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正史上,趙雲驍勇善戰,在公孫瓚麾下數年,為何卻始終得不到重用

2023-12-30歷史

在【三國演義】中,趙雲是一個英勇無敵的大將,他在長阪坡沖殺數萬曹軍,宛如行走在無人之境,成功營救出甘夫人和小阿鬥。而在歷史記載中,趙雲也展現出了非凡的戰鬥才華,他率領常山郡的義從投奔公孫瓚,並成為公孫瓚的騎兵將領,每次征戰都身先士卒、勇猛無畏。公元191年,趙雲歸順於公孫瓚,然而公孫瓚於公元199年戰死,而趙雲直到一年後(公元200年)才歸順劉備,這引發了人們的疑問:為什麽趙雲在公孫瓚手下效力多年,卻未得到重用呢?透過相關史料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首先,趙雲並非公孫瓚的親信。

趙雲所在的常山郡原屬於冀州,受袁紹統治。在眾多豪傑投奔袁紹成為其部將的情況下,趙雲卻選擇離開袁紹,投靠公孫瓚。趙雲遠離冀州常山郡,向公孫瓚投靠,然而他很難獲得公孫瓚的信任,因為公孫瓚懷疑趙雲可能是袁紹派來的間諜。即使趙雲並非袁紹的間諜,公孫瓚也不願輕易相信他。

古代將軍最信任的是他的宗族,例如公孫嶽和公孫範,其次是他的老鄉。公孫瓚信任遼西令支(今河北遷安)人,所以他更加信任這些地方的人。趙雲既不屬於公孫瓚的宗族,也不是他的老鄉,因此很難獲得公孫瓚的信任,所以並非他的親信。

其次,趙雲和劉備結交甚篤。

古代的將領往往對手下心存猜忌,而趙雲與暫時依附公孫瓚的劉備結交甚篤,這無疑會激起公孫瓚的懷疑。當時,趙雲是公孫瓚的部將,而劉備只是暫時寄居在公孫瓚身邊,具有較強的獨立性,可能隨時離去。盡管劉備和公孫瓚曾同窗共學於盧植之處,但人心難測,萬一劉備反客為主,聯絡公孫瓚麾下的將士,篡奪公孫瓚的地位,這樣的可能性也絕非不存(參考劉備入川,趁機奪取劉璋的益州)。趙雲不僅與劉備結交,而且情意深厚,這必然讓公孫瓚心生疑慮。

為了測試趙雲,公孫瓚暫時將趙雲「借」給劉備,讓他隨劉備出征,並負責管理騎兵。趙雲十分期待這個機會,而這一舉動顯然拉開了公孫瓚和趙雲之間的距離。

其第三點是,趙雲有著獨立的思考。

古代人們最重視的是一個人的忠誠,部下對主將的忠誠至關重要。即使主將發出匪夷所思的命令,部將也應該毫不猶豫地、毫不含糊地執行。

趙雲並非盲目順從上級命令的人,他心懷大義,明白道理,渴望協助一位明君,開創偉業。他看清了袁紹虛有其表,不是一位明君,因此決定離開袁紹,追隨公孫瓚。然而,公孫瓚早期算得上是一位明君,統領邊疆,但後來變得愈發殘暴。

劉虞當時擔任幽州牧一職,控制著公孫瓚等人,後者雖然只是劉虞的部將,卻毫不尊重劉虞。在與劉虞的鬥爭中,公孫瓚將其殺害,奪取了整個幽州。隨後,他霸占了幽州,並變得更加奢侈放縱,對百姓進行苛捐雜稅,使他們陷入水深火熱之中。

為了縱情享樂,公孫瓚在易京臨易河挖掘了十余道深深的戰壕,並築起五六丈高的土丘,之上又建起營壘。他獨自居住其中,只允許他的妻妾進入,而七歲以上的男子便不得踏入其中。自此以後,公孫瓚很少外出,更不用說參與戰鬥了。由於失去民心,公孫瓚在與袁紹的征戰中潰敗並自焚。

趙雲心目中的明君標準是施行仁政,而公孫瓚的所作所為則與此相去甚遠。因此趙雲後來借故給兄長辦喪事,便離開了公孫瓚,永遠不再回頭。

在劉備率領軍隊征討東吳,為關羽報仇的過程中,趙雲挺身而出勸說劉備應以國家大局為重,不要因私仇而影響大計,先攻打魏國。這表明趙雲並非盲從的屬下,而是有著獨立的思考和見解。

總而言之, 我們必須意識到......

趙雲在三國時期被認為是一個懷有理想與抱負的年輕誌士。然而,因為時機不對,他誤投錯了主公。在效力於公孫瓚數年之後卻未能得到重用的原因主要有三個:首先,趙雲並非公孫瓚的親信;其次,他與劉備結交甚篤;最後,他還保有自己的獨立想法。

本文主要以【三國誌】為主要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