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周總理彌留之際「違規」見一個人,吩咐他:台灣有兩個人別忘了

2024-04-11歷史

周總理彌留之際「違規」見一個人,吩咐他:台灣有兩個人別忘了

羅青長,在歷史長河中或許不是那麽引人矚目,但在周總理生命的最後階段,他卻成為了總理最後召見的人選之一。

身為當時中央對台辦的主任,羅青長不僅是最早得知總理病情的人之一,更是總理在生命垂危時執意要見的人之一。

在他們最後一次會面中,周總理用盡全身力氣向他傳達了自己的遺願:「不能忘記台灣人民,更不能忘了在台灣的兩位張姓朋友……」

周總理一生都以「中華崛起」為己任,並將富民強國作為自己的終身目標。

他曾說:「既然被推上歷史舞台,就得完成歷史使命。」

1972年5月,周總理確診患上膀胱癌。兩年後的1974年6月,病情惡化,他離開了工作了25年的西花廳,前往解放軍305醫院治療。

盡管如此,他始終沒有放棄為國家處理大事的責任,總是抓住每一個機會為國家做出貢獻。

然而,長期致力於國家建設,從1975年12月開始,周總理已經無法進食,癌細胞不斷擴散,身體上插滿了17根導管。

盡管病情惡化,他仍然進行了102次會談,接待了34次外賓的存取。即便身患重病,他仍然三次離開醫院參加會議,四次外出探望他人。

醫務人員對周總理的頑強和堅韌感到無奈和敬佩,但更多的是心疼。

由於疾病的肆虐,總理常常陷入深深的昏迷中,有時甚至連續幾天都無法清醒。

然而,在12月20日,周總理突然清醒了一點。盡管他仍然高燒不退,聲音微弱,但他卻竭盡全力呼喚著:「我要和羅部長說話……」

工作人員立刻問道:「是羅青長部長嗎?」周總理點了一下頭,神情顯得異常急切,仿佛有什麽緊急的事情需要立刻與羅部長溝通。

西花廳內的鈴聲響起,傳達著「總理要見羅部長」的緊急通知。鄧穎超深知總理的習慣,明白他必然有重要事務需要親自囑托

盡管如此,中央當時有規定,除了中央委員外,其他人不能隨意前往醫院探望周總理,除非得到毛主席或鄧小平同誌的特別批準。

警衛員立即拿起電話,向鄧小平同誌報告了周總理的願望。鄧公聽後,毫不猶豫地表示支持:「總理想見誰,就讓他見,都已經到了這個時候。」

得到鄧公的支持後,秘書立刻行動起來,迅速通知羅青長,並安排一切必要的事情,以確保總理能夠盡快與羅部長見面。

時任中共中央調查部部長、中央對台辦主任以及全國人大副秘書長的羅青長,突然接到了周總理的衛士張樹迎的電話。

電話那端傳來的訊息讓他心頭一緊——周總理想見他。沒有絲毫猶豫,羅青長立刻驅車前往醫院。

當他抵達醫院時,首先遇到的是鄧穎超大姐。鄧大姐臉上寫滿了擔憂,她告訴羅青長,周總理在他剛到醫院時就再次昏迷了。

羅青長的心情變得沈重起來,他只能在病房外焦急地等待,內心充滿了無助和無奈。他默默祈禱,希望總理能挺過這一關。

在等待的過程中,鄧穎超大姐走過來,輕聲叮囑他:「恩來的病情很嚴重,你要有心理準備。見到他後,不要太傷心,要盡量保持克制。」羅青長點了點頭,試圖保持冷靜。

然而,當羅青長終於進入病房,看到周總理躺在病床上,身體消瘦,面容憔悴,身上插滿了管子時,他還是忍不住流下眼淚。他緊握著周總理的手,聲音哽咽地問:「總理,您有什麽話想說嗎?」

午後時分,周總理終於再次醒來。見到羅青長,他露出微笑。盡管身體虛弱,但仍努力開口說話,聲音雖微弱但堅定。

在病房中,周總理與羅青長進行了深入交流。他關心地詢問了台灣的近況,羅青長詳細匯報了相關情況。周總理聽後微微點頭,表示理解,並深情地說:「不要忘記那些在台灣為人民做過有益事情的老朋友,他們是我們永遠的親人。」

