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三鎮留影 | 120年前漢口 比利時醫生與擺攤郎中對視

2024-01-29歷史

原創 胡全誌

解析清末「土著醫學」明信片

清末,外國人以武漢三鎮的名勝、模組屋、建築、商業活動以及人民生活等為物件,拍攝了不少照片,印制成明信片。這些明信片,有的拍攝地點非常明確,如漢口繁華的商業街黃陂街和租界建築;漢陽的古琴台和漢陽鐵廠;武昌的黃鶴樓和勝像寶塔;洪山寶塔等。然而,還有許多的明信片,攝影師不明,拍攝地不明,未免留下遺憾。這些來自武漢的明信片,經過100多年海內外郵路的奔波輾轉,有的又回到武漢人手中,成為文史資料。

意外驚喜 海外傳來清末明信片收藏實物照片供「偵讀」

2021年4月,武漢籍旅英收藏家範榕先生將新收藏的一枚蓋有1908年郵戳的老明信片正、反面拍照傳給我分享,畫面為一位老郎中在街頭擺攤行醫。為便於分析解讀,他特意將照片的幾處局部細節進行放大。此前,我曾多次用這種方法解析過一批歷史照片。解析老照片,大抵與釣魚、打獵愛好者的心境相似。

範榕先生收藏的清末漢口街頭一位擺攤中醫的明信片實物照片正面

範榕先生收藏的清末漢口街頭一位擺攤中醫的明信片實物照片反面

在這枚明信片實物照片上,印有幾行外文:

Medecin indigene直譯為「土著醫學」

A chinesc physician直譯為「一位中醫」

Chinesischer Arzt直譯為「中國醫生」

出版機構版權方:Bernard & Monhonval,漢口

範先生就明信片上的資訊給了簡要說明,正面一枚郵戳中的英文是:漢陽鋼鐵廠,漢陽,漢口(中國),1908年4月13日。

明信片的正面和反面均有外國人手寫的文字,正面寫有「3/4 08」,這是發信人寫信的日期。反面共有4枚郵戳,分別貼有一枚中國郵票和外國郵票。在中國郵票上蓋有「漢口」郵戳,空白處蓋有「上海」郵戳。在外國郵票上和空白處蓋的郵戳均是外文。有一處大約是1908年5月20日。範先生說明:明信片上寫著4月3日,但是寄出的漢口郵戳是13或15日,經過上海的郵戳是16日。

照片的背景是一間板壁房的側外墻,一位年約60、70歲的頭頂盤著辮子的老年行醫者立在藥攤後面,左手擡起橫在胸前,右手似握拳托在右下巴處,雙眼瞇成一條縫,對著鏡頭面帶笑意。用一扇門板、兩條長椅搭成的藥攤上,七零八落擺放著大大小小各種類別的藥瓶。最有趣的是,在一個稍高的盒子上,還放著一個好似練「站樁」的小銅人,銅人身上前部紮著十幾枚帶灸的銀針,顯然是紮針灸的人模。盒子上寫有四個字,模糊不清,後結合攤子上的「亮點」小銅人和針灸,終於讀出是「萬病一針」。這「萬病一針」也是他行醫的廣告語之一,算是他的拿手「品牌」吧。

這張照片究竟是何人所拍?所拍何地?明信片又是哪一年發行的?漢口這麽大,一時難以判斷。但是,這張照片一旦入了我的眼,就不會輕易放過,假以時日,總會說出個一二三來。

無獨有偶 百年海外明信片回流再現漢口晚清風情

既然是明信片,作為收藏品,就不會只有這一張。

百家號/君臨天下史於2018年11月26 日推出【珍貴老照片:晚清民國時期的武漢,這才是武漢真實的樣子】,共有6張老照片,其中第2張就是「街上擺攤的江湖郎中」。

內蒙古日報2020年11月26日第12版【收藏】欄目刊載了李笙清撰寫的【明信片上的清代地攤】一文,附有「漢口街頭的郎中」明信片照片。文中說:「這張明信片由漢口Bernard & Monhonval公司制作,印制精美,正面上方和右側空白處寫滿了英文。該片於1908年3月2日從漢口寄出,1908年3月底到達法國。

在這張黑白明信片上,一位擺地攤中藥材的老郎中腳穿布鞋,辮子盤起,滿臉皺紋,面容憨厚,慈眉善目,正一手托腮註視前方。他面前用兩條長凳和一塊木板鋪成簡易的賣藥攤,上面擺滿了大大小小的藥瓶,身後的木板墻上掛著「功效華陀(佗)」的招牌。

