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清朝有一個很特殊官職叫「道台」,幾乎沒人能說清他究竟是幹啥的

2024-01-30歷史

閱讀文章前辛苦您點下「關註」,方便討論和分享,為了回饋您的支持,我將每日更新優質內容。

文 | 渣叔

編輯 | 渣叔

前言

「誨盜須知有自來,貪官汙吏禍之胎。」

從古至今,貪汙一直是為人所痛恨而又無可奈何的社會問題,大大小小的貪官汙吏散落在政治網上,吮吸著百姓的鮮血,用他人的骨肉堆砌自己的金玉豪宅。

而在清朝,有著這樣一個職位——它權責不明,管理不嚴,各方勢力魚龍混雜,直接成為滋養饕餮之徒的完美溫床。

這個職位就是「道台」。

那麽,這道台到底是何方神聖?它緣起於何時,職責為何?

道台變遷錄

道台,又稱道員,是清朝的一個特殊的官職 ,盡管道台這一職位名稱,直至清朝年間才確定下來,但類似的官職, 早在南北朝時期就已經有雛形。

北朝之際,政局動蕩,各族政權為應對邊患及軍事需要, 在邊境及軍事要地設立了許多臨時性質的軍事區和監察區,統稱為「道」。

這些道沒有固定邊界,也無長期設定, 多為執行特定軍事任務或應對一時疆域防務的彈性設立 ,當某地戰事平定或任務完成,相關道便自動撤銷。

隋唐時期,中原王朝統一,國力強盛,邊患不再是主要威脅,各地軍事沖突也大為減少,於是「道」逐漸喪失軍事內容, 轉而被廣泛用於常設民政管理。

唐代全國被劃分為 多達二十三個道 ,城區人口眾多的州縣還特設了分道以便靈活排程。

明代中葉以後,邊防戰事再起,為應對明廷統治危機, 「道」職能又轉為政軍監察 ,內容從民政財政逐步拓展到軍隊監察。

形式也從固定管理向臨時性巡察轉變, 這使得明代道台可以彈性地在局勢動蕩的邊疆與內地之間移動 ,一時間發揮巨大作用。

清朝入主中原後,沿用並改良明制, 道台、道員等官職才逐步形成清代特色 ,但直到乾隆十八年,相關制度才正式確立。

最初道台多為正四品,可在朝廷發言 ,但地位並不顯赫,後由於職責需要, 許多中二品和正三品官員也擔任道台 ,更獲準密折封奏權,導致道台許可權時強時弱,無法掌控。

個別道台只能巡視地方遊說各級官員,另一些道台則可左右官場人事升遷 ,這種無常的強弱狀態,令清代地方官場既惶恐又混亂。

光緒年間, 李慈銘等禦史曾多次請廢道台官職 理由是職權過大,易生腐敗濫用 ,並建議由巡撫衙門直接管理各地事務, 但此舉觸動了清廷官僚體系的既得利益,終未被采納。

道台:清朝地方官制中的樞紐

道台作為清朝地方官制的重要組成部份,其權力與職責涉及地方政務的方方面面。

從職能上看, 道台分為專職和兼職兩種 ,專職道台如河道、糧道等,只負責對應職能範圍內的事務,兼職道台則由按察使、布政使等官員兼任。

江蘇、山東等地商品經濟較發達的省份,專職道台較少,而主產糧食的省份,糧道道台則較多, 這與當地的經濟發展息息相關。

以糧道台為例,它負責購買、運輸、儲備等糧食事宜,保證糧食供給,在清代,糧食直接關系到人民的溫飽,民以食為天,因此, 糧道台的設定尤為重要。

在主產糧省份的糧道台, 其數量之多、事務之繁可見一斑 ,光緒年間,部份地區糧道台才開始裁減。

另一方面,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 江蘇等地的糧道台數量相對較少 ,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地經濟的變遷。

