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49年組建海軍人選有爭議,毛澤東一錘定音:這人定能成功建立海軍

2024-01-01歷史

1949年,毛澤東與周恩來等中央領導人秘密轉移,從西柏坡趕往未來的首都北平。國民黨大軍逃到台灣,就在蔣介石意圖封鎖海域時,「重慶」號巡洋艦宣告起義,艦長鄧兆祥率部來到葫蘆島港。同時,國民黨海軍軍官林遵也在醞釀起義。

為了殲滅國民黨軍隊,解放軍百萬大軍揮師南下,沿海諸島的解放戰爭即將展開。毛澤東雖遠在河北山林間,卻心系五湖四海,他敏銳地意識到:現在就是組建海軍的最好時機!

中央機關到達臨時根據地時,毛澤東和朱德聯名向起義艦隊發送嘉勉電。毛澤東對朱德說:「中國必須建立自己強大的國防,海陸空三軍一個都不能少,建立海軍的時候到了!」

朱德深以為然,到達北平後,一直在研究派誰去主持海軍大業。他推薦了好幾個將領,結果都被軍委否決,一連幾天都沒有定下人選,只好去拜訪毛澤東。他苦惱地問道:「主席,你覺得讓誰去更合適呢?」

毛澤東思考片刻,給出一個人選:「就讓張愛萍去吧!」朱德有些猶豫地問道:「就選張愛萍了嗎?沒有別的人選?」毛澤東搖搖頭,一錘定音道:「就他了,這人定能成功建立海軍!」

為何毛澤東會選擇張愛萍?張愛萍有何經歷讓毛澤東如此信任?最後張愛萍組建海軍成果如何?想要得到問題的答案,我們就得先了解一下張愛萍和毛澤東之間的淵源。

1910年,張愛萍出生在四川達縣的一個富農家庭,他的父母很支持兒子學習,希望他未來能做出一番事業。張愛萍也沒有令父母失望,從小就展露出不同於普通孩子的聰穎,酷愛讀書,在學校常常受到老師誇獎。

十五歲時,張愛萍就讀的學校中,許多教師都是中共地下黨員。在班主任張鯉庭的引導下,他接觸到革命思想,並且很快就被這新穎的理論思想所吸引。

上海發生「五卅慘案」後,全國各地都在聲援反帝國主義運動,在中共組織的領導下,達縣的學生們也加入到遊行示威的隊伍,張愛萍也在隊伍中。當隊伍路過督辦司令部時,張愛萍忽然高喊道:「打倒軍閥劉存厚!」

這個劉存厚就是川陜邊防督辦,此人仗勢欺人、欺善怕惡,來到達縣後一直為非作歹,當地民眾對他是有怒不敢言。張愛萍的口號勾起了百姓對劉存厚的怨憤,引起極大共鳴,呼喊「打倒劉存厚」的聲音越來越大。

劉存厚急忙派兵出來抓捕遊行學生,張愛萍帶著同學提前坐船來到河對岸,軍閥們只能氣急敗壞地看著他們離開。這件事帶給了張愛萍極大的觸動,他發現敵人並沒有想象的那麽強大,他也能為革命事業做出貢獻。

此後他在老師的帶領下,為宣傳共產主義思想而奔走,很快就得到推薦,成為一名共產黨人。革命的火苗在達縣越燃越亮,引起了劉存厚的關註,在軍閥釋出對中共地下黨員的通緝令後,張愛萍不得不離開家鄉,去往上海。

來到上海後,張愛萍遇見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之一,那就是毛澤東。毛澤東聽說這位少年在家鄉的事跡,提出要見一見他。見到張愛萍後,毛澤東並沒有詢問工作的事,而是親切地問他:「生活上有沒有什麽困難?」

張愛萍剛來上海,人生地不熟,生活有諸多不便,但又不好意思麻煩組織。毛澤東猜到他的問題,並主動提出,這讓他十分感謝。但最讓張愛萍感激的,還不是這件事,而是毛澤東對他講述的革命者概念。

