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抗美援朝戰場上,彭老總如何運籌帷幄,贏得三國的一致認可

2024-02-04歷史

1950年10月19日,鴨綠江畔細雨朦朧,一群年輕的戰士正摩拳擦掌,隨時準備跨過鴨綠江,他們是中國人民誌願軍第13兵團第38軍、第39軍、第40軍、第42軍四個軍的戰士,按照預定計劃,這一天他們將在司令員彭老總的指揮下從中朝邊境的安東、長甸河口、和輯安渡口三個方向秘密入朝,此次入朝參戰,誌願軍主要是為了配合北韓人民軍共抗侵朝美軍,並非誌願軍的獨角戲,因而北韓人民軍的配合也必不可少,但這就涉及到了中朝軍隊戰場指揮權的歸屬問題。

實際上,在入朝之前彭老總就已經與北韓方面進行過多次交涉,在商議過程中,北韓勞動黨中央常委內務相樸一禹轉達了北韓方面的意見,他們的意見是既然戰爭的主戰場在北韓,那麽就應該以北韓人民軍為主,中朝軍隊的指揮權自然也就歸北韓所有。

不過這個建議很快就被彭老總駁回,原因很簡單,第一,自麥克阿瑟仁川登陸後,10萬北韓人民軍已經潰不成軍,勉強湊到的3萬殘兵也都士氣低迷,戰鬥意誌低下,相比之下我軍首批入朝的26萬誌願軍將士正鬥誌昂揚,讓3萬殘兵指揮戰場,彭老總無論如何也不會放心。

第二,誌願軍和北韓人民軍是截然不同的兩種軍隊,盡管大家都生在東亞,北韓人民軍在此之前還協助過中國的解放戰爭,但人民軍的打法和編制更類似於蘇聯軍隊,這其實並不奇怪,因為大多數北韓人民軍將領在授職前都有蘇軍服役的經歷,他們的作戰經驗主要來源於蘇聯,所以身上會有深深的蘇聯烙印並不奇怪,受蘇軍的影響,人民軍也非常執著於先進的武器裝備,他們崇尚火力,主張在戰場上大開大合,每次進攻前都要以T34坦克為主力,這種從蘇聯「引進」的作戰方式本身是沒有什麽問題的,但卻無法駕馭誌願軍,因為相較於火力壓制,我軍更依賴靈活的戰術和高度的機動性,我們喜歡利用迂回、穿插等策略與敵人短兵相接,但這種作戰方式北韓人民軍並不能完全領會。

第三,彭老總對北韓將領的指揮能力沒有足夠的信心。眾所周知,美軍仁川登陸是北韓人民軍一敗塗地的關鍵所在,但其實在麥克阿瑟登陸之前,中國就已經對北韓方面發出警告,敵人有從仁川冒險登陸的充分可能,不過當時北韓上下置若罔聞,還是一味的將主力壓在釜山前線,這才使得美軍順利抄了後路,釀成了慘劇,考慮到這一點,彭老總無論如何也不能將指揮權交給北韓,他必須要為幾十萬戰士的生命負責。

由於雙方意見不能達成一致,且入朝參戰的誌願軍人數越來越多,已經達到了幾十萬之巨,如此龐大的數量就連金日成自己也覺得由北韓來指揮不太現實,所以北韓方面在考慮再三後,提出雙方指揮所合在一起,共同研究對敵策略,不搞統一指揮。盡管這個提議完美地避開了雙方的分歧,但問題卻依然存在,由於無法統一指揮,中朝兩支軍隊在戰場上多數時候都是各打各的,無法真正做到勁往一處使,還多次因此出現誤傷事故。

比如第一次戰役打響後,正奉命在博川圍攻美軍第24師的誌願軍第39軍半路遇到了向順川挺進的人民軍,因為誌願軍才剛入朝不久,對北韓語不是很了解,導致北韓人民軍誤以為遇到了敵軍,幾句話不合就展開攻擊陣型,誌願軍數名士兵被誤傷,而早已是強弩之末的美軍第24師也因此逃過一劫,這樣的意外事故到第二次戰役時仍有發生,宋時輪的第九兵團預備隊第26軍也曾被人民軍錯認成美軍,挨了對方一頓炮擊。

考慮到這樣繼續打下去會出大問題,彭老總再一次向金日成提出作戰時統一指揮權的歸屬問題,希望人民軍總部能更靠近誌願軍總部,但這個建議並沒有得到金日成的認可,北韓方面只派出參謀擔任通訊聯絡,試圖透過溝通交流減少誤傷事故的發生頻率,為了盡快解決這個隱患,中國領導人一方面積極與北韓方面交涉,建議中朝兩軍最高指揮官直接面談,一方面請莫斯科方面出面對金日成進行適當的勸說,在1950年11月13日發給史太林的電報中,毛主席這樣說道:「希望金日成同誌和什特科夫同誌(蘇聯顧問)能常駐前方,負責制定軍事政策,包括建軍、作戰、正面作戰和敵後戰場以及作戰相關的許多現行政策,求得彼此意見一致,以利戰爭進行」。

