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布特戈其:鮮卑語源考證

2023-12-19歷史

鮮卑語源考證

布特戈其

近百年裏,國內外許多學者專家考證鮮卑語源。縱觀考證結果,大體有三種意見。一種意見認為,鮮卑語言屬匈奴語或者是其變種。其根據是,鮮卑曾經成為匈奴隸屬。持這種觀點者,現在己寥寥無幾。第二種意見認為,鮮卑語屬通古斯語(即滿語)。持這種觀點者,作了大量論證,贊成者亦為數不少。第三種意見認為,鮮卑語源於蒙古語。究竟哪種意見正確,持各種觀點者,仍在爭論之中。

過去,也有部份學者認為鮮卑語和契丹語同源於滿語。現從出上文物考證確定,契丹語不是源於滿語,而是源於蒙古語。如果鮮卑文字能夠出土的話,真相將會大白。

盡管鮮卑文字還未出土,但是根據現有資料也可進行語源探討。我們不防從鮮卑族歷史上的政治、經濟、文化及有關語言文獻資料中加以分折研究。

查古代史,鮮卑二字在古漢語中有三種寫法和讀法。其一寫為「師比」,讀作「斯比」(Sibi);其二寫為「胥比」,讀作「蘇比」(Subi);其三寫為「鮮卑」,讀作「森比」(Senbi)(註:這裏圓括弧內字母表示讀音)。據【遼史】六十三卷記載:「冒頓可汗以兵襲東胡,滅之。余眾保鮮卑山,因號鮮卑。」據考證此處所指「鮮卑山」即為現在內蒙古自治區境內科右中旗的孟格山。「孟格」為蒙語,義為銀②。也有的書上說,鮮卑山在古柳城即現在內蒙古自治區寧城縣布爾嘎蘇台附近的孟固山。史學家解釋,鮮卑,義為瑞祥。也有的釋為女人頭飾等。究竟何義,我們可以從蒙古族地區山脈命名研究中獲解。

據有關文獻資料記載,鮮卑人分為拓跋、慕容、宇文、氣伏、吐谷渾等部族。也可分為北鮮卑和南鮮卑。漢代,北鮮卑的拓跋部落,由興安嶺之北西遷成為匈奴隸屬。後匈奴敗逃西遷後,拓跋部落占據其地自稱「鮮卑」。南鮮卑很早以前就居於現內蒙古自治區境內西拉木倫河一帶,以後才西遷。此前,鮮卑之一的烏丸部族,從西拉木倫河烏蘭溫都爾山西遷。據我分析,「烏丸」二字大概為「烏蘭丸」,史學家簡書為「烏丸」(按:「烏蘭丸」即為蒙古語中的「紅」之義)。

公元一世紀起,特別從公元四世紀至公元六世紀間,鮮卑部落,在現在華北地區,由南至北幾千余裏,由東至西萬余裏的方圓之內,先後建立過燕、北魏、(還有東、西兩魏)北周、北齊等國。其中屬北魏最為強盛。它占據黃河上遊至中遊的廣闊地區,先後以平城(即現在之大同附近)、洛陽為都。其行政分設南北兩部,分別管轄華北漢族和北部遊牧部族。在中國歷史,這些國家稱為北朝。可見鮮卑的政治地位及作用,在當時是顯赫的。

鮮卑的經濟以遊牧為主,後逐漸轉為農業的不少。

鮮卑的文化也比較發達。鮮卑人信奉天神。其首都建有天壇,每逢四月祭祀。鮮卑統治者還信奉佛教,這可由他們在許多山中開鑿石窟雕刻佛像為證。鮮卑人中,同時精通鮮卑和漢語者為數不少。據有關歷史記載,鮮卑文字母有千余,遺憾的是至今仍未發現。鮮卑人善於作詩喜愛唱歌,其中有名的為【敕勒歌】,流傳甚廣。

此外,鮮卑人都崇尚黑色,可能是其一個傳統。

我認為鮮卑語源於蒙古語。下面分別從蒙古語與通古斯語比較,鮮卑與契丹的關系和失韋與契丹語的關系等幾個方面加以考證。

一、蒙古語與通古斯語比較。

1、南齊書【魏虜】傳中,(虜含卑視之義並非俘虜)有許多魏國中央政府官職名稱。如「氣萬貞」,蒙語中讀音為賀勒木爾沁,義為譯通令;「附具」,蒙語中讀音為博爾沁,義為膳食官;「可博貞」,蒙語中讀音為哈嘎博爾沁,義為看門官;「胡洛貞」,蒙語中讀音為胡爾沁,義為衛官或衛士:「拂竹貞」,蒙語中讀音為胡突沁,義為牽馬人,「鹹貞」,蒙語中讀音為紮木沁,義為驛官;「契害貞」,蒙語中讀音為黑爾嘎沁,義為行刑官;「比德貞」,蒙語中讀音為必得格沁,義為書記官;「折潰貞」,蒙語中讀音為吉黑雅沁,義為傳令官;「樸大貞」,蒙語中讀音為博特沁,義為檐衣官;「烏矮貞」,蒙古語中讀音為烏亦木格沁,義為衣+義 役;「直貞」,蒙古語中讀音為斯沁或車臣,義為侍從官。

