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美韓阻撓,蔣介石阻撓,最後1.4萬余誌願軍戰俘「自願」遣返台灣

2024-01-30歷史

美韓阻撓,蔣介石阻撓,最後1.4萬余誌願軍戰俘「自願」遣返台灣

1954年1月,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已經邁入半年。中國與美國進行了多輪磋商後,被俘的誌願軍終於開始分批回國。

在這批回國的誌願軍中,有1.4萬余人被轉移至台灣,他們穿著國軍軍裝,面容難以辨識是喜悅還是悲傷。

韓戰於1950年6月25日爆發,從北韓南韓邊境線的小規模糾紛逐漸升級為全面武裝沖突。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南北韓戰爭牽涉的不僅僅是兩國的利益沖突。

在聯合國,美國以北韓侵害美韓軍事同盟條約為由,提出成立「聯合國軍」以維護北韓半島的安定與和平。然而,熟悉美國立場的人都明白,所謂的「維護和平與安定」實際上是美國一貫以武力介入他國內政和入侵的借口。

中國軍隊不論是基於北韓的援助請求,還是對美軍對中國安全的威脅,都迫切需要投入戰鬥。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誌願軍跨越鴨綠江,急速趕赴北韓戰場,25日,抗美援朝戰爭正式爆發。

歷經近三年的激烈戰鬥,1953年7月,中朝與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簽署【北韓停戰協定】,標誌著抗美援朝戰爭的結束。然而,戰爭中不可避免地伴隨著犧牲和戰俘的問題。

在交戰雙方就戰俘遣返問題進行的多次談判中,未能取得一致意見,談判一度陷入僵持狀態。

韓戰的停戰談判被譽為「人類戰爭史上最為曲折的談判之一」。

盡管韓戰於1953年結束,但在1951年,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就已經表達了談判的願望。

這一意向的背後原因頗為簡單,美國低估了誌願軍的戰鬥力和意誌,導致戰線穩定於「三八」線附近,而「聯合國軍」入侵北韓的計劃也岌岌可危。

為避免深陷韓戰泥潭,影響美國的全球戰略,他們提出了停戰談判的建議,而中朝雙方也積極響應。

既然雙方在停戰談判上都表現積極,為何談判會一直拖延至兩年後呢?

韓戰的戰俘遣返問題無疑是影響停戰談判進展的關鍵因素之一。

1953年12月11日,雙方就戰俘遣返問題開始談判。

理論上,根據【日內瓦公約】第118條規定,「交戰雙方的實際戰爭停止後,應當對戰俘予以釋放並遣返,不得遲延。」

然而,對於美國而言,他們不願直接遣返所有戰俘。

在韓戰初期,美國與南韓宣布要遵守【日內瓦公約】。然而,當涉及戰俘遣返問題時,他們卻虛與委蛇,導致談判問題拖延了一年半以上。

談判開始時,我方提出了關於戰俘遣返的五項原則,簡而言之就是:簽署停戰協定後立即釋放戰俘,若你們同意,我們將與你們交換戰俘名單。

而相較之下,美國方面對此有所保留,提出先交換戰俘名單,還要由紅十字派遣代表存取雙方戰俘營。

表面上看並未直接拒絕我方要求,實際上卻在故意拖延,美方真正意圖是先了解我軍有多少「聯合國軍」戰俘,然後制定下一步政策。

明顯地,美國自始至終都沒有真誠地打算認真討論戰俘問題。

面對美國的這種態度,我方決定將戰俘名單交給他們,看看他們還能找到什麽借口。然而,美國並非真心願意進行實質性的談判,一旦拿到名單,就開始挑剔不少細節。

一個星期後的12月18日,我方與美方正式進行了戰俘名單的交換。

我方提供的名單顯示,目前戰俘總數為11551人,其中包括美軍3193人、韓軍7142人,以及其他「聯合國軍」中的1216人。

而美國提供的數據顯示,他們總共有132474名戰俘,其中包括111754名朝軍和20720名誌願軍。

在戰俘數量上存在著巨大的差距,這值得深思。

從戰俘名單上看,我方似乎只有1萬多名戰俘,但實際上,在戰爭初期,我方俘虜了數萬名「聯合國軍」士兵。然而,出於經驗不足和人道主義考慮,我方在對這些戰俘進行教育改造後,全部釋放了。

回到正題。戰俘名單一經交換,美方立即提出異議,聲稱我方提供的名單存在問題,隱瞞了許多戰俘未上報,對名單上的戰俘數量「感到震驚」。

他們的依據是在戰爭期間,美方共有1萬多人失蹤,而南韓也有8萬多人失蹤,但名單上的戰俘數量卻要比總失蹤人數少得多。

對於這種質疑,我方頗感無奈。盡管美方將失蹤人數與被俘人數劃上等號是無理纏結,但我方還是做出了相關解釋,指出一些戰俘在混亂中因各種原因死亡,同時也有數萬名南韓士兵加入了北韓軍隊。

