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蘇聯紅軍的高度進攻精神,如何在蘇德戰爭中害慘蘇聯自己?

2024-01-29歷史

對蘇德戰爭有了解的朋友們大概會發現一件事,那就是蘇聯紅軍往往會在不合時宜的情況下,發起非常莫名其妙的進攻。這樣的例子有很多,比如說在蘇德戰爭初期的反突擊命令,斯摩棱斯克戰役中紅軍也被要求率領部隊反攻,甚至到了德軍兵臨莫斯科城下,蘇聯統帥部還是在要求紅軍發動反突擊。就好像蘇聯不知道防禦的必要性一樣,一昧的要求部隊發起不間斷的反攻。

這是一個後人很難理解的事情,但在當時的蘇聯卻是一種理所當然的事情,而原因則是蘇聯紅軍所謂的進攻精神。

進攻精神的形成

事實上,蘇聯紅軍強調的進攻精神是有歷史原因的,這種觀念和戰法的起點則是來自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東線戰場不同於西線,廣闊的土地導致俄軍和德軍均不可能采取大規模塹壕戰,彼此都更為重視運動戰。這不僅讓東線戰場的運動戰此起彼伏,也造就了一批善於運動戰的將領,而這些運動戰的經驗也在之後被運用於了俄國內戰之中。

俄國內戰初期的紅軍不僅兵力上處於劣勢,而且各處紅軍在實際上是被割裂的,四面開花的幹涉軍和白軍已經把各處紅軍孤立起來了。這一局面導致了紅軍不可能透過穩紮穩打的方式贏得勝利,他們必須盡快打通各處據點的交通線。在兵力不占據優勢的前提下,紅軍必須采用騎兵展開運動戰。這不是所謂的戰術風格或是戰術傾向問題,而是當時的紅軍有且僅有這一個選項。

在俄國內戰時期這一戰術具體操作如下:紅軍會以騎兵組成突擊集群,以步兵組成輔助集群,而炮兵則作為火力集群使用。具體的戰役實施階段,紅軍會用騎兵撕開敵人的防線、用兇猛的進攻打亂敵人的戰略部署,而輔助集群則占領突破口和延展戰線,同時防止敵方奪回缺口的反擊行動。火力集群則是為突擊集群提供炮火支持,保障突擊集群能夠快速突破,同時確保輔助集群能夠守住戰線。

毫無疑問,進攻戰術在當時是正確的,紅軍憑借進攻戰術迅速贏得了的俄國內戰的勝利,而在內戰結束後紅軍也自然而然的將進攻戰術保留了下來,使其成為了蘇聯紅軍最為主要的戰術理論。尤其需要考慮到,在間戰時期中西方國家普遍重視機動部隊的建設,強調運動戰是未來的主要作戰模式,因此蘇聯紅軍就更加相信進攻戰術的正確性,並最終使其成為了蘇聯紅軍的最重要的軍事理論。

盲目樂觀的紅軍

但對進攻精神的狂信不可避免的造成了未來的紅軍出現了一種認知上的偏差,即蘇聯紅軍堅信進攻能夠解決一切的問題,且非常鄙視防禦戰和撤退戰,他們堅信這是缺乏勇氣的懦夫才會采用的策略。紅軍的將領們普遍相信進攻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最終方案,而防禦只能是被動的等待死亡和失敗。擺在紅軍面前的只有一條路,那就是進攻,還有一條路是失敗,可失敗不屬於紅軍。

這個思路正確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戰爭從來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存在有多種戰爭形式,且隨著技術的演變而發生變化。重視機動兵力和運動戰固然是好事,也確實是未來的軍事發展趨勢,可因此忽視防禦的重要性就很愚蠢了。紅軍從未假設過這樣的場景——當敵人以強大兵力入侵蘇聯的國土,而紅軍發動的反突擊又被敵人粉碎,此時沒有做好任何防禦準備的紅軍該如何捍衛他們的祖國母親?

