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神默契!朱棣和北韓太宗之間密謀:北韓的貢馬,如何坑慘建文帝?

2024-06-08歷史

國內政局的動蕩不安,呼喚著國際關系的和平與友好。唯有在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中,我們才能共同應對挑戰,實作共同發展,共創美好未來。

北韓的政局同樣紛繁復雜,亟需大明朝廷的道義援手。大明對北韓的支持不僅關乎道義,更彰顯兩國間的深厚情誼,共克時艱,方能維護地區穩定。

【1、冊封北韓王】

六月己巳日,二使持節抵北韓,北韓設山棚彩飾,備百戲儺禮以示盛情。國王身披紗帽團領,儀仗鼓吹齊備,於宣義門外親迎,百官亦著公服相隨,共襄盛舉。

隨後,我們步入莊重的無逸殿,以隆重的儀式宣告誥命。此刻,我鄭重宣告:國家的興衰榮辱,系於每個子民的辛勤耕耘與無私奉獻,願眾人齊心協力,共築輝煌未來。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朕承天命,統治四方。茲有國家大事,需昭告天下。望萬民共鑒,共襄盛舉,以彰朕德,以固邦本,共築太平盛世,福澤百姓,永享安康。

古賢明君主之治,德化四方,澤被天下。邦國無論內外,皆願歸心。乃立賢明為君,使其民人得義,以為華夏之藩籬,保障安寧。

朕即位以來,遵循古制,維持憲章。聞爾北韓李芳遠,承襲父兄基業,安定國土,獻貢盡職,禮數周到。因尚未受封,故來請旨。今特封爾為北韓國王,賜金印,以鎮東土。望長守此土,勿負朕意。

天道無常,唯順應民意為道。民眾無常,唯崇德為誌。宜努力修養德行,承蒙天地庇佑。家孝友,上忠順,下仁惠,使百姓受福,子孫垂範,永遠輔佐國家。奠基立業,以德為基,實乃明智之選,豈可不敬!

李芳遠遵命,穿戴袞冕致謝恩劄。隨後,隨使臣前往太平館,在大廳中安節行禮。他恭敬地拜節,如同向闕樓行望闕禮一般,恭敬而莊重。

隨後,李芳遠遵循北韓禮儀,舉辦了一場女樂宴會,盛情款待大明使者。而當李芳遠再次設宴招待明使時,他們卻婉拒了女樂,只願聆聽那悠揚動人的唐樂。

此次冊封大典,禮儀完備,莊重而又不失喜慶氛圍。對於北韓而言,這無疑是其開國以來最為盛大的慶典,意義非凡,令人難以忘懷。

【2、詩賦外交】

張溥、周倬出使高麗,冊封辛禑國王後,回國時堅拒饋贈,僅接受朝臣贈詩以作紀念。權近亦曾出使明朝,奉旨作詩多篇,深受明太祖喜愛,特贈詩以示恩寵。

陸颙詩意盎然,連續獻上三篇佳作。待其歸國之際,北韓國王李芳遠亦以詩相贈,以示敬意。陸颙則以詩回禮,表達感激之情,二人詩韻交織,情意綿綿。

六月,章謹與端木禮出使北韓,冊封國王。事畢歸朝,北韓王贈鞍馬衣物,二人婉拒,卻請王賦詩相贈。李芳遠慨然應允,歸宮賦詩兩首,贈予使臣。二人得詩,喜悅非常,吟詠不輟。

