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淺說雲南講武堂和從這裏走出來的將星

2024-07-28歷史

中日甲午戰爭之後,被打得體無完膚的大清國痛定思痛,決定編練新軍加強武備,並為培養與新軍相適應的軍官而要求各省督府都設立一處講武堂。風雲一時的雲南講武堂就是在這種歷史條件下應運而生的。最初雲南省政府於1899年成立了陸軍武備學堂,這就是雲南講武堂的前身,到了1909年,由雲貴總督沈秉經籌辦的雲南陸軍講武堂正式招生開學,雲南才真正開始了新式軍官的培養和教育。該校一經成立,便緊追世界先進水平,聘請了許多見識多廣、富有經驗、畢業於國內各武備學堂和從日本士官學校留學回來的畢業生前來任教,其中不乏如蔡鍔這樣畢業於日本士官學校的著名軍人,整個學校開設步兵、騎兵、炮兵、工兵四個學科,是當時在全國與天津北洋陸軍講武堂、沈陽東北講武堂齊名的三大講武堂之一。

助力「辛亥」、滇軍主幹

雲南講武堂建立以後,建立了嚴格的管理和教學機制,聘用的教官也大都是從日本士官學校留學回來的有識之士,他們思想進步,教學內容先進,不僅摒棄了舊講武堂的課綱,編制了新的教材課綱,還添置了先進教學器材,引進了新的教學方法,使整個學校煥然一新,他們既在專業知識方面嚴格要求學生,而且,還向學生們傳播了許多民主革命的進步思想,因此,該校不僅在軍事上培養出了一支能夠禦敵作戰的軍隊,也在思想上為推翻封建帝制準備了掘墓人。

1911年10月,腐朽墮落的滿清政府終於走到了崩潰的邊緣,「辛亥革命」在湖北武昌首先爆發,並以燎原之勢很快得到了全國多數省份的積極響應。訊息傳到雲南,革命黨人蔡鍔、李根源等決定在雲南昆明發動起義,策應武昌起義,他們以講武堂學生為骨幹,組成以蔡鍔為首的起義軍,在10月30日晚向雲南總督署等衙署發起了進攻,因為這天恰逢重陽節,所以又稱「重九起義」。訓練有素的學生軍以淩厲的攻勢,僅用10多個小時便成功占領了昆明,起義軍隨即通電全國,宣布成立中華軍都督府以替代滿清政府在雲南的統治。「重九起義」的圓滿成功,極大促進辛亥革命在全國的擴大與發展,為辛亥革命的最終勝利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辛亥革命勝利以後,蔡鍔被推舉為雲南都督,在他的主持下,雲南陸軍講武堂改稱雲南陸軍講武學校,並以講武學校師生為骨幹成立了滇軍,這支嶄新的滇軍部隊在隨後波詭雲譎的「護國戰爭」、「護法戰爭」中都作戰英勇,立場鮮明,一度在戰場上取得了對北洋軍閥的絕對優勢,甚至發展成了當時滇、黔、川、桂、粵諸省之中最強大的軍事力量,而這支部隊的絕大多數軍官則都出自雲南講武堂。

廣州黃埔軍校初創之時,由於師資匱乏,孫中山先生曾力邀雲南講武學校伸手援建,雲南講武堂則毫不猶豫向黃埔軍校派出了後來著名的葉劍英、王柏齡等一批優秀教師前往任教,並擔當起了黃埔軍校步、騎、炮、工四大兵種教研室的科長,隨後還派出一些帶隊教官幫助進行訓練,可見當時的雲南講武堂實力有多強。

雲南講武堂培養的學生一批一批補充到滇軍之中,在滇軍之中開枝散葉,變成了這支軍隊的中堅力量,直到「大革命」失敗以後的1928年,蔣介石為了削弱各地方武裝的軍事力量,下令全國各省停辦軍官學校,雲南講武堂才就此結束了歷史舞台。

人才輩出,桃李遍地

雲南講武堂自建立之日起直到1928年結束,經過19年的風雲變幻、歲月滄桑,先後培養了9000余名畢業生,走出了許多在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軍政人才,甚至還有許多外國學員在此畢業後回到自己的國家也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就,他們有的成為推翻滿清帝制的先鋒,有的成為北伐戰爭的驍將、有的成為抗日戰場上的民族英雄、有的成為了新生共和國的元帥,也有的學成回到自己的祖國以後成為了攪動政局、執掌兵權的風雲人物。

