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35年招待會上,蒙古總理竟當眾扇史太林一巴掌,後來怎麽解決?

2024-01-28歷史

有一種現象在互聯網上反復出現,每當日本或南韓遇到問題,總有些人喜歡把中國扯進來,仿佛不這樣做就無法滿足他們的需求。

但實際上,這些人對東亞地區的理解似乎僅限於中日韓三國,而完全忽視了北韓和蒙古的存在。蒙古國作為擁有156萬平方公裏面積的世界第二大內陸國家,其存在感卻非常薄弱,常常被人們忽視。

大多數人對它的印象僅停留在夾在中國和俄羅斯兩大強國之間的「緩沖地帶」。事實上,自獨立以來,蒙古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微乎其微,其領導人的唯一一次引起國際關註的事件就是當眾扇了史太林一耳光。

這件事情發生在1935年,當時的史太林已經是蘇聯的最高領導人,威嚴無邊。那麽,為什麽蒙古總理敢對史太林動手呢?

這背後又隱藏著怎樣的秘密?

蒙古總理與史太林的糾葛仇怨,追溯到蒙古國與蘇聯的歷史淵源。盡管這兩個國家曾一度親密無間,但長期的若即若離最終隨著蘇聯的解體,兩國關系走向了終點。

實際上,蒙古國所在的區域曾是中國的領土,清廷一直掌控著其主權,從漠北蒙古設定烏裏雅蘇台將軍開始,這片區域就納入了中原王朝的版圖。

然而,清廷統治期間,一個對東北亞領土充滿野心的「陰影」始終縈繞在漠北蒙古周圍,那就是沙皇俄國。不過,清朝對漠北蒙古的管控穩固,沒有給敵人任何可乘之機。

沙俄與蒙古的糾葛歷經多年,它們試圖滲透漠北蒙古,最終在辛亥革命期間引發了外蒙古獨立的風潮。盡管沙俄準備享受勝利的果實,但其國內問題卻突然爆發,使其無力入侵東亞。

在這種情況下,沙俄被迫與北洋政府簽訂了【中俄蒙協約】,雖在法理上保住了外蒙古的主權,但實際上外蒙古已經獨立。

沙俄帝國崩潰後,蘇聯在廢墟上崛起,對蒙古的野心日益膨脹。1921年,在蘇聯的支持下,外蒙古大將溫甘倫成功擊敗了北洋軍,再次宣布蒙古獨立。

1924年,蘇聯與中國政府簽訂了【解決懸案大綱協定】,雖然繼續維持了中國對蒙古的法理主權,但這份協定卻進一步削弱了中國對蒙古的實際掌控。

在蒙古協定簽署一個月後,蘇聯在外蒙古扶持的勢力成功掌權,廢除了君主制,正式成立了蒙古共和國。接下來的60多年裏,外蒙古逐漸淪為了蘇聯的掌控之下,被戲稱為「第16個加盟國」。

然而,蘇聯從未真正將外蒙古納入自己的聯盟中。這主要出於兩個原因,一是蒙古雖然依賴蘇聯,但仍想保持自己的獨立性,二是蘇聯本身也不希望接納一個貧窮、落後且距離遙遠的加盟國,因為這需要大量的投入,而且不符合蘇聯的戰略部署。

最重要的是,這樣的行為可能導致與中國的關系破裂,因此,蘇聯一直保持著與蒙古的微妙關系,雖然在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多個領域對其進行了控制,但並未將其真正納入聯盟。

根登上台成為蘇聯親蘇派總理後,自1921年起,蘇聯始終在幕後主導蒙古重新獨立的過程。他們首先在蒙古大力傳播革命思想,培養了一支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武裝。

在蘇聯的扶持下,這些武裝僅用時不到三年,就成功打敗了蒙古國內的傳統勢力。因此,當1924年蒙古與中國政府簽訂協定後,蒙古共和國便應運而生。

為了進一步控制蒙古國,蘇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讓蒙古國融入蘇聯的經濟體系,使其在經濟上逐漸依賴蘇聯;其次,蘇聯大量向蒙古出口文化產品,並修改蒙古的文字和語言教材,使蒙古人逐漸熟悉並掌握俄語。

最後,史太林采取了更為直接有效的方法,在蒙古政府中大量扶植親蘇派。這些人上台後,推行大量與蘇聯親近的政策,使蒙古對蘇聯的依賴進一步加深。

那個曾掌摑史太林的蒙古總理,名叫博勒吉德·根登。他得以位高權重,與他的親蘇立場密不可分。根登出生於蒙古國前杭愛省的塔拉格特蘇木,是蒙古革命的最早參與者之一。

1924年,作為前杭愛省代表,他參加了蒙古國獨立後的第一屆大呼拉爾,憑借出色的演講才華引起了廣泛註意,自此踏上政治生涯的坦途。

雖然沒有明確證據證明根登曾得到史太林的支持,但他確實與蘇聯共產黨保持著緊密聯系。在蘇聯的支持下,他很快被選為小呼拉爾主席團主席,幾乎掌控了國家的所有日常事務。

博勒吉德·根登回頭審視自己的執政理念,發現其在很多方面都受到了蘇聯的影響。他領導下的蒙古政府幾乎完全采用了蘇聯的經濟模式和國家管理制度,甚至有些國際友人到了蒙古,會有仿佛身在蘇聯的感覺。