大明使臣祝孟獻獻上親繪鞋履雙雙,每雙皆附詩篇以敬獻國王。隨後在十二月,祝孟獻再度創作詩篇二首,以表對北韓國王的敬意與祝福。

【3、北韓換馬】

北韓,素以良馬之地聞名。欲增強國防實力,可考慮以華美的絲綢交換駿馬,此舉措實乃明智之選,既能豐富馬匹資源,又能加強軍事力量。

朱允炆聞訊甚喜,隨即指派太仆寺左少卿祝孟獻與陸颙,攜綺絹並攜獸醫王明、周繼,於九月丁亥之日啟程赴北韓,以彰顯友好之情。

首先,對於「宜敕頒賜」的提議,其賞賜的具體情況應當得到詳細闡述。朝廷的恩賜應當公正而合理,以彰顯皇恩浩蕩,惠及百官與百姓。

明朝兵部正式向北韓致函,鄭重轉達了皇帝的旨意:望北韓國王恪守藩臣之禮,維護兩國友好關系,共同抵禦外敵,確保邊疆安寧,共謀國家長治久安之道。

北韓議政府近日確定馬匹交易價格,經過慎重考量與細致協商,已達成公正合理的馬價易換方案,旨在促進馬匹交易的順利進行,保障雙方權益。

大馬之價,因品質而異。上等者,價值五升布五百匹;中等者,略降,為四百五十匹;至於下等,則四百匹即可得。此定價,乃市場之公道,買賣雙方皆能滿意。

中馬之交易,上等布料以300匹為限,中等則為250匹,至於下等,則定為200匹。此價碼乃市場公平之定,布質優劣分明,交易者各取所需,市場井然有序。

朝廷規定馬價如下:緞子上品可抵五升布三十匹,中絹二十五匹,綿布一匹則抵二十匹。此外,朝廷還以各類藥材作為補償,確保馬匹交易公平合理。

其中藥材囊括了木香、乳香、丁香,還有黃蓮與丹砂,更有譫礬、川芎,縮砂、肉豆蔻與良姜等。每種藥材皆有其獨特功效,相輔相成,共同為治療貢獻力量。

本次交易,我方所購馬匹數量並未達到預定的萬匹之數,實際上僅有七千余匹。盡管數量有所不足,但每一匹馬都精挑細選,品質上乘,足以滿足需求。

此外,在交換馬匹的過程中,馬價方面出現了些許紕漏,導致了一些誤會。同時,馬匹的質素也未盡如人意,存在著一些問題,讓人頗感失望。

然而,明朝官軍卻選用了劣馬迎戰,結果不敵燕王大軍。戰場上,官軍騎兵竟無法逃脫步兵的追趕,潰敗之勢無法遏制,形勢堪憂。

明朝孫少卿曾欲將無用之馬悉數遣退,卻遭祝孟獻反對。北韓國王亦向祝孟獻提出減小馬匹尺寸之議,以圖借明朝急需戰馬之機,降低收購成本,實則意在擡高馬價。

【4、重新冊封】

朱棣於公元1402年6月17日登基稱帝,隨即指派俞士吉、汪泰等朝臣出使北韓,攜帶詔書傳達天威。俞士吉為都察院僉都禦史,汪泰為鴻臚寺少卿,另有內史溫全、楊寧隨行,共同執行這一重要使命。