在雲南講武堂任過教官的著名人物有:

李根源:民國上將,畢業於日本士官學校,1909年受邀回國到雲南講武堂任教,不久即出任總辦(校長),他力邀蔡鍔等一批留日學生到講武堂任教,並推薦蔡鍔擔任新軍37旅旅長。參與領導了「重九」起義,後曾出任過民國的陜西省省長、反北洋政府的粵滇軍總司令、抗戰時期的國民政府雲貴監察使,新中國成立後曾長期擔任全國政協委員,1964年以86歲高齡病逝於北京。

唐繼堯:民國上將,1904年日本公費留學生,就讀於日本士官學校,和閻錫山是同學,留學期間加入同盟會,1909年畢業回國,受邀在雲南講武堂任教並加入新軍,參加過「辛亥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軍閥混戰,出任過雲南督軍兼省長,靖國軍總司令,建國聯軍總司令等職,是民國初期的風雲人物,北伐戰爭時期與軍閥孫傳芳、吳佩孚相勾結,走向革命對立面,被逼下野,44歲時病逝於雲南。

李烈鈞:李烈鈞,國民革命軍二級上將,1904年公派日本士官學校留學,在日本結識黃興等革命黨人,並得到過孫中山先生的接見,1907年加入同盟會,畢業後回國,先在江西新軍中任營長,後到雲南講武堂任教官,「辛亥革命」時他在起義勝利後的江西九江軍政府任總參謀長,後曾先後擔任安徽都督、江西都督,1915年袁世凱復辟帝制,李烈鈞與唐繼堯、蔡鍔共舉護國大旗,率先在雲南組成「護國軍」維護共和國體,任護國軍第二軍總司令出兵兩廣,一路攻城拔寨,所向披靡,直至袁世凱斃命。1917年追隨孫中山「護法」,出任中華民國軍政府大元帥府參謀總長,歷盡兩次失敗磨難。1924年向孫中山力薦蔣介石出任黃埔軍校校長,北伐期間曾短暫出任江西省主席,也曾指揮部隊在南京附近打敗孫傳芳的北洋軍,抗戰時期力主抗戰,送五子從戎,還提倡團結抗戰。1946年病逝於重慶,享年64歲。?

王柏齡:國民革命軍陸軍上將,早年曾與蔣介石同為保定陸軍速成學堂第一期學員,並一起被選送到日本軍校留學。先在振武學校進行進入日本士官學校的預備學習,並加入同盟會,畢業後入日本軍隊實習並在中途回國參加辛亥革命。1913年重返日本進入士官學校完成學業並於1916年回國,不久進入雲南講武堂任教育長,在雲南講武堂擔負教務職責近7年,積累了豐富的軍校辦學經驗。。1923年赴廣州參與廣東黃埔軍校籌備工作,軍校創立後出任學校教授部主任,黨軍第二團團長、軍校參謀長、教導師師長、北伐軍總預備隊指揮官等職,曾在北伐軍中與何應欽齊名,後因故離開軍職出任江蘇省建設廳長,1942年因病在成都去逝,只活了54歲。

何應欽:國民革命軍陸軍上將,1909年到日本振武學堂留學,是蔣介石的學弟,留學期間加入同盟會,1911年回國參加「辛亥革命」,1922年受邀出任雲南講武堂教育長,1924年到黃埔軍校先後擔任少將總教官、教導團一團團長、國民革命軍第一師師長、第一軍軍長、黃埔軍校教育長等職,參加了北伐戰爭,曾得到蔣介石長期重用,擔任了14年國民政府軍政部長,抗戰期間曾任中國戰區中國陸軍總司令,並在中國遠征軍第二次入緬作戰時參與作戰指揮。1945年9月9日,在南京代表中國政府參加了日本向中國投降的受降儀式,1949年隨蔣介石逃往台灣,晚年清冷,1987年故於台北,年98歲。

講武堂共產黨方面的優秀學員:

朱德:1909年初到昆明考進雲南陸軍講武堂、是雲南講武堂的首批學員之一,畢業後在滇軍中服役,參加了「護國戰爭」、「護法戰爭」,官至滇軍教長。加入中國共產黨以後,參加了南昌起義,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締造者之一,是工農紅軍、八路軍、解放軍的總司令,1955年得授元帥軍銜;

葉劍英:1917年考入雲南講武堂,畢業後投身反對北洋軍閥追求民主共和的革命鬥爭之中,是孫中山先生的堅定追隨者。他曾受邀出任黃埔軍校教授部副主任,北伐期間還曾出任國民革命軍師長,軍參謀長。「四一二」政變以後,他通電反蔣,並在一片白色恐怖中逆勢加入中國共產黨並參與領導了廣州起義。從蘇聯學習回國後,進入中央蘇區開始擔任軍委參謀長、紅一方面軍參謀長等職,參加了長征,抗戰時期任八路軍參謀長,1948年出任華北軍政大學校長兼政委,北京解放後他擔任共產黨首任北京市長。建國後一直在高級領導崗位工作,歷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國防部長,全國人大委員長,1955年得授元帥軍銜。

周保中:雲南白族,讀過初中,15歲從軍,21歲以中尉連長職入雲南講武堂工兵科,1924年畢業後先入滇軍服役,後輾轉加入國民革命軍參加北伐並加入共產黨升任團長,1928年11月赴莫斯科學習,「九一八」東北淪陷後回國投入東北抗戰之中,在白山黑水、冰天雪地之間與東北抗聯的戰友們一起堅持與日本侵略者周旋15年,抗戰後期,他率部隨蘇軍返回東北,為中國共產黨爭奪東北打下了堅實基礎,其後,配合中國共產黨進軍東北的部隊在廣袤的東北大地縱橫馳騁,建立了鞏固的東北根據地。東北解放後,他隨四野南下回到家鄉雲南,建國後擔任過雲南省政府副主席,雲南大學校長、西南政法學院院長等職。由於身體原因,1964年在北京去世。

陳奇函:江西人氏,1919年考入雲南講武堂分校,畢業後入贛軍服役官至營長,為反對北洋軍閥投身孫中山領導的廣東革命政府,並在黃埔軍校成立後出任教官,在校期間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時期參加了中央蘇區的歷次反圍剿作戰,曾任紅一軍團參謀長等職,長征到達陜北後,還在徐海東的15軍團擔任過參謀長,抗戰時期多在軍校工作,最高時曾任抗日軍政大學教育長,解放戰爭時期隨部進入東北,參與東北根據地和東北野戰軍的建設,曾任東北軍區參謀長,解放戰爭後期,隨軍南下,任江西軍區司令員,建國後曾任江西省政協主席,後來進京先後在解放軍軍事法院和最高人民法任院長、副院長等職,1955年授上將軍銜,1981年去世,享年84歲

曾澤生:雲南人,1923年入雲南講武堂學習,由於學習成績優異,畢業後被派往黃埔軍校任訓練教官(區隊長),1929年回滇在省主席龍雲手下供職,官至滇軍副團長,抗戰時期率部開赴抗日前線,參加過台兒莊戰役,並在反侵略戰爭中逐漸被提升為60軍長,解放戰爭中他率60軍在長春起義加入解放軍,整編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50軍軍長,抗美援朝戰爭時期,他率50軍奉命出國作戰,並在戰場上表現不凡,取得了占領漢城和漢江防禦戰等戰鬥的勝利。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1971年因病去世,享年71歲。