毛澤東說:「革命者是奉獻者,不是索取者。我們做了革命者,便要準備好付出一切,生命,乃至靈魂,這就是我們共產黨員和其他人不同的地方。」這番話令張愛萍感觸頗深,在心裏發誓:一定要做真正的革命者。

作為革命者,張愛萍在上海積極開展革命活動,反抗帝國主義、軍閥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派。期間,他曾兩次被外國巡警抓捕,也被國民黨抓過。即使在獄中受到折磨,他也不曾動搖過革命的決心。

不過牢獄之災也帶給他一些影響,讓他認識到沒有足夠的武裝力量,是無法和反革命勢力作鬥爭的。這和毛澤東的想法不謀而合。當組織開始組建紅十四軍時,張愛萍迫不及待申請加入,從此穿上軍裝,踏入戰場。

張愛萍在軍事上具有極強天賦,他剛參軍不久,國民黨就對共產黨展開了激烈的「圍剿」戰鬥。他毫不猶豫投身戰場,在多次反「圍剿」戰鬥中,帶領小隊獲得勝利,一路升遷,很快就開始帶領兵團。

1936年初夏,張愛萍帶著軍委騎兵團離開麻城澗,受命轉移至瓦窯堡。此前無論在長征途中,還是在陜北戰場,張愛萍帶著騎兵團都是所向披靡,從未打過敗仗。誰料,就在這次回去的路上,騎兵團遭遇意外。

部隊翻山越嶺,到達一處村莊時,當地百姓偷偷送來救助報告。原來不久前,國民黨軍隊襲擊了青陽岔,他們不僅搶奪民眾的財物,還強抓了一波人充軍。百姓們請求共產黨幫他們出頭。

騎兵團剛剛打完勝仗,正處於興奮狀態,聽說國民黨的惡劣行徑後,義憤填膺,當即請求參戰,挫一挫國民黨的威風。張愛萍沒有多想,點頭同意後,一群人便騎馬朝著敵軍的方向追擊。

騎兵團在路上卷起陣陣塵土,他們一連趕了幾個小時的路,都沒有發現敵人的影子。估計敵人早已改路撤離,張愛萍只好讓隊伍返回,放棄追擊。但當他們回去時,老百姓們依舊哭訴不停,要求繼續追敵。

張愛萍不好拒絕,只能帶著騎兵團又追了三十多裏地,這下終於遇見國民黨軍隊。雙方展開激烈戰鬥,騎兵團再次贏得勝利,成功俘虜四十多名敵人。大家夥都興高采烈。

然而就在返回的路上,山裏突然沖出大批敵軍。因為戰鬥結束,心情開始松懈的騎兵團頓時一陣慌亂,張愛萍發現情況不對,立即下令撤退。但隊伍還是遭受了損失,沖出包圍圈時,張愛萍在戰鬥中也負了傷。

回到瓦窯堡後,張愛萍非常懊惱,他並不在意自己身上負傷,但卻十分懊惱自己防範不足,讓敵人有機可乘,打了不必要的敗仗。出門時,他們騎兵團的口號就是「打了勝仗,回去見毛主席」,現在勝仗變敗仗,他還有什麽臉去見毛主席?

張愛萍心情正煩悶,卻有人沒眼色,跑到他面前去,陰陽怪氣道:「喲!這不是向來百戰百勝的張代團長嗎?怎麽今天灰溜溜的?」張愛萍性子急躁,哪裏受得了這種嘲諷,立馬回了句:「勝敗乃兵家常事,你第一次打仗嗎?」

他氣沖沖地離開,卻不知有人悄然把這件事傳到主席那裏。幾天後,張愛萍還沒想好怎麽向毛主席認錯,結果卻收到通知。秘書長告訴他:「主席讓你過去他那一趟,記得說話別那麽沖了。」

張愛萍沒聽出深意,只以為主席要問他敗仗的事情,心中忐忑不安。他步伐沈重地走進毛澤東的窯洞,剛在辦公桌前站好,毛澤東就說出一句讓他震驚的話:「我聽說你打敗仗後,還跟人談‘勝敗乃兵家常事’,有這回事嗎?」

