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明清兩代,為何都搞不定「人參」?

2024-05-10歷史

自古以來,人參就被譽為"百草之王",能夠延年益壽、壯骨強身。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人參備受君王達官貴人的青睞和追捧。然而,就連像明清這樣強盛的封建王朝,也無法完全掌控和壟斷人參的生產和供給。究竟是什麽原因,導致了這兩個朝代對人參的失控?難道僅僅是資源短缺和采摘過度造成的嗎?還是說,潛藏著更深層的社會矛盾和制度弊端?讓我們一探究竟。

明清兩朝對人參的渴求

自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帝王將相紛紛鋪張滋補之道,以尋求身體健康、延年益壽。到了漢代,隨著道家養生文化的流行,人參在統治階層中的地位進一步提高。著名醫學家張機在【金剛經校註】中贊嘆人參"能令人不老,延年益壽"。自此,人參作為貴重的滋補佳品,備受皇帝、王公大臣的追捧。

據史書記載,唐代時期,渤海國幾乎每年都會將東北產的人參作為珍品進貢給唐朝皇室。當時的人參除了供給王室,還被賜予功臣將相作為犒賞。有不少文人墨客更是在詩詞歌贊中吹噓人參的神奇功效,使其愈發成為炙手可熱的頂級藥材。

到了明清兩代,人參的聲望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明朝皇帝朱元璋就曾下令在東北三省設定參場,確保人參供應充足。有趣的是,當時明朝與當地女真族還存在著一種互市的交易模式,每年都會交換大量人參與其他物資。對人參的追捧,也使得東北地區漸次崛起了一批經濟實力強大的滿族首領。

清朝入關後,對人參的需求更是急劇膨脹。當時的皇帝和王公達官,人人沈迷於長生不老之夢,炫耀財力無度,視人參為滋補聖品。康熙曾下令在東北設立多座參山,每年春季都會組織人手前去采摘人參,以確保朝廷用參不虞匱乏。他更是癡迷於人參熬制的長生不老丹藥,史載他曾手沾人參汁液以期延年益壽。

這些鮮為人知的細節生動再現了明清統治階層對人參的狂熱追求。他們將人參視為財富和權力的象征,認為只要服用了這種"百草之王",就能無憂無慮地長命百歲。在他們眼裏,人參簡直就是一味能夠掙脫生老病死的靈丹妙藥。正是由於如此,明清朝野上下都竭盡全力汲汲營求人參的珍品...

滿族崛起對人參市場的影響

隨著明朝中央集權的式微,東北地區的滿族勢力開始擡頭。這一轉折,直接影響了當時人參資源的分布和交易格局。

據史書記載,自明中期開始,大量白銀就開始湧入女真族的手中。究其原因,主要是由於明朝對珍貴人參的渴求。為獲取這種滋補偉藥,明廷每年都要與女真人大量互市,以白銀、絲綢等換取人參。這無疑加速了東北地區財富的積累,為後來的滿族統一大業奠定了經濟基礎。

到了萬歷年間,明朝政府意識到了這一危險訊號。為堵絕白銀外流,遂下令中止與女真的互市。不料,後金人早已預見到這一變故。他們將人參曬幹後制成其他藥材,轉而透過新的渠道出售,反而賺得盆滿缽滿。一時間,東北地區奇貨可居,滿族首領更是囤積了大量白銀珍寶。

值此之際,東北地區的人參資源也悄然集中在滿族手中。明人為了獲取人參,不得不步步為營,同滿人周旋。而滿人則充分利用這一資源優勢,對明廷予取予求。明永歷年間,那貢延等滿族頭領明目張膽的勒索明朝,每年都要索取黃金白銀、錦緞綾絹等貴重物品,否則就斷絕人參供應。眼見滿族氣焰日漸囂張,明臣孫承宗惋惜地指出:"夷人若不使朝貢,則閉其蒺藜之利,朝野俱難受也。"

直至明萬歷中後期,人參貿易已成為激化滿漢矛盾的導火索。有識之士開始質疑明廷一味遷就滿人的做法,認為"自畏滿洲地有人參,通以珍寶好貨,無時或斷"。可見,明廷已為滿人掌控的人參市場所困擾。

最終,滿人在依仗人參資源積累力量後,發動了"那三家子之亂",進而推翻了明王朝。直至清朝建立,滿人終於完全掌握了東北富饒的人參資源。然而,他們在肆意開采人參的同時,也為日後的人參危機埋下了禍根...

