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35年,紅軍長征糧食短缺,是誰及時援助40萬斤糧食兩千斤食鹽?

2024-05-19歷史

前言

1934年,我軍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遭受國民黨猛烈追擊,無奈之下我軍進行萬裏長征戰略轉移。

長征之後我軍將士除了面臨國民黨的圍追堵截,更重要的是部隊所剩存糧不夠的問題,此時一個人的出現給紅軍提供了大量的物資幫助,解決了當時的燃眉之急,這個人是誰呢?又是從哪得到一大批物資的呢?

圍剿失敗

中央成立初期,因孫中山先生提出的三大政治綱領,國共兩黨也迎來第一個合作。

然而在1925年孫中山先生去世之後,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右翼勢力浮出水面,他們明裏暗裏開始打壓各層革命者和進步人士。

直到1926年,因中山艦事件的發生,雙方矛盾積累到頂點。

蔣介石聯合各方勢力大肆追捕,殺害共產黨員,此次事件直接導致當時北伐戰爭走向失敗,國共兩黨的第一次合作也就此告終。

這讓中央清楚的意識到必須自己組建自己強悍有力的武裝力量。

1927年8月1日,在幾位領導人的組建下,發動了南昌起義,也打響反抗國民反動勢力第一槍。

因蔣介石壓迫,全國各地的革命人士紛紛加入中央紅軍,隊伍不斷壯大的同時,對一些地方勢力的軍閥發起反攻,成功解放多個縣城,建立中央區。

蔣介石得知此事大衛震怒,派遣部隊兵分兩路,一路進攻中央區,一路親自指揮前線部隊對紅軍發起圍剿。

好在中央在國民軍行動中之前便預料到他們主要進攻路線,提前做好規劃,接連四次成功打破蔣介石的「圍剿」計劃。

到第五次圍剿時,蔣介石在極短的時間內調集50多萬人,後續戰鬥中陸續增至100多萬人。

除人數上,國民黨所有部隊都配備機槍,大炮等重火力,甚至有100多架飛機專門對中央去發動空襲。

此時闖入東北的日軍趁蔣介石將所有兵力南下,給了他們機會大舉進攻華北地區。

面對後方遭受的威脅,蔣介石不管不顧,一心和紅軍對抗到底。

相對我軍來說,國民黨裝備精良加上有美國的援助,其次因當時作戰方針出現錯誤,導致我軍陷入被動,屢戰屢敗造成第五次反圍剿失敗。

1934年10月,中共經過會議之後,為保護紅軍剩余力量實行戰略轉移——長征。

漫漫長征路

長征開始之前,中共曾給出三個路線方案

一個是集中所有紅軍兵力,直面抗衡圍追堵截的國民軍,突出重圍。

另一個是一路向西,部隊北上行進青海,利用地域優勢甩掉國民軍追捕。

最後一個是北上過臘子口走雪地最後轉戰大西北。

一番考量之後,中央認為第三條路雖然不是最好的選擇,相比前兩個成功的機率是比較大的,

索性決定跨過臘子口,轉戰陜北。

千難萬險的兩萬多千裏長征,紅軍戰士們忍受刺骨寒冷的雪山,波濤洶湧的江河,以及遍地的蛇蟲鼠蟻等一系列惡劣環境,他們隨時還要國民黨和舊軍閥的追捕。

紅軍行進路上經常會遇到大片沼澤,一個不小心就會連人帶東西都陷進去,為降低最小風險,中將部隊調整兩人一排,數十萬將士,由於一條盤行巨龍。

傷害性是降級了,也意味著整體行軍速度會變得緩慢,物資消耗加快。

另外國民黨「圍剿」並下令對紅軍進行「食物封鎖」,防止當地老百姓偷偷提供食物,默許當地軍閥搶劫糧食。

長征路上危機四伏,每過一重險地都會有人犧牲,食物快速消耗短缺也讓他們備受折磨,所剩無幾的糧食和鹽讓很多將士得了夜盲眼,他們很難找到可以吃的食物,很多時候戰士們只能是靠吃樹皮,挖野草和煮皮帶充饑。

好在他們剛走出草地,就有人給紅軍送來40多萬斤糧食和2000斤鹽,直接解決了整個部隊的生存問題。

是誰這麽大手筆呢,能在蔣介石實行「糧食封鎖」情況下大動作幫助紅軍。

紅色土司楊積慶

甘肅卓尼人,他是國民軍政府的人,同時也是紅軍行軍路線上當地叠部縣的土司。

1889年出生於有著百年傳承的卓尼土司家族,本身有兩個名字,臧名叫羅桑丹增南傑道吉,漢名就是楊積慶。

因卓尼土司楊作霖身患重病,他與好友李養山商議下一任土司繼承人選為,二房的侄孫楊積慶。

已經宣布之後,隨即遭到其他親屬強烈反對,尤其是楊積慶的叔叔,此前一直有心爭奪 繼承權。

四房的楊楹也一向都是以自己是下一任土司繼承人自居,他當眾表示楊積慶繼承隔了一輩人,這不符合制度。

兩人因此爆發沖突,因楊積慶人品和才幹得到不少有實力的人支持,最終獲得勝利。

失去土司繼承權的楊楹扭頭跑到蘭州,懇求蘭州政府為他做主,支持他重回土司之位

考慮到不利於維護當地穩定,一口回絕。

楊楹無奈回到老家,楊積慶為了家族內部的穩定,最後給了楊楹一個「土司衙門」的世襲職位,自此家族內部風波得以平靜。

楊積慶順利繼位之後,恩威並施處理了一部份反對派實力,並重點發展區域統治,政治,經濟,教育,文化各方面,大力修復寺廟,發展生產,安撫藏民,很快卓尼的藏民恢復正常有序的生活。

