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55年周恩來見到初戀女友,輕聲問道:多年不見,願回北京工作嗎

2024-03-02歷史

"多年未見,你願意回北京工作嗎?" 周總理親切地詢問著對面的女同誌,她的名字叫張若名,是總理的初戀女友。

在那次接見中,張若名知道總理的心意,盡管他們各自有了家庭,但他們仍然保持深厚的戰友情誼。那麽,當多年後的再次相遇,面對總理的邀請,張若名會如何回答呢?他們的故事又將如何展開?

1902年,張若名誕生於河北省清苑縣的富豪地主家庭,雖然父親讀書多,但他從不因她是女嬰而區別對待,反而精心照料,從小給她提供了良好的教育。

童年的張若名思想積極,總是對新事物充滿好奇。聰明伶俐的張若名十四歲就考入了天津直隸第一女子師範學校,這裏,她就像一條小魚遊進大海,貪婪地吸取著新知識。

在這裏,她還認識了一位一生的朋友——鄧穎超。1919年五四愛國運動爆發,張若名積極投身學生運動,因為表現突出,很快成為了同學們的支柱。

她參與組織天津女界愛國同誌會,並被推選為評議部長。

張若名的父親對女兒的政治參與深感不滿,多次要求她放棄學業回家,但張若名堅持自己的思想獨立和堅定意誌,五次赴京請願,十一次天津請願,半年獄中鬥爭,從未屈服於封建思想的壓迫。

在這場與北洋政府的鬥爭中,她結識了誌同道合的朋友,其中包括日後成為她男友的周恩來。經過同誌們的積極營救,迫於壓力,當局釋放了包括張若名和周恩來在內的愛國學生,他們最終得以返回天津。

張若名的堅持和勇敢,讓人深深感受到思想自由的重要性,也讓人敬佩她的堅定信念和勇氣。

他們一同汲取經驗,張若名和周恩來決定:組織學生代表和骨幹,建立一個新的革命組織——「覺悟社」。一周後,「覺悟社」在天津正式成立。

社員們積極參與演講、討論馬克思主義新思潮,推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鬥爭。為了隱匿身份,逃避敵人追捕,社員們決定透過抽簽來決定自己的代號。

加入覺悟社時,張若名的代號是36,化名「衫六」。周恩來抽到5號,化名「伍豪」,這也是他筆名「伍豪」的由來。

在【覺悟】創號刊上,張若名以「衫六」的筆名發表了【‘急先鋒’的女子】一文,強調了女子的解放需要靠自身的努力,去打破世人對女子的固有偏見。

張若名倡導男女職業平等,鼓勵女性自我解放,開創了中國女權運動的新篇章。她堅信「少數人的革命精神可以為多數人創造解放生活」。

1920年,為了周恩來等人的安全,覺悟社決定派他們赴法留學,其中包括張若名。在劉崇佑等進步人士的幫助下,張若名和周恩來等人乘坐「波爾多斯」號郵輪從上海出發,開始了為期11年的旅法生活。

1921年,一個孕育著歷史變革的年份。在法國,年輕的周恩來沈浸於馬克思主義的世界,他的思想也隨之轉變。

在那個特殊的時代,他和張若名共同奮鬥,彼此間的情感也在悄然滋長。他們彼此欣賞對方的理想與活力,最終,幸運的他們在彼此心中找到了歸屬。

他們正式確立了戀愛關系,開啟了一段深情的歷程。

周恩來和張若名曾經被周圍的同學看作是一對恩愛的情侶,他們共同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使他們相互勉勵、相互照顧。

然而,這對備受羨慕的戀人最終卻沒有走到一起。這是因為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的訊息讓他們激動不已,他們第一時間決定加入中國共產黨,並開始了各自的革命事業。

周恩來負責駐歐洲支部的工作,而張若名也積極投身於革命事業。盡管他們不能再一起,但他們的愛情和理想仍然激勵著他們,為了共同的目標奮鬥不息。

張若名是一位才華橫溢的女性,憑借其聰明才智和廣泛閱讀,為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和傳播做出了巨大貢獻。然而,由於她的出身問題,她遭遇了一些困難。

經過長時間的內心掙紮,她最終決定結束黨組織,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雖然周恩來曾鼓勵她堅持下去,但最終無法改變她的決定。

她的這個決定與周恩來產生了巨大的思想分歧,這個分歧使得周恩來忍痛結束了他們的感情。

"一旦投身革命,即使遭受無盡的委屈和風險,也要堅定不移地鬥爭,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周恩來和張若名的愛情深深影響了他,促使他形成了以共同理想為基石的愛情觀。

