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外國政要眼中的周恩來是怎樣的?尼克遜評價:他是傑出的外交家

2024-01-25歷史

前言

「他是我在長達60年的公職生涯中遇到過的最有魅力的人。」

美國前國務卿、中國的老朋友基辛格曾如此評價周總理。

革命時期,周總理是排兵布陣、馳騁沙場的軍事家,為建立人民軍隊和新中國立下不朽功勛。

建國之後,在長達26載的總理重任中,周總理扮演一位遊刃有余的外交家,以超出常人的才能和智慧為新中國的外交事業作出重大貢獻。

他是舉世公認的傑出外交家,使得中國一掃往日的屈辱樣貌,再次成為屹立於世界之林的泱泱大國,而周總理也因此贏得國際社會的尊敬和認可。

那麽在外國政要眼中,周總理又是怎麽樣的呢?一起來了解一下。

一、尼克遜:周總理是傑出的外交家

1972年2月21日,一架噴射式飛機「76年精神號」穿過太平洋,在寒氣四溢的天氣中抵達古老的中國首都北京。

隨著身穿大衣的美國總統尼克遜快步走下飛機舷梯,一場「謀求和平」的存取行程正式開啟。

在此起彼伏的掌聲之中,尼克遜徑直走向早已在機場等待多時的周總理,主動伸出手熱情地與周總理握手。

當兩人的手激動相握,一個新的時代正式來臨,中美迎來發展的新篇章。

為了做好尼克遜訪華的接待工作,身體抱恙的周總理仍然憑借著巨大毅力長時間工作。

從自身服裝到宴會選單等,全部都是周總理一一精心設計過的,足以看出他對遠道而來的美國客人的重視。

此時周總理經歷歷史的風雲變化之後,身上愈加散發著獨一無二的魅力,這使得尼克遜等來華存取的外國政要一一為其折服。

在與周總理接觸過程中,尼克遜對周總理有了許多不一樣的看法。

他認為周總理勇於奉獻、博學多識、自信自強……幾乎任何褒義詞都可以用在周總理的身上。

他曾在書中寫道,早在蘇聯領導人史太林執政時期,有一位讓美國感到棘手的外長名為莫洛托夫。

這位外長曾提醒美國外交人員說:「如果你們認為我們不好打交道,那等你們遇上周恩來之後,再想想這個問題!」

當尼克遜真的與周總理接觸時,他發現周總理並不是一位非黑即白的談判者,周總理知道中美在意識形態上存在很大差異,但是他是一個務實的人,明確表示中國需要美國。

當時盡管中美已經打破過去數十年的敵對狀態,但是兩國在許多問題上仍然存在重大分歧。

比如美國在日本駐軍這一問題上,中國不僅要求所有美軍離開日本,還要求美國放棄美日共同防禦條約。

尼克遜開誠布公地指出:「美國完全可以離開這個地方,可是未來蘇聯人將會填補這一真空。」

他知道周總理奉行現實主義原則,自然會同意他的看法,但是作為一個在變幻莫測的外交場合上談判的人,周總理絕對不可能直接當面認同他的看法。

果不其然,在沈默了一會之後,周總理沒有對這些言論給出任何評價,僅僅是心照不宣地轉移了話題。

除了認為周總理可以在談判過程中很好地運籌帷幄之外,尼克遜還認為周總理擁有超出常人的精力。

為了能夠盡快敲定中美聯合公報,中美雙方團隊展開了長時間的談判。

在持續性的談判中,一些年輕一點的參會人員由於長時間開會而出現疲憊感,轉譯的聲音越來越小。

但是,年過七旬的周總理卻始終保持敏捷機警,他常常一針見血地指出問題所在,全程沒有任何一絲拖泥帶水,也從來沒有要求暫時停止談判休息。

當時尼克遜抵達北京當天下午,中美雙方便展開了緊鑼密鼓的談判。

按照原定計劃,尼克遜僅在北京停留48個小時,中美迫切想要在較短時間內敲定公報細節。

雙方坐到談判桌上後,周總理以一個極其微妙的話題開啟了本次談判。

周總理率先說:「正如你跟毛主席說的這樣,我們今天握了手,可是杜勒斯不願意這麽做。」

杜勒斯是美國前國務卿,他在1954年的日內瓦會議上對周總理展示了失禮的一面。

