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蔣介石敗走寶島時,手裏還剩多少軍事力量?這些數碼讓人難以置信

2023-12-22歷史

1946年6月26日,老蔣調遣30萬大軍圍攻中原解放區,悍然打響了內戰,意味著解放戰爭的正式開始。

透過三年艱苦卓絕的鬥爭,中國共產黨率領人民群眾打贏了這一場解放戰爭,建立起新中國。

解放戰爭初期,國民政府海陸空軍共計430萬,中國共產黨主要是陸軍約127萬,並沒有海軍和空軍部隊。

可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共產黨仍然積極應對,且獲得了最終的勝利,恐怕這在世界戰爭史上也是空前絕後的以弱勝強的案例了!

擁有如此軍力的老蔣,為什麽還會敗退?

退守台灣時,手上還剩多少兵力呢?

真實數據說出來可能很多人有些難以接受,但是事實就是這樣!

渡江戰役:蔣介石的潰敗

1948年底到1949年初,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將老蔣軍隊的軍事力量損耗得寥寥無幾,國民政府政權也正處在風雨中,但老蔣這時又開始玩起「緩兵之計」。

他一方面想搞「和談」,另一方卻收縮兵力,想在長江中下遊部署軍隊,試圖透過渡江的方式儲存有生力量。

這樣一來,就算自己幾百萬的大軍被解放軍消失殆盡,仍然能夠贏得喘息之機,以待來日。

為了快速分出勝負,中共中央在派遣代表團進行和談之余,也對解放軍下達渡江和進軍的指令。

在中央軍委命令下達之後,第二、第三野戰軍制定了【京滬杭作戰實施綱要】,但是令人想不到的是,國民政府針對彼此達成的和平協定持拒絕態度。

這就意味著,想謀得和平,彼此必定會有場激戰。

第二天,毛主席、朱總司令幾人透過商討後敲定了進軍行動,對於一些想抵抗、破壞全國統一的敵人,我軍會果斷消滅。

當天,我軍百萬雄師劃分成東、中、西三路想強渡長江,原以為這場戰役會比預期要更加激烈,但是在我軍的進攻下,國民黨的長江防線很快就被摧毀。

4月23日,解放軍在渡江之後向南京進軍,伴隨著南京被解放,國民政府那歷時22年反動統治也由此滅亡。

從此之後,杭州、蘇州、上海等地也相繼被解放,這場渡江戰役歷經40天,以殲敵43萬的出色成果順利畫上句號。

這場戰役,徹底摧毀了長江天險不可破的吹噓,也使國民政府劃江而治幻想被扼殺在搖籃。

值得註意的是,透過歷時數年的損耗,在兩軍開戰後,老蔣這邊裝備與軍隊人數數量都比不上解放軍的規模。

不僅如此,老蔣在對局中還曾指揮失誤,從而為軍隊全面落敗埋下伏筆。

有人稱,如果不是他的指揮問題,也許國民黨軍隊還有機會還擊成功。

畢竟老蔣在之前的數次戰鬥中都曾有過指揮失誤的操縱,這也不得不讓人懷疑他的指揮作戰能力。

要不是老蔣指揮的話,國民黨軍隊可能會有不一樣的結局,但從客觀因素來說,雙方軍力和裝備差距確實是很明顯,並且這個時期的國民黨軍隊士兵相較於解放軍來講士氣渙散,已經無法連續作戰。

從歷史的行程和大勢來說,蔣介石的失敗是遲早的事。

老蔣為什麽會失敗?

究其原因也正是在日本投降後國民黨的接收行為,完全把人心丟了個幹凈。國民黨人員在接收淪陷區時大搞「五子登科」,大搶五樣東西:房子、車子、條子(金條)、票子、女子。在接收上海的敵偽資產時,國人的資產也趁機被國民政府人員占為己有。

以至於那時候流傳著這麽一個民謠:「想中央、盼中央,中央來了更遭殃。想老蔣、盼老蔣,老蔣來了米面漲」,人民群眾對國民黨的失望心情由此可見。

選擇去寶島

在三大戰役結束後,在國共內戰的後期,國民政府內部的確存在著爭議和分歧。面對對局的不利和人心的動搖,老蔣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穩固軍心,包括「遷都」方面的考慮。

「遷都」的目的在於,想透過更改政治和軍事的中心位置,來提振國民黨軍隊與人民的士氣。老蔣那時候考慮了許多地方,寶島並沒有被納入考慮。

那他為什麽不考慮去寶島呢?自然是因為他非常地明白,如果去台灣的話,雖然能茍延殘喘一段時期,不過這也就說明著如果去台灣的話,那在很大程度上,他就很難再回到大陸。

蔣介石的心裏非常猶豫,從內心考慮的話他不願去台灣,不過在戰爭結束的前夕,老蔣就看到自己的結局,這時候的老蔣,已經不再是自己想去哪便去哪裏的問題,反而是留給自己立足的地方還有哪些?

在一開始的時候,老蔣倒是挑選了三個地方,西昌、海南以及寶島,西昌與海南在那時來說優勢非常地大,老蔣自然了解假如選擇這些地方,究竟會有多大的好處。

假如選擇退至西昌,老蔣可以建立根據地,同時借助西南地區的自然防禦地形去進行抵禦。同樣的選擇海南作為根據地,也能在沿海地區繼續進行頑抗,運用海上的交通和資源優勢。

但是,退至這些地方並不等於,一定可以獲得勝利。國民黨軍隊在那時,已經遭遇了數次失利和削弱,士氣消沈,總體局勢不利。

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便在地理上占據有利位置,也很難改變戰局。同時,撤退到邊遠地區可能會致使,與中國大陸的聯系和資源供給的難題。

假如老蔣堅持去這些地方的情況下,那留給他們的也也只不過是四個字:插翅難逃!