中國的態度很明確,就是希望中朝兩軍能夠勠力同心,發揮彼此的優勢共抗侵朝美軍,而有了第一次戰役的勝利,史太林對彭老總的指揮能力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他相信中國軍隊有能力帶領北韓收復失地,這一點不應存在任何懷疑,在16日的回電中,史太林主動提出同意由中國軍隊統一指揮戰場,什特科夫和金日成不日將共赴誌願軍司令部,一同商討戰場指揮問題,至此,困擾彭老總許久的指揮權歸屬問題得到了解決,雙方經過協商後達成一致意見:中國同誌為正,北韓同誌為副。很快誌願軍和人民軍聯合司令部成立,凡是在作戰範圍內的一切行動都歸其指揮,彭老總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金雄偉任副司令員,樸一禹為副政委。

實際上,北韓方面不肯與誌願軍聯合作戰也並非是故意找事不願配合,對於北韓人來說,他們剛剛擺脫日本的奴役,此刻要交出本國的軍隊指揮權,心裏難免會有點芥蒂,涉及到國家主權問題,他們在民族感情上一時難以接受也情有可原,但此時侵略者已經打上門了,從現實的角度來看,中朝軍隊只有真正做到攜手同心,才能真正讓北韓擺脫被吞並的結局。

不過兩軍的指揮權雖然已經有了歸屬,但這並不代表雙方的意見分歧得到了解決,對於是繼續戰鬥還是原地休整的問題,中朝兩軍還是會經常發生爭論,比如第二次戰役結束後,聯合國軍被我軍從鴨綠江一路驅逐至三八線附近,這毫無疑問是一場大勝仗,北韓方面和莫斯科方面都覺得應該乘勝追擊,在敵軍來不及調整之時,一舉將其趕下海,結束這場戰爭,但彭老總卻在此時下令鳴金收兵,所有人在三八線附近休整,計劃等來年春天再進行下一輪的進攻。

聽到誌願軍停止進攻的訊息後,金日成和什特科夫都極其不滿,不斷催促誌願軍趕緊發動下一輪攻擊,就算要休整,時間也不宜超過一個月,他們覺得打了勝仗卻不乘勝追擊,這是完全不能理解的事,但只有彭老總心裏清楚,從入朝參戰以後,誌願軍一直在戰場上四處殲敵,大大小小的戰鬥不斷,此時我軍的補給已經所剩無幾,戰士們的武器裝備也都磨損嚴重急需更換,這一戰雖然贏了,但其實我軍也已經達到了臨界點,無法再繼續戰鬥,而敵軍雖狼狽逃脫,可仍有幾十萬的兵力,他們絕不可能撤出北韓,後面的戰鬥必定是持久戰,所以我軍必須要盡快恢復元氣,以備後續的戰鬥。

但限於北韓和莫斯科的壓力,也為了粉碎美國「先停火後談判」的陰謀,中國從政治局勢的角度考慮,還是在一周後發起了第三次戰役,解放了漢城,不過在發起第三次戰役前,我軍也做好了長期打算、穩步推進的規劃,越過三八線即停止進攻,而這恰恰使我軍避開了一場危機,因為此次攻克漢城之所以會如此順利,一方面是因為誌願軍戰士的英勇,另一方面也有李奇微刻意放棄的原因,此次戰鬥李奇微的軍隊受損並不嚴重,撤退時井然有序,離開漢城只是為了引導誌願軍走入一個早已設計好的埋伏圈。

第三次戰役再次勝利後,北韓和蘇聯方面不出意外地再一次催促發起第四次戰役,並極力催促彭老總縮短誌願軍休整時間,中朝兩軍就是否繼續南進的問題再次發生爭論,彭老總很清楚,此時的誌願軍已經是強弩之末,發起第三次戰役時就已經很吃力了,如若繼續戰鬥下去,遲早會出事,但北韓卻一心想借中國的力量吞並南韓,完成北韓半島的統一,鑒於北韓的固執,中國在商討後做出指示,「如若朝方認為不必補充休整就可前進,亦可同意人民軍前進擊敵,並由北韓政府自己直接指揮」,中國的態度很明確,如果北韓不同意誌願軍休整,可以單獨行動,我們不會幹涉,但誌願軍也不會參與,一切由人民軍自己來扛。

金日成深知人民軍幾斤幾兩,如果沒有誌願軍的參與,僅靠他們想要將美軍趕下海並不現實,而此時遠在莫斯科的史太林也聽聞了此事,鑒於入朝後三次戰役的大獲全勝,史太林對北韓和蘇聯顧問的瞎指揮行動進行了批評,並高度贊揚了彭老總的指揮能力,稱贊其為「當代天才的軍事家」,北韓和蘇聯顧問不得再幹涉彭老總的用兵計劃,一場南進之爭就這樣劃上了句號。

盡管誌願軍入朝後和北韓方面多次發生矛盾,但中國領導人總會以大智慧完美地將其化解,有分歧不可怕,問題在於要如何解決分歧,我們在應對殘酷戰爭環境的同時,還能兼顧北韓同誌的切身感受,這是難能可貴的,而這也讓中朝兩國的友誼變得更加日久彌新,在不斷的磨合中,兩國人民終於能真正做到並肩作戰,最終贏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