長征時期,楊積慶曾受蔣介石命令,派遣部隊沿路對行進紅軍阻擊攔截,早就清楚這是支為實作共產主義奮鬥的紅軍,楊積慶的第一反應是該怎麽援助他們。

當時紅軍步行到了達拉溝,這個地方溝深谷狹,又趕上秋雨不斷,糧食短缺的他們急需食物維持士兵體力,增加食欲客服高原缺氧的各種不適。

此時國民黨又將紅軍北上前進的棧道砍斷,紅軍大部隊人馬難以通行。

楊積慶受國民政府的威壓,他一邊虛張聲勢調兵架擺好陣勢,一邊又讓自己的親信帶著藏民一起修復棧道,他在的暗中幫助下,紅軍部隊很快透過白龍江棧道。

直到紅軍物資不足缺糧少鹽,楊積慶下令守衛開啟所有倉內的鎖,只把大門鎖住。

再以紅軍火力太強為由,帶部隊躲進深山,只為了能夠讓紅軍順利拿到糧食艙中40多萬近的糧食和幾千多近的食鹽。

當時還有經濟部部長林伯渠也知道了這件事,他曾命人在裏面留下銀元和一張蓋了大印的借據,倉板上也留了幾個大字寫著倉庫的莊稼糧食是大土司的,希望將士們節約使用。

紅軍取到糧食得知是楊積慶的的援助,深感震撼與鼓舞,對於他們來說這不單單只是物資上的支持,也是精神上的鼓舞。

除糧食外,楊積慶私下派遣醫療隊裝扮成當地藏民給紅軍治傷看病,藏族有著神秘獨特的草藥秘方,槍傷,刀傷,凍傷,以及蚊蟲咬過潰爛的地方很快見效愈合。

解決了糧食問題,士氣大漲的紅軍繼續行軍,很快他們就到了臘子口。

這裏地形十分特殊,兩邊是筆直的懸崖峭壁,中間只有一條狹小崎嶇的山路。

為防止國民黨在此地設伏,紅軍們決定兩天之內拿下臘子口,當地熟悉地形的藏民受楊積慶指示,從旁協助,很快士氣高漲的紅軍在極短的時間裏殲滅敵軍20多個據點,成功掃清障礙。

紅色土司慘遭殺害

楊積慶援助紅軍渡過難關立下不小功勛,但也給他生命造成威脅。

盡管都是暗中操作沒有泄露,還是讓有心之人魯大昌知道了,他親自找到楊積慶的部下姬從周,兩人合謀要除掉楊積慶。

魯大昌與楊積慶是仇敵關系。

民國二十六年,一個名叫方秉義的人因作風問題被人高發,逃難到岷縣,全權審理此案的就是楊積慶。

為保命方秉義求助楊積慶死對頭魯大昌,知道倆人互看不順眼,便直接告訴他可以除掉楊積慶的理由「串共」,他聲稱楊積慶有意接近紅軍,意圖不軌。

姬從周本是楊積慶手底下的一個團長,奈何位置高但有名無實,曾就任與叠部曹日倉官,性格不愛說話,性情直率,作戰也勇猛。

本來兩人關系很好,自從楊積慶知道姬從周有意無意和胡宗南來往,不願他和國民黨接觸過多,直接斷了姬從周在胡宗南那的「發財路」。

從此之後姬從周記恨上楊積慶。

幾人合謀之下,一個細雨綿綿的晚上。

姬從周先是率領部隊趁衙門衛兵換班之際,重開內院釋放囚犯,瞬間槍聲四起。

楊積慶的長子楊坤夫婦以和他們的小女兒,以及姑舅兄弟和丫鬟們均被當場擊斃。

十八歲的楊復興從夢中驚醒,一翻身就滾到蓋板床下面。

聽到槍聲的楊積慶一個跟頭翻下床,將燈撲滅後趴在地上,隨後在槍聲停了之後,楊積慶起身從後門逃走,可惜最終還是被部下殺害。

楊積慶犧牲後,幸存的楊復興繼承其土司之位,成為卓尼第20代土司。

楊復興秉承楊積慶的遺誌,他積極響應中央號召,率領卓尼各界及全縣人民起義,後撤銷岷縣並規劃到武都專區。

後正式入黨,被中央正式任命為甘南藏族自治州副州長,甘南軍分區副司令員。

1950年,中央慰問團到甘南感謝楊積慶當年對中央紅軍的援助,後甘肅政府追認樣積慶烈士成為「紅色土司」。

結語

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長達兩年的長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偉大遠征,其背後有著無盡的堅持和無私奉獻,中央紅軍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正義之師的含義。

楊積慶土司的援助成為長征歷史上感人至深的一幕,凝聚著紅軍與人民群眾之間緊密的聯系,在長征的道路上,紅軍始終與人民心連心,堅定地走向勝利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