只有有著共同理想的戀人才能相互激勵,共同在奮鬥的道路上追求幸福,就像馬克思和他的妻子燕妮那樣,讓人羨慕不已。

此時,他想起了在遙遠祖國的那位可愛而熱情的少女——鄧穎超。"

1923年春天,剛度過20歲生日的鄧穎超收到一封國外寄來的信。她開啟信封,發現是一張明信片,上面畫著法國海邊沙灘上陽光明媚、風和日麗的景色。

在明信片背面,是她無比熟悉的周恩來筆跡:「奔向自由自在的春天!打破束縛,勇敢前進!」聰明的小姑娘鄧穎超一看就知道周恩來想表達的意思。

她有些慌張地左顧右盼,當周圍的親人在調侃催促時,她的臉突然紅了。

鄧穎超在回憶起昔日的周恩來時,想到了他曾經意氣風發地宣稱自己是「獨身主義」者,決心為共產主義的理想奮鬥終身。

同時,她也想到了那個曾經和周恩來一起赴法留學的張若名姐姐,他們倆在同學眼中非常相配。然而,這些思緒讓她對周恩來的想法產生了疑慮。

於是,鄧穎超向周恩來詢問了組織工作上的意見,並向他表達了她的疑慮。然而,周恩來很快便回了信,表示經過這幾年的學習與工作的磨練,他的態度已經發生了轉變。

他向往像馬克思和燕妮那樣,有一位革命的伴侶,在革命生涯中互相鼓勵,互相扶持。而且他還表示,他遇到的女生中,沒有誰能像鄧穎超那樣勇敢、堅定。

周恩來熱切地希望與小超建立革命友誼,在未來的日子裏並肩作戰、共同進步。鄧穎超被周恩來那英姿颯爽、充滿理想和責任感的形象所吸引,欣然接受了他。

於是,他們開始了長達50年的革命愛情。

我們再次聚焦於張若名的故事。在與周恩來分別後,張若名離開巴黎,搬到了離裏昂大學較近的一所天主教女子中學公寓。

在那裏,她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尤其專註於法國文學,並打下了深厚的知識基礎。同時,她的同鄉郭隆真也從巴黎來到了裏昂,並在這裏結識了自己的同鄉楊堃。

在異國他鄉,這幾位年輕人彼此照應,相互幫助。1927年,張若名以優異的成績從眾多學生中脫穎而出,考入了著名的裏昂中法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成為中國第一位留法女博士。

值得一提的是,張若名和楊堃不僅在同一所大學學習,而且都在攻讀博士學位,他們有著共同的價值觀,因此正式確定了戀愛關系。

1930年,張若名與楊堃在中法大學禮堂喜結連理。懷著滿腔的愛國熱情,二人在1931年回到祖國,在北平中法大學文學院任教。

然而,七七事變後,北平淪陷,夫婦二人堅守初心,決不在日偽統治下妥協。他們在家賦閑,默默為國家的復興做出貢獻。

抗日戰爭勝利後,張若名夫婦重返中法大學工作。他們因其在文化領域的影響力,受到了蔣介石的接見。然而,無論何時何地,他們都堅守國家和民族的利益高於一切的信念,不會出賣國家利益來換取個人利益。

在新中國即將成立之際,張若名與丈夫楊堃決定離開北平中法大學,前往雲南大學任教。這除了校長的邀請外,也許還有其他原因。

畢竟,張若名的前男友周恩來將要進入北平城,與她見面或不見面都可能讓她感到尷尬。因此,他們決定前往雲南。

1955年4月,周總理在赴印尼參加亞非會議途經昆明時,想起了他在雲南大學任教的老朋友,並邀請他們共進午餐。

在一場溫馨的交談中,昔日的同窗好友們懷念起他們年輕時領導學生運動的那段熱血時光。他們面對北洋政府的壓制毫不退縮,以堅定的信念勇敢鬥爭,這段經歷使他們更加堅定了自己的理想。

雖然他們曾一同在監獄中度過,但他們的鬥誌依舊高昂。他們還回憶起在法國留學的那些年,那是他們生活充實而快樂的日子。

談話最後,周總理誠摯地邀請這對夫婦回到北京工作,但張若名夫婦婉言謝絕了周總理的邀請。他們無法預知這竟然是他們最後一次的見面。

1958年,張若名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享年56歲。

張若名的一生猶如一部壯麗的史詩,早年她投身革命,領導五四運動、創辦覺悟社,為中國革命事業註入強大的力量。

後來在工作中,她憑借深厚的學識和卓越的文學才能,為中法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貢獻,甚至被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紀德視為知己。

張若名的革命理論和學術成就,即使在今日仍熠熠生輝。讓我們接過革命先輩的旗幟,共同努力,建設我們的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