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史太林格勒將被德軍攻破,史太林急電毛澤東:趕緊派兩個師來邊境

2024-01-27歷史

二戰期間,蘇聯紅軍扛下了德軍百分之65的總兵力,成為世界抗擊法西斯最強的力量,令世人側目。

但是最令人想不到的是,史太林竟然6次發電給毛澤東,要求八路軍派出兩個師的兵力支援。

其中一次甚至提出贈送兩個師的先進裝備,以此作為八路軍出兵相助的交換條件。

八路軍正規編制總共只有三個師,如果按照要求派出兩個師,那幾乎就是全部家當了。

面對強勢的史太林,以及駐延安共產國際聯絡小組,毛澤東的應對之法令人拍案叫絕。

總結起來,就叫「首尾呼應,無懈可擊。眼光遠大,伺機而動。」

第一次電報請求支援

蘇日之間的恩仇,不得不提的是1939年4月爆發的諾門坎戰役。

日本對蘇聯遠東地區早已垂涎三尺,為了入侵蘇聯,他們在諾門坎不斷挑釁蘇聯。

忍無可忍的蘇軍在朱可夫的指揮下,發動了反擊。

蘇軍以重達31噸的特28坦克直接碾壓日本僅重14噸的89式坦克,日本坦克師團僅此一戰就損失了大半,無力再戰。

日本眼看坦克戰不行了,就發動了細菌戰。731部隊把被病毒投入河裏。

朱可夫早料到了這一點,開戰以來就一直嚴令部隊,不得飲用河水。反而是日本士兵不知道內情,喝了河水造成上千人中毒,偷雞不著還蝕了米。

一計不成再生一計,日本人改用大炮攻擊蘇聯陣地。

但是日本大炮的射程太近,非但沒炸著蘇軍,反而暴露了自己的位置,其結果就是被蘇聯大炮轟了個稀巴爛。

朱可夫決定發起總攻。蘇聯的飛機、大炮、坦克、裝甲車和步兵騎兵齊上陣,日軍被包圍。

5萬4千多人命喪黃泉,只有2000余人突圍逃跑,從此日本對蘇聯就有了永久的怯戰心理。這是二戰日本遲遲不敢配合德軍,從遠東進攻蘇聯的原因之一。

希特勒指揮德軍在1941年6月22日,對蘇聯發動了代號為「巴巴羅莎」的侵略戰爭。蘇聯因準備不足,甚至來不及組織像樣的抵抗。

德軍則節節勝利,勢如破竹,僅三天之內,就向蘇聯縱深推進了400公裏,消滅蘇聯紅軍30多萬人,蘇聯飛機損失超1600架。

屋漏偏逢連夜雨,日本軍隊在中國東北地區兵力超過70萬,進行了名為「關東演」的特大軍事演習,而且毫不掩飾其目的,就是針對蘇聯。

史太林擔心腹背受敵,發了第一份電報給毛澤東,以商量的語氣請求八路軍能否派出一定數量的旅或者團級部隊,部署於長城一帶。

在牽制日軍的同時,采取行動,破壞日軍在該地區附近的鐵路交通設施。

毛澤東審時度勢,他認為全世界共產黨人都應該援助蘇聯的衛國戰爭,因此他對史太林的回應是積極的。

他指示八路軍應配合蘇軍作戰,但是他有個補充說明,八路軍力量不夠強大,策略上應著眼於長遠的、戰略的配合,而不是一兩場戰役或者戰術的配合。

如果單純地派出幾個軍事單位,找日本兵幹上一仗,這種孤註一擲的軍事冒險行為,無異於以卵擊石,自取滅亡。

從1941年6月22日起,至9月10日,短短三個月,德軍以極小的代價,連續取得明斯克閃電戰役、基輔包圍戰役和斯摩棱斯克戰役的完勝。

一直到1941年9月9號列寧格勒保衛戰爆發,才打破了德軍閃擊戰的神話,雙方膠著在一座已成為廢墟的城市裏面,相持不下。

蘇軍雖然連敗,但是遲滯了德軍的行動速度,大量消耗了德軍的有生力量,有效地牽制了大量德軍。

尤其是列寧格勒保衛戰,把100萬德軍、1萬門火炮、675輛坦克和732架飛機死死纏住,時間長達3年。迫使其他各路德軍不得不從全面進攻,轉為重點進攻。

這一次,希特勒選擇蘇聯的首都莫斯科,作為首要攻擊目標。

要求支援連續被拒

1941年9月30日,莫斯科會戰爆發。

戰事進行到11月初,180萬德軍在1700多輛坦克、1390架飛機和1萬4千門火炮的配合下,已經突擊到莫斯科外圍的最後一道蘇軍防線前面,距離莫斯科僅8公裏的位置,德軍甚至能從望遠鏡裏看見克里姆林宮的尖塔。