這句話雖然音量不大,但語氣卻很嚴肅。張愛萍立馬緊張起來,解釋道:「我那天只是說氣話。」毛澤東依舊保持嚴肅的模樣,反問他:「你這說的是氣話?我看你是還沒接受教訓,承認錯誤吧?」

張愛萍有些委屈,道:「組織給的處分我都接受了,哪裏還敢不接受教訓?我也知道這次是我的錯誤。」聽見他的話,毛澤東意識到剛剛說話太過嚴厲,起身給他拖了張凳子,說:「我們坐下聊,別老站著。」

此時,毛澤東的語氣已經和緩多了,等張愛萍坐下,他接著跟他說:「這些年你打了這麽多場勝仗,怎麽這次就在陰溝裏翻了船?你得好好找找原因。」

看見張愛萍點頭,他又談起之前那句話:「‘勝敗乃兵家常事’這句話沒有錯,世界上從來沒有一場仗都沒輸過的軍事家。但是你是騎兵團的指揮員,這句話不能從你嘴裏說出來,聽上去就像為自己開脫,你說是不是?」

毛澤東這番話入情入理,張愛萍聽得心裏暖乎乎的,明白主席並不是想要指責他,而是在教他說話做事的道理。他立馬說道:「主席,我明白你的意思。」

解決掉張愛萍的心結,接著兩個人又閑聊了許久,還談到了紅軍大學。毛澤東事無巨細地詢問了前線的情況,將自己的想法分享給他,最後問他:「你有沒有什麽想法?或者說最近有什麽要求?」

說到這,張愛萍激動地站起身,脫口而出:「我想去紅軍大學上課!」他剛剛聽到紅軍大學時,就生出了這個念頭。他從小喜歡看書學習,可惜參軍戰事繁忙,壓根抽不出時間。如今紅軍大學即將開學,他也想要趁機學習一段時間。

毛澤東高興道:「好嘛!愛學習是好事,想要成為智勇兼備的將領,離不開好學精神。我們辦紅軍大學,就是想要培養幹部的能力,為大西北的戰場做準備。你最好也去學上幾個月。」

他一邊說,一邊從抽屜裏拿出信紙,當即給張愛萍寫了一封推薦信,信的擡頭是紅軍大學的教育長羅瑞卿。他把信遞給張愛萍,說:「我做你的入學介紹人,開學後帶著它去學校就行。」

張愛萍笑開了花,直說:「謝謝主席!」離開窯洞後,他將主席的親筆信折得方方正正,揣進兜裏,渾身輕飄飄的。前段時間的苦惱全部被拋到九霄雲外。

三天後,張愛萍來到紅軍大學。紅軍大學別稱「窯洞大學」,條件格外艱苦,學生上課與生活都在窯洞裏。黑板是鍋底灰刷在墻上的,板凳是學生自己找的磚頭石塊,沒有桌椅。學校也沒有聘用專業教員,講課老師都是中央幹部和領導。

開學典禮非常簡單,毛澤東到場後,說幾句話便結束。他穿著半新的淺灰色軍裝,踩著褪色的黑色布鞋,頭發有些長了,襯得他更為清瘦。

他說:「我知道你們現在都是實打實的學渣,但是利用這個機會,認真學習,學有所成,到時候就能下山濟世,更好地為革命奮鬥。在這裏,我們都是學生,誰也不要覺得自滿,每個人都可以在他人身上學到東西。」

張愛萍每次聆聽毛澤東的講話,都會有新的感受,使他從中獲得對革命更深的理解。毛澤東在紅軍大學寫了很多報告,其中有一篇題目是【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

張愛萍從這篇報告裏,看到自己對革命戰爭的認識不足,思想得到昇華。過去許多不懂的問題,經過毛澤東通俗易懂的闡述,他很快就找到解決方法。毛澤東每次講課,都能讓他大受啟迪,尤其是關於魯莽二字。

毛澤東說:「一個軍事家絕對不能魯莽,一旦犯下這個錯誤,那就很容易受到敵人的誘騙,受到部下無知建議的鼓動。任何軍事計劃,都需要建立在偵察過後,敵我情況明朗時。」張愛萍自省:這些話說的不正是我嗎?之前的敗仗正是因為我的魯莽!