鹽道台也扮演重要角色 ,它管理鹽的生產和銷售,使百姓有鹽可腌,在清代, 鹽業為國家專賣,購買鹽對普通百姓來說是必需的。

因此, 鹽道台要確保本地區不同用途鹽的供給 ,使各類鹽透過交易流通到指定地區,相對於其他道台來說,鹽道台的主要工作較為簡單,其待遇也較好。

此外, 河道台治理水利工程 ,確保河運暢通,以山東的運河道,江蘇的河庫道為例,它們就是管理河工的道台。

這些河道道台一直到清末光緒年間才逐步減少,而天津還專門設有 海關道台 ,負責管理海關稅務等事宜。

從管理內容看, 道台左右著地方的民生經濟 ,上述諸道台的設定,都與當地的經濟發展息息相關。

它們或管理糧食貿易,或治理水利工程 ,從不同側面保障了老百姓的溫飽, 這充分表明了道台作為地方官制的重要性。

從權力大小看,道台雖不能決策, 但執行政策過程中可自主權較大 ,它既受限於專職的範圍,又因接觸機密事務而握有一定實權, 這使得道台成為一個既不大又不小的官階。

以清初設立的軍機處為例,它下令道台可以直接向皇帝稟報情況,這無疑擴大了道台的權力,到清末, 許多人花重金買官入道台職位 ,可見道台的重要性日益增大。

總之, 道台作為連線省級與縣級的樞紐,其權責涉及經濟民生等眾多方面 它左右著地方的發展,也影響著百姓的幸福,從糧道、鹽道到河道的設定,都印證了這一點。

亡國之源:看清朝如何為道台的腐敗埋下禍根

清朝中後期,土崩瓦解,滿清王朝走向衰亡, 歷史上傳統的解釋多數認為是外患入侵加速了帝國的覆滅。

然而,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內在因素, 那就是基層官僚制度的變質 尤其是道台制度的腐朽,更是清朝步向滅亡的重要原因。

道台原本是清朝地方管理體系中的「潤滑劑」 ,它承上啟下,使上下級部門順暢銜接,提高行政效率,然而事與願違, 這一中介機構逐漸成為禍亂之源。

道台的主要問題在於 職責不明,權責不匹配 ,鹽鐵大臣這樣的要職,可以決定鹽的產量分配,權力極大。

但是,它的地位卻不穩定, 有時候可指揮縣官,有時連縣官都不如,職責時大時小,地位時高時低 ,使其難以問責追訴。

再加上清朝實行捐官制, 許多門第不高、能力平平的人透過捐錢入局當官 ,這些道台對本地事務不熟,處理問題能力不足,反而使地方管理更加混亂,於是, 暴力搜刮、濫用職權、與商人勾結謀私利的道台此起彼伏。

結果就是 百姓怨聲載道,國家的政策也難以落實 ,李鴻章的洋務運動本可續清朝幾十年國祚, 最終卻被貪汙成空包彈的軍火道台搞得人仰馬翻 ,由此可見, 道台制度的失控是清朝走向滅亡的重要原因。

而這一切的根源,則在於皇權的衰落 ,道光以後,清廷的管治能力日益下降,鹹豐、同治、光緒等帝一再放權給具體官僚,減少皇權對地方的直接控制,這為地方官員的自治提供了空間。

各地道台得以「一山更比一山高」,權力失衡問題日益嚴重 ,同時,由於地方官不對中央負責,朝廷的政令也難下達基層,政策落空, 這一惡性迴圈最終釀成了滿清的覆滅。

當基層官僚中樞潰敗、皇權日薄,清朝衰亡已成定局, 道台制度的失控是災難來臨的標誌 ,它加速了帝國命運的完成,正如一位史學家所言: 「道台的失敗,就是清朝的失敗。」

由此可見, 清廷對地方官僚的管制不能放任自流 ,它需要建立統一且高效的監督機制, 平衡各級官僚的權力制約關系,避免出現失控,這是中央專制帝國延續穩定的必要條件。

否則, 一旦皇權勢微、地方勢力高漲,滿清覆滅就是遲早的事 正是由於清朝未能找到這一制衡之道,才導致基層官僚制度的全面變質,繼而釀成了帝國的最終覆滅。

結語

道台這一角色在清朝社會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它的職責範圍廣泛且具有一定的機動性,然而,隨著清朝的發展, 道台逐漸成為統治者斂財的工具 ,並且在實際運作過程中存在許多問題。

例如,由於下達任務的官員官職不同,造成了道台官位不明確的狀況,使得百姓感到困惑。

此外,道台的機動性和臨時性 使其在出現問題時無法落實實責,加上捐官制度的負面影響,使得宮中的皇帝無法真正了解地方管理的情況,進而導致地方管理混亂、腐敗等問題。

在閱讀此文後,煩請您關註+評論,方便後續事件有新的進展能夠讓您迅速關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