當時中美正處於尖銳對立的狀態,杜勒斯要求所有美方代表人員都不能與中方代表人員握手。

聽完周總理意味深長的話之後,尼克遜說:「可你說過,你也不想跟他握手。」

周總理坦率地說:「不見得,我本來是會同他握手的。」

短短的一句話又再次將泱泱大國的總理風度展示得淋漓盡致,尼克遜也不好繼續為杜勒斯辯解。

他沒有再做過多的解釋,而是直接將手再次伸了出去說:「那好,我們握手吧。」

原本周總理僅是想要巧妙地用這個話題來試探尼克遜是否真心實意想要改善中美關系,而在尼克遜主動伸出手之後,周總理似乎對這個話題有了興趣。

他饒有興致地跟尼克遜分享了一個故事:「原本杜勒斯的助手史密斯先生想跟我握手,但是又不能違背杜勒斯立下的規矩,於是端著咖啡的他用左手撞了一下我的手。」

在周總理的描述中,在場所有人不約而同地笑了。

周總理表示中方理解美方當時立下規矩的做法,因為所有人都認為中美分處不同陣營,這兩個陣營是鐵板,但是如今我們都明白了,真實情況並不是這樣子的。

尼克遜點點頭以示同意說:「如今我們已經突破過去的條條框框,我們不能將某些國家簡單又籠統地歸為一類,也不能因為意識形態差異而認為他們是漆黑一片的。」

尼克遜誠實地告訴周總理說:「原本我和杜勒斯也有同樣的看法,但是如今世界已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中美的關系也需要有所改變。」

在這一段回憶式的對話中,中美外交人員逐漸放松下來,談判的氣氛也變得不那麽劍拔弩張。

經過下午的會議之後,中美雙方對公告中的一些說法仍然存在不同看法。

周總理沒有選擇將這些問題拋給助手去解決,而是在當天晚上繼續利用閑暇時間與基辛格進行交流。

隔天上午,經過此前一天的高強度工作之後,周總理依舊神采奕奕,似乎剛從郊外散完心回來一樣。

當時周總理的身體每況愈下,醫生反復提醒他要保持休息,不能飲酒,但是在處理一些重要工作時,周總理完全顧不上醫生的叮囑。

在尼克遜看來,周總理似乎是一個工作越發繁忙,精力越發充沛的外交家。

在冗長的會談中,周總理自始至終都保持從容不迫,沒有出現失掉外交禮節的情況。

他從不會透過提高嗓門或者敲桌子來表達自己的不同看法,也不會為迫使對方做出退步而宣布中途休會。

尼克遜認為他之所以可以在談判桌上保持鎮定自若,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的鍛煉和閱歷,同時也能夠看出來周總理的成熟和自信。

二、史太林:現成的總理周恩來

1949年12月16日,經過十天的長途跋涉之後,毛主席等一行人順利抵達莫斯科。

稍作休息之後,毛主席等一行人在當天下午6時抵達會客廳,而此時史太林的人已經在會客廳翹首以盼許久。

接下來兩個多小時內,中蘇最高領導人圍繞各種話題展開會談。

會談即將結束之前,史太林試探性地表示:「你這次遠道而來,勢必不能兩手空空回去,我們要不要搞些什麽東西?」

原來早在談判還沒有開始時,史太林便在揣測毛主席本次訪蘇的目的,盤算著可以利用此次機會達成一些合作。

毛主席幽默地回復說:「這怕是需要經過雙方協商後才能確定要搞個什麽東西,這個東西應該好看又好吃。」

毛主席風趣又有深意的回復讓在座的蘇聯參會人員一頭霧水,一下子更摸不清毛主席的意圖。

毛主席沒有繼續這個話題,而是直截了當地告訴史太林:「我想讓周總理來一趟。」

這下子史太林更丈二摸不著頭腦,他帶著疑問說:「在我們沒有辦法確定要搞什麽東西的情況下,為什麽要讓他來,他來要做什麽?」

在史太林的認知裏,沒有什麽事情是中蘇最高領導人沒有辦法確定的,既然他們都沒有辦法實作,其他人又怎麽能夠實作呢?