張愛萍全神貫註地吸收毛澤東傳遞給眾人的知識,盡管毛澤東說了很久,但他卻依舊感覺時間太短,意猶未盡。在張愛萍的軍事生涯中,毛澤東充當著師長的角色,他的教導令張愛萍學會思考,戰略和戰術都漸漸走向成熟。

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共中央機關轉移到延安,紅軍大學也跟著遷移,改名為「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也就是後人皆知的「抗大」。張愛萍原本想要申請去前線,但在毛澤東的建議下,選擇留校擔任教員。

七七事變發生後,中華民族陷入亡國危難中,紅軍主力一直在前線抵禦外敵。張愛萍按捺不住,向組織遞交申請,希望趕赴抗日戰場。毛澤東百忙中與他談話,給了他另一項重要的工作。

毛澤東說:「日軍即將進攻上海,蔣介石態度曖昧,定不會全力應戰。組織希望你去上海,建立新的抗日根據地,發動群眾對抗敵人。」盡管張愛萍渴望去前線作戰,但他相信毛澤東對於時局的分析,立刻服從命令奔赴上海。

新的戰鬥崗位沒有消磨張愛萍的士氣,反而讓他充滿無窮力量,迫不及待想要與敵人一較高下。此後八年的抗戰歲月,他將毛澤東的戰略思想活學活用,開辟出豫皖蘇抗日根據地。在日偽軍和國民黨的攻擊下,不僅沒有退卻,還鞏固發展了蘇北和淮北的根據地,為抗日戰爭培養出大批優秀戰士。

有知識、有文化、有經驗、有教訓,這就是張愛萍幾十年來的成長。他是那麽的好學,在毛澤東的培養下茁壯成長,再把自己的知識傾囊相授,教給下一批戰士。多年抗戰經歷,讓他從無到有,拉扯起一支支新隊伍。

怪不得毛澤東會願意把建立海軍這等大事交到他手上,其他將領或許也在戰場上表現不俗,但比起訓練新部隊,還是張愛萍經驗更為豐富,更別說他軍隊的理論知識十分紮實。不過盡管有經驗,有知識,組建海軍也不是一件易事,張愛萍是否完成了這項艱巨的任務呢?

渡江戰役前夕,我軍連戰艦都沒有,半個專業的海軍都找不出,甚至許多士兵都未見過大海。後面雖然有起義海軍,但數量太少,還不夠組成一支完整的艦隊。張愛萍收到組建華東海軍的命令時,也是兩眼一抹黑。

他將華東海軍形象地比喻為「失去雙腿的巨人」,若是能從國民黨那裏「借」一條腿,共產黨再自己長一條腿,那這個巨人就可以行走了。

確定好策略後,張愛萍首先動員解放軍陸軍戰士們,希望大家能主動了解海軍知識,共同建設新海軍;其次,他將目光放在前不久起義的國民黨將領林遵身上。

林遵出生在福建福州,是民族英雄林則徐的侄孫,家裏是海軍世家,從小受到海軍知識的熏陶。他還就讀了煙台海軍學校,英國皇家海軍學校,畢業後一直在國民黨海軍工作。

既有理論知識,又有實戰經驗,還自發起義脫離國民黨,說明他並不喜歡蔣介石的作風。這般合適指導華東海軍的人,國內恐怕找不到第二個了。

但也沒有想象中容易,想要掌控這些起義海軍也不是件簡單的事。張愛萍不僅希望接管海軍的原班人馬,更希望能夠贏得人心。為了和林遵更好地交流,他親自飛往南京,拜會這位將門之後。

張愛萍誇贊他的起義壯舉,可林遵卻不吃這一套,依舊保持高傲姿態。對於張愛萍的熱情只是禮貌敷衍,聽到中共想要建立海軍,他冷淡地說:「建海軍沒有那麽簡單,這和陸軍不一樣,陸軍只需要會放槍就可以,但海軍不是。」