當然,對於蒙古這個落後的發展中國家來說,蘇聯先進的建設經驗無疑帶來了很大的幫助。在他執政的幾年裏,蒙古的經濟取得了快速發展,工業和畜牧業也有了顯著的進步,一切都呈現出繁榮昌盛的景象。

那麽問題來了,為什麽根登和史太林最終還是發生了激烈的沖突呢?

博勒吉德·根登根登與史太林的矛盾並非復雜難懂,實際上其背後原因非常簡單。根登雖是一名對蘇聯抱有敬仰的左翼人士,但他的內心深處卻深深熱愛大蒙古主義。

這位政治家對蘇聯的全面模仿只是希望能以此來強化自己的國家,並不想讓蒙古成為蘇聯的附庸。這種大國與小國之間的對抗現象在國際政治中並不少見。

例如,在西方國家曾經支持昂山素姬這位民主鬥士,賦予其各種榮譽和獎項,然而,昂山素姬上台後,卻沒有像西方國家所期望的那樣出賣緬甸的利益,因為這位看似柔弱的女性不僅是民主鬥士,更是民族鬥士。

為了維護蒙古的獨立性,根登在背地裏執行了許多加強民族主義建設的政策,並對蘇聯發出的一些不利於蒙古獨立的命令采取了陽奉陰違的態度,要麽執行不力,要麽一直拖延。

史太林在控制蒙古的過程中,曾對根登下過命令,要求禁止佛教在蒙古傳播,甚至要把黃教喇嘛趕出去。雖然根登是個虔誠的佛教徒,但仍然接受了命令,不過並沒有執行。

在20世紀30年代,史太林在蘇聯的各個加盟國都進行了恐怖的大清洗運動,蒙古也不例外,很多與根登一起建設蒙古的官員都被迫害致死。

這場清洗運動加強了史太林對蘇聯的控制,但也對許多曾對蘇聯抱有希望的革命人士造成了深深的傷害,根登也在其中。

這些經歷使得根登的執政思路發生了改變,他放棄了對私有制經濟的打擊,對宗教政策也變得更加溫和。這種轉變導致他和史太林之間的矛盾加深,表面上看起來他們關系未變,但實際上已經站在了對立面。

在1935年的蘇聯,一場盛大的招待會吸引了來自各個加盟國的領導人。起初,氣氛十分融洽,大家在交談中享受著美食與美酒。

然而,根登在宴會上喝得有些過頭,微醺的狀態下他開始有些飄飄然。 宴會進入後半場,史太林突然情緒失控,開始嚴厲指責多人,並直指根登,批評他工作不力。

深受醉意影響的根登再也無法忍受,沖上前去扇了史太林一記耳光,還將史太林鐘愛的煙鬥扔在了地上,口中大聲咒罵著「該死的格魯吉亞人」。

這場突如其來的沖突讓在場的所有人都驚呆了,他們趕緊沖上去將二人拉開,才勉強控制住現場,避免了矛盾進一步升級。

史太林對博勒吉德·根登的不滿由來已久,最終導致了「耳光事件」的發生。事件後,史太林為了泄憤,找來了新的代理人喬巴山,並在蒙古人民革命會議上提議罷免根登的黨內職務。

這項提議很快就獲得了透過,根登黯然下台,不久後就被逮捕並軟禁。然而,這並未滿足史太林的復仇之心,他讓喬巴山找了個名義,將根登送到了蘇聯,並在那裏度過了痛苦的一年。

最終,根登被蘇聯最高法院判決為「試圖政變」和「日本間諜」,被秘密處決。

史太林等人對於根登等人的死亡並未感到滿足,他們對蒙古國進行了新一輪的「大清洗」。這其中,根登的接班人——蒙古人民委員會主席阿南德·阿瑪爾,因為被指控有反革命行為,於1941年被判處死刑。

除此之外,這次「大清洗」使得55位蒙古高官遭受了流血犧牲,近400人被判處永久監禁。

根據博勒吉德·根登等人的結語,我們可以看出,根登與史太林之間的矛盾並非一蹴而就,而是長期積累的結果。這次事件對根登和他的蒙古人民革命黨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幾乎所有的高級領導人被清洗一空。

實際情況是,根登的上台確實受到了蘇聯的影響,但他對國家和人民的忠誠是無可挑剔的。在他的領導下,蒙古在多個領域都取得了顯著的發展,也最終保持了獨立的地位,這在當時已經是非常難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