有句老話叫「福不雙至,禍不單行。」

正當史太林為莫斯科保衛戰焦頭爛額之時,潛伏日本的紅色間諜嫌世界還不夠亂,又發來一個壞訊息。

日本已經跟德國取得協定,一旦德國攻破莫斯科,他們將對蘇聯宣戰,從遠東地區發起對蘇聯的進攻!

史太林心急如焚,馬上發電一封給遠在延安的毛澤東,再一次請他派出武裝力量到長城一線,作為蘇聯紅軍在遠東地區的策應。

共產國際也向毛澤東施加了巨大的壓力,含沙射影地批評我軍嘴上希望蘇聯勝利,行動上卻沒有任何體現。

毛澤東堅決頂住了來自各方的壓力,認為八路軍的實力遠遠不夠,鞏固根據地才是當前主要任務,直接支援蘇聯不但作用不大,反而會招致滅頂之災。

老天似乎站在史太林的一邊,莫斯科的冬天早早來臨,德軍的先進裝備在極度的嚴寒天氣裏,發揮不出正常的效果,蘇軍趁機發起反攻,取得了莫斯科保衛戰的最後勝利。

蘇聯軍隊在莫斯科會戰中勝利以後,多少有點飄,認為最後關頭總會取得勝利。

於是在第二年1月8日,蘇軍發起了天王星(也有人稱之為火星)反攻計劃。

結果在勒熱夫絞肉機戰役中,俄軍傷亡慘重,被德軍莫德爾元帥殲滅近30萬人,而德軍傷亡僅4萬人。

隨著天氣的好轉,德軍的戰鬥力大大加強,在5月份發起了代號「藍色行動」的夏季攻勢。

戰役的早期,德軍取得了第一次哈爾科夫反擊戰的勝利,蘇軍戰損30萬人,而德軍僅損失2萬人。

緊接著德軍又以1:30的戰損率完勝蘇軍,攻克了刻赤半島,此戰被稱為蘇聯紅軍的恥辱之戰。

看到德軍接連勝利,日軍又開始蠢蠢欲動。

遭到連續打擊的史太林煩得要死,他接到了日軍在遠東邊境集結的情報,萬般無奈之下,只能再一次發電給毛澤東。

請八路軍正規軍進至南滿地區,襲擊日軍,破壞交通線。但是電報中同時提到,要跟國民黨搞好關系!

這時候的八路軍正經歷最嚴重的困難時期,日軍對蔣政權采取懷柔政策,轉而對八路軍進行重點進攻。

在日軍對我根據地大掃蕩的同時,國民黨又實行經濟封鎖,無故掐斷了八路軍所有的重要軍用物資供應,我根據地不得不開展大生產運動以自救。

還有一件事情,史太林是知道的,蘇聯援助中國的抗日物資都是給國民黨政府,完全到不了共產黨的手裏。

他指揮不動蔣介石,只好指使共產黨,這事於理也說不過去。

更險惡的是,國民黨部份勢力勾結日軍進攻我根據地。膠東半島的牙山根據地,8個月的時間裏面,就被國民黨投降派勾結日偽軍掃蕩了三次。

在這種情況下,北上支援蘇聯,無異於飛蛾撲火。

而且電報內容無視國民黨惡劣行徑,對中共指手劃腳,看了都令人生氣,毛澤東斷然不會給史太林肯定的答復。

作為夏季攻勢連勝的後續,德軍於6月底7月初,發起了史太林格勒戰役,企圖一舉占領這個集石油、糧食和工業基地於一身的戰略要點。

而且,從這個城市的名字上來看,就知道是蘇聯的精神象征。一旦占領它,完全可以摧垮整個蘇聯。

這一次,史太林也不惜血本,他第四次寫了一封電報給毛澤東,說蘇聯提供兩個師的精良裝備,請八路軍到滿蒙邊界接收。

贈送裝備的誘惑下面,掩蓋著一個巨大的陷阱。

指定的交接地點是滿蒙邊境,其實就是史太林一直希望八路軍牽制日軍的位置。

就算八路軍能順利到達該地,再想抽身回來也是不可能了,鬼子會讓你如入無人之地,來來回回地行軍?

