬意和贊賞,他說,張養浩是一個博學多才,忠義正直,敢言敢行的人,他是一個能夠輔佐他的人,他希望張養浩能夠加入他的隊伍,為他出謀劃策,為他建立功勛。張養浩聽了朱元璋的話,心中有了一些感動,他覺得朱元璋是一個有誠意有才能有氣節的人,他是一個能夠改變時代,開創歷史的人,他是一個值得張養浩跟隨的人。他決定了,他要為朱元璋效力,為朱元璋奮鬥,為朱元璋犧牲。
張養浩加入了朱元璋的隊伍,他成了朱元璋的謀士,他為朱元璋提供了很多建議和意見,比如制定了一套嚴格的軍紀,比如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法制,比如推行了一套公平的賦稅,比如實施了一套慈善的救濟,比如發展了一套繁榮的文化。他的建議和意見都得到了朱元璋的采納和實施,他的建議和意見都為朱元璋的事業帶來了很大的幫助和貢獻,他的建議和意見都為百姓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改善和幸福。他的名聲和地位也隨之提高,他被朱元璋封為了太子太傅,這是一個很高的官職,可以輔佐太子,參與國家的大事。這是他第六次接觸到官場,也是他第六次感受到了官場的榮耀和權力。
張養浩做了太子太傅,他以為他的一生就這樣結束了,但是他沒有想到,他的命運還有更多的變化。朱元璋的事業越來越成功,他最終打敗了元朝,建立了明朝,他自己登基為皇帝,他的兒子繼承了太子的位置,他的大將們都被封為了王侯,他的謀士們都被賞賜了金銀,他的百姓們都享受了安定,他的國家都展現了強盛。張養浩為朱元璋的成就感到高興,也為自己的貢獻感到自豪,他覺得他的理想終於實作了,他的人生終於圓滿了。
但是,朱元璋並沒有滿足於自己的成就,他開始變得越來越猜忌和殘暴,他懷疑他的大將們有野心,他殺了他的大將們,他懷疑他的謀士們有異心,他殺了他的謀士們,他懷疑他的兒子們有不孝,他殺了他的兒子們,他懷疑他的百姓們有不忠,他殺了他的百姓們,他懷疑他的國家有不安,他殺了他的國家。他的手上沾滿了鮮血,他的心中充滿了恐懼,他的眼中只有殺戮,他的耳中只有哭泣,他的嘴中只有謊言,他的腦中只有瘋狂。他變成了一個暴君,一個魔王,一個惡魔。
張養浩看到了朱元璋的變化,他感到了震驚和悲哀,他不敢相信這是他曾經敬佩和跟隨的人,他不敢相信這是他曾經輔佐和奮鬥的人,他不敢相信這是他曾經效忠和犧牲的人。他對朱元璋失去了信心,也對自己失去了信心,他覺得他的理想被背叛了,他的人生被淪陷了。他想要勸說朱元璋,讓他回頭是岸,放下屠刀,但是他知道這是徒勞的,朱元璋已經不是那個朱元璋了,他已經不聽任何人的勸告了,他已經不在乎任何人的感受了,他已經不留任何人的性命了。張養浩只能默默地忍受,等待著朱元璋的殺手來找他,結束他的生命。
終於,那一天來了,朱元璋下令殺了張養浩,他沒有給他任何的理由,也沒有給他任何的機會,他只是冷冷地說了一句:「張養浩,你罪該萬死!」張養浩聽到了這句話,他沒有流淚,也沒有哀求,他只是淡淡地說了一句:「朱元璋,你何必如此!」他就被拖出了宮殿,被斬於市,他的頭顱被高高地掛在了城門,他的屍體被隨意地丟在了路邊,他的家人被全部滅門,他的財產被全部沒收,他的名聲被全部抹黑,他的一切被全部淪陷。這是他第七次接觸到官場,也是他第七次感受到了官場的黑暗和無情。
張養浩死了,他的故事也結束了,但是他的精神卻沒有死,他的故事卻沒有結束,他的詩文被後人傳頌,他的散曲被後人演繹,他的事跡被後人記載,他的名字被後人敬仰,他的一切被後人復興。他被認為是元代的文化巨匠,他被認為是明代的政治先驅,他被認為是中華的民族英雄,他被認為是世界的文明典範。他的故事可以說是一部元朝的縮影,也可以說是一部悲喜交加的喜劇,也可以說是一部不想當官的官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