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天下長河】清朝名臣的仕途起點,為什麽都是皇宮侍衛?

2024-05-11歷史

【天下長河】清朝名臣的仕途起點,為什麽都是皇宮侍衛?這一困惑反映了滿族貴族在清朝統治者地位的獨特性。他們憑借血統優勢,從侍衛做起步就已擁有無與倫比的機會。然而,真正登上權力頂峰,還需要出眾的個人能力。那些留下濃重一筆的重臣,究竟依靠了怎樣的獨門絕技?他們又是如何從一介侍衛蛻變成佼佼者?

背後隱藏著怎樣一段不為人知的傳奇經歷?讓我們踏上探索的征程,揭開這個有關皇宮侍衛、滿族貴族和權力更叠的神秘面紗。

一、滿族統治者的獨門秘籍:侍衛制度

滿清入主中原,統一天下大任於斯。而執掌朝政,正是這支源自熱河的遊牧民族的當務之急。然則,他們雲何能穩固根基,鎮壓漢人豪權?這就需討個妙計。

順治帝有先見之明,創立了滿洲八旗制度,將滿族貴戚及舊部份為八旗以資轄制。而侍衛制度,則是滿族王朝掌控朝綱的關鍵一環。自努爾哈赤起,便嚴格挑選出八旗精銳擔任侍衛,負責皇帝的安危,可謂是掌控朝權的鐵桶幹家。

作為滿族貴胄的分支,侍衛制度地位尊崇,乃是士人仕路的捷徑。自古就有"親貴戚臣","舊親近者世其位"之例,康熙時期那些聲名赫赫的重臣,無不曾在青年時從事過侍衛一職。

譬如劇中的索額圖,便出身於滿族名門赫舍黎克特制。他祖上與愛新覺羅皇族世代往來,因此能依仗當世宗親蔭庇,擔任一等侍衛。直至後來,方得逐級升遷,一路高攀而成相位。

同理,大名鼎鼎的明珠也有相似經歷。他出身葉赫那拉氏,其祖母系為皇太極生母,與皇室有親,方有機緣充當銀納苷衛,後來升為殿前侍衛,接掌重權。

再如家世不甚顯赫的和珅,還憑娶了大員馮英廉孫女的門當戶對上位,一步步從三等侍衛做起,歷階而上,後來成為乾隆帝的欽賞重臣。

由此可見,滿族貴胄無不把當侍衛視為進身朝野的第一步,為日後打下政治根基。而其背後,則全靠血緣裙帶關系這一秘鑰。

不僅如此,侍衛任職更是貴胄子弟接受良好軍事訓練的絕佳場所。因為"侍衛"之名,就意味著需接受護衛皇家的專業訓練,皆是出自選拔有加。武藝高強者,方能勝任這份職務。

因此,無論是索額圖、明珠還是和珅,莫不在年輕氣盛時,飽受嚴格訓練,習得騎射槍術等武藝,為日後建功立業打好身手底子。

二、從衛到朝:侍衛制度推動人才輩出

滿清王朝鼎革之後,即位的皇帝們自有一套整飭吏治的長遠大計。侍衛制度作為根基,旨在培養忠勇之士,為朝廷輸送源源不斷的人才。這其中,自有一套嚴格的選拔、培養和分流制度,造就了不少人物在仕途上的飛黃騰達。

首先,侍衛的選拔標準極為嚴格。康熙時期,凡滿族貴胄子弟只要體格良好,便可被選入侍衛行列。入選之後,還需接受系統的軍事訓練,磨礪勇武技藝。身手了得者,自然就容易被皇帝賞識,立下汗馬功勞。

遏必隆便是個典型例子。他祖上即為努爾哈赤欽賜的開國五大臣,本人更是皇太極外孫,滕格裏家族中人。正因如此顯赫的出身,遏必隆年輕時便被選為侍衛,後來歷任三旗副都統、三旗統領、領侍衛內大臣等職,一路高升。

相比遏必隆的天生尊貴,和珅就屬於後起之秀。年輕時,和珅家道中落,只能靠入侍衛謀生。經過初級訓練後,他便憑著過人的武藝和文采,脫穎而出,被委以重任,掌管乾清門。後來,更是被乾隆帝賞識,一路高陞,成為權傾朝野的大內總管。

不僅如此,滿清王朝還建立了完善的侍衛分流制度,為優秀分子創造仕途階梯。例如漢軍武舉出身者,如表現優異,也可被選為侍衛;反之,侍衛中的佼佼者,亦可被調往朝廷任職。這種靈活的人才調配,既照顧到了漢人的出路,也充分利用了滿人的人力資源。