何況八路軍長距離行軍,在無後勤保障的情況下,可能在趕去的半路上就已經遭遇滅頂之災,毛澤東予以拒絕。

過了一段時間,第五封電報到了毛澤東手裏。

這一份電文就客氣多了,沒有指定要多少部隊,只是說是否能派小量的遊擊隊到滿蒙邊境輪換交接武器。

毛澤東再一次拒絕,共產黨的軍隊無論人數多寡,都是珍貴的,不能讓他去冒險。

偉人的策略

直到1943年初,史太林格勒戰役接近尾聲,蘇聯紅軍已經占據主動,以絕對優勢包圍了數十萬圍城的德軍。

史太林擔心德日聯手作困獸之鬥,所以第六次發電給毛澤東,請他派一定數量師或團級規模的部隊,部署在長城一線,以制約日軍的行動。

不是為了大的戰役,只是給日軍形成一定的壓力,限制它對遠東的威脅。

毛澤東以軍事家的眼光,敏銳地看到,史太林格勒戰役是整個歐洲戰場的轉折點,蘇聯此戰役勝利後,從此德軍將永無翻身之日。

我們再回顧一下,在莫斯科保衛戰勝利以後,毛澤東一直沒同意支援蘇聯,說明什麽呢?

當然原因有很多,但是最重要的是,毛澤東早就從戰略的角度出發,經過分析得出結論,莫斯科的勝利,遠遠不是真正的轉折點。

但是史太林格勒戰役的勝利,世界格局變了,這將是整個二戰的轉折點。

他還領悟到史太林的另外一個戰略部署。

歐洲戰場結束後,他一定會馬上轉過身來,收拾占據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不為別的,就為搶占東方不凍港!

史太林的戰略眼光是很長遠的,他心裏非常清楚,國民黨政府肯定會跟美國站在一起。如果不扶持毛澤東,到時候北韓的利益他肯定分不到,他的選擇只有毛澤東。

其實史太林格勒戰役後期,日軍對蘇聯遠東地區的威脅已是微乎其微。

一是日軍早在1941年就發動了珍珠港事件,根本顧不上蘇聯。

二是蘇聯遠東地區一直保留著100萬左右的兵力,裝備級別比日軍不知高了幾個層級。

所以史太林不厭其煩地給毛澤東發電報,純粹是為了他以後的利益著想。

到時候東北移交給誰呢?當然是近水樓台先得月。

這時候如果把部隊事先部署在長城一帶,一旦時機成熟,進可搶占東北戰略要地,退可保衛冀中根據地、華北等根據地,還能打著協助蘇軍牽制日軍的旗號,師出有名,可謂一石三鳥。

所以,當毛澤東接到史太林的第六次電報後,馬上電令羅瑞卿、楊成武和呂正操等人率各部人馬開拔到了長城一線,做好了戰略準備。

正如毛澤東所料,史太林格勒戰役蘇聯紅軍完勝,此後雖有幾次小規模反復,但是德軍已是強弩之末。

蘇軍一路反擊,庫爾斯克坦克大會戰以後,德軍再無能力掌握戰略主動權,再也沒能組織起像樣的進攻。

蘇軍勢如破竹,一直攻到柏林,占領了帝國大廈,希特勒的第三帝國夢就此被徹底粉碎。

蘇軍按照雅爾達協定,於1945年8月8日對日宣戰,分東、西、北三路大舉進攻盤踞在我東北地區的日本關東軍,8月末東北全境日軍被肅清。

與此同時,長城一帶的八路軍切斷了關內關外的日軍聯系,搶占先機進入了東北,與蘇軍進行了秘密換防工作。

結語:

毛澤東歷來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實事求是地解決問題。

當別人攛掇他發揚國際主義精神時,他不會頭腦發熱,絕不會犧牲民族利益,為自己博取虛名。

當別人批評他是狹隘民族主義者時,他又會對這些幼稚的論調不屑一顧。

他分析、看待問題的角度,遠遠高於一般人。因而他解決問題的方法,也不是一般人所能企及。

他連拒史太林的4次電報要求,正確分析了國際國內各方勢力的此消彼長,抓住正確的時機,既保存了革命力量和勝利果實,又拓展了革命鬥爭的成果,也幫助了國際友人。

歷史已經過去了幾十年,當重新翻開那一頁的時候,我們不得不敬佩毛澤東的遠大眼光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