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陳獨秀出獄後想要去延安,毛主席提三個條件,陳獨秀:礙難從命

2023-12-30歷史

陳獨秀出獄後想要去延安,毛主席提三個條件,陳獨秀:礙難從命

毛主席在接受斯諾的采訪時提及了他年輕時在師範學校讀【新青年】的經歷,表達了對胡適和陳獨秀文章的佩服之情。這一雜誌是由楊昌濟寄給毛主席的,讀後使毛主席成為了其熱心讀者。

【新青年】所呈現的科學和民主理念打破了幾千年來中國封建倫理的束縛,解放了思想,激發了毛主席的探索欲望。陳獨秀的戰鬥精神和人格力量更深深地贏得了毛主席的敬佩。

陳獨秀,安徽懷寧人,曾留學日本,後於1917年任職北京大學文科學院院長。作為新文化運動和五四時期中國知識界的代表人物,他引入了民主主義文化,號召青年勇敢站起,用自主、活潑的精神沖擊封建的迷信與虛偽。

在1918年8月,毛主席前往北京開展赴法國勤工儉學運動,透過楊昌濟的介紹,結識了李大釗,並成為北京大學圖書館的助理員。

在圖書館湧現的新文化運動中,陳獨秀成為引領潮流的傑出人物之一,與毛主席的交往成為當時重要的歷史節點。

在毛主席年輕時,他與陳獨秀、李大釗等人的深刻交流對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段時光不僅僅是在圖書館擔任助理員,而且早在【新青年】第三卷第二號上,陳獨秀就刊登了楊昌濟轉來的【體育之研究】,這讓他對那位「二十八畫生」產生了深刻的印象。

正因如此,當毛主席在北大圖書館主動向陳獨秀介紹新民學會和勤工儉學等情況時,陳獨秀也辨認出眼前的助理員正是【體育之研究】的作者,兩人的談話因此更加親切。

陳獨秀對湖南的情況並不十分了解,當他聽說湖南是勤工儉學的主要來源時,感嘆不已。對於湖南和眼前這位年輕人,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隨著五四運動的爆發,毛主席主要在湖南積極支持北京的學生運動,並組織出版【湘江評論】。

在毛主席看來,陳獨秀是五四運動時期的總指揮,整個運動實際上是在他的領導下展開的。

1919年6月,陳獨秀在北京前門外散發傳單號召人民群眾鬥爭時,被捕。陳獨秀的逮捕立即引起了社會的巨大反響,毛主席在【湘江評論】的創刊號上發表了一篇文章呼籲救援。

在這篇文章中,毛主席詳細敘述了陳獨秀被捕的經過,以激昂的文字贊美了陳獨秀在新文化運動中取得的成就。

透過毛主席在【湘江評論】中的文章可以看出,盡管在第一次北京之行中毛主席對各種思想沒有明確的定論,但陳獨秀和李大釗的馬克思主義已經成為深刻影響年輕毛主席的重要思想之一。

在當時,社會思潮中興起了新村主義實踐的浪潮,諸如陳獨秀、李大釗、蔡元培等人紛紛關註並支持這一運動。

毛主席自然也表現出濃厚興趣,在湖南一師畢業後的某段時間,他與蔡和森等人嘗試了半工半讀、相互協助的實踐。

這種工讀互助與陳獨秀早期推崇的「新村生活」理念相契合。在北京,毛主席與陳獨秀就工讀互助問題進行了深入商討,這對毛主席的思想轉變朝著馬克思主義方向起到了推動作用。

毛主席第二次來到北京時,他閱讀了大量俄國文章,熱切搜尋中文版的共產主義文獻,深度接觸了馬克思主義思想,受到了革命思想的深刻影響。

1920年5月,毛主席再次與陳獨秀在上海見面。兩人討論了組織「改造湖南聯盟」的計劃,同時在長沙著手組織聯盟等活動。

在這次對話中,陳獨秀還向毛主席介紹了馬克思主義,討論了毛主席閱讀的馬克思主義書籍。陳獨秀還表達了自己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

這一系列經歷給毛主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到了1920年夏天,毛主席回到湖南,已經成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與此同時,一封神秘的信從上海寄到了長沙,陳獨秀在信中囑托毛主席在湖南組建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籌建共產主義小組。

