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始皇陵兵馬俑博物館,有尊被稱為鎮館之寶的「跪射俑」。
他頭挽發髻,身穿戰袍,外披鎧甲,左腿曲蹲,右膝跪地,雙目凝視前方。
它是唯一一尊保存完整,無需修復的兵馬俑,衣紋發絲清晰可見。
為何它能保存得如此完整?
據考古專家們分析,這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它的 低姿態 。
來源:視覺中國
兵馬俑坑是地下坑道式結構,遇到棚頂坍塌時,最先受到沖擊的就是高姿態的陶俑。
跪射俑只有一點二米高,加上它的蹲跪姿勢,三點支撐,重心在下,相對穩定,不易傾倒。
因此,跪射俑成為兵馬俑中的精華。
老話說:「水低為海,人低為王。」
大海地處低窪,成就自己的廣闊;在低處經營好自己的人,才能到達人生的高處。
一個人過得好不好,低處見分曉。
保持低欲望,遠離攀比
北京大學流傳著一件趣事。
新學期開學,一位新生扛著大包小包到處跑著辦理入學手續,實在累得不行,突然看到一位老人,他以為是校工,便請求老人幫他看行李。
幾個小時後,學生回來,老人還在原地,頭頂著烈日,幫他看行李。
後來在開學典禮上,學生才知道,那位衣著樸素、謙卑有禮,幫他看行李的老人,是大名鼎鼎的國學大師季羨林。
季羨林的確樸素得不像享譽中外的國學大師。
無論是到歐洲留學,還是在北大任教,幾十年間,他始終穿一雙圓口黑布鞋、一身藍色卡其布中山裝,樣式四季不變、國內外不變,唯一變化是在家中換成一套更舊的衣服。
即便在大城市生活了許多年,季羨林家中的陳設依然簡單:
一張舊八仙桌,兩條木凳子,一個老式櫥櫃。
他還多次撰文請辭「國學大師」「學界泰鬥」「國寶」三頂桂冠,直言:
「三頂桂冠一摘,還了我一個自由自在身。」
他對身外之物所求不多,一心撲在學術研究上。
來源:視覺中國
【道德經】中有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適當的欲望是我們前進得到動力,但過度的貪婪,只會給自己招來痛苦和災難。
朋友開了一家網絡公司,收入可觀,家庭幸福。
但他並不滿足於眼前的生活。
看到同行坐的多是百萬豪車,有面子,很氣派。
而自己還開著五年前購入的舊車,心裏堵得慌,特別怕被圈內人看不起。
於是,朋友狠了狠心,花近百萬提了輛新車,只要有機會,就趕著參加行業圈的各種應酬。
迎來送往中,他的心思早已不在業務管理上。
後來,朋友的公司由於經營不善實在撐不下去,不得不解散。
卡耐基在【人性的弱點】中寫道:
「生活中的許多煩惱都源於我們盲目和別人攀比,而忘了享受自己的生活。」
盲目攀比,是一場災難。
攀來攀去的結果無非兩種:
比別人優秀時,會萌生不易察覺的優越感;比別人稍差時,就滋生莫名其妙的自卑感。
用有限的尺子去丈量無限的世界,是永遠量不完的。
低欲望而活,才是真相。
提升遮蔽力,精簡圈子
有記者采訪一家全球連鎖酒店總裁:
「你十四歲輟學,從洗碗工一步步走到今天。那些和你一起工作過的人,可能還做著原先的工作。當時你會想到和他們差距這麽大嗎?」
總裁微笑道:「在我前行的路上,我沒有看到其他人。」
遮蔽掉外界的聲音,意味著把更純粹的空間留給了自己。
很多人害怕孤獨,著名漫畫家蔡誌忠卻說:
「一個人要是怕和別人不一樣,偏偏要湊熱鬧,那還怎麽可能出類拔萃?」
他在一次采訪中透露:
自己有四十二天沒有開啟房門,關在屋子裏完成一項工作;也曾五十八個小時坐在椅子上,為了制作四分鐘的電視片頭。
蔡誌忠不定鬧鐘、不用手機、不戴手表,遮蔽掉一切幹擾,把所有的精力都聚焦到創作上。
來源:視覺中國
正是如此,他在短期內創作出膾炙人口的【莊子說】【老子說】等一百多部經典漫畫,在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以多種語種版本出版,銷量超過五千萬冊。
不懂得遮蔽,只會把時間浪費在不喜歡的人或事上。
年輕時,總認為熱鬧是必需品,不想錯過每一條資訊,對每次聚會充滿期待。到了一定年紀才發現,大多數的社交是無效的。
作家馮驥才說: 「平庸的人用熱鬧填補空虛,優秀的人以獨處成就自己。」
現實生活中,總有一些人花大量時間來認識朋友、經營圈子、維系人際。
殊不知,一番表面的熱絡過後,朋友看似越來越多,圈子看似越混越大,但熱鬧過後往往只剩下空落落的錢包和空蕩蕩的心。
不舒服的關系,該斷則斷;低層次的圈子,當舍則舍;無用的社交,能離則離。
減少自我攻擊,積蓄能量
之前熱播劇【去有風的地方】中的大麥,是位網絡小說作家。
從大學畢業開始,她的全部精力都用在創作網絡小說上。
她的父母極力反對,覺得寫網文丟人,希望她有份穩定工作。
可大麥就是喜歡寫作,整日把自己關在臥室裏寫東西。
但奮戰多年,大麥依然是網文界的小透明。
她特別在意讀者的評價,希望受歡迎,期待被好評。
每當文章一發出,大麥就守在電腦前挨個看評論。
那些不好的評價,讓她長時間陷入焦慮和自責的情緒中。
她開始懷疑自己,整宿整宿地睡不著覺,頭發也成把地掉。
後來,還是在好友紅豆的開導下,她才慢慢邁過心中那道坎,不再單純追求瀏覽量,也不再一味地迎合讀者的喜好。
沒想到,寫作思路被開啟後,大麥寫出的小說意外爆火,深受讀者喜愛。
來源:視覺中國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的作者羅拔·戴博德說過:
「沒有一種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強烈,也沒有一個法官比我們自己更嚴苛。」
很多時候,讓人痛苦的並不是他人的評價,而是來自內心的自我攻擊。
言未出,結局已演千百遍;身未動,心中已過萬重山。
天氣有陰有晴,月亮有圓有缺,人生難免經歷高低起伏。
越是低處,越不能自我攻擊、自我懷疑、自我否定。
每個人都是本自具足的,有著無限潛能。
當你輕易給自己下定義時,就容易貼上負面的標簽,無形中設定了障礙,更加看不清內心。
要知道,學會把目光和註意力放回到自己身上,積攢向內的力量,才能收獲真正的成長。
蘋果公司行政總裁庫克說:
「我喜歡提醒自己來自哪裏,將自己置身於不起眼的環境,有助於自己前行。」
真正厲害的人,大都活在低處。
活在低處,不是怯懦,不是卑微,而是一種哲學修養,更是生活的大智慧。
人在低處行,誌往高處立。
不妨讓欲望減少一些、圈子精簡一下、情緒穩定一點。
放低自己、放慢腳步,才能回歸平淡、平靜、平糊,最終抵達內心的豐盈與澄明。
來源:【讀者】
編輯:王娜
責任編輯:牛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