富察傅清和傅恒兩兄弟,就是從漢軍武科及第後,被選入掌管乾清門的侍衛行列。他們武藝超群、足智多謀,深得乾隆帝歡心,後來一人被授太子太傅,一人出任領侍衛內大臣,成為護國名臣。

此外,侍衛中武藝平平者,也往往被推薦前往文職部門任職。這些人大多經過多年訓練,已有紮實的文化基礎,加之在宮中駐蹕,對皇家大事倍加熟悉,自是朝野佳選。

像明珠這樣的文臣,就是從銀納苷衛被選入文官體系。他在侍衛期間,曾執掌皇家典籍館,熟讀典籍文字,後來被擢升為禮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禦史。最終憑借過人的文采和才智,入主軍機處,纂修實錄,一路高陞而成相位。

三、滿族新貴的求生哲學:武從文從

滿族入主中原後,雖憑借武力一時取勝,但要長治久安,單憑武力是遠遠不夠的。面對這片人文薈萃之地,他們必須掌握更高深的文化智慧。因此,滿族新貴階層樹立了"武從文從"的生存之道,以尋求在這塊陌生的土地上紮根立足。

武從文從,顧名思義,就是在武功之外,更重視文化修養。一方面要習武強身,為謀生求存;另一方面必須研習文化典籍,了解中原百代沿革,融入這片文明的主流。

滿族新貴們從一開始就深諳此理。努爾哈赤在建立後金時,即下令中文化滿文字母,編纂【欽定大學士】教材,將儒家經典譯為滿文。到了順治、康熙年間,滿漢文化交流更加頻繁,漢語、漢文漸成貴族子弟的必修科目。

因此,一些出身滿族世家的重臣,在年輕時即飽讀詩書,為日後建功立業打好文化基礎。比如索額圖、明珠,就是在侍衛時期,潛心研讀了不少典籍和文字。這為他們後來擔任文職要職奠定了知識根基。

而那些原本就具有武人背景的貴族,在習得文化知識後,也逐漸蛻變為文人形象。塞爾丁便是一例,他是一名旗人武將出身,後來漸漸沈浸於經史子集,文采漸隆,才有機會被擢升為理藩院總理大臣。

像這樣"習文聞義"的貴族新貴不勝列舉。當時朝野上下,更是形成了一股學習風氣,人人以讀書習文自勉。即便是和珅這樣的武人,最終也在乾隆賞識下,主理了文化事務。

滿人當道後,漢人進身的道路也漸行漸窄,不得不在武備之外習得文化才是高升的不二法門。所以大量漢人武臣開始悶頭苦讀,力圖透過文化造詣取得上位的機會。

大將孫承宗便是一例,他在征戰一線沈淵多年,後來下野潛心治學,不僅自己通曉儒釋道經典,還將文化知識傳授給兩個兒子。有了紮實的文化根基,孫承宗終有一番作為,並為滿清效力數十載。

從皇帝到權臣,再到普通武人,無不癡迷於這種"武從文從"的求生理念,這既是適應時代需求的無奈之舉,也是滿族貴族們融入這片文化沃土的必由之路。

因而,這一時期,朝野上下無不洋溢著一種"讀書致用"、"戎馬生存"的氣息。貴族新貴更是將之視為立身處世的不二法門,透過習武習文兩條腿走路,以尋求在這片陌生的土地上求得生存和發展。

四、滿清貴族生存之道的另一面:權謀算計

滿族貴胄子弟自小就接受侍衛訓練,掌習武藝,為日後奮力一搏奠定堅實基礎。而當他們真正步入朝野漩渦時,更需要運用權謀手腕,方能在這場無聲的較量中出人頭地。

因此,在"習武習文"的表面之下,滿族新貴的生存哲學,還隱藏著一面——那就是權謀算計。在宮廷政治的舞台上,沒有任何一位貴胄能獨善其身。乾坤朝野,譬如一把把利刃相向,只有透過精心謀劃,斟酌進退,才能全身而退,乃至謀取富貴。

清初的政治格局,其實就是滿漢相爭的較量場。康熙帝上台之初,便遭遇到了漢人大臣的阻撓。顯貴如王士祺、馬佐、周廷璽等人,為了一己私利,聯手拖延皇帝即位大典,險些釀成叛變。

面對如此重大危機,康熙帝的應對之策則是令人矚目。面對漢人大臣的挾制,他秉持"以怨報德"的雅量,不但留他們一命,更加重用之,以挫其銳氣。更狡詰的是,他還暗中培植一批自己人,如索額圖、明珠等,為日後施展反撲伺機。