於是,毛主席和陳獨秀進入了組建中國共產黨的階段。

在隨後的歲月裏,毛主席和陳獨秀共同奮鬥。陳獨秀連續擔任中國共產黨從一大到五大的總書記,毛主席認真履行陳獨秀交辦的任務,二人的交往也變得十分密切。

然而,由於陳獨秀對革命形勢的錯誤估計,他開始走上了與毛主席和其他共產黨人不同的道路……

九一八事變發生後,陳獨秀看到蔣介石不積極抗日、保家衛國,反而將「剿共」置於首位,對這一行為感到極度憤恨。

因此,陳獨秀開始在報紙上連續發表大量公開斥責蔣介石的文章,並呼籲人們團結起來,共同打倒國民黨反動派。

雖然此時陳獨秀已失去權力,但在國內仍享有崇高聲望。他的發表的文章依然具有重要影響力,激怒了蔣介石。

憤怒之下,蔣介石下令逮捕陳獨秀。

對於被捕,陳獨秀並未感到壓力,反而顯得輕松。初被關押在巡捕房時,他看到其他同誌也被捕,開玩笑道:「我以為只有我被捕,沒想到你們也來了,我可有伴了。」

在被押往南京的途中,陳獨秀竟像出門旅行一樣,毫不緊張,整路上安然入睡。

盡管經過章士釗的辯護,陳獨秀難以逃脫監禁,被判有期徒刑多年。在獄中,他仍保持本性,除了關註外界形勢,就是對蔣介石大加謾罵。

在監獄中,陳獨秀聽到紅軍戰勝的訊息總是興高采烈,全力支持毛主席的正確領導。面對敵人的責問,他從容堅守原則。有人希望他批判中國共產黨,陳獨秀義正詞嚴地拒絕了。

1937年夏天,陳獨秀結束監獄生涯,重新獲得自由……

出獄後,陳獨秀最想做的是什麽?當然是前往延安。透過北大學生的聯系,他找到了葉劍英和林伯渠,表達了重新為黨工作的願望。

然而,現實中的各種因素讓事情發展並非如陳獨秀所願。

在國際上,史太林掀起了反托派浪潮,讓曾支持托派的陳獨秀陷入尷尬。

國內,陳獨秀面臨更為尷尬的局面。

盡管陳獨秀重獲自由,蔣介石卻不願他去延安。蔣介石先是用重金拉攏,承諾高官厚祿,然後派遣胡適、傅斯年等人勸說陳獨秀投靠國民黨政府。

陳獨秀毫不猶豫地拒絕了蔣介石的橄欖枝,對其更是義憤填膺。

這可以理解,在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中,蔣介石不僅屠殺了中國共產黨眾多同誌,還奪去了陳獨秀的兩個兒子,陳延年和陳喬年。

可見,陳獨秀與蔣介石、與國民黨有著深仇大恨。他怎能投靠國民黨?

盡管陳獨秀斷然拒絕,蔣介石卻不罷手,反而聯系更為頻繁。這是蔣介石陰險之處,制造與陳獨秀親近的假象,混淆不了解他的人。

托派組織得知陳獨秀出獄,多次邀請他到上海重掌事務,遭到陳獨秀的堅決拒絕。

當時,關於陳獨秀前往延安並繼續為黨工作的問題,毛主席和中央提出了三個具體條件:

首先,要公開放棄並堅決反對托派的全部理論和行動。必須公開聲明與托派組織劃清界限,承認曾經加入托派的錯誤。

其次,要公開支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

第三,要在實際行動中展現對抗日政策的真誠支持。

陳獨秀得知這三個條件後感到非常高興,迅速回應道:

"回到黨團結是我的願望,但書面檢討令我難以從命。"

毛主席和中央提出有條件地允許陳獨秀重新參與黨內工作,是出於綜合考慮。

從陳獨秀的角度看,盡管他曾經犯過錯誤,但他的兩個兒子卻被國民黨反動派殘忍殺害,而他本人則堅決拒絕了國民黨方面的高官厚祿誘惑,表明他在感情上反對國民黨的存在,也為他回到黨工作創造了條件。

此外,陳獨秀之所以能夠獲得自由,也是中國共產黨積極尋求與國民黨合作、共同抗日的成果。對此,陳獨秀心存感激。

這一切表明,陳獨秀渴望回到延安,為黨工作是有基礎的,包括情感、思想和階級等方面。

從國內整體環境來看,當時正值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緊要時刻,需要團結全社會各界的力量一同抗擊日寇。同意陳獨秀重新回黨工作將在國內產生深遠的影響,與全國人民抗日的精神相一致。

另外,曾與陳獨秀接觸的葉劍英、林伯渠、周恩來等人也熱烈歡迎他前往延安,並繼續為黨工作。

毛主席在這一時期的思想已經進入成熟階段,他提出有條件地同意陳獨秀是出於真誠的考慮。

解放雜誌在發表的【陳獨秀先生到何處去】一文中指出:

「振奮老戰士的士氣,再次投身革命行列。」

這句話表達了毛主席對陳獨秀的期望,希望他能像五四運動時那樣,充滿鬥誌,振奮精神。毛主席希望陳獨秀能夠全面重生,勇敢面對自己的人生,重新投入黨的工作。

陳獨秀自小就是一個出了名的堅持己見的孩子。在他年幼時,並不喜歡讀四書五經,因此常常挨打。然而,無論家人怎麽嚴厲地打罰,陳獨秀總是默不作聲,從不流露出一絲哭泣的跡象。

隨著年齡的增長,與陳獨秀有過來往的許多人紛紛評價他為極其倔強、固執而堅持己見的人。

雖然陳獨秀才智非凡,但他的堅持和自負使得他很難接受他人的建議,更難以改變自己的觀點。

正是由於陳獨秀這樣的個性,他錯過了寫檢討的時機,從而錯失了重返黨內工作的最佳時刻。

就在決定陳獨秀是否能夠回到黨內工作的關鍵時刻,王明回到了延安,這一事件對陳獨秀有條件回黨工作的機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然而,王明的態度不僅完全封鎖了陳獨秀回延安的可能性,還堅決地給陳獨秀扣上了日偽漢奸的帽子。