這就是擺在紅軍面前的客觀問題,只不過這個問題在當時沒有人去想,或者說沒有人敢去想。紅軍堅信他們是世界上最為強大的軍事力量,沒有任何敵人敢於挑戰他們,他們在國境線上構築的防禦工事足以抵擋敵人片刻即可。因為紅軍隨後就會發起兇猛的反突擊,戰火不會在蘇聯的境內燃燒,戰火會且只會在敵人的土地上燃燒,紅軍必將取得偉大的勝利,他們的土地,他們的血。

樂觀,盲目的樂觀情緒在蘇聯蔓延,而對這一理論提出反對意見的人多半會被扣上「失敗主義」和「驚慌失措」的帽子,這在蘇聯可是非常嚴重的指控,嚴重到足以讓人去盧比揚卡包吃包住,或是參加古拉格眾生農家樂牌的程度。當然了,蘇聯內部不是沒有人強調防禦的重要性,在蘇德戰爭爆發前夕,如史太林、鐵木辛哥、布瓊尼、伏羅希洛夫、朱可夫等人都反復強調應加強防禦,但大部份軍官和高級將領對此置若罔聞,而當戰爭真正爆發後,蘇聯的高級將領們也將進攻精神貫徹到了實戰中,而代價也是異常的慘重。

失敗的進攻精神

這裏我們蘇德戰爭爆發之初的反突擊作為例子,當時蘇聯紅軍幾乎是被德軍打了一個措手不及,除了波羅的海沿岸特別軍區(西北方面軍)因為在戰鬥爆發前就讓主力部隊以演習的名義向後運動,沒有因德軍的炮擊和空襲出現重大損失之外,西部特別軍區(西方面軍)和基輔特別軍區(西南方面軍)都遭到了重大損失,不僅軍區司令部遭到空襲,通訊設施也全面被毀,停留在各機場的空軍機隊也大多被毀,軍區司令部與下屬各部隊幾乎徹底失去聯系。

毫無疑問,戰爭爆發的第一天蘇聯各邊境軍區就喪失了戰爭主動權,盡管按照戰時預案各軍區緊急改編為方面軍,可這種番號上的變化無助於解決實際問題。任何有軍事常識的人都該知道,此時的紅軍能在邊境的築壘地帶擋住德軍就是祖墳冒青煙,發動反擊更是不可能的事情,蘇聯紅軍唯一能做的就是防禦,但就如同我們所知道的那樣,蘇聯紅軍沒有采取積極的防禦措施,而是一股腦的開始了反突擊。

其中,西方面軍的反突擊是在6月22日白天下達的,下達命令的不是蘇聯總參謀部,而是西方面軍司令巴甫洛夫大將。巴甫洛夫在戰前沒有做好任何戰爭準備,但出於某種偏執,或者說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態,巴甫洛夫要求西方面軍的全部部隊,尤其是他手中的6個機械化軍一股腦的發起反突擊,兵鋒直指比亞韋斯托克突出部,目標是和德軍中央集團軍群主力展開決戰。

而西北方面軍和西南方面軍的反突擊則是建立在6月22日夜間收到的【總參謀部第三號令】,這道命令實際上是同時發給多個方面軍的,命令的核心宗旨就是要求他們發起堅決的反突擊。其中,西北方面軍被要求從考納斯向比亞維斯托克方向展開,不僅要擊潰德國北方集團軍群的部隊,還要配合西南方面軍以鉗形攻勢合圍德國中央集團軍群。

而西南方面軍接到的命令就更加瘋狂了,除去要求他們堅守蘇聯與匈牙利的邊境之外,還要求他們以第 5、6 集團軍,至少 5 個機械化軍和方面軍全部航空兵向盧布林總方向實施集中突擊,合圍和消滅在維拉迪摩一沃倫斯基至克雷斯特諾波爾正面進攻的德國南方集團軍群,6月24日晚上之前前攻占盧布林地域,並在隨後轉向攻擊德國中央集團軍群,與西方面軍和西北方面軍聯手將其粉碎。

相信大家都能看出來,這是一份匪夷所思且完全脫離實際的命令,如果這是一個和平時期的作戰預案還好,可放到蘇德戰爭的實際戰場上就顯得不可理喻。前線的紅軍連擋住敵人都難,哪有力量去執行反突擊呢?更別說要去全殲德軍了。但幾個方面軍也知道總參謀部做出這樣的命令是有原因的,因為正是他們在此前發出了充滿了樂觀主義精神的報告宣稱已經制止了德軍的進攻,這就直接誤導了總參謀部,使得總參謀部認為局勢已經得到了控制,反突擊的時機已經成熟了。

