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示形魯南,決勝魯中:粟裕把蔣介石和陳誠騙得團團轉

2024-07-21歷史

大家都知道,全面內戰爆發後,國民黨軍分兩路,以重兵進攻華東解放區。至11月,南線國軍22個旅以損失10萬余人為代價,先後占領了蘇中、淮南、淮北地區。

徐州綏靖公署薛嶽部署則25個半旅的兵力,分四路進犯蘇北、魯南,企圖切斷蘇北和山東的聯系。

形勢所迫,粟裕指揮華中野戰軍按照黨中央指示迅速北上,和陳毅指揮的山東野戰軍會合。

兩軍會師後,先戰宿北,全殲整69師。再戰棗莊、嶧縣,全殲整26師、整57師和第一快速縱隊,俘虜師長馬勵武、周毓英。徐州公署部署的四路進剿已經有兩路失敗,被迫停止進攻。

兩戰全勝極大振奮了解放軍戰士的士氣,陳毅、粟裕借此機會正式將山野和華中野戰軍合二為一,整編為下轄十一個縱隊和一個特種兵縱隊的華東野戰軍,統一了部隊的序列、番號和編成。

透過整編,使華東我軍進一步實作了組織指揮上的集中統一。極大提高了連續作戰的能力。

宿北、魯南兩敗後,蔣介石大罵:「娘希匹」,親自飛赴徐州安排軍事,撤掉了指揮不力的薛嶽,改由顧祝同擔任徐州綏署主任。還與親信愛將陳誠一道制定了【魯南會戰計劃】。

魯南戰役於1947年1月21日結束,10天後國軍又發動了新一輪「魯南會戰」。具體部署是南北西三個重兵集團對進夾擊:

南集團為主要突擊集團,由歐震指揮,下轄八個整編師二十個整編旅,沿隴海路自台兒莊至城頭一線,北攻臨沂。總兵力達25萬人。

北集團由李仙洲指揮12、46、73軍組成,分由明水、周村、博山南下,進占萊蕪、新泰、蒙陰,襲擾華野後方。總兵力為6萬人。

西集團由從從冀南、豫北戰場抽調王敬久集團(轄第五軍和三個整編師)組成,渡過黃河後直奔魯西南地區機動,企圖隔絕晉冀魯豫野戰軍與華東野戰軍的聯系,並伺機向東轉用於魯南戰場。總兵力為12萬人。

過去國軍吃虧就吃虧在兵分多路進剿,總是被紅軍/解放軍打掉一至兩路,這次蔣介石吸取了教訓,要求各部隊實行「集中兵力,穩紮穩打,齊頭並進,避免突出」的作戰方針,作為主要突擊集團的南集團兵分三路,齊頭並進:

左路為整編第十一師、整編第五十九師、整編第六十四師共八個旅;

中路為整編第七十四師、整編第八十三師及第七軍共七個旅;

右路為整編第二十五師、整編第六十五師及由榮二師改編的第六十七師(未整編,同整編旅)共六個旅。

為了尋找戰機,粟裕決定采取「打中間、放兩翼」的策略,以3縱堅決阻擊中路軍,造成左右兩路相對突出的態勢,然後視情況殲滅戰鬥力相對較弱的右路軍。

但是,吸取了宿北、魯南兩次失利的國軍這回學精了,在整74師受阻後立刻停了下來,並積極構築工事,每天前進3—5公裏向中路靠攏,避免過於突出被解放軍圍殲。僅在沂河、沐河之間15公裏寬的正面上,國軍就擺了26個團。

鑒於在魯南尋求戰機的機會愈發渺茫,中央指示在必要時可以放棄臨沂,使我軍有更大的回旋余地,更容易實作誘敵深入的目標。

陳毅則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設想:既然在魯南殲滅敵人希望不大,為何不轉兵向北,殲滅李仙洲集團呢?

粟裕思索一番後也認為轉兵向北是解決目前局面的最優解:

1. 北線從明水到博山一線正面寬度達100裏,國軍3個軍分三路南下,分割包圍非常容易。

2. 李仙洲本人雖是黃埔一期出身,但能力非常有限,抗戰時在魯南就被八路軍揍過。

3. 可以直接解除敵對我後方的威脅,打通渤海、膠東和魯中的聯系,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

當然,任何戰略有利就有弊,不是說看到北線敵人弱,就決定馬上轉兵向北。總體來看,華野要殲滅北線之敵,面臨三個困難:

1. 明水、周村離濟南非常近,南下必經之路吐絲口鎮距離濟南和萊蕪也不遠,王耀武和李仙洲如果發現我主力北上,極有可能迅速回縮,使我軍撲空。

2. 在北線解決李仙洲集團前,南線之敵很可能會沿臨(沂)蒙(陰)公路北上,加速南北對進,妄圖夾擊我軍。

3. 華野自身也有兩大困難:一是戰士們剛剛取得了魯南大捷,又要遠距離北退,很多人都想不通,許多人甚至打了個「順口溜」:反攻反攻,反到山東,手拿煎餅,口咬大蔥,大好形勢,思想不通,有何意見?要回華中。

二是之前華野為了準備殲滅南線之敵,已經將大批軍用物資運到臨沂,20萬大軍如果轉兵向北,對後勤保障無疑是巨大的挑戰。

但陳粟和譚震林、唐亮等人商議後得出結論——轉兵北上利大於弊:

即使無法殲滅李仙洲集團,也能打通膠濟路,解放濟南以南多座城鎮,使我軍有更大回旋余地;

