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變促成了第二次國共合作,紅軍在1937年被重新編組為國民革命軍,紅一方面軍變成了115師。115師下屬的343旅和344旅,前者基於紅一軍團的第2和第4師,後者則由著名的紅15軍團重組,包括687團和688團,這兩個團原屬於紅25軍。
1937年12月,八路軍總部決定增編344旅,增設一個團。旅長徐海東接到命令,決定以陜北的紅26軍作為基礎,抽調兩個營作為核心,補充新兵力,組建新的團。
根據八路軍總部的授權,這支由紅26軍重組的部隊被編為八路軍115師344旅的689團。
成立後不久,344旅的情況引起了林師長和聶榮臻副師長的註意,他們電報延安請求更換徐海東旅長。盡管電報未詳述原因,其含義頗為深刻。
一、有著傑出功勛的25軍與特殊的344旅
344旅的前身紅15軍團有著顯赫的歷史,主要由戰鬥力強大的紅25軍組成,後者並非中央紅軍的一部份,而是隸屬於四方面軍的鄂豫皖蘇區。1932年紅四方面軍長征之後,徐海東、吳煥先、沈澤民率領紅25軍和紅28軍在該區域繼續作戰。
鄂豫皖蘇區的主力已經長征,留下的紅25軍、28軍主要是孤兒和烈士後代,年齡普遍只有16歲左右。
面對危急的敵情,紅25軍與28軍合並為紅25軍,並開始了一次艱難的長征。出發時紅25軍不足3000人,士兵年輕,被國民黨軍稱為「童子軍」。然而在徐海東的指揮下,這群年輕士兵表現出驚人的戰鬥力,一路取得連勝,從鄂豫皖蘇區打到陜北。他們戰勝了多支國民黨軍隊,如東北軍、陜軍等。
1934年9月15日,紅25軍抵達陜北革命根據地,與劉誌丹的陜北紅軍會師。紅25軍是最後一支開始長征的紅軍,也是第一支到達陜北的紅軍,他們的長征被稱為「小長征」。
到達陜北後,徐海東發現紅25軍不僅人數未減反增,裝備也得到了顯著提升。他們擊敗了張學良、楊虎城的部隊,如果沒有徐海東的領導,陜北紅軍難以站穩腳跟,中國革命的歷史可能會被覆寫。
在徐海東的影響下,紅25軍湧現出眾多傑出將領。新中國成立後,該部隊貢獻了97位開國將領,包括1位大將、2位上將、6位中將和88位元少將。其中包括著名的韓先楚上將和劉震上將。
不久後,毛澤東率領的7000人的陜甘支隊到達陜北,徐海東及時提供了5000大洋支援,並堅決服從毛澤東的領導。在當時的情況下,這種支持體現了徐海東的黨性和對中央的忠誠。
由於344旅和徐海東的特殊歷史背景,即使是林師長和聶榮臻副師長也對他們的指揮持謹慎態度。
從級別來看,林師長曾是紅一軍團的軍團長,而徐海東是紅十五軍團的軍團長,兩人級別相當。讓徐海東擔任旅長確實有些屈才,但由於蔣介石的限制,紅軍只被允許設立三個師。如果有第四個師,徐海東可能是副師長的有力競爭者。
因此,林師長和聶副師長的提議並非是排斥徐海東,而是出於指揮的便利。徐海東的才能和地位應得到更好的體現。
但是,毛澤東最終沒有同意他們的建議,決定由徐海東繼續擔任344旅旅長。這是因為主席對344旅有更大的計劃。
二、毛澤東對344旅有特殊的期望
首先,344旅雖然源自一個較小的山頭,但這個山頭極具特殊性。紅25軍戰鬥力強、凝聚力高,但對外有些排他。
當紅25軍決定長征時,中央派程子華作為特派員前往傳達中央的指令。為顯示對中央的服從,徐海東主動提議程子華擔任軍長,自己則擔任副軍長,吳煥先擔任政治委員。
但在紅25軍的長征過程中,程子華的影響力並不如徐海東。盡管程子華在軍事能力上不遜色於徐海東,但紅25軍的官兵更崇拜徐海東和政委吳煥先。
這表明紅25軍是一支難以滲透的團體,其領導難度極大。後來,原紅三軍團的黃克誠擔任344旅政委時,也曾面臨不被接受的問題。
由於徐海東在344旅中的威望極高,且吳煥先政委早已犧牲,很難找到比徐海東更合適的人選來指揮344旅。
其次,毛澤東與徐海東關系密切,深知徐海東的性格和能力。徐海東一生不追求官職,只熱衷於戰鬥。
徐海東自述:「我這個人打仗上癮,走路上癮,喝酒上癮,但就是不迷戀當官。」徐海東對參加戰鬥充滿熱情,如果不打仗就感到不適。他曾表示:「參戰就是我的良醫。」
鑒於徐海東的戰功,擔任旅長確實是小用大才。但對徐海東個人而言,他並不介意,只要能打敗日本侵略者,不論是師長還是旅長。因此,不存在徐海東指揮無法施展的情況。在平型關大捷中,徐海東對林、聶的指揮服從且執行得非常完美。
最後,中央對344旅實際上有更大的計劃。
這是因為344旅不僅僅是一個普通的旅,每一個士兵都是經歷了長征的種子戰士,具有堅定的黨性、良好的訓練和出色的戰鬥能力。只要條件適宜,一個士兵就能發展成百上千新兵。
