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新四軍裏面的六所軍校

2024-05-19歷史

軍校者,抗大也。

抗大者,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也。

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於1937年春季由抗日紅軍大學翻牌而來,抗大改名後直接是從第二期開始開班的。

抗大校訓是由毛主席欽定的,正是每個中國人都熟悉的八字真言:

團結、緊張、嚴肅、活潑。

抗大在新四軍中先後設有六所分校,師資力量均來自總校,教員們穿越千山萬水來到新四軍各部傳道授業,這六所分校包括:

鹽城軍部總校

粟裕一師

張雲逸二師

黃克誠三師

彭雪楓四師

李先念五師

************

抗大第四分校

彭雪楓四師

************

抗大四分校於1940年3月創辦,1945年抗戰勝利後結束,歷時5年半,是抗大在新四軍中創辦最早、歷時最長、吸收江南革命知識青年最多的一所分校。

那時候彭雪楓還是新四軍第六支隊,還沒有跟黃克誠率領南下的八路軍合編呢。

第一期

1940年3月18日,抗大四分校第一期在安徽渦陽北麻塚集舉行開學典禮,學員500多人。

四分校領導由新四軍六支隊首長兼任:

校長:彭雪楓

副校長:吳芝圃、張震

政治部主任:肖望東

教育長:方中鐸

開學的時候抗大總校派來的第一華中派遣大隊還沒有到,學校缺幹部和教員,整個學校只有一名專職教師。

1940年6月底,抗大總校派出的第一華中大隊200余名教職員歷經艱苦終於到達了四分校。

校領導隨之進行了修改:

教育長:大隊長劉清明

政治部主任:大隊政委李幹輝

學員數量隨後增加到了1000多人,編為三個大隊,9個隊,其中一支是女生隊。這些學員除了部隊來受訓的,知識分子大部份來自河南、安徽等淪陷區的知識青年。

分校駐地距離日偽據點只有二三十裏,所以每個幹部學員都發了槍,全校是武裝學習的。

1940年9月15日,第一期經過六個月的學習後畢業。

57%的畢業生分配去了新四軍部隊,23%的去了地方政權機關,11%民運,6%財政稅收,3%婦女工作。

第二期

1940年11月7日,第二期正式開學。此時,新四軍六支隊已經改為了新四軍第四師,彭雪楓是師長兼豫皖蘇軍區司令員。

此時正是國民黨第二次反共高潮之時,皖南事變不久,蔣介石調來湯恩伯部第31集團軍 進攻豫皖蘇邊區。

第二期900名學員,分成了三個梯隊,每個梯隊300人左右,在河南永城縣東南地區與敵人周旋。

1941年2月,新四軍第四師奉命撤出渦河以南,轉移到津浦路以東,鞏固皖東北根據地。

1941年5月2日晚,四分校奉命隨11旅透過宿蒙公路日偽軍據點封鎖線,轉移到蒙城北面的苗莊待命東進。

1941年5月3日晨,突然發現國民黨李品仙部兩個騎兵團正渡過渦河向苗莊逼近,形勢十分危急。

危急時刻,教育長劉清明命令第一大隊第一隊牽制敵人,掩護四分校撤退。

第一隊是軍事隊,110名多學員是部隊選送的營、連幹部,其中還有十幾名是紅軍幹部,戰鬥力相當強。

可是戰鬥剛剛打響,守在村口的唯一的一挺輕機槍就出了故障。第一隊只好以屋頂、樹桿、墻基為依托,激戰了一個多小時後傷亡殆盡。

最後時刻,指導員 楊致平 帶著十幾名紅軍幹部組成的手槍班,甩掉手槍,拿起犧牲了的同誌的步槍,跳下屋頂,與敵人展開白刃戰,最後第一隊同誌幾乎都壯烈犧牲了。只有楊致平等幾人受著重傷,被回來打掃戰場的分校同誌救了回去。

在這一輪的反掃蕩和反國民黨戰鬥中,四分校傷亡了300人左右。尤其是第一隊的英勇犧牲精神,載入了抗大的史冊。

1941年5月中旬,新四軍第四師與在津浦路東活動的張愛萍、韋國清的第九旅會合,組成淮北軍區。彭雪楓任淮北軍區司令員,師部在洪澤湖西岸的半城集。

1941年9月,第二期學員畢業。

第三期

1941年10月27日,第三期在祖姚莊開學。

政治部主任李幹輝調去了部隊,由張明河繼任。其余校領導不變。

這一期包含了從上海、南京,廣州等江南淪陷區投奔抗日根據地的知識青年,本期學員數量略少,由校部直屬六個學員隊,共700人左右。

1942年5月,第三期畢業。

第四期

1942年9月,第四期在泗洪鮑集鎮開學。

這一期大量吸收了根據地內具有高小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年學生入學,這相當於是大學的預科班,共招收了200多名學員,他們畢業後繼續轉入了本科學習。