南線之敵威脅雖大,但距離萊蕪有150公裏,且如果能采取足夠欺騙措施,可以使敵人產生錯覺;

至於戰士思想問題和後勤保障難題,只要華野把政治工作做好,並不是什麽困難。

由此看來,要圍殲北線之敵,對南線之敵做足欺騙文章是關鍵,粟裕不愧是名將,玩起了「聲南擊北」的策略:

1.2月6月拂曉,華野二縱突然南下,對盤踞在海州白塔埠的郝鵬舉部發起進攻,戰至2月7日黃昏,郝鵬舉部兩萬余人基本被殲。

2. 打完白塔埠戰役後,我華野地方武裝和二縱、三縱部份人馬冒充華野主力,積極在運河邊搭設浮橋、在黃河邊搜集船只,揚言向西進攻兗州,和劉鄧大軍會合。

3. 二縱、三縱在臨沂一線拼死阻擊,足足抵抗了5天才放棄臨沂北撤。區震甚至吹噓:華野主力在臨沂被國軍消滅了16個旅8萬多人!

以上措施一出,蔣介石果然作出了巨大的誤判:要知道華野總共也就20來萬人,臨沂損失了8萬多相當於華野三分之一。再結合架設浮橋、搜集船只等行為來看,華野被「重創」後極有可能西進兗州,和劉鄧會合。

因此,國軍進占臨沂後,蔣介石下令從南線集團中抽出3個整編師西進臨城,然後沿津浦路北上兗州,會合王敬久部在魯西南兜擊我軍。

蔣介石萬萬沒想到,正當他還在作著魯西南殲滅戰的美夢時,我華野一、四、六、七、八、九、十等七個縱隊已經迅速北上,二縱隊在完成阻擊和冒充主力任務後也被抽調北上,華野北上兵力已經達八個縱隊之多。

然而,好事多磨,蔣介石軍事上是半桶水,但王耀武卻不是傻瓜,他透過各種渠道得知南線國軍拿下的臨沂是一座空城,又發現解放軍向費縣運動,立馬意識到華野要殲滅李仙洲。

2月16日,王耀武即自行決定令李集團全線後撤∶原駐新泰、顏莊之第四十六、第七十三軍分別撤至顏莊、萊蕪,新三十六師自蒙陰寨撤至口鎮及其以北地區,十二軍軍部率另兩個師自萊蕪、吐絲口鎮撤至膠濟路,擔任張店、明水一線守備。

在得悉王耀武將李仙洲集團北撤後,蔣介石大為惱怒,認為王耀武貪生怕死,發電報嚴令王必須確保新泰、萊蕪,並派有力部隊向大汶口方向截擊我軍。王耀武不得已,再次命令46、73軍重返新泰、顏莊一線。

2月19日,王耀武終於查明了我軍主力準備攻殲新泰、萊蕪的企圖,又令46、73軍星夜北撤,並令第七十三軍之七十七師迅速自張店經博山南下歸建。可惜為時已晚。

粟裕立即命令第八縱、第九縱隊伏擊南下歸建之敵七十七師,其他部隊定於當天下午攻殲萊蕪、顏莊之敵主力。

戰鬥於2月20日下午開始,戰至21日拂曉,全殲敵第七十七師,擊斃敵師長田君健,八縱、九縱隨即轉兵於萊蕪。至21日下午,一縱攻占了萊蕪城以西、以南諸村落,並擊退了由萊蕪向北與我爭奪城北各要點之敵;六縱突入吐絲口鎮,並殲滅了由青石橋南援口鎮之敵一部。

在我軍周密的部署下,李仙洲守逃兩難,束手無策,王耀武看到李軍已處於孤立無援的絕境,索性孤註一擲,命令李軍向北突圍至明水,這樣則不僅可解吐絲口鎮之圍,而且可東援淄博,向西加強濟南防務。為策應突圍,蔣介石出動大批作戰飛機轟炸、掃射我軍。

2月23日晨,敵軍大舉突圍。第四十六、第七十三軍分兩路平行北撤,將李總部及輜重車輛物資夾在中間,齊頭並進,向北猛突。中午12時,敵人全部脫離萊蕪城,粟裕見時機已到,下令埋伏在兩翼的突擊集團同時向撤退之敵猛攻,將五萬多敵軍包圍在東西僅三四公裏、南北僅一二公裏的狹小地域。

這時,與我軍有秘密聯系的第四十六軍軍長韓練成,在我敵軍工作幹部的安排下,離開了指揮位置,促使敵軍陷入更大混亂。華野各部不顧敵機轟炸掃射,對敵實施密集的炮火突擊,並以多路勇猛穿插,乘亂分割殲滅敵人。到23日下午17時,5萬多人除韓浚率一千余人會同萊蕪五千守敵突圍成功外,全部被殲。

韓浚也沒高興多久,當他暗自慶幸逃跑成功時,粟裕早已提前派九縱埋伏在北上濟南的必經之路——博山。當韓浚等六千人馬抵達博山時,正好被九縱打包俘虜。

從15日國軍攻占臨沂,到23日萊蕪戰役結束,在8天時間裏,南線國軍本有機會沿公路北上萊蕪,實作南北夾擊的目標,卻被粟裕欺騙轉而向西,導致我軍僅三天時間就全殲敵人3個軍共6萬多人,其中俘虜4萬多人,解放縣城13座。

王耀武悲哀地感慨道:「就是6萬頭豬,3天3夜也抓不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