郎中作為醫生的稱謂始於宋代,是中國古代南方對中醫醫生的稱呼,為中國「三教九流」中的中九流之一。很顯然,這是一位走江湖街頭賣藥謀生的老郎中,黝黑瘦削,風塵滿面,面對鏡頭,露出一副局促、靦腆的憨厚表情。」

上海市歷史博物館編、哲夫、張家祿、胡寶芳編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3月出版的【武漢舊影】一書中也有同樣一張明信片,李笙清文中所附的照片與書中明信片為同一張明信片。該書第150頁編印有這張明信片實物照片。說明為:「漢口Bernard & Monhonval公司制作明信片,清末漢口的中國土郎中,該片1908年3月2日從漢口發出,1908年3月底到達法國。」

範榕先生收藏的這張明信片是1908年4月從漢口發出的,【武漢舊影】中的這張明信片是1908年3月從漢口發出,可否推測,這張明信片發行年代大約是1908年。

寫有「1908」文字流傳甚廣的「漢口街頭的郎中」明信片照片

【武漢舊影】中編印的武漢社會生活類明信片,較早較多見發行的是1904年。發行人除了Bernard & Monhonval外,也有標為Ch.Bernard.Pharmacie .Centrale .Hankow,人稱漢口梁記藥房,梁記藥房是清末法國人在漢口法租界開設的一家藥房,Ch.Bernard是該公司的一名註冊藥劑師。

在北京工作的人文武漢愛好者秦芳芳女士給我提供參考資訊,她從【外國在華工商企業辭典】(黃光域編著,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1995年9月)中查到有關梁記藥房 Pharmaice Centrale的資料:「漢口法界河內街西藥房。1899年布魯塞爾藥劑師*貝爾納(C.Bernand)等合夥開辦。經營英、法、德藥品。別設酒品部,經銷酒類、照相器材及名(明)信片等。1913年前由畢格亞(A.Picca)接辦,嗣雖屢易其主,華洋行名依舊。1920年代初遷俄界鳳陽街營業,業主為*戈森(A.Gaussin)。1926年後漸無所聞。」

2023年1月27日人文武漢公眾號發表韓少斌先生所撰【三鎮留影|漢口梁記藥房發現記】,作者引述【漢口租界誌】:「1908年前後。經營藥業,調制配方,且自制西藥,同時從歐洲進口各種化學藥品、藥材、香料、盥洗用具、肥皂、雜物等。藥房雇有藥劑師,儲存有葡萄酒和烈性酒,還為旅遊愛好者備有照相器材和風景明信片出售。1910年為皮卡(Picca)收購」。

作者傳遞出一個有關聯性的線索資訊:「據我們研究了解梁記藥房的建立者是卓思·伯納德,一位比利時化學家,喜愛攝影作品。其朋友斯普魯伊特醫生也在武漢拍攝了大量的作品,成為武漢晚清歷史研究的一座寶藏。」

Bernard & Monhonval的機譯是伯納德和蒙洪瓦爾。Bernard 伯納德,男子教名,源於古日爾曼語。「貝爾納」和「伯納德」可能是中文譯名之異,「畢格亞」和「皮卡」也是如此。

梁記藥房的老板伯納德有一位朋友斯普魯伊特醫生,而這位醫生同時也是一位攝影師,因此,梁記藥房發行的許多張明信片照片,就出自這位比利時醫生之手。

比利時醫生菲利普·斯普魯伊特(前左)和好友梁記藥房建立人伯納德(前右)在漢口山陜會館參觀時的照片。

伯納德和菲利普這兩人有諸多共同點,一個是藥劑師,一個是醫生;一個是提供照相器材和發行明信片的,一個是攝影師;他們不遠萬裏,來到漢口,形成天然的「關系戶」。從這一點看,有理由推測,「漢口街頭的郎中」這張明信片的原版照片,極有可能出自比利時醫生菲利普·斯普魯伊特之手。

抽絲剝繭 120年前的中西醫街頭對視永恒定格在一瞬

2021年12月31日清晨,旅英收藏家範榕先生從英國在「人文武漢」群發了8張清末武漢老照片,這是他從比利時幾位學者出的一本書中用手機翻拍的。範榕先生自2017年加入人文武漢以來,時常照例將他在英國獲得的有關漢口的老照片無私分享給武漢的人文愛好者。