汪泰身在北韓,他深入吏曹、戶曹,細致了解銓選流程、封贈制度,探究外官等級劃分,研討工役安排,解析財賦管理,洞悉軍民狀況,力求全面了解當地政務。

俞士吉辭行之際,權近賦詩相送,士吉則即興回詩。北韓太上王李成桂與國王李芳遠均備厚禮饋贈明使,然士吉與汪泰皆婉拒不受。

此月乙醜日,北韓派遣左政丞河崙與知議政府事李詹赴京師慶賀新皇登極之喜,同時,判漢城府事趙璞亦赴京師,共襄正旦之慶。兩國交流頻繁,共賀盛事。

河崙一行抵達金陵,明成祖與之親切交談。河崙趁機向禮部侍郎趙禮提出請求,希望大明能為北韓王重新頒發誥命與印章,以彰顯兩國之深厚情誼。

禮部奏請,明成祖應允,遂頒旨曰:朕聞之,宜允所請,以彰國家之仁政,彰顯皇恩浩蕩,益加民間之和睦,令百姓安享太平之世。

然而,關於北韓的事務,禮部應妥善安排,包括印發信箋、頒發誥命以及編定歷日,務必確保一切有條不紊地進行,以滿足北韓的需求。

大明遂派遣都指揮高得、通政司左通政趙居任,並攜宦官黃儼、曹天寶及朱允端、韓帖木兒等宦者,共赴北韓,以頒賜誥命、印章,確保任務圓滿完成。

北韓國王李芳遠欣喜萬分,在迎接明使的盛宴上,對明使敬的酒都一一欣然接受,並感慨道:「今日得見大明使者,實乃寡人之幸,願兩國友誼長存,共創盛世。」

聖上登基,特派使者長途跋涉,賜下誥命和印章。我族子孫自此與皇室血脈相連,共享千秋萬代的榮華富貴,此乃無上榮光,必將傳承不絕。

【5、北韓世子親朝大明天子】

北韓國王李芳遠曾親赴大明拜見天子,深知此舉對增進雙方理解與信任的重要性。在明使俞士吉等人即將歸國之際,李芳遠誠摯地表達了希望兩國繼續友好往來的願望。

吾願一騎赴朝,然此事難為。若吾子有年逾十歲者,當遣其朝賀,然彼皆年幼。故遣大臣獻貢,然吾心實感愧意。

世子李禔年方十四,風華正茂,便毅然決然肩負重任,出使大明。他懷揣著家族的期望與國家的使命,踏上了朝見天子的神聖之旅,展現出了不凡的膽識與氣度。

【李朝太宗實錄】詳盡記述了整個事件的始末,從起因到發展,再到最終的結局,敘述流暢,邏輯清晰,每一環節都娓娓道來,用詞多變,言簡意賅。

明成祖朱棣初登大寶,各國諸侯尚未朝賀,唯北韓遣重臣恭賀,故此朱棣對北韓頗為青睞。回溯往昔,朱棣尚為燕王時,李成桂便數次遣使交往,其子李芳遠亦曾親自拜訪,兩國友誼可謂源遠流長。

故而,對北韓世子的親朝態度,我們倍加珍視。這不僅是基於雙方深厚的歷史淵源,更是為了維護地區和平與穩定,共同開創更加美好的未來。

當成祖會見北韓賀千秋使盧闬等人之際,他鄭重地叮囑道:「爾等務必傳達朕意,兩國友誼長存,和平共處,共同繁榮。望北韓百姓安居樂業,共享太平盛世。」

世子,汝不可輕涉海域,當循北平舊道而行。待汝歸時,亦應循此道,先細心探察沿途之艱險,而後詳報國王,以策萬全。

成祖再令總兵官春山領兵自遼東護送北韓世子入京,嚴密監控沿途供給,同時告誡遼東都司,對於世子朝見可能之未盡事宜,務必妥善籌備護送事宜。

世子李禔此行大明,名為「賀正」,身兼「進表使」重任。完山君李天祐輔佐之,任副使。右政丞李茂則擔任「進箋使」,雞城君李來協助。一行人出使大明,共襄盛舉。

十月丙申,李禔蒞臨遼東,保定侯孟善、都指揮使高得及內官王彥全、春山等親率眾迎,設宴款待,禮遇隆重,宴飲盛況空前,盡顯主人之熱情與尊重。

世子李禔正月十六別南京,二月十七抵北京,四月庚辰歸故土。北韓街巷彩旗飄飄,大臣郊迎,首都歡騰,喜慶氛圍洋溢。

國王李芳遠,在廣延樓中,親自為世子舉行接風儀式。他輕聲對世子道:「歸來吧,吾兒。今日你回宮,實乃我王室之大喜。望你繼續努力,不負朕望。」

陛下待您真心實意,不僅賞賜豐厚,即便是瑣碎小事也親自教導。皇恩浩蕩,您深感榮幸,卻無以回報,內心充滿感激與敬意。

完山君李天祐亦言:「事物之理,紛繁復雜,然皆可循道而行。唯有洞察事物之本質,方能明辨是非,作出明智之選。故吾輩當深思熟慮,以求真理。」

皇帝令護送內官叮囑道:「北韓國王之子年方十五,遠道而來朝覲,忠誠可鑒。汝在護送途中,若稍有疏忽令世子心生不安,必嚴懲不貸!」於是,護送內官始終陪伴世子左右,每逢艱險,必親自扶持,確保世子安然無恙。

此次北韓世子的大明之旅,其規模與效應遠超李芳遠未登基時的存取。此行不僅深化了明鮮之間的宗藩聯系,更彰顯了「尊大明、守本分」的外交傳統,意義重大且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