隨著談話的進行,周總理的聲音逐漸低沈,雙眼也漸漸合上,進入了短暫的休息。當他再次醒來時,向羅青長表示歉意:「我實在太疲倦了,讓我休息10分鐘再談。」

聽到這話,羅青長心酸不已。他深知總理的身體已經極為虛弱,但為了國家大事,總理仍然堅持交流。

在病房內,羅青長一直陪伴在周總理身邊,直至下午1點多才依依不舍地告別,沒想到這一別竟成永訣。

對於周總理提到的台灣的兩位朋友,羅青長並不陌生。在周總理身邊工作了40多年,他對總理的交友圈和人際關系非常了解。

這兩位朋友分別是張學良和張鎮。

1936年4月9日晚,張學良首次與周恩來相見於延安城內的一座教堂。兩位年逾三十的男士一見如故,熱情握手,這一歷史性的會面成為了一次意義深遠的交流。

此次會談之後,中共中央認真考慮了張學良的建議,決定調整抗日方略,從「反蔣抗日」轉向了「逼蔣抗日」。從此,周恩來與張學良之間建立起了長達四十年的深厚友誼。

張學良對周恩來的印象極佳,他直言相見恨晚,並將周先生列為自己一生中最令其欽佩的人之一。

隨後,張學良和楊虎城發動了西安事變,並邀請周恩來前來參與,使得此次事件得以和平解決。然而,隨後蔣介石卻以各種借口將張、楊二人軟禁起來。

周恩來一直關註著張學良的處境,每次國共談判時都會提出釋放張、楊的要求,然而始終未果。

1949年,隨著國民黨政權的崩潰,周恩來再次呼籲釋放兩位將軍。盡管當時代總統李宗仁表面答應,但蔣介石卻暗中發出了密令,導致楊虎城將軍遭到殺害,張學良將軍被押解至台灣。

周恩來稱贊這兩位將軍為「千古功臣、民族英雄」,對張學良將軍的思念一直持續至生命最後一刻。

然而,張鎮這個名字或許並不為人所熟知。他曾為保護毛主席付出了巨大努力,同時也是周恩來的學生。

張鎮的故事起源於黃埔軍校。懷抱救國救民之誌和對個人前途的渴望,他進入了廣州大本營陸軍講武學校,後來成功考入黃埔軍校,成為第一期學員之一。

畢業後,他被分配到軍校政治部任職,並在周恩來的直接領導下工作。抗戰勝利後,蔣介石多次邀請毛主席前往重慶談判。

為確保毛主席安全,周恩來親自會見張鎮,並要求他負責毛主席的安全保衛工作。

張鎮盡職盡責地執行任務,親自護送毛主席至曾家巖寓所,並晝夜守衛,確保其安全。在【雙十協定】簽署前兩天,十八集團軍駐重慶辦事處秘書李少石遭國民黨士兵槍擊殉職。

當時,毛主席正在參加張治中舉辦的雞尾酒會,為了保障他的人身安全,張鎮在散會後使用防彈汽車將毛主席護送至寓所。毛主席離開重慶返回延安時,張鎮再次親自護送他至飛機場,確保他平安起飛。

新中國成立後,周恩來多次向羅青長提及張鎮,贊揚他在護送毛主席過程中的貢獻。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張鎮於1950年2月在台北去世,無法再為國家和人民作出更多貢獻。

周恩來總理重視感恩和忠誠,他將對人民、黨和國家的微小貢獻銘記在心。

他以人民的需求和利益為重,時刻考慮他們的利益。周恩來總理常說:「我是人民的公仆。」他強調,各級政府的管理者應以服務人民為己任,全心全意為人民謀福祉。

他堅信,做官不是目的,真正的價值在於為人民服務。

周恩來總理在長達5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擔任了長達26年的總理職務。他始終不負人民的期望和信任,全身心投入到國家和人民的事業中,即便在生命終結之際,也沒有留下一捧骨灰。盡管他沒有親生兒女,但他視全中國的青年如己出。

1976年1月9日清晨,周總理辭世,全國降半旗誌哀,華夏大地沈浸在悲痛之中。隨後的遺體告別儀式在北京醫院舉行,中央領導人和大量人民群眾前來吊唁,表達對這位偉大領袖的深切懷念。

1月11日,周總理的骨灰盒被安放在勞動文化宮。三天來,首都人民絡繹不絕地前來吊唁,緬懷這位偉大的領袖。

1月14日下午6點,鄧穎超親自將周總理的骨灰盒帶入人民大會堂的台灣廳安放,象征著周總理生前對華夏統一的渴望。

隨後,鄧穎超將丈夫的骨灰盒交給羅青長和警衛員,周總理的最後一舉象征著他生前對朋友的牽掛和溫暖。他的關懷超越了個人病痛,展現了他的寬廣胸懷和無私愛心。

周總理一生都在為人民服務,為國家的繁榮富強而努力奮鬥。即使在生命垂危之際,他仍然保持著對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對工作的熱情。他的精神品質和崇高風範將永遠銘刻在人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