範榕先生在傳送這些照片時進行簡要說明:Ph0tographs of the home of Dr.Ph in Hankou,circa 1905,with parts of his Chinese collection on display

「這是他家的照片。大約1905 年,在漢口,展出了他的部份中國藏品。比利時醫生斯普魯伊特(Spruyt)。」他介紹,這位醫生於1908年逝於漢口。

8張照片中全是在中國收集到的宗教人物造像、綿繡帳縵掛件、瓶、壺、爐等各種瓷器、青銅鑄件、上等紅木家具等極盡奢華的陳設。金碧輝煌,琳瑯滿目。

這些照片引起武漢市攝影家協會主席麻建雄的註意,於是在微信上與範榕聊起來,深入了解這些照片的來源。隨後,他聯系到對歷史照片頗有研究的孫慶力、韓少斌先生,打算將比利時醫生斯普魯伊特在漢拍攝的歷史照片一網打盡,整理出書,三人很快形成共識。在範榕先生及友人的幫助下,他們很快在比利時找到了這批照片原件電子版,共整理了500多張照片。2023年9月,【武漢晚清影像——比利時醫生鏡頭中的1898—1908】新書正選式在漢舉行。

2022年1月起,孫慶力先生陸續傳給我少量最新發現的漢口老照片,就照片中廣告文字等細節和我交流探討,希望我能辨認出上面的文字從而找出照片拍攝地。我問他從哪裏弄來這麽老的照片,方才知道他們將整理這批照片出書。因考慮版權因素,他叮囑我在書出版之前,不要披露這些照片,只供我個人研究。出於朋友間的信任,我當然也會信守承諾。

他知道我熱衷於清末時華景街的研究,特地將這批照片中發現的與華景街有關的照片傳給我分析。其中有一張照片,在一個高大的有圓拱形門的建築物上掛有幾塊廣告牌,廣告牌的上部在畫面外,只可見大部份文字。右邊第一塊牌子上從上到下寫有三行字,右邊第一行小字寫的是「□遷移華景大街」,中間是大字「□□和老藥局」,左邊是「□昌裏上首便是」。

從「□□和老藥局」「和」字前一字的筆尾字形看,應是「天」字,查1920年版【漢口商號名錄】,叫「□天和」的藥局是蕭天和藥局,地址在特別區共和裏下首。共和裏緊鄰華景街,結合「華景大街」分析,廣告牌的「主人」就是「蕭天和藥局」。這張照片大概攝於1905年左右,「華景大街」在這個時候就已經成名。值得註意的是,不是小街,而是「大街」,此大街應是中山大道一元路到六合路一段,曾名漢景街。

1922【武漢三鎮街市圖】局部。關耳供圖

【編者按】:中山大道一元路至六合路段,1912年日·【漢口日報】編撰的【漢口全圖】上為華景街,1922年湖北陸軍測量局制【武漢三鎮街市圖】為漢景街。1920年【漢口商號名錄】86頁:蕭天和 特別區共和裏下,1926年【漢口商業一覽】229頁:蕭天和 經理蕭子春 特別區德華裏。1922年地圖上德華裏在漢景街的西北邊華界側,不屬於原德租界範圍;共和裏在漢景街的東北邊,為原德租界範圍。)

第二塊廣告牌右邊小字是「[開設]漢口鎮集稼嘴」,中間大字是「[益]康參號」,左邊小字是「[上首]土庫門便是」。益康參燕號的實際地址是「黃陂街財神廟上(首)」。第三塊廣告牌右邊小字為「樓開[設]漢口鎮永升平巷上首正」,中間大字為「寶慶銀樓」,左邊小字是「街坐西朝東石庫門洋[樓]門面便是」。第二、三塊廣告牌上的「土庫門」「石庫門」值得玩味,石庫門是用整條花崗巖條石砌成的大門框,相對而言,土庫門則可能是指用磚砌的大門框。有人說「石庫門」是「石箍門」,此說存疑,如此說來,土庫門難不成是「土箍門」?

