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62年,陳毅給江西縣委寫信,要求找到「周籃嫂」,她究竟是何人?

2023-12-30歷史

1962年,中共中央在北京召開了縣委以上各級負責人參加的「七千人大會」。會議期間,不少領導紛紛詢問各城市的情況。陳毅也特地來到江西代表駐地,看望參加會議的同誌。結束後,陳毅不由得想起曾經的往事,提筆寫了封信,讓秘書連忙去送給江西信豐縣的負責人。

陳毅元帥的親筆信,讓信豐縣的負責人受寵若驚,連忙開啟檢視,只見信中提到:

「我想請周籃嫂來我家做客,我和她多年未見。當年在油山一帶我和隊伍得到過她很多幫助,希望信豐縣委能將她找到。並替我轉告她,當年的幫助,陳毅牢記於心,希望她一切安好。」

信中短短幾句話,卻讓幾位負責人十分震驚。他們紛紛不解,周籃嫂究竟是何人,居然能讓陳毅一直掛念?幾位負責人回到信豐後,立刻著手尋找周籃嫂。縣委派人在油山地區,沿門排戶地查訪,終於在一處農舍找到了周籃嫂。

滿頭白發,一張枯瘦的臉,正是已經60多歲的周籃嫂。她聽人說話很費力,負責人十分大聲講話,周籃嫂才能聽清給出回應。當負責人說出陳毅的名字,問她曾經是不是幫過共產黨,還有位共產黨給她取過名字後,老人才有了一絲活力,整個人仿佛容光煥發。

這位老人和陳毅的故事,還得從戰爭時期說起。1934年8月28日上午,陳毅來到興國縣紅三軍團六師的前沿陣地視察,國民黨部隊就在此時發起猛烈的進攻。陳毅大腿的右胯骨被敵彈擊中,造成粉碎性骨折。當時醫療器材不完善,藥物緊缺,大腿時常化膿潰爛、無法伸直。

但戰場上的情況一天比一天嚴重,中央根據地此時在國民黨的第五次「圍剿」下,決定撤出蘇區,踏上長征之路。陳毅因為在中央蘇區抗戰多年,在百姓中有很高的威望,在組織的委任下,他留在蘇區繼續帶領隊伍戰爭。

陳毅顧不上腿上有傷,帶領隊伍和敵人接連戰鬥。主力部隊進行長征,留守的戰士們無法和敵人抗衡,接連落敗。陳毅只能帶著隊伍和敵人打起了遊擊戰。1935年,陳毅帶領隊伍輾轉突圍到油山地區,經常奔波來往於各個遊擊區之間。

國民黨反動派的「圍剿」一次比一次瘋狂,以村為單位,挨家挨戶搜捕,隊伍在村子裏無法安頓,只能躲進深山老林,與敵軍進行長久戰鬥。沒有後援部隊,戰士們靠打獵解決溫飽問題。而陳毅傷勢本就沒好,在山中生活十分艱難,油山地區的百姓都很痛心這支紅軍隊伍。

百姓們自發組織起來,每天派人上山給隊伍送飯送藥。一次,兩位村婦在半路上碰見了敵軍,帶著飯藥出門著實可疑,敵人對他們進行了虐待逼供,二人咬緊牙關,沒透露一點關於陳毅的蹤跡。當村民湊錢將她們贖回來時,二人已經被折磨得奄奄一息。

陳毅知道後,備受感動,對村民們連連鞠躬,流下了淚水。陳毅在油山地區認識了不少充滿善心的百姓,為了組織日後行動更方便,他決定在百姓中找一個人為遊擊隊傳遞情報。但行動過於危險,還需要此人有機敏的應變能力,陳毅一時間不知道找哪位百姓幫忙。

此時敵軍因為之前兩名村婦的可疑,對油田地區更加嚴防死守。他們加大兵力,在油田一塊行動,沒人再敢往山上送飯菜。陳毅和隊伍只能在山中打獵,吃些野果子,可這些糧食根本不夠戰士們分。