然而,美國並不滿意,我方反問戰爭期間我們也失蹤了18萬余人,而你們的名單上僅有13萬余人。

此外,美軍的名單也相當「糊弄人」,全部人名都用英文書寫,根本難以與我方名單對照。

直到隨後的1月,美方才補交了一份較為完整、詳實的戰俘名單。然而,關於戰俘遣返問題的爭執實際上才剛剛開始。

美國的「自願遣返」政策是一項在1951年初首次提出的政策,其核心思想是透過「一對一」的交換方式,處理雙方戰俘,多余的戰俘則由其自行選擇歸屬地。

這種遣返政策表面上看起來符合人道主義,然而實際上只是美國的一種偽裝。

首先,我方戰俘數量明顯多於「聯合國軍」,采用一對一的交換方式必然導致多出許多戰俘。然而,這些多余的戰俘是否能如願返回國內呢?

顯然是不可能的。實際上,美方真正的意圖是讓這些所謂「自願遣返」的戰俘在他們的影響下前往台灣,加入蔣介石領導的國民黨隊伍。

1952年1月初,美方向我方提出所謂的「自願遣返」政策,但這一政策與【日內瓦公約】存在沖突,我方堅決不接受,仍然堅持「全部遣返」政策。

由於難以達成一致,接下來的一年多時間裏,談判一直持續,而戰爭行動也不得不繼續,形成了「邊打邊談」的局面。

那麽為什麽美方堅持「自願遣返」政策呢?

顯然,這也是為了實作他們的政治目的。一開始,他們以「保護可能在回國後遭遇不測的戰俘」為名,因為誌願軍戰俘中有一部份曾隸屬於國民黨,還有一部份是自願投降的士兵。有人認為這些人在回到中國大陸後可能會受到審判和定罪,因此應該「自願遣返」。

看起來似乎很人道,對吧?

然而實際上,這些人只占誌願軍的一小部份,美方的主要目的是阻止這批誌願軍戰俘回到中國大陸,以補充我方的有生力量。否則,他們也不會提出「遣返的戰俘不能再進行戰爭行動」的條件。

此外,美方還試圖建立一個違反【日內瓦公約】的先例,以便在之後可以更加理直氣壯地「耍流氓」。

當然,雖然他們內心是這麽想的,但表面上卻聲稱「避免這些原屬國民黨的戰俘死亡」是在遵守【日內瓦公約】,不可謂不雙標。

美國在處理台灣問題上表現出明顯的雙重標準,表態曖昧。然而,在考慮將大批誌願軍戰俘遣返回台灣時,美方卻聲稱「台灣是中國的省份之一」,因此將這批戰俘遣返到台灣就等同於遣返到中國。

盡管台灣作為中國的固有領土是不爭的事實,但美方出於利益而頻繁更改說辭的行為顯然有些不光彩。

有趣的是,在是否實施「自願遣返」政策上,美國一開始並未達成一致。

美國國務卿艾奇遜曾表示,這一政策會對聯合國軍與南韓軍隊戰俘的遣返產生影響,同時也會影響到這批戰俘在戰俘營中的待遇。出於多方面的考慮,他建議美方應該立即將我方的戰俘全部遣返,盡早完成這一過程。對於那些在回到中國大陸後可能面臨審判的戰俘,他主張可以酌情給予特殊待遇。

除了艾奇遜之外,聯合國軍的第二任總司令李奇微也認為這樣的遣返政策會影響到「聯合國軍」戰俘與南韓戰俘的釋放和遣返,而這正是他們的主要目的。

美國國務院和國防部也都表現出遣返全部戰俘的傾向,但其中一位態度至關重要,那就是時任美國總統的杜魯門。

杜魯門認為雙方戰俘數量差距過大,直接全部遣返對美國而言無疑是一種「吃虧」,而且他也不希望看到那些曾與美國合作或者自願投降的士兵在返回後面臨死刑。

當然,他是否真的在乎這少部份人的生死問題尚無定論,但顯然他對美國在這一問題上的得失頗為在意。

最終,杜魯門做出了相關指示,強調談判人員要堅持「一對一交換」和「自願遣返」的政策。總體而言,美方顯然是想透過各種手段從中謀取政治利益,同時對中國施加壓力。

然而,盡管美方口口聲聲要奉行人道主義,但在對待誌願軍與北韓人民軍戰俘的問題上,他們所展現的與其所標榜的「民主、人道」形象大相徑庭。

戰俘待遇的駭人差異

在回顧雙方戰俘待遇的巨大差異時,可謂是鴻溝懸殊,猶如「天上地下」。

在巨濟島,這座南韓的第二大島上,17萬名中朝戰俘曾歷經苦難。誌願軍戰俘主要被拘留在71號、72號和86號戰俘營,這裏不僅規定嚴苛,而且施以殘酷的懲罰。

多人擠居狹小的營帳,破草席成為他們的全部家當。

飲食方面,他們每天只能獲得微薄的稀飯,甚至連清潔的水都難以得到。

在心靈上,他們還要忍受美國特派的神父進行的心理洗腦,以及蔣介石派來的特務進行的思想煽動。

這些特務偽裝成戰俘,與原國民黨軍隊的士兵聯系,形成有組織的反共團體。不少誌願軍戰俘甚至被迫刺上反對中國共產黨的紋身。這些特務的策反和挑撥是後來1.4萬余名誌願軍「自願前往」台灣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面對敵人的殘酷折磨時,有血性的誌願軍曾試圖抵抗,但遭到殘酷的壓制,遭受更加嚴酷的虐待。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方的處理方式,聯合國軍與南韓戰俘的待遇堪稱過分優渥。