從此,滿漢矛盾就成為肆虐朝野的一股腥風血雨。漢人大臣處處刁難新貴,新貴亦窺伺漢人,兩股勢力你來我往,鬥智鬥勇,上演了一出出驚心動魄的政治大戲。

尤其是滿人新貴,手中只有一些微薄的兵權和宮廷特權,實在寥寥無幾。他們惟有透過精心籌謀,結黨裕衛,才能在政治鬥爭中取勝。

索額圖和明珠,就是這個時期新貴政治家的傑出代表。他們二人攜手構建了一張強大的人脈網,不遺余力地向朝野延伸勢力,並屢立功勛,最終使得滿人陣營占據了上風。

當時的政治形勢,有如一盤籍籍無歸的棋局。漢人執掌民心,占據文化優勢,而滿人則掌控兵權,驕恃皇親國戚。在這場曠日持久的棋戰中,新貴滿人只能用極盡心機的一招一式,方能在漢人的文化壓力下周旋自如。

比如禦史陳誠,就被康熙帝任命為監察滿人大臣的欽差大臣。此人出身漢人世家,滿朝素無好感,因此當朝大員如明珠等人,無不被其舌鋒所傷。明珠為了自保,不得不暗地裏設下種種圈套,令陳誠一度身陷囹圄。

又如當年傅恒出任太子太師時,他的嶽父王廣泗便頻頻與之過從指證,最終使其被革職查辦。這其中的權謀勾心鬥角,可謂驚天動地。

五、滿清貴族生存智慧的終極形態:文化自信

在不斷適應中原環境的過程中,滿族貴族們由最初的武力征服,逐步走向了文化融合的道路。而當他們真正習熟了這片文化沃土的精髓,就油然而生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文化自信,這也標誌著他們生存智慧的最高境界。

清初時期,滿漢矛盾曾一度劍拔弩張。漢人仰仗文化優勢,滿人則掌控武力。在這場曠日持久的較量中,滿族貴胄們不得不透過各種權謀算計,方能在漢文化的沖擊下周旋自如。

然而就在這種艱難曲折的過程中,滿人實則在逐步吸納同化著中原文化的精華。他們不但潛心研讀儒家經典,熟習漢語文字,更是竭力推崇這些優秀的文化成果。

有識之士早已覺察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像王夫之這樣的漢人大儒,就在晚年時期著有【讀蒙求指閱】一書,呼籲滿人勤學習文化典籍。努爾哈赤亦在建州之初,即任命漢人文士為師,向其請教漢文知識。

滿清王朝建立之後,儒學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揚光大。康熙、雍正、乾隆諸帝,無不是勤於治學的明主,他們組織了大規模的纂修經典工程,推崇儒學,倡導道德教化,使得儒家文化在其統治下空前興盛。

在這股濃厚的學習風氣中,一大批滿人貴胄也能身臨其境,直接感受到了中原文化的魅力。他們當中,不乏有勤學好古之士,如多爾袞、索額圖、明珠、佟國維等,均是滿族出身,卻對中華典籍了如指掌,堪稱文化大家。

譬如索額圖,自幼讀書萬卷,就對中華文化產生了由衷的贊嘆。在他膺任文淵閣大學士期間,就反復詠誦【詩經】【爾雅】等經典名篇,並深受其中睿智的影響。後來他更是上書康熙帝,極力推崇漢語漢文的地位,主張在新設官箴書之時,應盡量吸納漢語經典,將之融會貫通。

另一位貴人明珠,亦是滿族文化大家。在他出任禮部侍郎時,就頗為鐘情於國學經典,著有【論語古訓】等著作。後來他更策畫建立一個漢文典籍館,用以收藏漢族優秀文化遺產。

更值得一提的,還有佟國維這般"中體西用"的人物。他出身貴族世家,早年得到漢文良師指點,後入太子太傅署任職。在他手筆下,不但完成了編修【欽定老乞大詩集】等汲汲於文的著作,還有【八旗通誌】等對國史大紀進行纂修。

一旦認可了儒家文化的價值後,滿人貴胄對中原文化的熱愛與自信,亦油然而生。雍正帝就是在這種氛圍中成長起來的。他不但信奉天命觀,而且時常揮毫潑墨,鐫刻儒家箴言,如"生民""務本""尊賢"等,以示己心。

到了乾隆時期,漢文化自信更是達到了一個空前高度。乾隆帝不但身懷絕技,詩文歌賦無所不能,而且還親自主持了一系列修纂漢文典籍的工程,推崇漢文化精華,慷慨贊美過去的文明成就。

因此,在滿清貴族對中原文化由陌生到了解、由了解到熱愛的過程中,逐步樹立起了一種不可動搖的文化自信,開始自覺傳承和弘揚起這份璀璨的文化瑰寶。

到了乾隆末年,他更是下令興辦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紀念園林-圓明園,將許多珍貴古跡活體搬遷而入其中,讓中華文化在滿人的懷抱裏綻放出燦爛的光芒。這無疑是對滿人貴族文化自信的最高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