顯然這位蘇聯部長會議主席沒有提前做好功課,完全摸不清毛主席心裏在想些什麽。

如果說高瞻遠矚的毛主席是理論家,那麽事無巨細的周總理則是執行者。

在毛主席看來,相比之下,周總理的外交本領舉世矚目,與外國人談判比他更在行。

除此之外,當時史太林的職位相當於中國的總理,毛主席既不是總理,也不是外長,如果真的準備簽署中蘇友好條約,那必定要請周總理來莫斯科親自與蘇方商談。

眼看著史太林遲遲未能洞悉自己的想法,毛主席的臉色變得越發嚴肅,說:「周總理來了,我們就可以商量這件事情。」

就這樣,兩位歷史巨人因為是否邀請周總理來莫斯科一事產生分歧。

自此之後,毛主席沒有怎麽再出席活動,這讓外界對此議論紛紛。

遲遲不見毛主席出來活動之後,史太林每天都會讓人打電話到毛主席下榻的別墅詢問情況,後來他便派出外長和駐華大使前往別墅拜訪毛主席。

當時毛主席選擇開門見山,直接向兩人表明自己想讓周總理來蘇聯的原因,而得知毛主席真實意圖的史太林這才同意。

1952年1月2日晚上,毛主席親自打電話回國告知中央史太林同意周總理來莫斯科一事。

這樣一來,周總理直接關系到中蘇關系能否更進一步。

1月10日,周總理率團啟程前往莫斯科。

同月22日,毛主席、周總理與史太林舉行面對面會談。

會談剛剛開始,史太林便想要給中國一個下馬威,要求中國承諾除蘇聯人之外,不允許其他國家的人進入東北。

這一蠻橫無理的要求很快便讓談判氣氛變得僵硬,周總理沈思了一會說:「有許多北韓民族的居民居住在東北,還有一些外來的蒙古人,他們到底算不算第三國居民?」

周總理的存取直接打了史太林一個措手不及,瞬間他不知道如何回答是好,急忙解釋說:「蘇聯的想法是不讓一些帝國主義國家進入東三省。」

這時,史太林才真正明白,毛主席為何執意要讓周總理來莫斯科與他進行談判。

事實上,早在此前史太林對周總理的過人之處有所耳聞,他曾在新中國建立之前說:「你們有一位現成的總理,那就是周恩來同誌。」

在經過本次談判之後,史太林再次領略到周總理獨特的個人魅力,被他過人的外交才華所折服。

2月17日,完成一系列工作之後,毛主席和周總理準備啟程回國,而在回國之前兩人舉辦了一個盛大的招待會。

值得註意的是,當天晚上,史太林還率領一眾蘇聯領導人出席招待會,這在此前是前所未有的。

招待會上,溫文爾雅的周總理用擲地有聲的話語發表了慷慨激昂的祝酒詞,贏得了在場所有人的稱贊。

在向毛主席敬酒之後,史太林端著酒杯來到周總理面前,懷著滿滿的敬意為周總理送上祝福。

史太林說:「周恩來同誌,我祝你萬事如意。」

對於本次訪蘇行程,史太林等一眾蘇聯領導人對周總理作出了高度評價,周總理憑借嫻熟的外交藝術向蘇聯乃至全球展示了嶄新的新中國外交形象。

三、周總理的精彩外交瞬間

除了尼克遜和史太林之外,國際上一些和周總理打過交道的外國政要也紛紛表示對其高度贊賞,這足以看出這位偉大外交家的過人之處,那周總理的外交生涯中又有哪些精彩瞬間呢?