與此同時,有一位婦女接過這個危險的任務,願意繼續上山給隊伍送飯和藥。每個深夜,當所有人都歇息後,這名婦女一路摸黑前行,風雨無阻,準時將物資送到山上,陳毅和戰士們心中對這名婦女無比感激。

一次,陳毅詢問起她的名字,婦人說道:「俺姓周,以前家裏喊我三娣子。後來被賣給地主家當丫鬟,狠心的老財主沒把我當人,天天對我打罵,還沒個正式名字。」陳毅對她的身世深感同情,說:「沒個正式名字怎麽成呢,不如我給你起個名字,好嗎?」

婦人點點頭,說:「好哇,有紅軍戰士給我起名,我這一生都值了。」陳毅笑著表示:「你為革命做事,天天帶著籃子送飯送藥,救活了這麽多戰士,籃子也為革命做事,就叫周籃。你覺得怎麽樣?」婦人活了幾十年,第一次有了正式的名字,十分高興。

周籃這個名字很快在隊伍中傳開,戰士們為了表示感激,所有人稱她一聲「周籃嫂」。陳毅也認為周籃嫂辦事細心認真,詢問她是否願意替隊伍傳遞情報時,婦人沒有多加考慮答應了。

擔任起秘密交通員後,她的小家也成為秘密聯絡站。周籃嫂經常提著竹籃假裝上山打豬草,實則是為遊擊隊送糧食和傳遞情報,經常替隊員們幹活,出色完成各項任務。

丈夫劉漢光是個老實的莊稼人,沒周籃嫂機靈,但也一心為組織,支持妻子的事業。周籃嫂將家中糧食送給遊擊隊,也得到了丈夫的大力支持,二人一起投身革命,為革命事業奮鬥。

周籃嫂也救過不少遊擊隊員,為此她的機敏也出了名,戰士們受到敵人追擊都會第一時間尋求幫助。一次,油山遊擊隊大隊長曾彪行動暴露,遭到國民黨部隊追捕,逃亡中他甩開敵軍。來到周籃嫂家,告訴她自己打算躲在小河溝旁邊的石坳裏,希望她到時候能見機行事。

曾彪在這一塊消失肯定跑不遠,國民黨部隊立即就將這一帶包圍,哨點就在周籃嫂家門口的水塘邊。因此,周籃嫂一家的行動都受到密切監視,一天過去了,她都沒機會出門。曾彪也一天沒吃沒喝,周籃嫂心中焦急無比,這樣下去就算沒被抓到也會餓死,該怎麽在敵人眼皮底下把飯菜送過去呢?

周籃嫂和丈夫在家中想辦法。突然,周籃嫂看見墻角的水桶,心裏有了主意。她將飯菜放進竹筒中,再把竹筒放在水桶下面,用舊衣服蓋好,假裝去洗衣服。走到河邊,國民黨隊伍已經看不見人影了,她立刻小聲用暗號叫曾彪。

曾彪正躲在一棵大樹的樹洞裏,丟出一根竹藤,周籃嫂迅速將竹筒綁上,讓曾彪拉走竹筒。周籃嫂就用這種辦法,天天假借洗衣服的機會,給曾彪送飯。敵軍一直沒發現周籃嫂的行動,也沒查到曾彪的下落,最後只能無奈撤走,曾彪也才得以逃脫。

這年冬天,贛南地區罕見下起了大雪。這片地區的遊擊隊伍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難。糧食和保暖衣服本就緊缺,惡劣的天氣直接導致山中食物、燃料更加稀少,遊擊隊員們個個饑寒交迫,感染風寒的不在少數。

加之樹葉雕零,能用來隱蔽的東西少之又少,國民黨駐兵又在外面天天巡邏。這種情況下,想要外出尋找食物都十分艱難,戰士們的身體狀況一個比一個差,斷糧缺衣,形勢異常嚴峻。周籃嫂得知這情況後,心中十分焦急,害怕遊擊隊員抵抗不住惡劣的天氣就此倒下。

