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蕭克能「鎮上將」,為何粟裕難以「鎮大將」?因為有一個人的存在

2023-12-23歷史

1955年秋,中央軍委在北京舉行了隆重的授銜儀式。

在萬眾矚目中,儀式誕生了十位元帥、十位大將,以及五十五位上將。按照官方檔的內容,同級將銜之間,並無詳細排名,不過大家還是喜歡以授銜順序給各位高級將領排名次。

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說法是,蕭克是上將之首,因為他資歷深,且當時擔任的職務是國防部副部長,所以,人們會稱他為「鎮上將」的上將。

那麽「十大大將之首」的粟裕呢?為何情況不一樣?主要因為有張雲逸大將的存在,這還要從他們的資歷說起。

粟裕出生於1907年,是湖南會同人。南昌起義期間,20歲的粟裕在起義指揮部裏擔任警衛班班長,是剛入黨的軍中後起之秀。

抗戰爆發後,粟裕在新四軍下屬第二支隊擔任副司令。在新四軍期間,粟裕參與指揮過橫山戰鬥和黃橋決戰,對地區抗日形勢的穩定局面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從抗戰後期開始,逐步執掌重要兵權的粟裕漸漸展露軍事指揮天賦,他在南部沿海區域,先後指揮了南坎、隴海等戰役,實作了華中地區多處解放區的擴大和聯合。

解放戰爭時期,粟裕進入個人軍事生涯的巔峰時刻,先後指揮了孟良崮、開封、濟南和淮海戰役。率領三野解放滬杭之後,粟裕在實際上主持上海、南京等地的軍政工作。

粟裕的軍事指揮能力,是受到中央高度肯定的。毛主席不止一次公開表示過,淮海戰役取得勝利,粟裕的功勞是最大的。

1955年授銜,第一個接受周總理授予大將軍銜的正是粟裕。不過,即使是在這樣的高光時刻,擔任解放軍總參謀長的粟裕,在見到張雲逸大將時,還是要畢恭畢敬地叫一聲「老首長」。

張雲逸出生於1892年,對於粟裕來說,老是老矣,可是「首長」二字又是從何而來呢?

張雲逸資歷之深,在開國將帥之中,無人能出其右。他早年追隨孫先生,是同盟會最早的一批成員之一。

國民黨發動北伐戰爭時期,張雲逸在第二方面軍擔任師部參謀長,而這個時候,位居開國元帥之首的朱德,也僅僅只是北伐軍中的一個旅長。四一二政變之後,張雲逸赴廣西從事兵運工作。

1929年,張雲逸和鄧小平共同領導了百色起義,組建紅7軍。紅7軍是紅三軍團的重要組成部份,後期並入中央紅軍序列。從建立紅軍部隊的角度來說,粟裕遠沒有張雲逸這樣的功勛。

抗戰爆發後,張雲逸在新四軍中的職務為參謀長,算是二支隊副司令粟裕的直屬上司。當時擔任新四軍第一支隊司令的,是後來的開國元帥陳毅。

張雲逸為人,誠懇憨厚,無論是對粟裕,還是對後來變成自己上司的陳毅(陳毅任新四軍軍長後,張為副軍長),都是凡事以革命工作為首要出發點,個人得失放在第二位。

越是這樣的行事作風,就越受到大家的尊重。

建國後,張雲逸雖然授的是大將軍銜,不過他的實際薪金和待遇,是與元帥看齊的。張雲逸本人對於這樣的安排,一直受之有愧。

從五十年代開始,已近花甲之年的張雲逸身體狀況不佳,並沒有承擔太多的工作內容。進入六十年代之後,他更是趨於半退休狀態,除了迎接李宗仁回國這樣重要的活動之外,鮮少露面。

不過,鑒於他的歷史貢獻,中央一直維持對他的高配待遇。

粟裕是較為年輕的解放軍將領,他的重要戰功集中在解放戰爭時期。所以,建國之後,粟裕擔任了總參謀長等職務。

不過,粟裕的身體狀況也不算太好,但是他始終堅持參加工作,為我軍的現代化、正規化建設和人才的培養作出了一定的積極貢獻。

隨著時間的流逝,開國將帥逐漸離我們遠去……

回顧軍史,除了那些震撼人心的戰役過程之外,我們同樣不能忘記的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他們顯赫的戰功,樸素的作風和高尚的品格,才是真正值得被銘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