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甘肅永昌古羅馬軍團後裔考證之四:考古有了新發現

2024-01-16歷史

河西走廊是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地段,也是連線中亞、西亞、歐洲的重要紐帶,千百年來,英雄進進出出,壯士沙場效命,高僧西天取經,商旅行色匆匆,上演了一出出流芳千古的傳奇故事。在永昌縣者來寨(今驪靬村)等村莊,有這樣一群神秘人,他們具有典型的地中海人的外貌特征:高鼻梁,深眼窩,藍眼珠,頭發自然卷曲,胡須、頭發、汗毛均呈金黃色,皮膚白皙,略呈深紅色,身材高大魁偉,粗壯結實。有人考證他們是古歐羅巴人種,即古羅馬人的後裔。

漢武帝開拓河西走廊,設「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河西正式納入漢朝版圖。「驪靬」前後隸屬過張掖、武威二郡,是河西建置縣較早的古縣之一。後經東漢、三國、魏、晉、南北朝諸代,至隋文帝開皇中(公元590年左右)並入番禾縣,置縣時間約600余年。【晉書·張祚傳】記述了公元31年「前涼張祚遣將伐驪靬或於南山(即照面山),大敗而返」的史實。【隋書】改「驪靬」為「力乾」,「開皇中」並「力乾入番和(縣)」。

唐代驪靬人的三次起義均見諸史冊。清代【後漢書補註】稱:驪靬縣「本以驪靬降人置」。後經宋元明清興廢更替,凡千余年,此地均設駐軍營地。驪靬置縣的時間幾乎與在羅馬帝國向安息要求遣返戰俘,再到西漢的版圖上出現了一個名為「驪靬」的縣名時間相吻合。從【漢書】到【隋書】都有準確無誤的記載,這為破解古羅馬軍團失蹤之謎懸案開啟了一扇大門。

考古發現西漢所築驪靬古城位於永昌縣焦家莊鄉者來寨(今驪靬村),距縣城10余公裏。20世紀70年代,這裏還有一條寬約千米,高近10米的四方城池,它的高度相當於三層樓,城墻上面很寬,像長城一樣可以行走馬車。上世紀80年代以後,因村民取土蓋房、造田、修路,多數被毀。當年村民以炸藥炸墻取土時發現了近一小土車銅錢,可惜當成廢品賣給了收購站。現僅存一段殘垣,長不過30余米,高不足3米。

在這座古城遺址還發掘出了一處前後兩室的漢代墓葬,前室有4件完整的灰陶、陶竈和陶倉後室遺體的頭骨旁有一撮呈棕紅色的毛發,遺體下面有一枚紅色紐扣,經考古論證,墓主為漢代時期的歐洲人。在與者來寨鄰近的杏樹村,村民們曾挖出一根丈余長的粗大圓木,周體嵌有幾根一尺多長的木桿,專家認為,這可能就是古羅馬軍隊構築「重木城」的器物。鄰近的河灘村則出土了寫有「招安」二字的橢圓形器物,專家認為,這可能是羅馬降人軍帽上的頂蓋。當地在開山采礦時又發現了漢五銖錢,一些專家還嘗試透過生物技術手段來進行研究。

20世紀末,有專家對散居甘肅永昌境內的驪靬人做了二百例尿樣、75例血樣基因檢測,初步檢測出一部份人具有歐羅巴人種基因。從遺傳學角度肯定了永昌境記憶體在歐羅巴人種,即古羅馬人的後裔。諸多史料、文物證實甘肅永昌縣的者來寨正是羅馬戰俘的聚居地驪靬古城無疑,專家學者認定,這正是公元前53年在卡爾萊戰爭中神秘失蹤的古羅馬第一軍團,在東移的過程中曾被匈奴收留,在後來的漢匈郅支城之戰時又被漢軍俘虜,最後由西漢政府安置在驪靬城定居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