張愛萍誠懇說道:「我們做好了竭盡全力的準備。」林遵卻完全不信,道:「海軍需要大量專業知識,海軍中一般士兵都要至少初高中的文化水平,軍官更是需要讀過大學,甚至在國外進修。按照解放軍現在的水平,恐怕開不動軍艦。」

林遵的話有些刻薄,但這也的確是解放軍面臨的困難,開高科技的軍艦和開木船比,自然是要更難得多。張愛萍沒有生氣,溫和地繼續說服他,希望他能指導一下人民海軍,但顯然林遵沒當回事。

讓起義海軍認可解放軍不是一時半會能做到的,張愛萍回去後叮囑部下,不要無禮地叫起義海軍為「國民黨」,或者「舊海軍」,這樣容易產生思想上的隔閡,最好稱呼對方為「原海軍同誌」。

之後,他又去找劉伯承。劉伯承聲名遠揚,德高望重,或許能影響林遵的看法。劉伯承聽說他的想法,爽快地邀請林遵赴宴,同行的還有另一位起義海軍幹部金聲。

席間,劉伯承談起解放戰場對海軍的迫切需求,請林遵和金聲指導一二。金聲的態度倒是明確,當即就表示道:「為和平做貢獻,義不容辭。」然而林遵依舊堅持自己的想法,認為解放軍無法建立海軍。

劉伯承沒有和他爭辯,而是循循善誘,說:「人是可以主觀學習的,沒有人生下來就會什麽技能。解放軍戰士雖然文化不高,但這可以後天學習提升。若是有你們這樣的專家教導,還擔心學不好嗎?」

這番話講得很誠懇,但林遵還是不為所動。劉伯承觀察了他一會兒,也看出點門道,晚上和張愛萍見面時,告訴他:「林遵估計是想做解放軍的海軍司令,但若是讓他當了,那還是人民海軍嗎?」

張愛萍讓他不要介意這些問題,只要共同為革命事業奮鬥,那就都是同誌。他立即打了份電報,將此事匯報中央,請求軍委讓林遵擔任海軍第一副司令。

他知道在中央表態前,林遵或許不願意相信解放軍,於是把目光暫時轉移到上海。他從金聲那裏得知,當初國民黨撤離上海時,許多愛國人士都脫離海軍,隱姓埋名在當地生活,其他沿海城市也有這種情況。

了解情況後,他立馬召開大會,決定從國民黨舊部中招賢納士。中共在各地貼好通告,以公開的方式招募海軍,這引起極大的反響,讓隱藏起來的海軍士兵歡呼雀躍,積極報名參軍。

而後華東區海軍學校正式成立,在有基礎的海軍幫助下,首批學員僅花費兩個月就學會操作軍艦。這令林遵刮目相看,頑固的想法終於發生改變。

張愛萍察覺到林遵的變化,為了進一步調動他的積極性,他幹脆找到毛澤東,請他與林遵見一面。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張愛萍就將海軍建設到這個地步,毛澤東很是欣慰,對於他的請求自然點頭同意。

當林遵、金聲等人走進中南海懷仁堂後,張愛萍為毛澤東介紹道:「這位就是林遵。」毛澤東高興地與他握手,說:「你就是抗英英雄林則徐的侄孫吧,如今你起義脫離國民黨軍隊,同樣也是英雄!可喜可賀!」

毛澤東是中國共產黨最高領導人,受到他的接見,林遵幾人都滿懷激動,對於毛澤東的誇獎更是激動欣喜。與毛澤東交談後,林遵當即決定:「我將竭盡全力建設人民海軍!」

1950年4月23日,華東海軍已經成立一周年,周年慶典在南京長江草鞋峽舉行。此時,江面上停著51艘戰鬥艦,52艘登陸艦,31艘輔助船,所有艦隊站滿了海軍。林遵等人出席儀式,張愛萍在一旁滿足地看著這片江海。時間會證明一切,他用實力回應了毛主席對他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