當初有多自信,現在就有多痛苦,西北方面軍和西南方面軍現在必須為自己樂觀主義付出代價了。盡管一部份尚且保持理智的軍官認為這道命令無法被執行,但軍隊的政治委員和軍事委員們,乃至一部份軍官卻持相反態度。以西南方面軍的軍事委員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瓦舒金為例,當西南方面軍的參謀長普爾卡耶夫將軍旗幟鮮明的反對總參謀部的命令時,瓦舒金就「義正言辭」的批評了普爾卡耶夫。

左一即為軍事委員瓦舒金

「您所說的一切,馬克西姆·阿列克謝耶維奇,從軍事角度來看,可能也是正確的,但在政治上,我認為是完全錯誤的!您思索問題像個大軍事家:兵力配置呀,力量對比呀,等等等等。可是您考慮過精神因素嗎?沒有,您沒考慮過!那麽,您該想一想,假如我們這些教育紅軍具有高度進攻精神的人從戰爭最初幾天就轉入消極防禦,不加抵抗地把主動權拱手讓給侵略者,那將造成多大的精神損失!而您還建議放法西斯分子深入蘇聯腹地!您知道,馬克西姆·阿列克謝耶維奇,您是我們的戰友,假如我不知道您是一個久驗考驗的布爾什維克的話,我就會認為您驚慌失措了。」

瓦舒金的話表明了當時蘇聯紅軍內部的精神狀態——盲目、偏執,他們近乎瘋狂的相信進攻精神,認為不能做出有違進攻精神這一根本性軍事原則的決定,任何違背這一原則的人,都是驚慌失措的。這種觀念不僅僅存在西南方面軍裏,而是在整個蘇聯紅軍普遍存在的,而這也決定了接到反突擊命令的蘇聯紅軍必須發動反突擊,哪怕這會讓他們遭到淪陷的命運,蘇聯紅軍也會堅定的發起反突擊,一方面是因為來自上層的壓力,而另一方面則是他們真的堅信進攻精神。

而結果也很明顯,戰爭初期的紅軍反突擊屁用沒有,西方面軍的主力一頭紮進了比亞韋斯托克突出部,隨後便被從突出部兩翼迂回的德軍一舉消滅,西方面軍僅一周就幾乎全軍覆沒,白俄羅斯也被他們丟掉了。西南方面軍在杜布諾和德軍爆發激戰,超過兩千輛紅軍坦克被打成了冒著煙的廢鐵,其機動兵力完全喪失殆盡,之後他們就不能發起任何有效的行動了、西南方面軍也在拉塞尼艾戰役裏損兵折將,第3機械化軍和第12機械化軍被打垮了,裏加防線也徹底遺失,沒有什麽能阻止德軍向列寧格勒方向推進了。

結語

事實上,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比如說羅科索夫斯基在自己的回憶錄裏曾記載了多次毫無價值的反擊戰,包括在莫斯科戰役的防守階段裏,紅軍都還被要求全線發起反擊,而這種反擊除了損兵折將外沒有任何意義。1942年第二次哈爾科夫戰役的爆發也是建立在樂觀的進攻主義精神上的,結果造成了南線戰場的崩潰和史太林格勒戰役的爆發。

或許蘇聯紅軍管著叫做大局觀,可本質上這就是腦血栓,但凡腦子正常點都不至於做出這樣的非人操作來。這一系列操作很難讓人相信蘇聯紅軍是一支名將輩出的軍隊,看上去更像是一支由莽夫,蠢驢組成的軍隊。究其原因,是因為蘇聯紅軍在總體上是一支忙於擴軍,缺乏理論指導,完全迷信於舊有經驗的軍隊。蘇聯紅軍過於迷信他們的進攻精神,忽視了戰爭的一切法則和鐵律,而這樣做的代價自然是要用鮮血來支付的,由此也就有了蘇聯在戰爭中慘烈的傷亡了。但這並不值得後人同情,因為這是蘇聯人自己作死作出來,又如何值得讓人同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