我軍為了照顧這些外國戰俘的飲食偏好,讓他們自行選舉管理夥食的負責人。這些負責人根據平時的飲食習慣制定食譜,還送去了烤箱、炒鍋等烹飪工具,為他們提供更為貼心的服務。

這些戰俘的夥食標準甚至比不少誌願軍幹部都更為優越。他們的精神生活也相當豐富,參與各種文化體育活動,甚至在1952年的11月內部舉辦了一場「運動會」。

我軍對待戰俘的人文關懷和對人道主義的高度重視在戰俘營內得以體現。

而與此相對照,美方對待戰俘的態度卻極其惡劣。許多誌願軍戰俘渴望早日回國,那麽,他們最終能否如願以償呢?

遣俘政策的最終確定

由於關於戰俘遣返的談判一直陷入僵局,巨濟島戰俘營內的誌願軍戰俘意識形態逐漸發生轉變。

盡管當時渴望遣返至台灣的戰俘占少數,但國民黨特務們不希望這種情況持續,於是在後期展開了一系列的策反運動。

在默許了國民黨特務的策反行動的同時,美方還采取了大規模屠殺誌願軍戰俘的手段,導致700余名誌願軍戰俘死傷。

巨濟島戰俘營內發生的一切很快被曝光,各國媒體對此進行了廣泛報道,並對美方進行了譴責。

這使得美國在國際輿論上遭受了嚴重的損失。盡管他們一直以「民主」和「人道」自居,宣稱對待戰俘友好,但當事實曝光時,美方立即遭到了全球的譴責和抨擊,形勢開始有利於我方。

然而,單靠輿論優勢仍然不足以促使美國做出讓步。我方必須展現相應的實力。

對美國而言,如果遣返全部戰俘,將無疑承認中朝兩國在國際社會上的合法地位,同時損害他們支持的南韓和台灣政權的利益。杜魯門還擔心這會影響他自己的總統競選,因為1952年是美國總統大選之年。

然而,隨後爆發的「上甘嶺戰役」重新引起了美國對堅持「自願遣返」原則的反思。

在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的43天內,誌願軍成功擊退了900余次「聯合國軍」的進攻,造成「聯合國軍」和韓軍1.5萬余人傷亡。

這對美國來說是又一次沈重的打擊,他們開始認識到戰爭的延續對他們越來越不利。

到了1953年1月,影響遣俘政策的關鍵人物杜魯門下台,由二戰中立下赫赫戰功的艾森豪威爾接替。

艾森豪威爾上台之初曾向民眾允諾「迅速結束韓戰」,這就需要將戰俘遣返的談判提上議程。

1953年2月,美國代表克拉克表達了恢復談判的願望。3月28日,我方回應克拉克,雙方達成一致,同意首先交換傷病戰俘。

4月22日,開始進行傷病戰俘的交換。隨著國際形勢變化和北韓政府渴望戰爭早日結束,中美雙方於同年6月就「立即釋放有遣返意願戰俘」達成協定。

到了7月,雙方在南韓板門店簽署了停戰協定,這也使得板門店成為舉世聞名的地方。

至8月,我方已遣返大部份戰俘,而美方僅遣返7萬余人,其中包括約5000名誌願軍戰俘,仍有大約1.4萬余人未遣返。

這部份未遣返的戰俘中,有的被成功策反成國民黨特務,有的受到美方的鼓勵和欺騙,還有一些只是隨波逐流,跟隨他人的步伐。

無論如何,他們共同追求的目標是前往台灣。一旦抵達台灣,這批誌願軍戰俘被當地民眾熱烈歡迎,被冠以「反共義士」的名號,這一虛假的稱呼顯然是蔣介石的陰謀。

隨後,這些戰俘被蔣介石編入國民黨軍隊,但他們很難真正融入其中。而且,這些誌願軍戰俘中許多人都是被「連坑帶騙」送到台灣的,蔣介石對他們的信任有限,只允許他們從事最辛苦的工作,導致他們大多數最終孤獨老去,無法回歸故土。

總體而言,美方一直以打壓社會主義國家為主要目標,但最終未能實作他們「自願遣返」的戰俘政策,這對我方來說是一次寶貴的鬥爭經驗,總體上也可以說是差強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