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京杭大運河全線復航,最大的難點在於山東

2024-04-08歷史

自古以來,漕運對於中國的歷代朝代來說都至關重要,簡而言之,漕運是指利用河流進行糧食和貨物的運輸,比如最古老的靈渠。靈渠的建成連線了長江和珠江的水系,透過水路將大量糧食運往嶺南地區,為秦朝征服嶺南地區提供了堅實的後勤支持。

靈渠

繼之後,為了促進南北方的聯系和加強自身的統治,隋唐帝國的隋煬帝不惜耗費大量人力物力開挖了京杭大運河。這條運河起點在杭州,終點在通州,全長1794公裏,寬度在15至20米之間,最深處可達10米,而最淺處僅有0.5米。運河南段位於黃河以南,北段位於黃河以北,成為古代中國南北交流的重要通道。

京杭大運河

在元、明、清三個朝代,京杭大運河被視為國家的生命線,北京地區的糧食補給完全依賴於大運河將江南地區的糧食北運。因此,當元朝晚期紅巾軍截斷了漕運之後,元朝迅速崩潰。為了確保運河的高效運作、暢通無阻及安全,明清兩朝特別設定了權力巨大的漕運總督職位,專門負責運河沿線的管理。

漕運總督

然而,現在大運河只有南段能夠進行航運,北段僅用於南水北調工程的輸水通道和旅遊。盡管京杭大運河已經實作了全線通水,這意味著北段的缺水問題已經得到了基本解決,但現在最大的挑戰是如何解決大運河穿越黃河的問題,特別是山東境內的「地上懸河」部份。

京杭大運河北段當前不可航行

歷史上,黃河下遊頻繁決堤改道,最近的一次大改道發生在1855年,當時黃河奪走了大清河的路線流入渤海。為了穩定河道並防止黃河洪水,只能采取「建壩控水」的措施。但是,由於黃河攜帶大量泥沙,河床不斷擡高,最終在下遊形成了高達10米的地上懸河。高差過大導致京杭大運河無法實作南北貫通。

地上懸河

目前,解決大運河穿越黃河問題有兩個可行方案:一種是「河底隧道」方案,即在水下建造隧道;另一種是「兩河交匯」方案,即在水面上建設。但是,第一個方案的施工難度極大。隧道需要至少位於河底30米以下,如南水北調的穿黃隧道深達35米,雖然水位差使得通水成為可能,但要實作船舶通行幾乎不可能,因此沒有實際可行性。

河底隧道

因此,要想實作大運河的南北通航,只能選擇「兩河交匯」的方案。然而,讓船只跨越黃河並非簡單之事,需要透過類似巴拿馬運河和三峽大壩的多級水閘系統,讓船只逐級上升或下降,以跨越相當於三層樓高的高度,安全過河。

但是,由於黃河河床的高度異常,這種通航方式不僅效率低下,成本也非常高昂。而且,通航後的實際效益仍是個未知數,因此不宜進行虧本的投資。

分級水閘

如果大運河的南北段不需要互相連通,而是獨立通航,這是否可行?理論上是可以的,但這樣的意義並不大。只有實作全線通航,才能推動整個運河經濟帶的共同發展。目前,透過過去20年的水沙調控,黃河下遊的河床已經平均下降了3米,可能再過40年河床就能降到合適的水平,屆時,京杭大運河就能自然恢復全線通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