這些名稱,在大元【典章】一書中,分別記為「怯裏馬赤、博爾赤、火爾赤、闊端赤、站赤、必閣赤、只哈赤」等與上述官員名稱是相同的。這些都是蒙古語。由此可見,拓跋魏語是屬蒙古語。

2、吐谷渾是鮮卑的一個部族。在吐谷渾傳記中把「阿巴嘎」一詞(註:蒙古語中為叔父之義)寫成「莫賀」卻解釋為父親,這裏在「莫賀」之前的「阿」字省略了。可有些書中記為「阿步幹」。這和把「阿貲虜」寫為「貲虜」,而省略其「阿」字是相同的。在這個傳記中,還有「處洛」一詞(註:蒙語中的「處爾」一華言唯一)以及「阿幹」一詞(註:蒙語中的「哥哥」之義)等與蒙語相同意思的文字。這些發音與滿語中「木昆」、「阿混」、阿恒等不同。另外,值得指出的是,在歷史上西拉木倫河兩岸未曾發現有通古斯人居住過的痕跡。

3、據查統治北周的宇文也是鮮卑的一部。在北周太祖傳太祖皇帝子嗣記中③,有許多帶有「突」音詞綴的皇子人名。其中已經明確含義的「豆盧」(華言歸義)二字之後跟有「突」音詞綴,連寫即成為「豆盧突」。這是蒙語中的「多羅」含有政權之義。此外,還有「豆羅突」、「彌羅突」、「候幼突」、「 堙智突」、「立久突」、「度斤突」、「屈率突」、「爾固突」等多人。其讀音都以「突」音結尾。元代皇帝中也有名為「寶音突」「烏力吉突」「烏哈突」等。此外,還有「阿爾巴突」(十戶長)、「昭嘎突」(百戶長)、「明嘎突」(千戶長),等官制名稱。相反,在通古斯語中,凡遇詞綴為「突」處,皆換以「嘎」、「戈」、例如「胡吐仍嘎」、「紮拉豐嘎」、「克興戈」等。

4、鮮卑語中有「紇貞」④等數詞(註:為三十之義)。女真語中稱數詞三十為「古貞」或「伊蘭昭」;鄂溫克語中稱為「古停」。

研究阿爾泰語系中數詞饒有興趣。其中,蒙語數詞讀音很有自己特點。如一百以內進位數,都分別有專門名稱。如「十」讀為「阿爾賓」,「二十」讀為「和林」,「三十」讀為「古沁」,「四十」讀為「都沁」等等。但是突厥語或通古斯語中都並非如此。例如分別按含義寫為兩個拾,三個拾,肆個拾等。通古斯語中的個別數碼讀音,如「古貞」、「古停」等很似蒙語中的數詞讀音。【金史語解】中指出:「古貞」為蒙語數詞。值得指出的是,在女真語中「伊蘭昭」是表示三拾的正式數詞名稱。

綜上所述,鮮卑語中的名詞、形容詞、名動詞、數詞、構詞詞綴等都很似蒙語。

二、【遼史】六十三卷,談及契丹祖先時寫道:「冒頓可汗以兵襲東胡,滅之。余眾保鮮卑山,因號鮮卑。……九世為慕容晃所滅,鮮卑眾散為宇文氏,或為庫莫奚,或為契丹。」這裏清楚地指出了鮮卑與契丹的關系。元代,在編【遼史】時,蒙古、契丹、漢族等史學家都參與撰寫。當時知道祖先語言的契丹學者,不乏其人。因此,那種後代操持蒙語,祖先操持通古斯語滿語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

三、這裏值得指出的是,在魏書和北史的失韋傳中都說:「失韋語與契丹語同。」這就證明從失韋居住區遷徙出來的拓跋語也是蒙古語。

註:

①重要名詞讀音參照【廣韻】一書

②【蒙古遊牧記】

③【北周書】及【文物)1988年第二期,

④【元和郡圖誌】

(作者工作單位 內蒙古社會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