周籃嫂將家中的木炭和大米拿出來,連夜縫制了兩個布袋。將六七升的大米和木炭分別裝進去,又拿了一口小鍋,和丈夫在深夜出門,冒著危險繞過敵軍的哨卡,將物資送上山,替戰士們解決了燃眉之急。戰士中不少都是些小青年,面對如此情形許多人都紅了眼。

陳毅在油山地區的威名越來越響,國民黨對他恨之入骨。一直抓不到陳毅的部隊,這讓國民黨將領很是惱火,甚至還發起了懸賞,只要捉拿陳毅,就有八萬元獎勵。國民黨反動派對油山地區一帶的進攻越來越猛,對百姓的看守也越來越嚴密。

周籃嫂上山送飯的路沒多久就被堵住了,她只能用竹筒裝好飯菜,還有一些藥物,利用上山打柴的機會,將竹筒丟在山坡上,等待遊擊隊晚上取走。下山時,周籃嫂再順手砍點毛竹子下山,既躲避敵軍的盤查,裝在竹筒裏的飯菜也不會被野獸吃掉。

敵軍怎麽也沒想到,陳毅身後有這種將革命隊伍,放在自己生命前面的百姓。1936年端午節那天,戰士們吃到了一頓充滿溫情的晚飯。周籃嫂身披蓑衣、手提竹籃冒雨而來,她開啟手中的籃子,裏面的東西還冒著熱氣,全是個大飽滿的粽子。

陳毅看著面前香噴噴的粽子,又看向被大雨淋濕的周籃嫂,感激地說:「大嫂,你這番心意叫我們如何感謝啊!」周籃嫂笑呵呵地,手上動作也沒停,給每個戰士分了一個粽子,嘴上說道:「看老劉同誌(陳毅在油山的化名)說的,你們來到這窮山溝裏,還不是為了幫我們窮苦百姓鬧翻身,我做的這些算得了什麽?」

8月,陳毅腿傷復發。受傷後,一直沒得到治療,陳毅就沖上了戰場,少量的藥物他也舍不得用,忍著疼痛進行一次次戰鬥。遊擊隊又久居深山,簡陋的草棚十分潮濕,陳毅的傷口越來越嚴重,直到腫得像個冬瓜一樣,戰士們才發覺情況緊急。

當即決定送陳毅下山,絕不能在山上繼續勞累,否則這腿肯定會廢。周籃嫂得知後,立即要求陳毅來她家養傷,為了保全陳毅的安全,周籃嫂將他藏在家中存放糧食的閣樓上歇息。

陳毅的傷反反復復,導致周圍一圈都潰爛了,周籃嫂看在眼裏,痛在心裏。傷口已經化膿,必須將裏面的東西擠出來,但周籃嫂下不去手,怕陳毅痛。陳毅一瘸一拐蹦到院子裏,將腿綁在樹上,說:「你不擠,看起來是為我好,實際上是害了我。要想我快點好,就得快點擠,我晚一天回隊伍,就晚一天迎來勝利。

自古以來,多少英雄為了救國救民,犧牲在戰場上。我作為一名戰士,怎麽能害怕一點疼痛?」在陳毅的堅決下,周籃嫂挑破了傷口,將膿水擠出,後面周籃嫂看不得這種場景,只能將頭撇向一邊。陳毅緊握拳頭,牙齒咬得嘎嘎作響,硬是忍住了撕裂般的疼痛,隨即面色蒼白地誇贊周籃嫂幹得不錯。

當時,最稀缺的就是藥物。陳毅的傷口一日沒好,就得多花一天的藥,很快周籃嫂存的藥物沒了,鄉親們也無法提供更多的藥物。但傷口不能放任不管,再這樣下去腿廢了怎麽辦?