腐敗和權力壟斷加劇人參危機

雖然清朝最終掌控了東北地區富饒的人參資源,但這並未解決人參供應的問題。相反,由於統治者們的腐敗和權力壟斷,人參危機在明清兩代反而不斷加劇。

早在明代,朝廷對人參已實行嚴格的管控。於鳳至正德年間,明廷在東北地區設立了多處參場,由官員專門負責人參的采挖和征收。然而,操持參場的官員卻大肆徇私舞弊,將參場租給私人經營。他們不僅從中漁利,還暗中放任民間盜采猖獗,導致人參資源遭到嚴重破壞。

直至萬歷年間,朝廷不得不下令徹查東北參場弊端。不料,檢查之後發現,從駐防東北的將士到當地官員,幾乎人人參與了人參黑市的非法勾當。一時間,皇家重罰臨頭,禁令不斷,但參場的腐敗狀況卻有增無已。

與明朝相比,清朝的做法看似更為徹底,然而背後的權力遊戲和腐敗情況也不容小覷。乾隆年間,清廷在東北設立了"總管營汛"機構,壟斷了人參的開采和運銷。然而,這一做法直接造成了皇家與民間對人參的劇烈爭奪。

總管營汛機構本身就存在嚴重腐敗問題。清高宗親自檢閱總管營汛時曾發現:"官員謀取私利,民間屢次盜參,種種弊案不勘矣。"可見,即便在皇帝的眼皮底下,營汛官員也毫無顧忌。他們大肆收受賄賂,故意報低人參產量,將大量優質人參低價倒賣給私家富商。據載,僅嘉慶二年,營汛機構就向民間壟斷商傾銷了上萬斤人參。

更有甚者,這些腐敗的官員專門指使手下盜采野生人參,並將獲利歸為己有。有一次,清朝臣工在東北視察時,就親眼目睹了滿人的盜參活動。他記錄道:"盜采叢盛,至若苗葉俱盡,實屬草木之殘兇。"

面對如此猖獗的商官勾結,民間自然群情激憤。於是,大量私人也開始暗中盜采,將獲利賣給地下商人,從而醞釀出了一個龐大的人參黑市。不僅如此,有些地方的民眾更是對抗總管營汛的政策,圍而不擊,示威遊行。

這一連串矛盾糾葛,皆由統治者的腐敗和權力壟斷所引發。如果不是朝廷一味壟斷人參特權,如果官員們不是如此貪婪淫邪,人參資源或許不會遭到如此透支...

民間抗爭和反人參政策的起源

在統治者腐敗和濫權的情況下,民間自發抗爭和反抗人參政策的行為自然也應運而生。

早在明代後期,東北地區就已經出現了大量盜采人參的案例。民間貧苦百姓為了養家糊口,不得不鋌而走險,前赴後繼地盜挖珍貴的野生人參。有時他們甚至會結伴而行,窮兇極惡地將朝廷的參場一掃而空。

面對此種事態,明廷自然是斷然鎮壓,可惜手腕卻力有未逮。一方面,朝廷缺乏有力的執法機構,官員們躲在衙門裏唯唯諾諾;另一方面,明朝晚期已經陷入軍閥割據的混戰之中,根本無暇顧及東北這一偏遠地區。於是,盜采人參的風氣在民間愈演愈烈。

