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王安石退休後心態如何?

2024-04-26歷史

作者:趙心放

王安石,字介甫,雖然其一生功過毀譽參半,讓後人至今都在爭論不休,但作為中國歷史上鼎鼎有名的改革家,這是不爭的事實。本文不評說其變法如何,主要聊聊他的詩詞特點及他退休後的生活。

(一)他的詩具有鮮明特點

一是強烈的思想性:

河北當時因與遼和西夏毗鄰,被稱為「二邊」地區。雖然北宋朝廷用委曲求全的政策換來了暫時茍安的局面,但那裏連年幹旱,糧食顆粒無收,繁重的賦稅和勞役更是壓得人們喘不過氣來。

他曾寫了首【河北民】詩:「今年大旱千裏赤,州縣仍催給河役......」詩中他用敷陳的手法,口語化的表達,充分表現出了「二邊」人民的痛苦,對那裏人民深深的同情,顯示出了自己對現實社會的憂憤。

二是張揚的個性:

話說包拯掌管開封府時,司馬光和王安石都是他的屬官。嚴肅孤僻的老包有天居然詩興大發,請他們兩位去喝酒吟詩。在酒桌上,司馬光吟誦後,王安石吟的是登浙江飛來寺後寫的詩,詩中說自己如果處於權力的最高層的話,不怕天上的浮雲來遮住自己的眼睛。

李白在【登金陵鳳凰台】裏有「總為浮雲能蔽日」之句,憂慮被小人讒言所陷,王安石的膽量比只會風流瀟灑的李白大得多,幹脆就是「不怕」,對自己的能力和前途信心滿滿。包拯稱贊是好詩,要敬他一杯酒。不喝酒的王安石不來客套,直接拒絕了包拯的敬酒。

王安石自幼才氣過人,但同時性格也很犟,特立特行。他只要是認定了的事情,幾頭牛都拉不回來。所以人稱「拗相公」。包拯曉得他的脾性,只好苦笑作罷。

三是煉字的楷模;

王安石推行「熙寧變法」,在朝野上下引起起很大爭議,受到很大的阻力,攻擊者在個人品行上找不到他的瑕疵,就揀他不講個人衛生這些上不了桌的毛病。宋神宗迫於巨大的反對壓力只好將他罷相,貶到江寧府任職。第二年宋神宗下詔恢復其相位,他乘船從江寧到開封,途中留下了名作【泊船瓜洲】。詩中那個「綠」字硬是用絕了。將春風形象化,生動傳神。史料介紹,開頭用的「到」,後又改為「過」,再改為「入」,改了十幾次,最後才改定為「綠」。真格是寫詩煉字的楷模啊!

(二)詞不多但都很有內容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詩和文章有很高的成就,偶爾也寫詞,數量雖少,但很有內容的。他寫的【桂枝香.金陵懷古】詞,是歷代公認的名作。這首詞首先寫了古老都城晚秋時節的景色。這奇麗的景色啊,任何圖畫也繪不出來它的美妙。接著嘆息那些興亡盛衰之事,至今賣唱的歌女,還時時在唱陳後主所作的亡國之音【玉樹後庭花】。

王安石由於變法受到朝中大臣的群起反對,難以深入施行,1076年被迫辭職,退居江寧。此時王安石的心情是憂郁的,對國事很關心但又感到力不可及。該詞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寫的。據說王安石寫這首詞時,前後有不少名家和大官兒用同一詞牌寫過同一內容的詞,共計有三十多首。這麽多年來,歷代都公認,王安石的這首算絕唱。是騾是馬,這麽溜溜不就明白了嗎?

眾人皆知,蘇軾和王安石在變法上站位不同,寫詩作文方面也有些互不服氣,據說蘇軾讀了王安石這首【桂枝香.金陵懷古】後,用敬佩的口氣說道,這不是人寫得出來的啊!梁啟超說王安石的這首詞,可以和周邦彥,辛棄疾等名詞家的作品媲美。

(三)怡然自得的退休生活

在江寧過著孤寂冷清晚年生活的王安石,有天突然接到蘇軾派人送來的信,說自己路過金陵,次日要來拜望他。王定石的門生李定當年處心積慮想置蘇軾於死地的陰謀差點得逞,讓蘇軾吃盡了苦頭。蘇軾沒有恨屋及烏,王定石也能泰然處之,兩人都是光風霽月的品格,相逢一笑泯恩仇,見面後兩人品茗和詩,相談甚歡。

兩人一直聊到紅日西沈,蘇軾方起身告辭。王安石望著蘇軾遠去的背影,給身旁的人說,不知還要等幾百年,才能出現如此人物。

據野史載,王安石在家裏養了一頭老驢,每天帶著一袋餅子騎驢出門去遊山玩水或找個地方看書,有個仆人隨行。到了中午時分,王安石餓了,就坐在一塊石頭上吃帶出來的餅子,吃飽了就遞給仆人吃,仆人吃飽了把剩下的給驢子吃。然後又隨興作出下午的安排。

有天中午時分,王安石的驢子闖進了路邊的定林寺。寺裏的僧人認識王安石的驢子,餵飽後等王安石來帶走,但久等不來。僧人們著急了,擔心他出了什麽事。僧人們出來四處尋找,後來在路邊的一處草叢中找到了正在酣睡的王安石。一問才知道,早上王安石和仆人鬧了點別扭,就自己騎著驢出來了。在這片草地上,王安石看了一陣書,吃了餅子後不知不覺的睡著了,沒拴的驢子溜進了寺裏。

王安石當了老百姓後能夠如此心靜如水,正是因為他有中國古代知識份子最為推崇的那種秉性剛正,生性淡泊的品質。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