國民黨方面的優秀學員

朱培德:雲南人,19歲入雲南新軍武備學堂,21歲並入雲南陸軍講武堂,與朱德、範石生等同為雲南陸軍講武堂第一期學員,他思想活躍,接受推翻滿清帝制的主張,並於1910年加入同盟會,辛亥革命爆發時,在風起雲湧的革命浪潮中,他追隨蔡鍔參加了策應「武昌起義」的「重九起義,參與了奪取昆明滿清政權的的戰鬥」,1914年他正式從雲南講武堂畢業,開始了自己在滇軍的軍事生涯,先後參加了「護國戰爭」、「護法戰爭」並在反對復辟帝制和對北洋軍閥的戰鬥中逐漸被提升為旅長、師長,率滇軍駐紮廣東,任駐粵滇軍總司令。隨後追隨孫中山討伐陳炯明,北征北洋軍,1926年7月北伐戰爭再次打響,他任國民革命軍第三軍軍長,為北伐軍克湖南、攻江西立下汗馬功勞,東北淪陷以後堅決主張抗戰,並積極為抗戰做準備,最高軍職曾任軍事委員會代理參謀長,陸軍一級上將,1937年初因醫療事故去逝,年僅四十九歲。

範石生:雲南人,和其他民國初年著名的軍人相比,他是個特殊的存在,小的時候除讀書以外他還和家中長輩學習過中醫,1903年他還考中了秀才,繼學習八股文以後,他又考入新式學校雲南優級師範,並在那裏接受了新思想並加入了同盟會,畢業後他曾擔任過高等小學校長,應該說他應該是個老師或醫生,然而,命運跟他開了個大大的玩笑,偶然的機會,經朋友介紹他給在雲南新軍任職的蔡鍔當了文書,從此改變了人生道路。1909年他考入雲南講武堂一期,是朱德的結拜兄弟,畢業後在滇軍服役,參加了「重九起義」、「護國戰爭」逐漸升任團長、師參謀長。1921年開始追隨孫中山革命,隨滇軍入廣東升任滇軍第三師師長,不久繼任第二軍軍長,得授陸軍上將。他率部參加了北伐戰爭,由於與蔣介石在討伐陳炯明時就不和,所以一直受蔣的排擠。「四一二清黨」時,範石生並不贊同,朱德率領南昌起義余部經廣東轉戰到湘南時,因衣食無著便躲進了在湘南駐防的範石生部,既使用他的部隊番號他還為朱德部提供了被服裝備,使起義部隊得到了休養生息,從而隨後發動了湘南起義。範石生的這次義舉看上去是對朱德「兄弟情深」,實際上是對中國革命在危急時刻的力挽狂瀾,也正是因為如此,蔣介石對他越來越不信任,最後他不得不於1932年辭去軍職,以行醫衛生,不過即使這樣,他還是沒有逃出魔掌,1939年在昆明街頭去行醫的路上被刺殺,年僅52歲。

盛世才:遼寧人,早年留學日本,五四運動期間回國,投筆從戎立誌武力改變中國,遂於廣東韶關進雲南講武學校分校學習軍事,畢業後回東北追隨郭松齡,得到重用後再去日本陸軍大學深造,1933年在新疆「平亂」過程中攫取新疆政權,稱「新疆王」統治新疆11年,在蘇聯、中國共產黨、國民黨等各種勢力中間周旋,受陸軍上將軍銜,1949年逃往台灣,1970年故於台北,年75歲。

龍雲:雲南彜族人,少時厭文喜武,練就一身武功,1911年加入滇軍吃糧當兵,1912年被保送雲南講武堂學習,在校期間在昆明擂台上打敗了一名猖狂的法國拳師,提振了國民士氣,也給自己闖出了威名,畢業後入滇軍服役,長期在唐繼堯麾下任職,在軍閥混戰中逐漸升任滇軍軍長、國民政府雲南省政府主席,抗戰時期派20萬滇軍出滇抗戰,並主持民力修建抗日大動脈滇緬公路,得授國民革命軍上將軍銜。1945年被蔣介石剝奪雲南控制權,先後主政雲南17年,號稱「雲南王」。解放戰爭時期加入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為推動雲南和平解放做出了貢獻。建國後先後在西南軍政委員會和全國政協擔任要職,1962年故於北京,年78歲。