1955年4月,萬隆亞非會議正式召開,總共有29個國家派代表參加會議。

當時參加會議的絕大部份國家都是在二戰結束之後取得民族獨立的國家,他們都在想方設法推動經濟發展,主張在國際上獲得平等的地位。

理論上來講,這些國家和中國同樣有被殖民的經歷,又有著同樣的訴求,所以這些國家應該和中國有共同語言才對。

但是現實並非如此,其中有22個國家沒有和新中國建立正式的外交關系,甚至有一些從來沒有和中國接觸過。

有部份國家不了解中國,對中國仍然持懷疑態度,而有的國家受美西方影響,正戴著有色眼鏡看待中國。

與此同時,擔心這些人口數量占據全球50%以上的國家會抱團取暖的美西方,正在想方設法破壞這場以反殖民主義為主題的會議。

早在會議還沒有正式開始之前,局勢早已風起雲湧。

果不其然,會議開始當天,各方代表就圍繞各種話題而爆發激烈爭吵,其中有一位代表對中國發起猛烈抨擊。

在該位代表發表挑釁意味十足的言論之後,現場氣氛驟然緊張,所有人都屏住呼吸註視著周總理,然而此時鎮定自若的周總理正從容不迫地記著筆記。

隔天上午,會議繼續進行。按照原定計劃,中國理應是第一個發言的國家,然後周總理卻表示放棄發言。

接著周總理又一言不發地聽著各位代表發言時,時不時在本子上記下筆記。

但是,等到會議即將結束時,一些別有用心的國家又再次將矛頭對準中國,不斷朝中國發起猛烈抨擊。

這時,周總理依舊沒有給出任何回應,但是他寫字的速度突然快了起來。

不過這次周總理沒有繼續記筆記,而是以極快的速度寫下了一份2000字的發言稿,隨後便將稿子交給轉譯人員轉譯。

等到下午,此時整個會議的行程已經過半,但是各國還是沒有聽到中國的聲音,一些國家已經忍不住直接指名道姓讓中國發言。

隨著會議主席宣布讓中國代表發言,整個會場充斥著雷鳴般的掌聲。

此時所有人都打起十二分精神,全世界都在關註著周總理會如何反應。

在會場人員的註視下,周總理從容不迫地踏上講台講話。

在本次講話中,周總理鄭重其事地提出「求同存異」。

當周總理話音落下,會場再次爆發出暴風雨般的熱烈掌聲,氣氛瞬間變得高漲。

來自世界各國的記者忙著將攝影機對準本國政要,采訪本國政要對周總理講話的看法。

印度總理尼赫魯說:「這是一個絕佳的演說!」

埃及總理納賽爾直言:「我喜歡他的演說。」

毫無疑問,周總理的發言將萬隆會議的議程推上高潮。

在他「求同存異」的主張下,經過激烈而艱難的談判,各國終於在會議即將結束之前達成共識,釋出了影響深遠的會議公報。

在短短一個星期的會議議程中,周總理用自己的真誠、出色贏得參會各國的認可,極大地提高了中國的聲望。

有次,周總理設宴招待遠道而來的外國客人。

其中一道菜中的冬筍片是按照民族圖案刻的,然而反過來卻變成法西斯的標誌。

看到菜中圖案之後,外國客人目瞪口呆,周總理也有些意外,隨後他又神情自若地解釋:「這是我們中國傳統圖案‘萬’,‘福壽綿長’的意思。」

接著他又用其個人獨特的幽默說:「即使是法西斯的標誌也沒關系,我們一起把法西斯吃掉。」

在他說完之後,現場氣氛瞬間變得歡樂起來,所有人都情不自禁地哈哈大笑。

事實上,僅僅用「總理」「外長」來形容周總理是遠遠不夠的,他被毛主席、朱老總等人親切地稱為「總管家」。

除了負責經濟、外交工作之外,周總理還負責統戰、文化、衛生等各個領域的工作,可謂是事無巨細。

為了當好國家的總理,周總理要求秘書們無論他是在工作還是睡覺,當國內外發生大事時要立刻告知他。

結語

50多年革命生涯,26載總理重任,周總理的高風亮節在每個中國人心中樹起一座不朽的功碑。

在幾十年的外交生涯中,無論在什麽復雜的場合,遇到多麽不好對付的外交對手,周總理總是能夠憑借超出常人的智慧應付自如。

正是有了周總理,使得全世界有更多的人越發了解、尊重新中國,共和國的「朋友圈」才得以不斷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