想采購藥物也不現實,國民黨封鎖山區,進出的人都得接受盤查。周籃嫂根本無法從外面帶回大量藥物,山裏的商店全都被國民黨接管,每家每戶購買的數量都是統一的,沒有辦法多買。而香煙、藥品等物更是嚴禁購買,這讓周籃嫂急得直掉眼淚。

這種情況下,她想到了辦法——用草藥。周籃嫂小時候上山不小心砍傷手,就是用草藥敷好的,陳毅也表示同意。就這樣,周籃嫂每天下地幹完活後,還要去摘一大捆辣椒草、狗貼耳等草藥。將辣椒草放在鍋中加鹽熬煮,舀進水桶,提到閣樓上給陳毅浸泡傷口。

加了鹽的藥水對傷口有很大的刺激性,十分疼痛,陳毅每次都痛得臉色蒼白。他每次都咬緊牙關,鼓勵周籃嫂讓她別怕,不用擔心自己。周籃嫂將傷口反復清洗、浸泡,再用藥水熱氣熏傷口半個小時。然後將狗貼耳和螞蟻窩一起搗爛,制成藥餅,貼在傷口處包紮好。

半個多月的照料下,靠周籃嫂每天采摘的藥草,陳毅的腿漸漸消腫。原本紫紅一片的皮膚也逐漸恢復本色,傷口逐漸愈合,陳毅也能下床走路了。這讓陳毅無比高興,對周籃嫂說:「沒想到你還有這一手,沒用一塊紗布、藥物,就把我的腿傷治好了,你真是一位高明的醫生!」

周籃嫂被誇得滿臉通紅,不好意思地說:「你就別取笑我了,我哪能和那些救死扶傷的醫生比?我就是試著幹幹,能治好就行了。」

陳毅養傷期間,外面也不是風平浪靜,敵軍多次進到山區,給百姓們帶來不少困擾。陳毅養傷也不能一直不見陽光,經常下樓在院內休息。

一天,陳毅在屋後看書,警衛員在旁邊擦槍。周籃嫂此時正蹲在門前的溝邊洗草,突然聽見一陣狗叫聲,她擡眼望去,一群荷槍實彈的國民黨隊伍正在前進。

情況緊急,周籃嫂趕回屋中還有一段距離,肯定來不及通知陳毅他們,也不能叫喊,該怎麽辦?就在這時,家裏圈養的一頭豬跳出豬欄,正在門前哼哼唧唧。周籃嫂急中生智,從溝裏撈起一塊石頭,向豬丟過去,大聲喊道:「你這瘟豬,還不回屋去。這麽多官兵來了,等會一槍崩死你,晚上就把你燉了!」

陳毅聽見周籃嫂這話,知道外面有危險,趕緊從屋後爬出來,鉆進山林中。晚上,陳毅才摸黑下山,遠遠就對周籃嫂豎起了大拇指,走近說:「周籃嫂,多虧有你,不然我就得去見馬克思了。你真有法子,當得一個諸葛亮嘞!」

周籃嫂也被逗笑了,說:「我這算什麽辦法,是你們運氣好,碰上了這頭小豬。」第二天,周籃嫂和丈夫將閣樓的雜物挪開,讓他們有事可以在這商量。四面通窗,旁邊還有一扇側門,門邊放了一塊橋板,出現意外的時候,可以直接轉移到屋後的山林中。

陳毅對戰士們說:「別看敵人打得兇,但我們有民心、有群眾的支持。他們想打我們,百姓們都會替我們作掩護,他們打不著摸不到的。有群眾的擁護和支持,我們一定會勝利!」

1937年,在日軍的入侵下,國共兩黨握手言和,不再是劍拔弩張的狀態。油山地區一帶,國民黨也撤退了部份「圍剿」遊擊隊的駐軍。9月8日,陳毅池江談判,達成了國共合作抗日七條協定。11日,又風塵仆仆趕到贛州,繼續和國民黨會談,達成改編遊擊隊的約定。

一天,周籃嫂碰見了一位經常來她家的遊擊隊員,才得知為了打日軍,國共決定兩黨合作。油山遊擊隊改編成新四軍,即將去抗日前線了,而老劉就是陳毅,正親自和國民黨談判呢!

