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諸葛亮不用魏延奇謀,一千多年後才知道諸葛亮是真聰明啊!

2024-08-09歷史
在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臨軍征伐,副將魏延曾建議采取"子午谷奇謀",從谷中突襲長安。然而諸葛亮拒絕了這一看似精妙的計策,當時許多人對此頗有微詞。然而時間推移,人們才逐漸意識到,諸葛亮的決策是英明神武的,他之所以看穿了"子午谷奇謀"的種種隱患,正是因為他具有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那麽,究竟是什麽原因讓諸葛亮斷然拒絕魏延的獻策?又是怎樣的歷史經驗印證了諸葛亮的英明?
嘉平五年(230年),諸葛亮統帥蜀漢大軍,自成都進發,徑指漢中。是時曹魏中央軍伺機待發,司馬懿、夏侯尚等魏將屯兵洋縣,意在斷蜀漢援軍之路。諸葛亮駐兵白馬,召集軍中諸謀士,商議進軍大策。
副將魏延上前一拜,諄諄進言:"延請獲精兵五千,取途經褒中,循秦嶺東麓,當子午谷而投北。不過旬日,即可抵達長安。"
魏延乃益州武陽人氏,年逾四旬,自幼飽讀兵書,尤善制陷守謀。他繼而道:"夏侯楙若得延軍突至的訊息,必當棄城逃遁。丞相可在延軍擾敵之際,大驅士馬,自谷口斜行,直逼長安城下。如此一舉,則關中可盡收囊中。"
魏延此計似乎精妙絕倫,殊不知卻是春秋戰國時代,名將孫臏的陳年遺謀。當年孫臏亦是鬥膽建議"子午谷奇謀",遭秦穆公拒絕。如今魏延重提舊謀,殊不知此計已過時了。
諸葛亮沈吟半晌,緩緩搖頭:"此非萬全之策。"當下遂否了魏延的建議。
魏延見狀大驚失色,疾言厲色道:"丞相以何故不從?"諸葛亮淡然一笑,並未多言,只吩咐起駐紮糧草。
子午谷奇謀雖被譽為"兵家絕學",但歷來嘗試施行者,無一不是以慘烈的失利告終。就在諸葛亮拒絕魏延奇計之後四年,曹魏大都督曹真便命師五萬征伐蜀漢,意圖親身體驗"子午谷奇謀"的神威。
嘉平八年(234年)二月,曹真大軍自洛陽進發,沿渭水北上,三月渡過黃河,循隴西道直逼巴蜀。彼時艾獻的駐防已被諸葛亮撤離,曹真順利抵達西部邊境。
四月,曹真來到隴西境內的子午谷口。但令人想不到的是,曹真的大軍在子午谷處竟遭遇了重重阻力。谷中曲折陡峭,道路狹窄難行,部隊只能逐寸前進,動輒就有馬蹄崴足,車輛陷阱。更糟的是,天氣驟變陰雨連綿,山谷中寒氣逼人,鬥雨淋漓,行軍艱難。
就在大軍剛進子午谷未幾,先頭部隊便陷入了困境。當日夏令正當時,高溫酷暑,水源卻十分缺乏,行軍路上根本找不到甘泉甜水,士卒口幹舌燥,疲於奔命。部份驍勇健兒力竭而亡,更有騎馬者因口渴撒韁而逃,被坍塌的山石砸傷。眼見大軍陣腳漸亂,就連統帥曹真亦頗為焦慮。
五月初,曹軍終於撥開雲霧,離開了子午谷。但短短一月,傷亡殆盡三分之一,剩余士卒疲憊不堪,戰馬也已精疲力盡。眼見軍心漸弛,曹真只得停止了進軍的腳步,命大軍就地紮營。
此役曹真雖立下千古功勛,但也切身體會到了子午谷奇謀的艱險。後人觀其戰報,無不對諸葛亮的英明決斷嘆服不已。可見當年拒絕魏延計策,實為上策,否則蜀軍恐怕難逃被全軍覆沒的下場。
諸葛亮駐紮白馬已久,屢遭曹魏軍阻擊。就在這危急存亡之際,諸葛亮收到了一封家書,竟是親愛的小喬攜子女遠渡重洋,千裏迢迢前來漢中探親。
當年諸葛亮揮斥方珍,執子同袍而去,只是不曾料到後來竟要與親朋們分隔重洋。自那之後,諸葛亮輾轉於外,幾番征伐,四處駐紮,鮮有時日能與家人團聚。百裏小喬亦是操勞分娩,在成都城中撫養兒女。
今春諸葛亮領兵出征,小喬心系遠方,終究捱不住思夫的相思之苦,遂攜四子四女,跋山涉水,一路辛苦前來探望。及至漢中驛館,已是身形亭亭,面色疲憊。
獲報訊息,諸葛亮即刻放下軍務,快馬扶搖前往驛館。只見十數個綾羅攘攘的小人,正在庭院中嬉戲打鬧。諸葛亮一眼便認出其中最大的那兩子,乃是諸平與諸夷,便是前些年諸葛亮曾在閬中與楊阜相見時,兩子都在母親小喬身邊的。眼下兩人已是青年形態,長身玉立,風采翩翩。
諸葛亮上前一一與兒女問候,不覺淚下滿臻。多年征戰,實在是思家之情難熬。就在這時,小喬自內室走出,雖然歲月漸老,但仍是昔日風姿在。諸葛亮見狀,即刻擁抱親吻,恩愛有加。
這一家團聚,喜氣連連,諸葛亮亦將領兵征伐的艱辛訴之於家人。小喬聞言,不禁捂面痛哭。她道:"昔日我等誠心祈禱夫君平安歸來,不曾想今日竟是如此光景。妾身實在難受,有負了昔日的盟誓!"
