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3大野戰軍為何都空出一個兵團?二野沒兵,三野沒將,四野不敢用

2024-04-27歷史

3大野戰軍為何都空出一個兵團?二野沒兵,三野沒將,四野不敢用

1949年1月,解放軍各大野戰軍實行了統一整編,其中一個最重要的舉措,就是部隊番號的確定。兵團的建制單位也是在此時正式進行使用,隸屬於野戰軍第一直屬序列,下轄3-4個軍。
當時全軍計劃組建20個兵團,分別配屬五大野戰軍。其中第一野戰軍2個兵團(第1兵團、第2兵團)和華北野戰軍(第18兵團、第19兵團、第20兵團)全部實作滿編。但有趣的是,二野空出了第6兵團的番號,三野空出了第11兵團,四野則空出了第16、17兩個兵團番號。3大野戰軍都出現了空著番號不用的情況,使得20個兵團最後只組建了16個,空出了4個。不過雖然都是空出兵團番號,但3大野戰軍的理由卻各不相同,都有自己的「苦惱」。
第二野戰軍:仗打完了,人還沒齊
第二野戰軍轄3個兵團(第3兵團、第4兵團、第5兵團),每個兵團3個軍,兵力都達到了標準的10萬人左右。二野的前身是劉鄧的中原野戰軍,下轄7個縱隊。後來吸收了中原軍區的一些部隊,形成了9個軍的規模,總人數剛好在30萬左右,湊齊了3個兵團的標準配置。
當時給二野留出第6兵團的番號,是設想部隊之後會進行擴充,前三個兵團滿編了,就必須未雨綢繆,以免出現有兵而沒有番號可用的局面。不過二野沒有料到的是,解放戰爭發展的行程太快,以至於仗打完了,兵源還沒有進行擴充的局面,所以第6兵團的番號最後並沒有用上。
第三野戰軍:千軍易得,一將難求
第三野戰軍的4個兵團(第7兵團、第8兵團、第9兵團、第10兵團)比較特殊,因為它沒有按照標準的三三制進行組編,而是除了10兵團是3個軍外,其余3個兵團都下轄4個軍,這也是幾個大野戰軍中的獨一份。三野的兵團實力配置是全軍最為科學的,每個兵團都是強弱搭配,實力非常平均。
三野是完全有實力可以組建第11兵團的,但它卻寧願將幾個軍擠一擠,也要空出一個第11兵團。這樣做一是處於平衡兵團實力的考慮,二也有三野「無人可用」的尷尬。三野能夠獨當一面的名將不少,但因為部隊前身為南方遊擊隊和新四軍,將領們的資歷普遍較低。
如果依照1955年授銜的標準,此時的兵團司令應該是上將資歷。而三野的上將除去已經擔任兵團司令的王建安、宋時輪、葉飛,和擔任山東軍區司令的許世友外,其余像陶勇、王必成、聶鳳智等主力戰將都是中將資歷。所以三野遵循精兵強將的原則,舍棄了第11兵團,這也讓各兵團的實力更加強勁。
第四野戰軍:兵強馬壯,更要低調
1949年整編時,四野下轄12個軍48個師80萬人,為各大野戰軍之最。其被分配的兵團番號也是最多的,除去滿編的4個兵團(第12兵團、第13兵團、第14兵團、第15兵團),還空出了2個兵團番號(第16兵團、第17兵團)。
四野空出番號,一來是有像二野一樣之後補兵擴充的計劃,二來也是為了講究平衡和低調。一個兵團的標準人數為10萬,二野剛好達標,三野因為擠了4個軍,所以每個軍團平均為15萬。人數最少的一野下轄的2個兵團(第1兵團、第2兵團)平均人數只有5-6萬人。四野在兵團兵力分配上,為了不讓自己過於「突出」,高出兄弟部隊太多,其實也借鑒了三野的方法。
三野是在軍上花功夫,四野則是擴充師的實力。四野每個兵團3個軍,12個師,但其兵團總兵力卻達到了20萬左右。按照標準兵力配置,四野是可以編滿全部的6個兵團,但是對於野戰軍來說,並不是兵團越多越好。空出兩個番號,對於四野,對於整個解放軍,都是上佳之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