比利時醫生斯普魯伊特在漢口拍攝的一座類似城門建築的場景。

類似城門建築上懸掛的「蕭天和老藥局」等廣告牌局部放大照片。

【武漢晚清影像】一書出版後,範榕先生給我提供了比利時根特大學圖書館的網址,比利時醫生斯普魯伊特在漢拍攝的全部照片我都一一過目。其中,居然看到了與那張漢口街頭郎中同一人物同一背景不同時間拍攝的照片。

請改為:這張照片清晰度很高,背景還是那間板壁房的側面,相當於正規房屋的「山墻」。藥攤上用竹竿支起一頂薄紗遮陽篷,旁邊還撐起一把油布傘。和顏悅色是老朗中的招牌式表情,笑對右前方,手裏拿著一桿水煙壺(或是旱煙),衣著還是那一套,看上去比明信片照片更精神。攤子上的小銅人轉了一個方向,正面朝向攤前眾人。小銅人身上像「草船借箭」的草人樣插著許多如箭桿般的針灸。

左邊沒有「功效華陀(佗)」廣告,右邊板墻上卻掛著蕭天和老藥局的廣告指引牌。牌子上部的字清晰可見:右邊小字是「今遷移華景[大街]」,中間大字是「[蕭]天和老[藥局]」,左邊小字是「漢昌裏上首[便是]」。把這張照片與城門式建築上的廣告牌對比,蕭天和老藥局廣告牌上的字一一畢現。

在這張大約拍攝於1905年的照片廣告牌上,首次出現「華景大街」的名稱,似乎能證明這條華景街的命名,早於與建設街、新直街平行的華清街(華景街)。當時的華清街還未形成街道,但是,華清街這一帶是華景大街沿線上的一個重要節點,清末漢口江岸地區商業次中心。

比利時醫生菲利普•斯普魯伊特拍攝的街頭擺攤老郎中照片,與1908年發行的明信片同人同景。

蕭天和老藥局的地址在「特別區共和裏下(首)」,特別區就是原漢口德租界,共和裏在中山大道四唯路到四唯小路之間,1930年、1938年地圖中有標註。1944年被炸毀。但地圖中沒有漢昌裏,附近只有福昌裏,在五福路到五福小路之間。當時的漢昌裏是否改名,暫未查到相關資訊。

這個老藥局的地址,大致在中山大道(華景大街)四唯小路到五福小路之間。但是,人文武漢田聯申老師指出,據1926年版【漢口商號名錄】,蕭天和老藥局的地址在德華裏。德華裏的方位在共和裏上首,都屬四唯街道轄區,地圖上緊鄰德華裏的是源昌裏。源昌裏歷史背景不詳。「源」昌和「漢」昌是否有誤?廣告牌上的「漢」字卻寫得清楚明白,大抵不會有誤。

昔日華景街沿線以「×昌」命名的裏份較多,如韋昌裏、世昌裏、晉昌裏、榮昌裏、源昌裏、福昌裏、高昌裏等。這些裏份有的改過名,有的也消失了。1920年到1926年間,蕭天和藥局是否又從共和裏下遷址到共和裏上的德華裏也難說。此情待考。

透過同時期比利時醫生菲利普•斯普魯伊特在漢口拍攝的照片綜合分析,這些掛著各類大小廣告牌的場所,大都集中在漢口的漢江碼頭這種交通要道,比如,集稼嘴碼頭上的廣告牌就琳瑯滿目,其中也有「益康參號」的廣告牌。由此分析,圖5類似城門的建築,極有可能是當時漢江邊上的一座碼頭建築,比如漢口武聖廟碼頭就是這種建築。在市內其他街區,這樣高大的拱門和磚墻是極為罕見的。「漢口街頭的郎中」這張照片的拍攝地,應該也在漢江邊,離碼頭不遠。

至於這張照片的攝影師,有理由判斷就是這位比利時醫生。他於1898年到1908年在武漢生活了10年,在武漢三鎮拍了500多張照片。在他留下的照片中,有一張是這位街頭朗中的照片,但並不是制作成明信片的那一張。仔細觀察,制成明信片的照片,拍攝時間可能要晚於菲利普•斯普魯伊特存留下來的這張照片,照片中的人物似乎比前一張略顯蒼老,而且,畫面裏多了一幅「功效華陀(佗)」廣告。這位西醫與中醫,不止一次打過照面。

120年前,一位住在漢陽的比利時醫生在漢江邊的一座板壁房子前見到一位在此擺藥攤的老中醫,出於職業關系,他們愉快地攀談起來,同時,架起笨重的立體照相機,拍下了老人笑逐顏開的一瞬。這一瞬,被制成明信片,從漢口寄往法國、比利時等國,百年後,又重回武漢,讓120年後的人們看到了當年武漢的社會生活。只是,現在的生活,似乎缺失了當年「功效華佗」「萬病一針」的那份自信。

打撈江城記憶 鉤沈三鎮往事

1911年 歆生路(今江漢路)口

編輯:田聯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