諸葛亮看著妻兒,不禁感慨萬千。他說:"吾等今日雖然分隔重洋,但終有一日,定會全家團聚在成都的安樂窩裏。那時我必當掃去這些征塵舊事,好好伺候汝等。"
光陰似箭,歲月流轉,時代早已從三國邁入近代。然而,即便是在當代,對於古老的子午谷奇謀,人們仍舊未能完全看清其中的險象環生。
1936年12月,西安事變爆發,時年42歲的國民革命軍第74軍軍長王耀武奉命救駐西安的蔣介石及其部屬於危難。王耀武聞訊後,親自部署軍隊,準備沿子午谷路線,奇襲西安城。
彼時,王耀武已閱兵書無數,諳熟古今戰術戰法。他原本對子午谷奇謀胸有成竹,絲毫不疑有誤。然而,眼下他也沒想到,這條驕人的兵家絕學,竟會給他的遠征之路帶來如此多阻力。
12月25日,王耀武第一路大隊自甘肅臨夷縣出發,沿黃河北岸向西行進。由於行軍趕路,部隊只攜帶了十天口糧。然而,僅僅半途而已,他們便遭遇了重重阻礙。
首先,子午谷境內暴雨不止,山石坍塌道路,部隊只能艱難跋涉。更糟的是,沿途絲毫看不到水源,人畜俱疲,竟有大量騾馬跌傷跌死。加之,僅憑肉眼也能看出,即便是透過險道,距離西安城仍有數十裏地。
面對如此艱難處境,王耀武憂心忡忡。他在隨軍文書中如實記錄了當時的困境:"由於道路簡直難以前進,口渴及騾馬受傷,是遠征大敵的最大困難……作戰力量到底能堅持到什麽時候?看來不太
樂觀。"
面對如此情景,身為統帥者,王耀武怎能不體會到當年諸葛亮對子午谷奇謀的疑慮?子午谷之險惡,豈是兒戲?當年,如果諸葛亮真的采納魏延的建議,領軍出征,只怕早已屍橫遍野,兵敗伏遼西了。
民國時期,王耀武雖已洞徹了子午谷奇謀的漏洞,但他沒有放棄救援蔣介石的決心。他改換了新路線,歷時48天,終於突入西安城,解救了陷入西安事變的蔣介石等人。
王耀武西征西安城的慘淡經歷,再一次印證了子午谷奇謀的高風險性。從此以後,兵家大多對此絕學相當警惕,避之唯恐不及。整整一個世紀,子午谷都未被尋常勇將所觸碰。
直到1936年,時年33歲的國民革命軍第四集團軍司令員張學良奉命鎮壓西北馬家軍起義,方才重新審視這個陳年遺謀。
馬家軍馬步芳部在寧夏一帶為禍一時,張學良奉命坐鎮甘肅臨夏,準備發起總攻。然而馬家軍抗戰力量強大,局面一時難分伯仲。張學良苦思冥想,欲圖一著奇兵取勝。
終於,張學良想起古人子午谷奇謀,不禁心生一計。他讓副官張仲良率領精銳部隊,自西寧出發,經環青海湖路線,繞至馬家軍腹背後方,再突襲其大營。
張學良本打算以此行動為開端,乘馬家軍擾亂之際,集中全軍主力迂回襲擊。可誰曾想,張仲良部隊行軍才數十裏,便遭遇了重重阻礙,行程遙遙無期。
首先,西寧至青海湖一帶大雪漫天,道路極為泥濘崎嶇,步卒出行艱難。更重要的是,青海高原缺乏淡水,沿途幹涸無水可沽。雖然補給有糧食,但無水難炊,軍隊行軍艱辛,不可開交。
秋雨助冰,張仲良一軍節節告阻。終於,他們不得不放棄環青海湖路線,並向張學良稟報此戰線無法為繼。張學良見狀心痛不已,不禁感概"子午谷奇謀"雖名傳千古,實則不過是虛有其表。
最終張學良只得遣軍主力於固原、中衛兩線夾擊馬家軍。雖已戰勝起義軍,但其彎彎繞繞的攻勢,卻令許多人遺憾——倘若當初直搗黃龍,未嘗不是一個更加奇妙絕倫的神勇之計。
這一役過後,雖有不少後起之秀窺視子午谷奇謀,也從未有人真正付諸實施。古老的"兵家絕學"伴隨歲月流轉,漸漸黯然隱沒於塵世,只存於史書典籍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