盧漢:雲南彜族人,因為與龍雲是親屬關系,十幾歲就開始跟著龍雲外出闖蕩,並於辛亥年間加入滇軍服役,1912年被保送雲南講武堂學習,學成後隨滇軍東征西殺,南征北戰,並追隨著唐繼堯、龍雲參加了「護國戰爭」,以及隨後在軍閥之間為爭權奪利發生的混戰,同時,他也在戰爭中逐漸被提升為師長。龍雲主政雲南後,他不僅在軍中擁有兵權,而且還被任命為雲南財政廳廳長。抗戰時期,他擔任由滇軍整編而來的60軍出滇抗戰,先後在烽火連天的抗日戰場參加了台兒莊戰役、武漢保衛戰等戰役,且經過苦戰重創日軍,抗戰後期,他升任30軍團軍團長、駐中越邊境滇南邊區中國軍隊總司令等職,獲授國民革命軍陸軍上將軍銜。抗戰勝利後他奉命率部進入越南接受日軍投降,這是他一生中的高光時刻,被永遠載入史冊。回國後他替代龍雲出任雲南省政府主席,成了最後一任「雲南王」。解放戰爭後期,他率部起義,使雲南民眾免於戰爭之苦。解放後曾任雲南軍政委員會主任、國家體委副主任等職,1974年病故,年79歲。

國外學員中的優秀學員

崔庸鍵:1922年由北韓平安北道逃亡到中國,22歲的他立誌要學習軍事與日本殖民者進行抗爭,於是,他於1922年考入雲南講武堂,並在那裏如饑似渴地學習和訓練,最後以優異的成績於1925年畢業。而且還被學校選派到黃埔軍校擔任訓練教官。日本占領中國東北以後,崔庸鍵轉赴東北加入東北抗聯,並在天寒地凍的東北高山密林間堅持抗戰,是東北抗聯的著名領導人之一,他與周保中、金日成等一起退入蘇聯境內後,擔任了東北抗日教導旅(88旅)的參謀長,並於1945年隨蘇軍一起橫掃日本關東軍返回北韓,北韓建國後他成了金日成的得力助手,被授予北韓民主主義共和國次帥軍銜,是僅列金日成之後的北韓領導人。他於1976年去世,享年76歲。

吳海秋:越南人,1922年考入雲南講武堂,1924年畢業,1926年曾在黃埔軍校任訓練教官並參加了北伐戰爭,他與胡誌明一起長期從事反抗法國對越南實行殖民統治的鬥爭,1927年回國組織遊擊隊,開始武裝鬥爭。二戰時期日本占領越南,他又扛起了抗日的旗幟,擔任越南革命同盟會主席,日本投降後曾任越南臨時政府主席。可惜他1946年便英年早逝,年僅46歲。

無奈溫:緬甸華人,祖籍廣東梅縣,父親是緬甸名門望族之子,他從小就開始學習文化知識,並接受了民族主義思想教育,當時的緬甸屬於英國殖民地,青年時期,無奈溫由於參加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爭取民族獨立的鬥爭而遭到緝拿,被迫流亡中國,流亡期間曾在雲南陸軍講武堂求學,畢業回國後,他建立了緬甸獨立軍,並作為獨立軍的最高領導者領到獨立軍長期堅持反對殖民統治的鬥爭,二戰結束以後,緬甸獲得了獨立,無奈溫也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贏得了緬甸人民的信任,從1962年起開始執掌緬甸最高權力,直到1988年才結束,長達26年,值得一提的是,在他執政期間,他與中國老一輩革命家一起共同建立了中緬兩國之間良好的睦鄰關系,並在國際上相互支持,也贏得了中國人民的尊重,2002年他於家中去逝,享年91歲。

李範奭:北韓人,北韓王朝世宗的後裔,出生在1900年,正值日本帝國占領北韓不久之時,從小就接受復國思想教育,15歲時逃亡中國,得唐繼堯引薦入雲南陸軍講武堂學習,並以優異成績於1919年畢業,畢業後到東北在沈陽新興武官學校任教官,重點培養北韓籍青年,為恢復北韓獨立儲備力量,在漫長的流亡日子裏,他和其他流亡同胞一起組建了南韓光復軍,堅持在中國東北襲擾日軍,二戰結束以後他回到北韓,並在南韓政府擔任第一屆內閣總理兼國防部長。1971年在漢城去世,年71歲。

上述這些從雲南陸軍講武堂走出來的風雲人物,盡管政治立場不同,人生經歷及結果也不盡相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他們都是出色的軍人,透過這一點,也足可以證明,雲南講武堂確實是一所貨真價實的、教學質素過硬的著名軍校。