那對於那時的老蔣來講,逃到海外,也不外乎是個辦法,那他又為什麽沒去呢?

我們大家都非常清楚,假如老蔣一旦去海外的情況下,那他就徹底地寄人離下,這點我們能夠想到,高高在上的蔣委員長能想不明白嗎?

老蔣自然也是非常清楚的,在這點上,他自然也很難做到。

還有一點,就是日本在撤離寶島以後,寶島是沒人管理的,要是自己去了那裏,好處有許多。

這雖說是一點,可是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寶島的戰略位置,寶島位於北平洋的北部,和日本相望,在那時,世界第二次大戰結束後,美國還把寶島歸入了西太平洋的防線以內。

在那時候,老蔣背後大佬就是老美,所以寶島的確是一個好地方……

蔣介石帶走了哪些

1949年戰爭末期,老蔣開始撤退準備,想擺脫中國共產黨的追擊就要考慮到中國共產黨的薄弱處。在海陸空三軍這方面,海軍是中國共產黨的弱點。

我軍受到歷史發展局限性,欠缺海軍裝備。驅逐艦、巡洋艦等等一無所有。台灣比其他島嶼離大陸更長遠,也就更安全。

依據歷史資料記述,老蔣出逃台灣前,裹挾了很多有影響力的政客、文化名人,古董文物和大量黃金白銀。

那時候國內屬於動亂階段,貨幣貶值特別厲害。導致維持軍隊開銷主要是以金銀來結算的。

那,那麽多財產是從哪裏來的呢?

其一是,老蔣利用自身政治統治地位來實作的。他下令把故宮這類古跡裏邊的文物搬走,把中國銀行庫存的黃金總合起來。

其二是老蔣潰逃前強制收取的民脂民膏。

1948年12月,國民黨派遣「海星號」艦艇來到中國銀行附近碼頭。士兵下船以後就發現附近堆起了無數的木箱子。

過來移交的人也是蔣介石的親信,那人一聲號令,幾十個力工就開始將箱子擡到艦艇。

有人低聲地問:「這裏面是什麽?」

接頭的說:「不要多嘴,幹活就可以了。」

根據那時候知情者的敘述,此次裝運的黃金就有200多萬兩。有記載的裝運黃金的次數是3次,事實上可能會遠遠超出這些。

軍隊這方面,老蔣臨走時強制招兵,主要目標是20到30歲左右的青年人。

大概想必,在出逃台灣過程中依然有60萬以上的軍隊數量。

人才方麪包含政治人員、科研人員及其知名的傑出人才。例如,第七世活佛章嘉和道教天師張恩溥,老蔣也許想借助他們的號召力收買人心。

文化名人及其科研人員同時也為台灣省的發展增磚添瓦。

那麽,大陸為何不進行阻攔呢?

其實這個時候解放戰爭還沒結束,只不過是國民黨最高領袖由老蔣更換為李宗仁。

李宗仁原本打算與共產黨和平談判,可是屢次受到老蔣破壞,只能成為了老蔣出逃的墊腳石。

再者就是中國海軍那時還不成氣候,沒法遠距離追擊。如果使用導彈摧毀,大量的珍貴文物估計就再沒有完璧歸趙之日了。

老蔣如此大規模轉移,也許另有深意。所以,一部份人覺得老蔣有意卷土重來。

事實上這一構思也只能是紙上談兵。台灣省公布的土地面積只有3.6萬平方公裏,根本不可能容下那麽多部隊。

與歐洲地區的法國、英國對比就可以明顯看出端倪。要知道,中國960萬領土也不過178萬的軍隊數量。

法國有著67萬平方公裏的領土,才可以匹配78萬的軍隊數量。英國有著24萬平方公裏的領土,才有21萬軍人。

台灣省領土與軍隊數量比例超過英國的19倍以上,如此負擔將是地方財政無法承受的壓力。

可能有人會問,老蔣當初帶著巨額利潤來到台灣,這樣不就有錢供養部隊了麽?

利用這筆財富的確能夠緩解幾年乃至幾十年的經濟空缺,但是最終肯定是坐吃山空。

也許老蔣覺得美國會和抗美援朝中援助南韓那樣直接出兵支持他,在台灣省待幾年就可以獲得東山再起的好機會。可是他錯誤的預估了天下大勢。

蘇聯強勢崛起使美政府如坐針氈,美政府不得不把大量的精力放在對標蘇聯上面。

透過幾十的發展,中國大陸早已今非昔比。即便台灣省人均收入遠超大陸各省,怎奈局限於土地面積比較有限終歸難以抗衡。

結語

老蔣一輩子精於算計,但想必他怎麽都沒算到,內戰會失敗,畢竟內戰早期,國共兩黨的實力對比就擺在哪裏;

估計他也沒有算到會敗退台灣,反攻大陸變成永遠無法完成的夢,別離故土,自此竟也沒能再踏入故土,甚至也沒能埋葬故土!

可是話又說回來了,這一切怨誰呢?不就怨自己嗎?

怨自己逆勢而為,怨自己寧可罔顧天下,也只圖一己之私,最終落了個有家難回的地步。

今日,台灣還有人只圖一己之私,罔顧台灣大局,妄圖逆流而上,我們奉勸這類人群,回頭是岸,美國人的大腿是抱不住的,老蔣就是很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