遊擊隊員十分激動,自己很快就能報效祖國,去前線打仗了。周籃嫂也為他們感到開心,連忙詢問隊伍什麽時候走,她一定要去送送。

次日,周籃嫂早早來到陳毅等人訓練的板棚下,歡送紅軍遊擊隊上前線。陳毅換上了一身嶄新的軍裝,整個人十分精神,周籃嫂在人群中看著遊擊隊伍,也為他們感到開心。

陳毅一眼就看見了周籃嫂 ,連忙朝她走去,緊握她的手,感激地說道:「周籃嫂,我們隊伍在這給你添了不少麻煩,我和戰士們心中對你都十分感激。我沒什麽能給你的,只能將這張照片留給你做紀念。」

說著,陳毅拿出一張半身的脫帽照片,交給周籃嫂。繼續說道:「這幾年,你和鄉親們對遊擊隊的付出,我都牢記於心,如果不是有你們,隊伍根本無法活下來。我們馬上就要上抗日前線了,我一定帶著隊伍把敵人打跑,絕不讓他們侵略我們的家鄉。」

臨別前,陳毅說:「這一別,不知何時能再見。戰爭勝利後,我們有機會一定要再見一面!」周籃嫂也被陳毅的真情所感動,哭到無法說話,只能一直點頭。油山上下,所有百姓都出來送別這支隊伍,陳毅也暗暗發誓:一定要盡全力保護這些百姓。

陳毅離開油田地區後,一直沒有忘記周籃嫂,但國家大事在前,他也沒有機會回到信豐縣。二人一別,就再也沒見過面。1951年春,周籃嫂生了一場重病,她讓孩子把當初陳毅送她的照片拿出來,喃喃自語道:「不知道老劉他們怎樣了?」

孩子在一旁照料她,聽見這話說道:「新中國成立,他肯定在為黨、為人民忙碌,國家有他這種優秀領導是我們人民的幸事。」周籃嫂也十分欣慰,點點頭表示同意,說:「是哇,他確實是個好將領。忙工作,好啊,很好。」

1962年,信豐縣委找到周籃嫂,轉述了陳毅對她的問候。陳毅得知周籃嫂還活著,也十分開心,幾次寄信邀請她來北京。可老人晚年被病痛纏身,身子孱弱,無法舟車勞頓,幾次出發的計劃都被耽擱下來。陳毅只能給她寄點補品和食物,並囑咐周籃嫂好好休息。

老人的故事也在信豐縣傳開,成為人人稱贊的女英雄。1964年,陳毅本打算去贛粵邊走一走,親自感謝曾經給予他幫助的眾多父老鄉親,並看望周籃嫂。後因公務沖突,未能出發。

可陳毅心中想看望周籃嫂的念頭始終無法消散,便托夫人張茜前去看望周籃嫂一家,慰問父老鄉親,替他帶去對鄉親和周籃嫂的思念。後來,陳毅一直沒找到機會和周籃嫂見上一面。

1972年1月6日,陳毅於北京逝世。周籃嫂得知這個噩耗時,一時無法承受,病情越發嚴重,逐漸無法起身,只能在床上度過。

1975年12月7日,周籃嫂病逝,享年70歲。幾位受過她恩惠的領導得悉,特派人送去花圈,以示哀悼。家人也按周籃嫂生前的遺願,將遺體葬在當年後山半山腰的草坪上,這是陳毅和遊擊隊經常開會的地方。

周籃嫂的墓碑上端端正正寫著兩行字:革命常青在,自有後來人。周籃嫂的故事代代相傳,她也代表了戰爭時期的百姓,在戰士們身後紛紛為革命事業盡力。我軍獲得最後的勝利,離不開百姓們的支持,正是國家和人民團結一心,才有了如今的和平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