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被大明忽悠瘸的俺答:封山寨版的王爵也就算了,連金印都偷工換料

2024-04-13歷史

大明萬歷三年(1575年)三月初八,山西行都司,陽和城(今山西省陽高縣)。

宣大總督署衙當中,蒙古「順義王」俺答派出的使者正在與總督鄭洛交涉:

「之前賜下的說是金印,只用了三年卻露出銅,我王很生氣,這次帶過來繳還,請換成金的!」

蒙古使者一邊說著,一邊呈上了金印——哦,不對,現在應該說是銅印。

仔細看就能發現:原本應該是金燦燦的大印,可能是俺答盤得太勤快了,駱鈕處已經斑駁脫落,露出了裏面的黃銅——好家夥,原來是黃銅鍍金的。

宣大總督鄭洛低頭看時也是一臉便秘,但在擡起頭時,卻閃電般的恢復肅然,道:「爾等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也。世間並無足金鑄印。言金印者,僅是顯其貴重。」

鄭洛一邊說著,一邊解下腰間金帶,道:「吾為三鎮總督,按制乃腰系金帶,以示尊貴,然實為銅也!爾等回與順義王說,切勿再言,為天下笑!」

那蒙古使者摸了摸金帶,發現果然是銅的,然後唯唯諾諾,口稱「告罪」……

這個事兒,就揭篇兒了。

然而,這其實卻是宣大總督白馬非馬的詭辯。蒙古漢子沒見識,被忽悠之後就信以為真了。

而這,僅僅是俺答封貢前後被忽悠無數次中的一次而已!

01

「俺答封貢」是大明中期辦成的一件大事,即在隆慶年間,由高拱與張居正等閣臣進行策劃,與蒙古韃靼部結束了長達一百多年的敵對狀態。

「俺答封貢」是由兩個內容構成:「封」即「封王」,貢即「通貢」。

「通貢」是在北方邊境開放11處邊市,以供雙方交易貨物,屬於經貿合作往來。

「封王」是冊封蒙古韃靼首領孛兒只斤·俺答為「順義王」。

這個「順義王」屬於外藩王爵。

實際大明王朝曾經的藩屬國還是挺多的,包括北韓、安南、占城、暹羅、爪哇、滿剌加、蘇門答臘、真臘、琉球、三佛齊、古裏、勃泥、古麻剌。

當然,這其中真正能夠被大明王朝輻射掌控的藩屬國還不到三分之一,大部份都只是一個名分,甚至日本在永樂年間也曾被納入大明王朝的藩屬體系。

對於這些藩屬國的國王,按照禮制都需要賜下王印。

在大明朝,親王一級的王印是「龜鈕金印」,郡王一級的王印是「龜鈕鍍金銀印」。

之所以用「龜鈕」,是因為上古時期以龜甲祭祀與占蔔,可直接影響到君王的決策,是權力系統的象征,所以從漢代開始王印以及高等級官印都是用龜鈕。

大明朝對這些藩屬國的國王所賜王印,是比照親王與郡王分成兩個規格,其中北韓、日本屬於近水樓台,都被賜下龜鈕金印,預設為親王規格。

其他各藩屬國都是鍍金銀印,預設為郡王規格。

而且這些還不是「龜鈕」,而是「駝鈕」,這也是沿襲漢朝對蠻夷首領賜印的傳統:蠻賜「駝鈕」,夷賜「蛇鈕」。

很寫實。

02

在「俺答封貢」當中,給俺答冊封的「順義王」其實是屬於不倫不類的名號。

大明朝對其他藩屬國的國王稱謂都是「北韓國王」、「占城國王」,如果以此類推,俺答應該是「蒙古國王」,退而求其次,那也應該是「韃靼國王」。

「順義王」的稱號純粹是欺負俺答沒文化,既不是藩屬國的王爵稱呼,也不是本朝親王或者是郡王的稱呼——大明親王是「單字地名+王」,比如遼王、荊王、燕王、魯王,郡王是「雙字地名+王」,比如中山王、靖江王、高平王、巴陵王。

俺答不懂,只以為帶有「王」字就很牛八,咧著大嘴接受了。

更更過分的是,大明朝在隆慶五年(1571)冊封俺答之後,並未賜下王印。

俺答因為根本不知道有「賜下王印」這道手續,所以也沒索要。

一直到了兩年之後,隆慶皇帝駕崩,萬歷皇帝繼位,各個藩屬國都派遣使者前往北京參加大典,並上國書。

這時候蒙古人才發現:別個的國書都有鮮紅的王印,怎麽就咱的是光禿禿?