1943年7月,教育長劉清明調第九旅做參謀長,陳銳霆任副校長,主持日常工作。

1944年初,第四期畢業。

第五期

1944年春,整風運動結束後,第五期開學。

這一期的學員大部份是部隊的幹部,主要也是在開展整風運動。 政委鄧子恢親自到分校做整風報告。

1944年9月11日,彭雪楓在河南復邑縣八裏莊犧牲。

1944年10月12日,華中局和新四軍政治部決定,抗大第四分校改名為雪楓軍政大學。

但是為了戰鬥需要,彭雪楓犧牲的訊息只傳達到團以上幹部,所以四分校改名的決定,沒有公布。

第六期

1944年底,蘇皖邊區形勢好轉,抗日戰爭勝利在望,急需培養大批幹部。

第六期招收了1000多名學員。校長由新任新四軍第四師師長張愛萍兼任。政委是鄧子恢兼任,參謀長張震兼副校長。馮文華為專職副校長。

1945年3月24日,張愛萍主持抗大第四分校成立五周年紀念大會,正式宣布更名為雪楓軍政大學。

1945年4月12日,第六集學員畢業。

第七期

1945年5月,第七期開學。原來的首任教育長劉清明從第九旅調回來啦,繼續做副校長。

抗戰勝利後,雪楓軍政大學與華中野戰軍隨營學校、蘇中公學合並,成立了華中雪楓大學。

************

抗大第五分校

黃克誠三師

華中抗大總分校

鹽城軍部

************

抗大第五分校與華中抗大總分校是密切相關的。成立的時候叫抗大第五分校 ,在鹽城反掃蕩期間一分為三:抗大第五分校、華中抗大總分校、抗大第九分校。

1940年10月,新四軍蘇北指揮部三個縱隊與南下的黃克誠八路軍第五縱隊聯合作戰,解放了鹽城。

中央決定在鹽城成立華中總指揮部,葉挺為總指揮,陳毅為副總指揮兼代總指揮(葉挺在江南呢),政治委員是劉少奇。

為培養一大批軍政幹部輔助完成華中總指揮部的偉大戰略任務,中原局決定在鹽城成立抗大第五分校,並要求抗大總校派出資深幹部教員來第五分校。

這時,新四軍江北指揮部軍政幹部學校600名學員,在謝祥軍、劉毓標 率領下,從盱眙半塔集 過來,與蘇北指揮部幹部學校、皖東幹部學校合並,籌備抗大第五分校。

1940年11月,抗大第五分校在鹽城成立。他是抗大在新四軍中培養幹部的一所重點分校,相當於是華中總分校。

校長:陳毅

政委:陳毅

副校長:賴傳珠、馮定

教育長:謝祥軍

副教育長:賀敏學

政治部主任:余立金

政治部副主任:謝雲暉

訓練部長:薛暮橋

副校長馮定是有名的哲學家,訓練部長薛暮橋是有名的經濟學家。

第五分校下設四個大隊11個中隊,1800多人。第一大隊:軍事隊。第二大隊:政治隊,是新四軍中的團以下幹部。第三大隊:知識青年隊。第四大隊:女生隊。

1940年11月初,抗大總校根據中央軍委的指示,派出了兩個派遣大隊的教職員。一個山東派遣大隊,45人,去山東辦抗大第一分校;一個就是第二華中派遣大隊,100多人。

1940年11月9日,第二華中派遣大隊由抗大第四團團長洪學智、政治處主任吳勝坤帶領,從河北邢台出發,準備去皖南新四軍軍部。

1941年1月28日,皖南事變後,新四軍軍部在鹽城重建。洪學智於是帶隊改道,趕去鹽城參加辦理剛成立的第五分校。

戰鬥的第五分校

1941年7月20日,日偽軍出動17000多名兵力,從東台、興化、射陽、陳家洋分四路向鹽城攻擊,開始大規模掃蕩。

抗大第五分校女生大隊以排為單位分散到了其他各個中隊。

鹽城處於水網地帶,地面潮濕,所以學員的背包上都帶著小板凳,利用戰鬥空隙上課。因此,敵人就到處尋找有女兵的、帶小板凳的部隊,專門打擊抗大培養的預備幹部們。

在本次掃蕩中,抗大第五分校與新四軍第二旅、軍部特務團一起,配合黃克誠新四軍第三師作戰。

犧牲的幹部有:中隊長文有武,副隊長張茂發、吳邦東。

抗大第九分校前身

在鹽城反掃蕩期間,抗大第五分校的一部份學員由政治部副主任謝雲暉率領南下,到東台地區活動。1941年10月與新四軍第一師幹部學校合並,成立了抗大蘇中大隊,這就是後來的粟裕新四軍一師的抗大第九分校的前身。

新的抗大第五分校

還是在鹽城反掃蕩期間,抗大第五分校的大部份學員隨新四軍軍部前往了阜寧。隨後,抽出了部份教員,由吳勝坤帶領到黃克誠新四軍三師 ,成立了新的抗大第五分校。

華中抗大總分校

原來的抗大第五分校校部,改為了華中抗大總分校。

華中抗大總分校負責領導新四軍各師的抗大分校和隨營學校、教導隊。

這時,抗大第五分校第一期結束學員。他們被分配到新四軍各師和分校工作。

1941年10月,華中抗大總分校成立。陳毅、賴傳珠、余立金、謝祥軍、薛暮橋的職位不變,馮定和洪學智被調走了,韓振紀擔任副校長。

華中抗大總分校開辦了一年多時間,培養了兩期幹部,每期500人左右。

1943年初,華中局和新四軍軍部轉移到了盱眙黃花塘。

根據華中局精兵簡政、縮小機關、減少單位、加強基層的指示,華中抗大總分校宣告結束,教員和學員都分配到了部隊和各分校去了。

新的抗大第五分校

1941年11月,新的抗大第五分校成立,訓練了一期第三師的幹部。

校長:第三師師長黃克誠

政委:吳勝坤

副校長:張興發

教育長:王信虎

政治部主任:唐克

1942年底,為對付日寇對鹽阜根據地的大掃蕩,抗大第五分校停辦了一年多。

1944年夏天,抗大第五分校恢復建制。領導幹部基本沒變,校長換了,換成了謝祥軍。

學員共1300人左右,包括九個學員隊。其中三個幹部隊400多人,六個知識青年隊800多人。

好啦,下期繼續講剩余的三個分校:

粟裕一師,抗大第九分校;

張雲逸二師,抗大第八分校;

李先念五師,抗大第十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