因此,盡管344旅表面上屬於115師,但在適當的時機,它一定會與主力部隊分開,轉戰其他地區,開辟新的根據地。到那時,具備獨立領導能力的徐海東將有更大的施展空間。也就是說,徐海東的角色不僅僅是林、聶的下屬,更是作為一方領袖存在的。
為此,中央還專門為徐海東配備了一位出色的副手——黃克誠。
黃克誠是紅三軍團的代表,以直言不諱和敢於提出建議而著名,是一個兼具軍事和政治才能的傑出人物。顯然,這是為了準備344旅未來的發展而做的安排。
黃克誠具有極強的黨性,以關心士兵著稱,主席之所以派他到344旅,顯然也是為了糾正該旅的本位主義傾向。
因此,當344旅最終獨立成軍時,林、聶對於「鎮不住」徐海東的擔憂完全是多余的。果不其然,到了1938年,十八集團軍總部將344旅直接歸屬於軍部,派往晉東南與129師協作開辟新的根據地。
然而,命運常常出人意料,在長征期間,徐海東經歷了多次激烈的戰鬥,多次受傷。到了抗日戰爭期間,這位昔日的「徐老虎」已經力不從心,嚴重患肺病。到了1938年,徐海東連續多次吐血,只能躺在擔架上指揮作戰。
恰逢林司令也因意外受傷。如果徐海東健康,115師的代理職務肯定由他擔任,而不會是其他人。徐海東病倒後,344旅連續遭遇挫折。而且在南下途中,687團的團長張紹東和參謀長蘭國清發生叛變,引發了嚴重的「張蘭事件」。
此事件發生後,朱德緊急趕至344旅進行整頓。朱德發現徐海東病情嚴重,已無法勝任指揮職務,於是命令他立即前往延安治療。徐海東離開後,旅長的職務出現空缺。
最初,344旅的成員普遍認為應由紅25軍的老戰士——687團的副團長田守堯接替徐海東,朱德也同意了這一提議。然而,考慮到344旅存在的本位主義問題,毛澤東最終決定由楊得誌擔任344旅的代理旅長。
三、344旅發展出四個縱隊
在楊得誌和黃克誠的共同努力下,344旅渡過了「老軍長」病休的陣痛期,逐漸走上正軌。正直無私、能力出眾的黃克誠逐漸得到了344旅全體成員的認可。
1940年2月,八路軍總部成立第二縱隊,左權兼任司令員,黃克誠任政委,楊得誌任副司令員。344旅整體編入第二縱隊,韓先楚擔任代理旅長,康誌強擔任政治委員。到了4月,劉震接任344旅旅長職務。
5月,根據劉少奇的建議,軍委命令黃克誠率領第二縱隊主力344旅和新編第二旅共五個團、12000人及教導營500余人,分兩個梯隊從冀魯豫南下至華中。6月,這支部隊到達豫皖蘇邊區與陳毅、粟裕的部隊會合,開始籌備建設蘇北抗日根據地。
在南進途中,344旅的三個團經歷了一系列的分合重組。
首先在7月,黃克誠的第二縱隊與新四軍彭雪楓的第六支隊(欠第四總隊)會合,合並為八路軍第四縱隊,第344旅改稱為第四旅,其下轄的三個團改為第七、第八、第九團。
7月下旬,第四旅(344旅的688團和689團)留在第四縱隊,歸彭雪楓指揮。而黃克誠率領新的第二旅(第五團、第六團)和第九團抵達皖東北地區,奉命與蘇魯豫支隊、隴海南進支隊、新四軍第六支隊第四總隊統一整編為八路軍第五縱隊。黃克誠擔任司令員兼政委,主力部隊繼續向蘇北推進,一部份駐守皖東北。
皖南事變之後,黃克誠的第五縱隊被改編為新四軍第三師,下轄三個旅,其中第八旅由原344旅發展而來。
與此同時,彭雪楓指揮的第四縱隊改編為新四軍的第四師,其中的四旅(原344旅的一部份)重新編號為十旅,包括原344旅的688團和689團,分別改編為28團和29團。
1941年9月,上級決策將具有紅軍基礎的部隊集結在一起,進行了三師九旅與四師十旅的調換。由此,原344旅的核心力量重新組合至新四軍的第三師,形成了八旅和十旅,恢復了紅十五軍團的舊日結構。
抗日戰爭結束後,新四軍的第三師已擴充至3.7萬人,包括7旅、8旅和10旅以及一個獨立旅,下轄三個獨立團。
朱德和劉少奇下達了向東北進軍的命令,第三師隨即奉命出關進入東北。在東北,第7旅與山東的7師組成東野六縱,而8旅和10旅,即原344旅,改編為東野二縱。東野二縱後來發展為著名的第39軍,成為一支超級王牌部隊。東野六縱也同樣表現出色,後來成為第43軍,是解放海南島的英雄部隊。與此同時,華野十一縱和華野十二縱隊也與新四軍的第三師有著深厚的聯系。
如果說344旅以徐海東為靈魂和旗幟,那麽真正將這支部隊發揚光大的,則非黃克誠莫屬。在徐海東病休之後,黃克誠不僅完美地填補了他的空缺,還擴充套件了344旅的基礎,發展出四個縱隊。在八路軍和新四軍中,沒有哪一支部隊能像344旅那樣威風凜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