及至清朝建立,盜采人參的情況仍舊未見根絕。盡管清廷一開始就下達了嚴厲的禁令,但由於財政拮據、邊疆動亂頻仍,很多地方的執法力度遠遠不夠。更有甚者,一些清廷的官員竟也參與了盜參的違法活動,罪行罄竹難書。

面對朝廷鎮壓無力的態勢,民間自然而生出了更多反抗之心。在東北一些地區,當地百姓甚至公開聚眾抗命,不聽朝廷的號令。同治六年,吉林某地就曾發生過一次大規模的民眾聚眾事件,當地百姓團結一致對抗官員們征收人參的命令。

更有意思的是,在朝廷對人參實行嚴格管控的情況下,竟悄然滋生出一個龐大的人參黑市。當時,一些地方商人開始暗中收購民間盜采的野生人參,並以高價轉手倒賣給權貴人家。這就造就了一批"人參販子",他們手持民間盜采的"野參票",在暗地裏大肆活動。

據史書記載,從乾隆至嘉慶年間,清朝朝野上下幾乎人人都購買過這些"野參票"。即便是統治者本身,也對這些走私人參的黑市商人大開方便之門。一些大臣甚至托關系替商人們向朝廷"進貢"這些非法貨品,避免受罰。

這一切種種反抗行為,無不反映出當時人民群眾對朝廷人參政策的不滿和反彈。腐敗統治和失察民心,終於在人參問題上激化了官民矛盾,從而為日後的社會變革埋下了禍根...

人參問題的終結與歷史反思

縱觀明清兩朝對人參問題的處理過程,我們不難發現,這並非簡單的資源稀缺所致,背後反映出了統治階層腐朽無能、民怨沸騰的深層矛盾。直到晚清時期,在西方列強壓力和社會變革的大潮下,人參問題才最終得以解決。

晚清時期,西方列強的入侵給中國社會帶來了巨大沖擊。面對外來的先進文明和武力壓迫,清廷不得不開啟國門,推行一系列改革。1861年,在英國的壓力下,清政府被迫在東北地區開放了多個對外貿易口岸,允許外國商人前來購買人參等藥材。

就在同一時期,人參的栽培種植技術也被從北韓和日本傳入中國。此前,中國的人參供給全靠野生資源,加之朝廷的嚴格管控,供需矛盾一直十分突出。有了新技術後,大量人參農場在東北各地拔地而起,生產規模大為擴張。

更為關鍵的是,晚清新政不僅沖擊了封建專賣體制,也給予了人民一定的經濟自由。在新的政策環境下,民間經濟得以快速發展,貿易活動亦日漸活躍。大批富商掌握了人參等藥材的國內外銷路,形成了一股新興的資本主義商業力量。

這些來自西方的沖擊,打破了舊有的人參管控體系。在1908年,清政府終於徹底取消了人參統購統銷的專營制度,結束了持續了百余年的人參壟斷局面。取而代之的,是允許民間自由買賣栽培和野生的人參。

隨著商品經濟的興起,人參生產和流通渠道徹底開放,統治者對人參資源的控制權也逐漸式微。與此同時,隨著新中國的誕生和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人參產業也走上了正規化和規模化的發展道路。

如今回首往事,我們不難發現,明清兩朝之所以搞不定人參,根源在於其統治基礎的腐朽,以及對市場經濟規律認識不足。一方面,明清統治者過於重視中央集權,將人參這一重要經濟資源完全壟斷於手中;另一方面,官員們又紛紜徇私貪汙,嚴重浪費和透支了這一資源。在這種背景下,民間自然生出對抗之心,統治者和人民就此產生矛盾對立。

人參問題的終結,正反映了中國社會由傳統向現代轉型的歷史行程。這個轉折,意味著中國走上了與西方接軌的道路,舊有的專制體制將被新興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所代替。這一變革過程雖然曲折艱難,但卻為現代中國的發展掃清了重重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