為何王明要反對陳獨秀回延安呢?實際上,陳獨秀和王明之間並不存在仇恨,而王明反對陳獨秀回延安更是在反對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反對毛主席,以此鞏固自己在黨內的權威。

盡管陳獨秀支持抗日,但王明擔心他回到延安會支持毛主席的觀點,進一步削弱自己在黨內的話語權和權威。

盡管王明的態度給陳獨秀回延安帶來了極大的困擾,但毛主席、中央及一些黨內同誌仍然歡迎陳獨秀回到延安。

一系列外部因素如攔路虎一般,讓陳獨秀回延安的道路困難重重。然而,最終失去機會的仍是陳獨秀自己,畢竟從性格和各個方面來看,陳獨秀無法否定自己的探索和嘗試。

晚年的生活充滿了淒涼和孤獨。經歷多次輾轉,到了1938年夏天,年邁的陳獨秀來到了四川江津。歲月無情地使這位曾經充滿朝氣的鬥士顯得有些蒼老,但他臉上仍透著一股堅毅。

由於戰亂,陳獨秀只能拖著虛弱的身體,帶著家人四處搬遷,漂泊不定,這也讓陳獨秀感到喘不過氣來。

在江津租下房子後,陳獨秀的兒子陳松年也帶著家人來到江津,與陳獨秀同住。陳獨秀原本可以享受侍奉母親、悠閑養老的生活,然而隨著陳獨秀的養母謝氏辭世,這段短暫的幸福生活迅速瓦解。

養母的去世給陳獨秀的晚年生活帶來了沈重的打擊,而他的病情也日益加重。

最終,陳獨秀失去了重返中國共產黨、回到延安工作的機會。

毛主席得知陳獨秀身體狀況惡化後,特意派周恩來前去探望。周恩來提出,毛主席願意像以往一樣,只要陳獨秀能提供一份醫生的檢查報告,就可以前往延安。然而,陳獨秀依然堅決拒絕,並表達了他內心的想法:

「守常(李大釗)已經去世,延年也不在了,喬年也離世了……除了你和毛澤東,黨內現在已經沒有多少我熟悉的人了。而且我感到自己已經跟不上時代,生病了,年紀也大了。未來中央開會怎麽辦呢?我也不願意成為別人操控的工具……」

這番言辭道出了陳獨秀內心的苦悶。多年過去了,陳獨秀早已不再是當初意氣風發的戰士,他為好友李大釗的離世感到深深的痛苦。而兩個兒子相繼去世更是對他造成沈重的打擊。中國共產黨已經發展壯大,不再是他熟悉的模樣……

或許,這些年來他確實已經與時代脫節。最終,陳獨秀對周恩來說:「我就不去延安了,請替我向潤之致以感謝。」

這句感謝是由衷而發的。陳獨秀曾親眼目睹過當年毛主席意氣風發、指點江山的場景,更加了解毛主席的為人。他相信在毛主席領導下,中國共產黨能夠更好地發展,而他自己則已經老了,無法再為革命事業做出貢獻。相反,他更能深刻地意識到為了革命事業而付出的犧牲實在是太多了。

之後,周恩來多次前去看望陳獨秀,但每次都遭到拒絕。國民黨也未曾放棄拉攏陳獨秀,派人不斷前來探望,然而陳獨秀無論生活多麽艱難,都堅決不接受國民黨的援助。

晚年的陳獨秀多次表達:「蔣介石奪走了我許多同誌的生命,還有我的兩個兒子。我與他勢不兩立。盡管現在國共合作是大勢所趨,我不反對,但我絕不可能為他效勞,接受他的資助。」

參與【小學識字教本】的編寫,本可以為陳獨秀帶來豐厚的收入。然而,由於他不同意陳立夫改名的要求,最終他未能得到應有的報酬。

陳獨秀還曾婉拒胡適邀請他去美國撰寫傳記,以及其他人邀請他赴美參與國際事務的熱情。

對於國民黨和胡適等人的拒絕,展現了陳獨秀作為堅定革命者的堅韌品格。

晚年的陳獨秀失去了固定收入,生活變得極為困苦,甚至需要北大時期的朋友和學生的資助。

然而,他仍然堅持自己的原則,不接受國民黨等人的招攬,不接受他們的金錢……

在貧困的境況下,陳獨秀的身體狀況日益惡化,生命之火也愈發衰弱。

1942年5月,身患重病的陳獨秀度過了生命中的最後時光。此時,他的生活已經極為艱難,只能臥病在床。

1942年5月27日,陳獨秀病逝。五年後,他的兒子陳松年根據遺願將他安葬在故鄉。陳獨秀終於實作了自己的願望,歸於塵土。

他終於可以安心休息,不再漂泊……

回顧陳獨秀的一生,他或許曾犯錯,但也留下了無法磨滅的貢獻。他的一生值得肯定,永遠銘記。

人無完人,誰能做到無過?陳獨秀又何嘗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