尷尬極了——差不多等同於春晚上的小尼。

於是,使者回去就馬上提醒俺答:「我的王啊,別光顧著和三娘子高樂,咱得去南邊要一坨金燦燦的好寶貝呵!」

03

大明朝廷接到俺答的申請之後,知道沒法糊弄了。

而且這時候新皇剛剛登基,高拱與張居正在內閣鬥法進入關鍵期,北方求穩,於是為了安撫俺答,賜下了一枚金印——表面看似乎是親王規格。

但是在印鈕上卻虛晃一槍:使用的不是「龜鈕」,而是「駝鈕」——藩屬國中的郡王規格。

所以順義王俺答這個王印的形制,屬於薛定諤狀態,親王與郡王傻傻說不清。

在材質上更是扯淡——僅在外面鍍金,內裏用的黃銅。

文中開頭宣大總督鄭洛根本就是在忽悠人:親王的金印,從內到外,是純純的黃金材質;即使是郡王的鍍金銀印,那也是表面鍍金,內裏是白銀材質。

所以說,只要是王印,就沒有黃銅的說法。

俺答獲得的就是僅此一家、別無分號的「駝鈕鍍金黃銅」,荒謬至極。

但是俺答不知情,還以為是好東西,終日把玩,恨不得每天睡覺都摟著。

然後盤了幾年之後,露餡了——把外面的鍍金盤掉了,露出裏面的黃銅。

大明朝也懵逼了——誰能想到,這東西還會有人每天盤哪……

幸虧宣大總督鄭洛有急智,一番忽悠之後,蒙古人信以為真了。

04

俺答的爵位是「順義王」,實際還有一個官職,即擔任韃靼部左都督,其弟昆都力哈、長子黃台吉擔任都督同知,其他部眾還有一堆指揮使、指揮同知等官職。

這些官職按照正常來說,應該是有俸祿的。

俺答這幫人開始時候並未意識到,後來終於在萬歷四年(1576年)三月想起來了這件事,於是再次派出使者前往宣大總督署衙,找鄭洛交涉,索要俸祿。

鄭洛再次祭出忽悠大法:「大明朝官員俸祿都是由所管地方提供,比如大同之地的文武官員,俸祿是由大同當地軍民提供。你們順義王管轄的是北地,有放牧的、有種田的,自然你們的俸祿就應該是北地之人提供。」

這一頓忽悠詭辯,俺答的使者招架不住,再次唯唯諾諾的「告罪」而回。

到了萬歷五年(1578年),俺答叕派來使者找到宣大總督鄭洛。

這次是求升官的。

俺答認為:既然大明朝的官職是可以往上升的,那麽自己這個左都督是不是也可以升官?」

鄭洛對使者道:「大明朝的職位,王爵的名號已是極品,職位也就不重要了。比如本官擔任的總督,再升就是兵部尚書;順義王這個左都督,再升就是大都督,這是要軍功的,比如遼東的李成梁,殺蒙古土蠻無算,現職亦不過都督同知。」

鄭洛頓了頓,又似笑非笑的道:「再有戚大帥,現職也只是左都督。且回去告訴順義王,升官要有軍功,現在太平無事,守住王爵即可,切勿再談升官之事!」

俺答的使者聽到戚繼光的名字,馬上想起來了之前蒙古朵顏部董忽力在薊州的遭遇,脖子不自覺的縮了縮:

「叩首吐舌去」 。

這等威武雄壯的套馬漢子,其實也是會賣萌的。

那吐舌頭的樣子,還怪好看的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